不同业务场景该如何选择缓存的读写策略?

来源:冰河技术

缓存的读写策略。你可能觉得缓存的读写很简单,只需要优先读缓存,缓存不命中就从数据库查询,查询到了就回种缓存。实际上,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缓存的读写策略也是不同的。

而我们在选择策略时也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比如说,缓存中是否有可能被写入脏数据,策略的读写性能如何,是否存在缓存命中率下降的情况等等。

接下来,我就以标准的“缓存 + 数据库”的场景为例,带你剖析经典的缓存读写策略以及它们适用的场景。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读写策略。

Cache Aside(旁路缓存)策略

我们来考虑一种最简单的业务场景,比方说在你的电商系统中有一个用户表,表中只有 ID 和年龄两个字段,缓存中我们以 ID 为 Key 存储用户的年龄信息。那么当我们要把 ID 为 1 的用户的年龄从 19 变更为 20,要如何做呢?

你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思路:先更新数据库中 ID 为 1 的记录,再更新缓存中 Key 为 1 的数据。

4756d1c8ccf9decff1424299b75c467a.jpeg

这个思路会造成缓存和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比如,A 请求将数据库中 ID 为 1 的用户年龄从 19 变更为 20,与此同时,请求 B 也开始更新 ID 为 1 的用户数据,它把数据库中记录的年龄变更为 21,然后变更缓存中的用户年龄为 21。紧接着,A 请求开始更新缓存数据,它会把缓存中的年龄变更为 20。此时,数据库中用户年龄是 21,而缓存中的用户年龄却是 20。

为什么产生这个问题呢?因为变更数据库和变更缓存是两个独立的操作,而我们并没有对操作做任何的并发控制。那么当两个线程并发更新它们的时候,就会因为写入顺序的不同造成数据的不一致。

另外,直接更新缓存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丢失更新。还是以我们的电商系统为例,假如电商系统中的账户表有三个字段:ID、户名和金额,这个时候缓存中存储的就不只是金额信息,而是完整的账户信息了。当更新缓存中账户金额时,你需要从缓存中查询完整的账户数据,把金额变更后再写入到缓存中。

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并发的问题,比如说原有金额是 20,A 请求从缓存中读到数据,并且把金额加 1,变更成 21,在未写入缓存之前又有请求 B 也读到缓存的数据后把金额也加 1,也变更成 21,两个请求同时把金额写回缓存,这时缓存里面的金额是 21,但是我们实际上预期是金额数加 2,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那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我们可以在更新数据时不更新缓存,而是删除缓存中的数据,在读取数据时,发现缓存中没了数据之后,再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更新到缓存中。

a7ee536079096b22c202ad4e66f1b96f.jpeg

这个策略就是我们使用缓存最常见的策略,Cache Aside 策略(也叫旁路缓存策略),这个策略数据以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准,缓存中的数据是按需加载的。它可以分为读策略和写策略,其中读策略的步骤是:

  • 从缓存中读取数据;

  • 如果缓存命中,则直接返回数据;

  • 如果缓存不命中,则从数据库中查询数据;

  • 查询到数据后,将数据写入到缓存中,并且返回给用户。

写策略的步骤是:

  • 更新数据库中的记录;

  • 删除缓存记录。

你也许会问了,在写策略中,能否先删除缓存,后更新数据库呢?答案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也有可能出现缓存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我以用户表的场景为例解释一下。

假设某个用户的年龄是 20,请求 A 要更新用户年龄为 21,所以它会删除缓存中的内容。这时,另一个请求 B 要读取这个用户的年龄,它查询缓存发现未命中后,会从数据库中读取到年龄为 20,并且写入到缓存中,然后请求 A 继续更改数据库,将用户的年龄更新为 21,这就造成了缓存和数据库的不一致。

3fc810ca17cf3f4dc2d80fa5a88969f9.jpeg

那么像 Cache Aside 策略这样先更新数据库,后删除缓存就没有问题了吗?其实在理论上还是有缺陷的。

假如某个用户数据在缓存中不存在,请求 A 读取数据时从数据库中查询到年龄为 20,在未写入缓存中时另一个请求 B 更新数据。它更新数据库中的年龄为 21,并且清空缓存。这时请求 A 把从数据库中读到的年龄为 20 的数据写入到缓存中,造成缓存和数据库数据不一致。

不过这种问题出现的几率并不高,原因是缓存的写入通常远远快于数据库的写入,所以在实际中很难出现请求 B 已经更新了数据库并且清空了缓存,请求 A 才更新完缓存的情况。而一旦请求 A 早于请求 B 清空缓存之前更新了缓存,那么接下来的请求就会因为缓存为空而从数据库中重新加载数据,所以不会出现这种不一致的情况。

Cache Aside 策略是我们日常开发中最经常使用的缓存策略,不过我们在使用时也要学会依情况而变。比如说当新注册一个用户,按照这个更新策略,你要写数据库,然后清理缓存(当然缓存中没有数据给你清理)。可当我注册用户后立即读取用户信息,并且数据库主从分离时,会出现因为主从延迟所以读不到用户信息的情况。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恰恰是在插入新数据到数据库之后写入缓存,这样后续的读请求就会从缓存中读到数据了。并且因为是新注册的用户,所以不会出现并发更新用户信息的情况。

Cache Aside 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当写入比较频繁时,缓存中的数据会被频繁地清理,这样会对缓存的命中率有一些影响。如果你的业务对缓存命中率有严格的要求,那么可以考虑两种解决方案:

  1. 一种做法是在更新数据时也更新缓存,只是在更新缓存前先加一个分布式锁,因为这样在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线程更新缓存,就不会产生并发问题了。当然这么做对于写入的性能会有一些影响;

