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积神经网络

目录

卷积(Convolution)

卷积计算

填充(padding)

步幅(stride)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多输入通道、多输出通道和批量操作

池化(Pooling)

ReLU激活函数

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

丢弃法(Dropout)

练习:计算卷积中一共有多少次乘法和加法操作


卷积神经网络是目前计算机视觉中使用最普遍的模型结构,卷积神经网络的一些基础模块,包括:

  • 卷积(Convolution)
  • 池化(Pooling)
  • ReLU激活函数
  • 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
  • 丢弃法(Dropout

全连接网络进行特征提取,即将一张图片上的所有像素点展开成一个1维向量输入网络,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1. 输入数据的空间信息被丢失。 空间上相邻的像素点往往具有相似的RGB值,RGB的各个通道之间的数据通常密切相关,但是转化成1维向量时,这些信息被丢失。同时,图像数据的形状信息中,可能隐藏着某种本质的模式,但是转变成1维向量输入全连接神经网络时,这些模式也会被忽略。

2. 模型参数过多,容易发生过拟合。 在手写数字识别案例中,每个像素点都要跟所有输出的神经元相连接。当图片尺寸变大时,输入神经元的个数会按图片尺寸的平方增大,导致模型参数过多,容易发生过拟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引入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特征提取,既能提取到相邻像素点之间的特征模式,又能保证参数的个数不随图片尺寸变化。图6是一个典型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多层卷积和池化层组合作用在输入图片上,在网络的最后通常会加入一系列全连接层,ReLU激活函数一般加在卷积或者全连接层的输出上,网络中通常还会加入Dropout来防止过拟合。

 图6:卷积神经网络经典结构

说明: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计算范围是在像素点的空间邻域内进行的,卷积核参数的数目也远小于全连接层。卷积核本身与输入图片大小无关,它代表了对空间邻域内某种特征模式的提取。比如,有些卷积核提取物体边缘特征,有些卷积核提取物体拐角处的特征,图像上不同区域共享同一个卷积核。当输入图片大小不一样时,仍然可以使用同一个卷积核进行操作。

卷积(Convolution)

这一小节将为读者介绍卷积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案,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使用卷积对图片进行操作,主要涵盖如下内容:

  • 卷积计算

  • 填充(padding)

  • 步幅(stride)

  •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 多输入通道、多输出通道和批量操作

  • 飞桨卷积API介绍

  • 卷积算子应用举例

卷积计算

卷积是数学分析中的一种积分变换的方法,在图像处理中采用的是卷积的离散形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卷积层的实现方式实际上是数学中定义的互相关 (cross-correlation)运算,与数学分析中的卷积定义有所不同,这里跟其他框架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教程保持一致,都使用互相关运算作为卷积的定义,具体的计算过程如 图7 所示。

 图7:卷积计算过程

说明:

卷积核(kernel)也被叫做滤波器(filter),假设卷积核的高和宽分别为Kw和Kh,则将称为w和h卷积,比如3×5卷积,就是指卷积核的高为3, 宽为5。

其它说明: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一个卷积算子除了上面描述的卷积过程之外,还包括加上偏置项的操作。例如假设偏置为1,则上面卷积计算的结果为:

0×1+1×2+2×4+3×5 +1=26

0×2+1×3+2×5+3×6 +1=32

0×4+1×5+2×7+3×8 +1=44

0×5+1×6+2×8+3×9 +1=50

填充(padding)

在上面的例子中,输入图片尺寸为3×3,输出图片尺寸为2×2,经过一次卷积之后,图片尺寸变小。卷积输出特征图的尺寸计算方法如下(卷积核的高和宽分别为​Kh​和Kw​):

 如果输入尺寸为4,卷积核大小为3时,输出尺寸为4−3+12。读者可以自行检查当输入图片和卷积核为其他尺寸时,上述计算式是否成立。当卷积核尺寸大于1时,输出特征图的尺寸会小于输入图片尺寸。如果经过多次卷积,输出图片尺寸会不断减小。为了避免卷积之后图片尺寸变小,通常会在图片的外围进行填充(padding),如 图8 所示。

