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学习(十五)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博客介绍ArcGIS中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涵盖数据准备、环境设置、评价因子选择、权重分配、单因子分析、加权叠加,以及结果处理和模型验证的关键步骤。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在Python中利用ArcPy实现分析。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ArcGIS学习(十五)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任务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用地适宜性评价。
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大家在平时工作中最常接触到的分析场景之一。尤其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用地适宜性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此外,我们之前的任务主要是使用矢量数据进行分析。本案例是主讲栅格数据分析的案例,对于大家掌握栅格数据分析相关的技术非常重要。本案例中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分析流程为:
第一步:选取影响用地适宜性的指标,包括地形因子、交通因子、乡镇建设因子和用地阻隔因子
第二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第三步:对表征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和量化;第四步:对量化后的各个指标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得到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

上面四个步骤我们会分为两个关卡来讲:

  • 指标选取及权重设定
  • 指标量化及指标叠加分析

我们直接进入关卡1的内容一一指标选取及权重设定。首先,我们来了解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分析思路及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一关,我们进行了第一步“”指标选取”,以及第二步“用yaahp软件确定指标权重”。
这一关,我们来学习第三步“指标量化”,以及第四步“指标叠加分析”。
这两步主要是对栅格数据进行分析。
在进行栅格数据分析之前有一步特别关键,也是很多同学经常出错的地方,就是进行“环境设置”。
如果不进行“环境设置”就不能保证用于叠加分析的各个栅格都是相同的处理范围、栅格尺寸。不同处理范围与尺寸的栅格数据是不能进行叠加分析的。首先,我们来看看“怎么进行环境设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rgb2gray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