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

java 面试题整理

1.零拷贝并不是没有拷贝数据,而是减少用户态/内核态的切换次数以及CPU拷贝的次数。
零拷贝实现有多种方式,分别是:
mmap+write
sendfile
带有DMA收集拷贝功能的sendfile

2.Throwble中的Error和Exception的区别
a、Exception和error都继承了throwable类,java中只有throwable类的实例才能被抛出或者捕获异常,
是异常处理机制的基本类型;
b、Exception是指在程序正常的运行过程中,可以预料的意外情况,可以事先捕获并且处理的异常;

Exception又分为必检异常和免检异常:

必检异常:在编译期,必须显式捕获处理。
      免检异常:指运行时异常,根据需要来判断是否需要捕获的异常,是可以通过规范代码避免发生的;例如NullPointerException,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c、Error是java程序运行中不可预料的异常情况,是程序出现的非正常,不可恢复的状态,此状态不需要
捕获。例如OutOfMemoryError

3.volatile
a.原子性:volatile 只保证单次读/写操作的原子性,对于多步操作,volatile 不能保证原子性
b.可见性:可见性是指多个线程访问同一个变量时,其中一个线程修改了该变量的值,其它线程能
够立即看到修改的值
c.有序性:在 Java 内存模型中,允许编译器和处理器对指令进行重排序,重排序过程不会影响到
单线程程序的执行,但是会影响到多线程并发执行的正确性。
volatile 关键字可以禁止指令重新排序,可以保证一定的有序性。

4.java 内存模型:
a.程序计数器:程序计数器的作用是记录当前线程执行的位置,当线程执行方法时,程序计数器记录的是正在执行的虚拟机字节码指令的地址;
b.虚拟机栈:Java虚拟机栈,每个线程在创建时都会创建一个虚拟机栈,其内部保存一个个栈帧,对应着一
次次的Java方法调用。一个栈帧就对应一个Java方法。是线程私有的。生命周期和线程一致。
栈桢的内部结构:
局部变量表(局部变量数组或本地变量表)
操作数栈(主要用于保存计算过程的中间结果,同时作为计算过程中变量临时的存储空间。)
动态链接(或指向运行时常量池的方法引用)
方法返回地址(或方法正常退出或异常退出的定义)
一些附加信息
c.堆
d.本地方法栈:一个Native Method就是一个Java调用非Java代码的接口。使用native修饰的方法称为本地方法。
e.方法区

5.在根搜索算法追踪的过程中,起点即 GC Root,GC Root 根据 JVM 实现不同而不同,
但是总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堆外引用):
a.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b.方法区中的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变量。
c.方法区中的常量引用的变量。
d.本地方法 JNI 的引用对象。

6.在Java中,新建对象的内存分配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类加载检查:在创建对象之前,JVM会先检查类是否已经被加载、连接和初始化过,如果没有,则需要先完成这些操作。
b.分配内存:在类加载检查通过之后,JVM会在堆中为新对象分配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
分配内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针碰撞,另一种是空闲列表。
c.初始化零值:在分配内存之后,JVM会将对象的所有属性都初始化为零值(例如,数值类型的属性初始化
为0,布尔类型的属性初始化为false,引用类型的属性初始化为null)。
d.设置对象头:在对象分配完成之后,JVM会在对象头中存储一些元数据信息,例如对象的哈希码、对象的
锁状态等。
e.执行init方法:在对象头设置完成之后,JVM会调用对象的构造方法(也就是init方法),对对象进行初
始化。
f.对象初始化完成:当对象的构造方法执行完毕之后,对象就初始化完成了,可以被程序使用。