 图8:图形填充

步幅(stride)

图8 中卷积核每次滑动一个像素点,这是步幅为1的特殊情况。图9 是步幅为2的卷积过程,卷积核在图片上移动时,每次移动大小为2个像素点。

图9:步幅为2的卷积过程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输出特征图上每个点的数值,是由输入图片上大小为KhxKw的区域的元素与卷积核每个元素相乘再相加得到的,所以输入图像上KhxKw区域内每个元素数值的改变,都会影响输出点的像素值。我们将这个区域叫做输出特征图上对应点的感受野。感受野内每个元素数值的变动,都会影响输出点的数值变化。比如3×3卷积对应的感受野大小就是3×3,如 图10 所示。

 图10:感受野为3×3的卷积

而当通过两层3×3的卷积之后,感受野的大小将会增加到5××5,如 图11 所示

 图11:感受野为5×5的卷积

因此,当增加卷积网络深度的同时,感受野将会增大,输出特征图中的一个像素点将会包含更多的图像语义信息。

多输入通道、多输出通道和批量操作

前面介绍的卷积计算过程比较简单,实际应用时,处理的问题要复杂的多。例如:对于彩色图片有RGB三个通道,需要处理多输入通道的场景。输出特征图往往也会具有多个通道,而且在神经网络的计算中常常是把一个批次的样本放在一起计算,所以卷积算子需要具有批量处理多输入和多输出通道数据的功能,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几种场景的操作方式。

 图12:多输入通道计算过程

说明:

通常将卷积核的输出通道数叫做卷积核的个数。

 图13:多输出通道计算过程

图14:批量操作

池化(Pooling)

池化是使用某一位置的相邻输出的总体统计特征代替网络在该位置的输出,其好处是当输入数据做出少量平移时,经过池化函数后的大多数输出还能保持不变。比如:当识别一张图像是否是人脸时,我们需要知道人脸左边有一只眼睛,右边也有一只眼睛,而不需要知道眼睛的精确位置,这时候通过池化某一片区域的像素点来得到总体统计特征会显得很有用。由于池化之后特征图会变得更小,如果后面连接的是全连接层,能有效的减小神经元的个数,节省存储空间并提高计算效率。 如 图15 所示,将一个2×2的区域池化成一个像素点。通常有两种方法,平均池化和最大池化。

图15:池化

  • 如图15(a):平均池化。这里使用大小为2x2的池化窗口,每次移动的步幅为2,对池化窗口覆盖区域内的像素取平均值,得到相应的输出特征图的像素值。
  • 如图15(b):最大池化。对池化窗口覆盖区域内的像素取最大值,得到输出特征图的像素值。当池化窗口在图片上滑动时,会得到整张输出特征图。池化窗口的大小称为池化大小,用Kh​×Kw​表示。在卷积神经网络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窗口大小为2×2,步幅为2的池化。

ReLU激活函数

在神经网络发展的早期,Sigmoid函数用的比较多,而目前用的较多的激活函数是ReLU。这是因为Sigmoid函数在反向传播过程中,容易造成梯度的衰减。让我们仔细观察Sigmoid函数的形式,就能发现这一问题。

Sigmoid激活函数定义如下:

ReLU激活函数的定义如下:

 下面的程序画出了Sigmoid和ReLU函数的曲线图:

# ReLU和Sigmoid激活函数示意图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matplotlib.patches as patches
plt.figure(figsize=(10, 5))

# 创建数据x
x = np.arange(-10, 10, 0.1)

# 计算Sigmoid函数
s = 1.0 / (1 + np.exp(0. - x))

# 计算ReLU函数
y = np.clip(x, a_min=0., a_max=None)

#####################################
# 以下部分为画图代码
f = plt.subplot(121)
plt.plot(x, s, color='r')
currentAxis=plt.gca()
plt.text(-9.0, 0.9, r'$y=Sigmoid(x)$', fontsize=13)
currentAxis.xaxis.set_label_text('x', fontsize=15)
currentAxis.yaxis.set_label_text('y', fontsize=15)

f = plt.subplot(122)
plt.plot(x, y, color='g')
plt.text(-3.0, 9, r'$y=ReLU(x)$', fontsize=13)
currentAxis=plt.gca()
currentAxis.xaxis.set_label_text('x', fontsize=15)
currentAxis.yaxis.set_label_text('y', fontsize=15)

plt.show()

