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进入表象之下

        哥白尼,出生在1473年,是一名波兰教士。哥白尼发展了太阳系的日心说,认为地球只是一颗与其他所有行星处于同等地位的行星。在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的位置上环绕太阳运动。

        有了日心说体系,许多东西都能对得上号了,行星之所以有时候会表现得相对于恒星的反其道而行的逆行运动。,其实是地球本身向前的行进,造成行星相对而言有时候看上去似乎是在倒退的表象。在托勒密的体系中,所有行星的所在位置离开地球距离的次序有一定的任意性,而在哥白尼的体系中,行星距太阳远近的顺序则有了自然的安排,即巡行周期越长,与太阳的距离越大,其顺序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不过由于两个原因,哥白尼的体系遭到强烈反对。一个原因是,地球是在一个半径为1.5亿千米的圆上面进行巡行,人们在一年的不同时分里,便应该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上看到恒星,因此看到的星空应该能够反映出这种不同来,这样的效应被称为年致视差。要解释观察不到这种视差的原因,唯一的出路是认为所有的恒星离开我们的距离要比1.5亿千米大得多。致使年致视差小得无法发现。哥白尼本人也是这样解释的。效应确实存在,但是微不足道。这种理由相当软弱,但确实属实。自然界中的确会冒出很大的数目出来,致使某些东西处于深深的蕴含状态。

另一个反对的原因是,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运动,使他有些约10万千米的时速,而地球自身的旋转,又使位于赤道上的地方,得到了每小时1670千米的速度。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感觉不到这类速度呢?大气怎么居然不会被甩到后边去呢?跑出去的物体,又因何而不会掉队落后呢?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地球自然是静止不动的。哥白尼自然会认识到这一困难。他是这样说的,虽然我的观念难以理解,并且与人们的设想,特别是与常识相违背.....

        对于第二条大谬误,伽利略是第一个搞清楚的。1572年,人们看到了一颗超新星,它迅速地变得异常明亮,然后又在数月之后回归为暗淡。第谷等人证实,超新星和彗星都出现在比月亮远的地方(因为观测不到它们的视差),而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月亮之外的天界是一成不变的信念是矛盾的。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