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此空虚,又如此充实,有时如此善良,又是如此恶毒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日本近代作家,代表作有《我是猫》《心》《明暗》等。
金海曙 译
曾在他人面前屈辱的回忆,
将会使你把脚踏在他的头上。
我就是为了不受将来的屈辱,
所以拒绝了现在的尊崇;
为了不忍受将来巨大的孤寂,
所以忍受了此刻的寂寞。
摘录
-
被围裹在这片喧闹的景色里,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就这样躺在沙滩上看着,或者在海水里跳来跳去,让海浪拍打膝头,我觉得很愉快。 正是在这喧嚣嘈杂之处我邂逅了先生。
-
漂浮在广阔、苍茫的海面上,附近除了我俩外并无他人。目光所及,透彻的阳光照耀着山山水水,我的肌肉里涌动着自由和欢喜,情不自禁在大海中雀跃。
-
他常常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和冷淡举止,并非是想要回避我而表现出的不快。那只是内心凄凉的先生对想要接近自己的人发出的一个警告,表示自己并无亲近的价值。不愿响应他人眷恋的先生,似乎在他人看轻他之前,已先行将自己置身于低处。
-
爱、不得不爱,当有人投入怀中,却又做不到张开双臂紧紧拥抱对方的人—这就是先生。
-
你这只是一种激情,激情一旦退潮就会产生厌恶。看着现在这样的你,会让人感到可怜,要再想到你今后必定会产生的那种变化,就会让人更难过。
-
书房里放着书桌和椅子。海量藏书排列着精美书脊,灯光透过玻璃照耀着它们。
-
但那种心情不过是像远眺着令人依恋的春云,只是朦胧的梦而已。
-
一路上藩篱乌青的茨条飞着鲜嫩幼芽,石榴老枝上茶褐色的叶片闪烁温润柔和的日光。我目光所及,处处新鲜,就像我出生以来与它们初次相见。
-
杜鹃花怒放如散落的火焰。
-
晴朗天空的光彩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眼前的这棵树大概是枫树吧,它那枝头似乎将要滴落下来的轻盈的嫩绿色,也让人感到在渐渐暗淡下来。
-
我从未想象过在先生的性格中,竟然存在着如此执拗的一面。我一直相信先生是个更为柔软的人,而且我把先生的这柔软崇高化了,并在那儿扎下了我对先生仰慕的根。
-
这么一想,这张区分过去与未来的毕业证书,让我感到它是一张既有点意义、又毫无意义的奇怪的纸。
-
这跟衣领、袖口一样,不如一开始就用带点颜色的,不容易显脏。想用白的就必须纯白。
-
在我看来人生是无常易逝的,人生中的束手无策和人与生俱来的草率,在我看来就是无常。
-
父亲的意识分裂成了明、暗两个部分。明亮的部分就像一条要将黑暗缝补起来的白线,隔着一定距离跳跃着,感知着周围的现实。
-
有了述说的自由我就告诉你,可那自由又将永远消失。
-
我想说的是,像这样读解现象、迂回地观察的秉性,我从那时起就已经完全具备了。
-
世界进入了睡眠,不绝的电车声也消失了,窗外不知何时响起了秋虫可悲的低鸣,那是一种令人忍不住感觉置身于露水之秋的低微鸣响。
-
曾在他人面前屈辱的回忆,将会使你把脚踏在他的头上。我就是为了不受将来的屈辱,所以拒绝了现在的尊崇;为了不忍受将来巨大的孤寂,所以忍受了此刻的寂寞。
-
离开故乡后,孩子气的我,内心深处对故乡的家依依不舍。就像路上的旅人,心里明白世上某处还有一个自己能够回得去的家园,对此充满了眷恋。
-
正如香的感受只在焚香的那一刹那,酒的回味只在入口的那一瞬间,爱的冲动也只存在于临界的那一点上。一旦平静地度过了这一阶段,彼此间越来越熟悉,增加的就只是彼此的亲情,爱的神经也会随之渐渐麻痹。
-
有远比这更为重要的事情在前面等我,我的笔颠簸着早就想要奔向那里,我尽全力才勉强控制住了它。
-
肉身在血的力量下运动,语言也绝不仅是空气震动的传播,还存在着更为强大事物在背后强力推动着它。
-
读书也如此,进入眼中的铅字还没渗到心底就烟雾般消散着远去。
-
我束手无策地站着,魔鬼在眼前通过,这瞬间投下的阴影黯淡了我的一生。
-
肉体也好精神也好,我们的一切机能,都是在外部刺激下得以发达起来的,也由此而遭到毁损。无论从精神和肉体哪方面,当然都有逐渐加强外部刺激的必要,但若对此不加以深入思考,也会朝着非常危险的方向下坠。这种情况发生时自己当然意识不到这一点,很可能连边上的人也未必会注意到。
-
我认为是他迄今为止的沉默生活在作祟,正如闲置的铁,他的内心也在生锈。
-
无论在他头脑里隐藏了多少伟人的形象,倘若他自己伟大不起来,那又有什么用呢?