得到激活函数如下所示:

梯度消失现象

在神经网络里,将经过反向传播之后,梯度值衰减到接近于零的现象称作梯度消失现象。

从上面的函数曲线可以看出,当xxx为较大的正数的时候,Sigmoid函数数值非常接近于1,函数曲线变得很平滑,在这些区域Sigmoid函数的导数接近于零。当xxx为较小的负数时,Sigmoid函数值也非常接近于0,函数曲线也很平滑,在这些区域Sigmoid函数的导数也接近于0。只有当xxx的取值在0附近时,Sigmoid函数的导数才比较大。对Sigmoid函数求导数,结果如下所示:

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

批归一化方法(Batch Normalization,BatchNorm)是由Ioffe和Szegedy于2015年提出的,已被广泛应用在深度学习中,其目的是对神经网络中间层的输出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中间层的输出更加稳定。

通常我们会对神经网络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样本数据集满足均值为0,方差为1的统计分布,这是因为当输入数据的分布比较固定时,有利于算法的稳定和收敛。对于深度神经网络来说,由于参数是不断更新的,即使输入数据已经做过标准化处理,但是对于比较靠后的那些层,其接收到的输入仍然是剧烈变化的,通常会导致数值不稳定,模型很难收敛。BatchNorm能够使神经网络中间层的输出变得更加稳定,并有如下三个优点:

  • 使学习快速进行(能够使用较大的学习率)

  • 降低模型对初始值的敏感性

  • 从一定程度上抑制过拟合

BatchNorm主要思路是在训练时以mini-batch为单位,对神经元的数值进行归一化,使数据的分布满足均值为0,方差为1。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小窍门:

可能有读者会问:“BatchNorm里面不是还要对标准化之后的结果做仿射变换吗,怎么使用Numpy计算的结果与BatchNorm算子一致?” 这是因为BatchNorm算子里面自动设置初始值γ=1,β=0,这时候仿射变换相当于是恒等变换。在训练过程中这两个参数会不断的学习,这时仿射变换就会起作用。

- 预测时使用BatchNorm

上面介绍了在训练过程中使用BatchNorm对一批样本进行归一化的方法,但如果使用同样的方法对需要预测的一批样本进行归一化,则预测结果会出现不确定性。

例如样本A、样本B作为一批样本计算均值和方差,与样本A、样本C和样本D作为一批样本计算均值和方差,得到的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同的。那么样本A的预测结果就会变得不确定,这对预测过程来说是不合理的。解决方法是在训练过程中将大量样本的均值和方差保存下来,预测时直接使用保存好的值而不再重新计算。实际上,在BatchNorm的具体实现中,训练时会计算均值和方差的移动平均值。

丢弃法(Dropout)

丢弃法(Dropout)是深度学习中一种常用的抑制过拟合的方法,其做法是在神经网络学习过程中,随机删除一部分神经元。训练时,随机选出一部分神经元,将其输出设置为0,这些神经元将不对外传递信号。

图16 是Dropout示意图,左边是完整的神经网络,右边是应用了Dropout之后的网络结构。应用Dropout之后,会将标了×\times×的神经元从网络中删除,让它们不向后面的层传递信号。在学习过程中,丢弃哪些神经元是随机决定,因此模型不会过度依赖某些神经元,能一定程度上抑制过拟合。

 图16 Dropout示意图

在预测场景时,会向前传递所有神经元的信号,可能会引出一个新的问题:训练时由于部分神经元被随机丢弃了,输出数据的总大小会变小。比如:计算其L1范数会比不使用Dropout时变小,但是预测时却没有丢弃神经元,这将导致训练和预测时数据的分布不一样。可采取相应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练习:计算卷积中一共有多少次乘法和加法操作

  • 5
    点赞
  • 2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疯丰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