  1. 当JVM为新对象分配内存时,有两种常见的方式:
    a. 指针碰撞(Bump the Pointer):这种方式适用于堆中的空间是连续的、已被使用和未被使用的内存
    空间有明确的边界的情况。JVM通过一个指针(称为"指针碰撞指针")来标记当前可用的内存位置。当需
    要分配内存时,JVM将指针向前移动,直到找到一块足够大的连续内存空间,然后将指针指向这块内存,
    并将其分配给新对象。这种方式操作简单高效,但要求堆中的空间必须是连续的。
    a.空闲列表(Free List):这种方式适用于堆中的空间是离散的、已被使用和未被使用的内存空间没有
    明确的边界的情况。JVM通过一个空闲列表来记录堆中可用的内存块。列表中的每个节点表示一块可用的
    内存空间,包括内存块的起始地址和大小。当需要分配内存时,JVM会遍历空闲列表,找到一块足够大的
    内存空间,并将其分配给新对象。分配后,JVM会更新空闲列表中对应内存块的信息。这种方式相对灵活,
    能够更好地处理离散的内存空间,但需要维护空闲列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开销。

  2. MySql的存储引擎InnoDB和MyISAM的区别:
    a.InnoDB存储引擎
    是MySQL的默认事务性引擎,拥有自动崩溃恢复特性。
    将每个表的数据和索引都放在一起放在.ibd文件中。
    InnoDB有两个表,一个是.ibd文件,一个是.frm(存储数据结构通用)
    采用MVCC支持高并发,实现了四个标准的隔离级别,在REPEATED READ中通过实现间隙锁来防止幻读的出现。间隙锁使的InnoDB不仅仅锁定查询涉及的行,还会对索引中的间隙进行锁定,防止幻影行的插入。
    磁盘读取数据时采用可预测性预读,能够自动在内存中创建hash索引加速读操作的自适应哈希索引等。
    b.MyISAM存储引擎
    MyISAM不支持事务和行级锁,而且崩溃后无法安全恢复InnoDB却可以。
    MyISAM有三个文件,InnoDB有两个,因为MyISAM将索引和数据分开存放,.MYD(放数据)、.FRM、MYI(放索引)
    加锁与并发
    MYISAM对整张表加锁,而不是针对行。读取时会对需要读到的所有表加共享锁,写入时对表加排它锁,同一个事务读表时,可以插入新的记录。
    对于MyISAM表,可以手工或者自动执行检查和修复操作,注意和崩溃分开。通过CHECK TABLE mytable检查表错误,有错误可以通过REPAIR TABLE mytable修复,也可以通过myisamchk命令行工具进行检查和修复操作。
    MyISAM支持全文索引
    延迟更新索引键:创建表的时候,如果制定了DELAY_KEY_WRITE,在每次修改执行完成时,不会立刻将修改的索引数据写入磁盘,而是会写到内存中的键缓冲区,只有清理缓冲区或者关闭表的时候才会将对应的索引块携带磁盘
    MyISAM支持压缩表,在创建表并导入数据后,如果后续不再用可以进行压缩,压缩表是不能修改的,除非解压,压缩表可以极大地减少磁盘的空间占用,减少磁盘IO,提升性能,压缩表也支持索引,但是也只是支持只度的。
    MyISAM引擎涉及简单,数据紧密格式存储,在某些场景下的性能很好。
    MyISAM有一些服务级别的性能扩展限制,比如索引键缓冲区的Mutex锁,MariaDB是基于段的索引键缓冲机制来避免该问题的。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表锁问题。

9.redis大key问题

10.数据库的三大范式
a.第一范式:每一列不可再拆分(原子性)。
b.第二范式:在第一范式的基础上所有列完全依赖于主键列
c.第三范式: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任何非主列不得传递依赖于主键。