  2. 另一种做法同样也是在更新数据时更新缓存,只是给缓存加一个较短的过期时间,这样即使出现缓存不一致的情况,缓存的数据也会很快过期,对业务的影响也是可以接受。

当然了,除了这个策略,在计算机领域还有其他几种经典的缓存策略,它们也有各自适用的使用场景。

Read/Write Through(读穿 / 写穿)策略

这个策略的核心原则是用户只与缓存打交道,由缓存和数据库通信,写入或者读取数据。这就好比你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只对你的直接上级汇报,再由你的直接上级汇报给他的上级,你是不能越级汇报的。

Write Through 的策略是这样的:先查询要写入的数据在缓存中是否已经存在,如果已经存在,则更新缓存中的数据,并且由缓存组件同步更新到数据库中,如果缓存中数据不存在,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Write Miss(写失效)”。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选择两种“Write Miss”方式:

  1. 一个是“Write Allocate(按写分配)”,做法是写入缓存相应位置,再由缓存组件同步更新到数据库中;

  2. 另一个是“No-write allocate(不按写分配)”,做法是不写入缓存中,而是直接更新到数据库中。

在 Write Through 策略中,我们一般选择“No-write allocate”方式,原因是无论采用哪种“Write Miss”方式,我们都需要同步将数据更新到数据库中,而“No-write allocate”方式相比“Write Allocate”还减少了一次缓存的写入,能够提升写入的性能。

Read Through 策略就简单一些,它的步骤是这样的:先查询缓存中数据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直接返回,如果不存在,则由缓存组件负责从数据库中同步加载数据。

下面是 Read Through/Write Through 策略的示意图:

8a3b430ea55333920ac85afd41f90ca0.jpeg

Read Through/Write Through 策略的特点是由缓存节点而非用户来和数据库打交道,在我们开发过程中相比 Cache Aside 策略要少见一些,原因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分布式缓存组件,无论是 Memcached 还是 Redis 都不提供写入数据库,或者自动加载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功能。而我们在使用本地缓存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这种策略,比如说在上一节中提到的本地缓存 Guava Cache 中的 Loading Cache 就有 Read Through 策略的影子。

我们看到 Write Through 策略中写数据库是同步的,这对于性能来说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因为相比于写缓存,同步写数据库的延迟就要高很多了。那么我们可否异步地更新数据库?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Write Back”策略。

Write Back(写回)策略

这个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在写入数据时只写入缓存,并且把缓存块儿标记为“脏”的。而脏块儿只有被再次使用时才会将其中的数据写入到后端存储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Write Miss”的情况下,我们采用的是“Write Allocate”的方式,也就是在写入后端存储的同时要写入缓存,这样我们在之后的写请求中都只需要更新缓存即可,而无需更新后端存储了,我将 Write back 策略的示意图放在了下面:

d3ffeac029adfc1621c1c3085255dfd9.jpeg

如果使用 Write Back 策略的话,读的策略也有一些变化了。我们在读取缓存时如果发现缓存命中则直接返回缓存数据。如果缓存不命中则寻找一个可用的缓存块儿,如果这个缓存块儿是“脏”的,就把缓存块儿中之前的数据写入到后端存储中,并且从后端存储加载数据到缓存块儿,如果不是脏的,则由缓存组件将后端存储中的数据加载到缓存中,最后我们将缓存设置为不是脏的,返回数据就好了。

f30e5da305e03e6cb6b5208794e5a648.jpeg

发现了吗?其实这种策略不能被应用到我们常用的数据库和缓存的场景中,它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设计,比如我们在向磁盘中写数据时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无论是操作系统层面的 Page Cache,还是日志的异步刷盘,亦或是消息队列中消息的异步写入磁盘,大多采用了这种策略。因为这个策略在性能上的优势毋庸置疑,它避免了直接写磁盘造成的随机写问题,毕竟写内存和写磁盘的随机 I/O 的延迟相差了几个数量级呢。

但因为缓存一般使用内存,而内存是非持久化的,所以一旦缓存机器掉电,就会造成原本缓存中的脏块儿数据丢失。所以你会发现系统在掉电之后,之前写入的文件会有部分丢失,就是因为 Page Cache 还没有来得及刷盘造成的。

当然,你依然可以在一些场景下使用这个策略,在使用时,我想给你的落地建议是:你在向低速设备写入数据的时候,可以在内存里先暂存一段时间的数据,甚至做一些统计汇总,然后定时地刷新到低速设备上。比如说,你在统计你的接口响应时间的时候,需要将每次请求的响应时间打印到日志中,然后监控系统收集日志后再做统计。但是如果每次请求都打印日志无疑会增加磁盘 I/O,那么不如把一段时间的响应时间暂存起来,经过简单的统计平均耗时,每个耗时区间的请求数量等等,然后定时地,批量地打印到日志中。

总结

本篇文章主要带你了解了缓存使用的几种策略,以及每种策略适用的使用场景是怎样的。我想让你掌握的重点是:

  1. Cache Aside 是我们在使用分布式缓存时最常用的策略,你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直接拿来使用。

  2. Read/Write Through 和 Write Back 策略需要缓存组件的支持,所以比较适合你在实现本地缓存组件的时候使用;

  3. Write Back 策略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策略,不过写入策略中的只写缓存,异步写入后端存储的策略倒是有很多的应用场景。

b5f7b6e019ccd7f96dcbd4d43e2a26d0.jpeg

欢迎添加小编微信,进入交流群

推荐阅读:

8d6428cd4a636fe9ffa3f98134e5ca0c.jpeg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