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笔记1】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1.1 什么是因特网

1.1.1 组成描述

  • 收发端——主机或者端系统:所有连入因特网的设备

  • 连接——网络核心端系统通过通信链路分组交换机连接到一起。

    两者在网络中的地位:

    通信链路——边

    分组交换机——节点

    • 通信中的数据组织方式——分组

      分组=用户数据+必要信息

      端系统之间发送数据时,发送端系统将其数据分成一段一段,然后加上必要的信息后形成一个个的数据包,这个数据包叫做分组。

    • 分组交换机:从它的一条入链路接收分组,并且选择一条出链路将分组转发出去

      • 路由器:用在接入网
      • 链路层交换机:网络核心
  • 接入——ISP:端系统通过**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简称ISP)接入因特网

1.1.2 服务描述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1.1.3 协议

协议:定义了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格式和次序以及对该信息所采取的动作

  • 通信实体:

    • 取决于哪一层:

      端系统、分组交换机……

    • 凡是通信实体的所有活动都要受到协议的约束

  • 规定内容:

    分组==用户数据+必要数据

    ->必要数据为分组接收者理解用户数据提供保障

    ->协议:

    ①分组接收者如何理解必要数据的方法或者规则

    ②分组接收者按照协议获得了用户数据后,对此消息如何做出反应

1.2 网络的边缘

端系统: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或其它设备,往往处于网络的边缘

分类: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

1.2.1 接入网

接入网:将端系统连入到边缘路由器的物理链路

(边缘路由器:端系统到任何其他远程端系统路径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接入技术

应用场景接入其他
DSL(Digital Subscribe Line)数字用户线宽带住宅接入电话线(一种双绞线)+ 复用器ISP:本地电话公司
CIC(Cable Internet Access)电缆因特网接入宽带住宅接入混合光纤同轴(光纤和同轴电缆)+ 复用器ISP:有线电视公司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光纤主动光纤网络 vs 被动光纤网络(是否在传输数据时共享光纤)
以太网公司、大学、家庭双绞线+以太网交换机接入以太网交换机的速度可达100Mbps
无线局域网(WIFI)无线用户从一个接入点发送和接收数据,而该接入点与企业网相连,企业网最终接入因特网用户需要在一个接入点的几十米范围之内
广域无线接入蜂窝网提供商运营的基站用户仅需要位于基站的数万米范围之内

1.2.2 物理媒体

物理媒体:通信链路的传输媒体

  • 导引性媒体 vs 非导引性媒体:

    导引性媒体:信号沿着固体前行

    非导引性媒体中:信号沿着固体媒体前行

  • 几种主要的物理媒介:

    实现应用其他
    双绞线最便宜的引导性传输媒体。两条相互螺旋缠绕的铜线组成高速局域网联网的主要方式(速率和传输距离性能都不错)局域网数据传输速率在10Mbps到10Gbps之间(取决于线的粗细以及传输距离)
    同轴电缆由两个铜导体构成(同心的,非并行)电视系统可被用作引导性的共享媒体。借助特殊的结构和绝缘层,同轴电缆可得到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光纤引导光脉冲
    陆地无线电信道无线电信道承载电磁频谱中的信号与移动用户的连接、长距离承载信号
    卫星无线电信道卫星连接两个或多个在地球上的微波发射方(地面站)卫星在一个频段上接收信号,在另一个频段上发送信号

1.3 网络核心

网络核心:由互联端系统的分组交换机和链路构成的网状网络

  • 通过网络核心交换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1.3.1 分组交换

  • 存储转发机制

    • 交换机在收到一个完整的分组,才会向链路输出转发分组,否则就将收到的部分分组缓存起来

    • 存储转发时延:因为缓存等待一个分组的全部数据而导致的时间开销

    • 缓冲队列:缓存分组

    • 分组丢失:分组到达一个满的队列,路由器将丢弃该分组,该分组将会丢失

    • 排队时延:分组在链路上等待传输的时延

      如果分组到达的速度高于结点的处理速度,那么分组就会在缓冲队列里排队等待(eg:FIFO)

