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的几种常见融合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sinat_26811377/article/details/98499975
            </div>
                                                <!--一个博主专栏付费入口-->
         
         <!--一个博主专栏付费入口结束-->
        <link rel="stylesheet" href="https://csdnimg.cn/release/phoenix/template/css/ck_htmledit_views-4a3473df85.css">
                                    <link rel="stylesheet" href="https://csdnimg.cn/release/phoenix/template/css/ck_htmledit_views-4a3473df85.css">
            <div class="htmledit_views" id="content_views">
                                        <p id="main-toc"><strong>目录</strong></p>

1)线性加权融合法

2)交叉融合法(blending)

3)瀑布融合法

4)特征融合法

5)预测融合法

6)分类器 Boosting 思想 


多模型融合算法可以比单一模型算法有极为明显的效果提升。但是怎样进行有效的融合,充分发挥各个算法的长处呢,这里总结一些常见的融合方法:

1)线性加权融合法

线性加权是最简单易用的融合算法,工程实现非常方便,只需要汇总单一模型的结果,然后按不同算法赋予不同的权重,将多个推荐算法的结果进行加权,即可得到结果:

Score是给用户(user)推荐商品(item)的得分,β是算法 K 的权重,rec是算法 k 得到的用户(user)对商品 item 的推荐得分。这种融合方式实现简单,但效果较差。因为线性加权的参数是固定的,实践中参数的选取通常依赖对全局结果升降的总结,一旦设定后,无法灵活的按照不同的推荐场景来自动变换。比如如果某个场景用算法 A 效果较好,另外一种场景用算法 B 效果较好,线性融合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动态参数的机制,训练用户对推荐结果的评价、与系统的预测是否相符生成加权模型,动态的调整权重使得效果大幅提升。

2交叉融合法(blending)

交叉融合的思路是利用不同的训练集,在推荐结果中穿插不同推荐模型的结果,以确保结果的多样性。

交叉融合法的思路是 “各花入各眼”,不同算法的结果着眼点不同,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直接穿插在一起进行展示。这种融合方式适用于同时能够展示较多条结果的推荐场景,并且往往用于算法间区别较大,如分别基于用户长期兴趣和短期兴趣计算获得的结果。

3)瀑布融合法

瀑布型(Waterfall Model)融合方法采用了将多个模型串联的方法。每个推荐算法被视为一个过滤器,通过将不同粒度的过滤器前后衔接的方法来进行:

 

在瀑布型混合技术中,前一个推荐方法过滤的结果,将作为后一个推荐方法的候选集合输入,层层递进,候选结果在此过程中会被逐步遴选,最终得到一个量少质高的结果集合。这样设计通常用于存在大量候选集合的推荐场景上。

设计瀑布型混合系统中,通常会将运算速度快、区分度低的算法排在前列,逐步过渡为重量级的算法,让宝贵的运算资源集中在少量较高候选结果的运算上。在面对候选推荐对象(Item)数量庞大,而可曝光的推荐结果较少,要求精度较高、且运算时间有限的场景下,往往非常适用。

4)特征融合法

不同的原始数据质量,对推荐计算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以用户兴趣模型为例,我们既可以从用户的实际购买行为中,挖掘出用户的 “显式” 兴趣,又可以用用户的点击行为中,挖掘用户 “隐式” 兴趣;另外从用户分类、人口统计学分析中,也可以推测用户偏好;如果有用户的社交网络,那么也可以了解周围用户对该用户兴趣的影响。

所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数据来源,抽取不同的特征,输入到推荐模型中进行训练,然后将结果合并。这种思路能解决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数据缺失的问题,因为并非所有用户都有齐全的各类数据,例如有些用户就缺少交易信息,有些则没有社交关系数据等。通过特征融合的方法能确保模型不挑食,扩大适用面。

5)预测融合法

推荐算法也可以被视为一种 “预测算法”,即我们为每个用户来预测他接下来最有可能喜欢的商品。而预测融合法的思想是,我们可以对每个预测算法再进行一次预测,即不同的算法的预测结果,我们可以训练第二层的预测算法去再次进行预测,并生成最终的预测结果。

如下图所示,我们把各个推荐算法的预测结果作为特征,将用户对商品的反馈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形成了第二层预测模型的训练集合,具体流程如下:

图中的二层预测模型可以使用常用的分类算法,如 SVM、随机森林、较大熵等,但达观实践中,融合效果较好的是 GBDT(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方法。

6)分类器 Boosting 思想 

推荐问题有时也可以转化为模式分类(Pattern Classification)问题去看待,我们将候选集合是否值得推荐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集合,然后通过设计分类器的方法去解决。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用到分类算法中的 Boosting 思想,即将若干个弱分类器,组合成一个强分类器的方法。Boosting 的核心思想是每轮训练后对预测错误的样本赋以较大的权重,加入后续训练集合,也就是让学习算法在后续的训练集中对较难的判例进行强化学习,从而得到一个带权重的预测函数序列 h,预测效果好的预测函数权重较大,反之较小。

最终的预测函数 H 对分类问题采用有权重的投票方式,对回归问题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新示例进行判别。算法的流程如下:

 

通过模型进行融合往往效果较好,但实现代价和计算开销也比较大。

  • 5
    点赞
  • 6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