-
我被过去和未来裹挟于此,寸步难行。
-
一束无法捕捉、一去不复返的黑色之光,贯穿了我的未来,一瞬间以极强的亮度照亮了我的整个人生。我咔嗒咔嗒地颤抖了起来。
-
而所谓人生,无非是自己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
-
用酒精换来的短暂欢愉,最终必然走向它抑郁的反面。
-
我的努力并不仅仅是为了践行对你的承诺,大多还是因为我自己的内在需求使然。
小结
书名 | 《心》 |
---|---|
作者 | 夏目漱石 |
类别 | 青春小说 |
主要人物 | “我”、”先生“、”先生妻子“、”K“ |
豆瓣评分 | 7.9 |
关键词 | 细腻、寡淡、沉静、矛盾、内疚 |
一句话 | 心,如此空虚,又如此充实,有时如此善良,又是如此恶毒。 |
- 白,就要纯白才行;
- 心,如此空虚,又如此充实,有时如此善良,又是如此恶毒;
- 心,难得不变,但总会变的;
感悟
🤍
这本书由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先生和遗书三部分组成。
我在一次旅游中结识了先生,先生不工作衣食无忧,不易亲近人有些厌世,后来我多次前往先生家中拜访,在与先生和先生妻子的多次交谈中,我得知先生经常独自去给一个朋友扫墓,而且在谈到对人性的看法时,先生说在钱、在利益面前好人都会变坏的,先生对这种看法非常笃定,就像有什么东西扎在他的心里不能忘怀。我对先生这样的处事态度很好奇,一直想了解他的秘密,先生不想回答,但长久的交往先生对我很是信任和关照,先生许诺了,”有了述说的自由我就告诉你,可那自由又将永远消失“。
后来父亲病重,我回到家,家里人想让我的工作安稳下来,让我写信告知先生能不能帮忙,我明知这件事不适合先生先生去做,但还是在家里人的诉求下写了几次信,以此让家人安心。在父亲病重的日子里,哥哥和妹夫都赶回家,我想起了先生叮嘱的话,关于钱的问题还是早些处理为好,在这样的情况下谁都很难开口。而且我感觉家里一切都变了,变的让我很不适应。父亲的病情日益加重,在收到先生的一封厚厚的信时,得知先生的秘密后,我毅然决然买了去往东京的车票…
后面就是第三章节先生和遗书,这一章节的内容篇幅之长,占全书的一半,主要讲述先生遗书的内容,是先生的过去,以及一直不愿对妻子、对他人开口的秘密,这个秘密让先生一直懊悔、内疚和痛苦,让他无法直面自己的心,也因为家族的一些纠纷让他不轻易相信他人的心。这一章节的内容在此不做剧透,描写的细腻不用多说,是对自我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剖析。
🤍
”一本书实际上是一个作者灵魂重量的呈现“,《心》是一部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小说以徐缓沉静而撼人心魄的笔致,刻画了世间幽微的人心,体现了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展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的精神世界。日本作家对人物的描写都很细腻,寡淡,夏目漱石尤是,读他的书就像品茶一般,可以让心静下来,越读越有味,很是吸引人。就像《明暗》一样,可见夏目漱石的共情能力之强,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这虽是一本百年前的书,读起来却很符合这个时代,可见人性的复杂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
先生本想用热诚和善意来拥抱这个世界,但世界给他的只是沉痛的教训,以及自责与内疚,面对家族的背叛和好友的离去,他的心早已是千疮百孔,对外界已经封闭麻木。先生生活中有洁癖,精神上也是如此,”白,就要纯白才行“。先生就是这样,不想让妻子知道自己内心世界阴暗的一面,他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有时看来,他是善良的,有时却又很自私。
心,难得不变,但总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