    • 转发表路由选择协议

      分组交换机获取该分组发往哪里

      转发表:IP地址-链路的映射

      流程:

      (1) 通过分组的必要信息,获得目的端系统的IP地址

      (2) 通过IP地址索引转发表,从而确定输出链路

1.3.2 电路交换

在电路交换网络中,端系统通信会话期间:

  1. 交换机会预留端系统间通信路径上的相关资源(缓存,链路传输速率)

    分组交换网络中,这些资源没有预留

  2. 先建立连接,然后通信

  3. 进行通信时:所需要的资源是被保持的,其他通信是无法使用这一部分资源的

实质:

电路——端系统间真正建立了一条“连接”

分组——端系统间获得暂时的权限使用已有的“连接”

  • 不同用户如何共享资源——复用

    • 时分复用(TDM):

      1. 将时间划分为固定区间的,每个帧则又被划分为固定数量的时间空隙
      2. 当网络需要建立一条连接时,网络将在每个帧中为该连接指定一个时隙
      3. 在该时隙内,链路用来传输该链接的数据
    • 频分复用(FDM):

      1. 将频率域划分为频段,然后将频段分配给连接

      2. 此频段被用来专门传输链接的数据

        带宽:频段的宽度

1.3.3 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对比

分组交换电路交换
优点① 更好的带宽共享 ②更简单,实现成本更低端对端传输数据的速率保证
缺点不适合实时服务:端到端的时延可变、不可预测(与整个网络的情况相关)①电路交换存在静默期,占用的资源利用率低 ②建立连接的过程比较复杂
应用总体上,分组交换的性能更好;趋势向着分组交换发展对最低速率有着严格要求的应用

1.3.4 网络的网络

端系统是通过ISP接入因特网

ISP互联

网络模型:表达ISP和端系统以及ISP之间的结构的抽象

  • 网络结构1:全球ISP是一个由路由器和通信链路构成的网络,网络跨越全球。

    其他的接入ISP都至少和一个它的路由器相连

    存在唯一的全球承载ISP互联所有的接入ISP

  • 网络结构2:存在多个全球承载ISP,它们分别于一部分的接入ISP互联;为了实现端系统的互联,这多个全球ISP也必须互联。

    两层结构:全球承载ISP位于顶层 + 接入ISP处于底层

  • 网络结构3:顶层全球承载ISP基本上已经定型,接入ISP ?

    直接同顶层ISP相连 ? No

    接入ISP 分层:较小区域中的ISP连入较大区域的ISP,而不是直接与顶层ISP相连

    • 区域ISP:提升通信速度

      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

      如果都直接同顶层ISP相连,那么两个同一较小区域内,分属不同ISP的端系统之间通信的数据也需要经过顶层ISP中心;

      通过较大区域的ISP已经实现了互连,通信数据不需要经过顶层ISP中心

  • 网络结构4:在网络结构3的基础上,增加了存在点(Point of Presence,PoP)、多宿对等因特网交换点(Internet exchange point,IXP)。

    • PoP:

      • 存在位置:除底层ISP,所有层次
      • 一个PoP是ISP网络中的一台或者多台路由器群组:
        • 其中客户ISP能够通过第三方提供的高速链路直接将它的路由器和供应商的PoP连接,从而实现与提供商ISP连接
      • 提高接入速度
    • 多宿(multi-home):

      • 任何ISP(除第一层ISP)都可以与两个或者多个提供商ISP连接

      • 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 对等(peer)

      • 位于相同等级结构层次的一对邻近ISP能够直接将它们的网络连接到一起,使它们之间流量经直接连接而不是经过上游的中间ISP传输,

      • 既不用付费,速度也可能会快一些

    • 因特网交换点:

      为了实现多个ISP可以对等而创建的

  • 网络结构5:增加了内容提供商网络

    • 内容提供商构建自己的网络,并且通过与较低层ISP对等而“绕过”较高层因特网ISP
    • 内容提供商对端用户也有了更多的控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SP 的互联

1.4 分组交换中的时延、丢包、吞吐量

1.4.1 分组交换网中的时延概述

结 点 总 时 延 = 结 点 处 理 时 延 + 排 队 时 延 + 传 输 时 延 + 传 播 时 延 结点总时延 = 结点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传输时延 + 传播时延 =+++

出现原因数量级
处理时延节点需要解析分组的必要信息然后决定其出链路而产生微秒或者更低数量级
排队时延分组所对应的出链路前面有其他分组正在传输,该分组需要该链路的缓冲队列里等待其他分组传输完毕而产生的毫秒级到微秒级
传输时延将所有分组的比特推向链路所有需要的时间。L表示分组的长度,用Rbps表示从路由器A到B的链路传输速率——传输时延是L/R毫秒到微秒数量级
传播时延比特进入链路后,从该链路的起点到下一个结点所用的时间(一旦分组中的最后一个比特到达路由器就意味着该分组的所有比特都已到达路由器)d是路由器A到B的距离,s是链路的传播速率——d/s广域网中,一般是毫秒级

1.4.2 排队时延和丢包

  • 排队时延和丢包的概念

  • 排队时延和丢包与网络的状况和结点的缓冲空间大小、处理速度相关

  • 流量强度=分组到达的速度/结点的处理速度

    • 流量强度持续大于1时,就将出现丢包现象

      设计系统时流量强度不能大于1

1.4.3 端到端时延

d e n d 2 e n d = N ( d 处 理 + d 传 输 + d 传 播 ) d_{end2end}= N(d_{处理}+d_{传输}+d_{传播}) dend2end=N(d+d+d),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有(N-1)台路由器。

1.4.4 计算机网络的吞吐量

描述比特经过某个节点的速度

网络的吞吐量可以衡量网络的性能

  • 节点

    吞 吐 量 = m i n ( 接 收 数 据 的 速 度 , 发 送 数 据 的 速 度 ) 吞吐量 = min (接收数据的速度, 发送数据的速度) =min(,)

  • 路径

    吞吐量:所有节点的吞吐量的最小值

  • 瞬时吞吐量:主机接受到该文件的速率

  • 平均吞吐量 = F/Tbps,该文件由F比特组成,主机B接受到所有比特用去Ts

  • 因特网吞吐率的限制因素通常是接入网

1.5 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分层的意义:

哲学:某一层对其上一层提供服务,同时它可以利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
模块化
可拓展性:改变某层服务的实现而不影响系统其他组件

1.5.1 分层体系结构

  • 五层模型:(+ 分组名称)

    • 应用层:应用层协议分布在多个端系统,端系统中的应用程序使用该协议与另一个端系统中的应用程序通信

      报文

    • 传输层:传输层在应用程序端点之间传输应用层报文

      报文段

      • 传输层协议:TCP和UDP
        • TCP提供确保传递、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机制
        • UDP提供无连接服务,即不提供不必要服务的服务(没有可靠性、没有流量和拥塞控制)
    • 网络层:网络层将称为数据报的网络层分组从一台主机移动到另一台主机

      数据报

      • IP协议、一些路由选择协议
    • 链路层:链路层将称为帧的链路层分组从一个结点移动到路径上的另一个端点

      一个帧可能被沿途不同链路上的不同链路层协议处理

    • 物理层:物理层的任务是将帧中的比特从一个结点移动到下一个节点,提供了传输信息的实际物理通道。

  • OSI模型

    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5.2 封装

  • 每一分层分组的字段:首部字段有效负载

    有效负载:来自上一层的分组数据

    首部字段:该层加上的必要信息

  • 分组不断被封装以实现各层协议规定的相关功能

    经过每一层的时候就被该层封装上了属于该层的相关信息(必要信息)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2]. https://blog.csdn.net/qq_39326472/article/details/88089747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