10.flink :https://blog.csdn.net/tianhouquan/article/details/128921843

11.mysql的事务@transactional

12.ClickHouse和PostgreSQL都是非常流行的开源数据库,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ClickHouse是一个面向列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专门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它的主要优点是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秒级别内处理大量数据。ClickHouse还支持高
并发的查询,可以同时处理数千个查询请求。ClickHouse还支持实时数据处理,可
以在数据到达时立即进行分析和处理。然而,ClickHouse的缺点是它不支持事务,
也不支持复杂的查询语句。
PostgreSQL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支持复杂的查询语句和事务
处理。PostgreSQL还具有非常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PostgreSQL的主要优点是它支
持复杂的查询语句和事务处理,还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和索引类型。然而,PostgreSQL
的缺点是它的性能相对较慢,特别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

  1. tomcat 为什么需要打破双亲委派模型?
    https://blog.csdn.net/qq_35368296/article/details/130606866

  2. RPC框架的组成

15.设计模式

https://blog.csdn.net/gu1857035894/article/details/120829239

Redis

  1. redis集群模式三种方式
    a. 主从模式:
    主从复制模式就是,部署多台redis节点,其中只有一台节点是主节点(master),其他的节点都是从节点(slave),也叫备份节点(replica)。只有master节点提供数据的事务性操作(增删改),slave节点只提供读操作。所有slave节点的数据都是从master节点同步过来的。
    主从模式原理:主从模式的核心就是master节点与slave节点之间的数据同步。需要注意的是,Redis和大部分中间件的主从模式中的数据同步都是由slave节点主动发起的,原因是主从模式中只有一个master节点,剩余的全是slave节点,如果由master节点主动推送数据到各个slave节点,首先维护成本太大,master节点上要维护所有slave的地址信息,而且在增加slave节点的时候,也要同步维护到master上,这样master才能将数据同步到所有的slave上面;其次master性能受影响,节点之间同步数据肯定要通过网络传输数据,由master节点建立所有slave节点的连接会对master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而由slave发起数据同步则避免了上述问题,只需在每个slave中维护一个master的地址即可。
    Redis中主从节点数据同步有两种方式:全量数据同步和增量数据同步。
    全量数据同步: 全量数据同步一般发生在slave节点初始化阶段,需要将master上的所有数据全部复制过来。具体流程是:
    1.slave节点根据配置的master节点信息,连接上master节点,并向master节点发送SYNC命令;
    2.master节点收到SYNC命令后,执行BGSAVE命令异步将内存数据生成到rdb快照文件中,同时将生成rdb文件期间所有的写命令记录到一
    个缓冲区,保证数据同步的完整性;
    3.master节点的rdb快照文件生成完成后,将该rdb文件发送给slave节点;
    4.slave节点收到rdb快照文件后,丢弃所有内存中的旧数据,并将rdb文件中的数据载入到内存中;
    5.master节点将rdb快照文件发送完毕后,开始将缓冲区中的写命令发送给slave节点;
    6.slave节点完成rdb文件数据的载入后,开始执行接收到的写命令。
    以上就是master-slave全量同步的原理,执行完上述动作后,slave节点就可以接受来自用户的读请求,同时,master节点与slave节点进入命令传播阶段,在该阶段master节点会将自己执行的写命令发送给slave节点,slave节点接受并执行写命令,从而保证master节点与slave节点的数据一致性。
    增量数据同步:
    Redis2.8版本之前,是不支持增量数据同步的,只支持全量同步。增量数据同步是指slave节点初始化完成后,master节点执行的写命令同步到slave节点的过程。该过程比较简单,master节点每执行一个写命令后就会将该命令发送给slave节点执行,从而达到数据同步的目的。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当增量复制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导致同步失败时,是要支持断点续传的,也就是在异常恢复之后,是要支持从上次断掉的地方继续同步的,而不是全量数据同步。这就需要在master节点和slave节点分别维护一个复制偏移量(offset),代表master向slave节点同步的字节数。master节点每次向slave节点发送N个字节后,master节点的offset增加N;slave节点每次接收到master节点发送过来的N个字节后,slave节点的offset增加N。master节点和slave节点的这两个偏移量分别保存在master_repl_offset和slave_repl_offset这两个字段中。
  • 21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