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数据结构 — SkipList

文章详细介绍了跳表的结构设计,包括跳表节点的多层链表特性,查询过程中如何从高层到低层逐步定位节点,以及节点层数的动态设置。此外,文章对比了跳表与红黑树,指出跳表在内存占用和范围查询上的优势,并解释了Redis中跳表节点平均指针数目的推导公式。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目录

跳表结构设计

跳表节点结构设计

跳表节点查询过程

跳表节点层数设置

为什么用跳表不用红黑树?

跳表平均指针数目为1/(1-p)公式推导


跳表的优势是能支持平均 O(logN) 复杂度的节点查找,支持进行高效的范围查询

SkipList(跳表)首先是链表,但与传统链表相比有几点差异:

  • 元素按照升序排列存储,跳表结构体中会包含排序所需的值
  • 前向节点可能包含多个指针,指针跨度不同。

跳表结构设计

跳表是在链表基础上改进过来的,实现了一种「多层」的有序链表,这样的好处是能快读定位数据。

跳表结构里包含:

  • 跳表的头尾节点,便于在O(1)时间复杂度内访问跳表的头节点和尾节点;
  • 跳表的长度,便于在O(1)时间复杂度获取跳表节点的数量;
  • 跳表的最大层数,便于在O(1)时间复杂度获取跳表中层高最大的那个节点的层数量;

跳表节点结构设计

 图中头节点有 L1~L3 三个头指针,分别指向了不同层级的节点,然后每个层级的节点都通过指针连接起来:

  • L1 层级共有 5 个节点,分别是节点1、2、3、4、5;
  • L2 层级共有 3 个节点,分别是节点1、3、5;
  • L3 层级只有 1 个节点,也就是节点1、5 。

跳表节点查询过程

查找一个跳表节点的过程时,跳表会从头节点的最高层开始,逐一遍历每一层。在遍历某一层的跳表节点时,会用跳表节点中的 SDS 类型的元素和元素的权重来进行判断,共有两个判断条件:

  • 如果当前节点的权重「小于」要查找的权重时,跳表就会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节点。
  • 如果当前节点的权重「等于」要查找的权重时,并且当前节点的 SDS 类型数据「小于」要查找的数据时,跳表就会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节点。
  • 若上面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或者下一个节点为空时,跳表就会使用目前遍历到的节点的 level 数组里的下一层指针,然后沿着下一层指针继续查找,这就相当于跳到了下一层接着查找。

情景有个 3 层级的跳表,查找【元素:abcd,权重:4】的节点,查找的过程是这样的

  • 先从头节点的最高层开始,L2 指向了「元素:abc,权重:3」节点,这个节点的权重比要查找节点的小,所以要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节点;
  • 但是该层的下一个节点是空节点( leve[2]指向的是空节点),于是就会跳到「元素:abc,权重:3」节点的下一层去找,也就是 leve[1];
  • 「元素:abc,权重:3」节点的 leve[1] 的下一个指针指向了「元素:abcde,权重:4」的节点,然后将其和要查找的节点比较。虽然「元素:abcde,权重:4」的节点的权重和要查找的权重相同,但是当前节点的 SDS 类型数据「大于」要查找的数据,所以会继续跳到「元素:abc,权重:3」节点的下一层去找,也就是 leve[0];
  • 「元素:abc,权重:3」节点的 leve[0] 的下一个指针指向了「元素:abcd,权重:4」的节点,该节点正是要查找的节点,查询结束。

跳表节点层数设置

跳表的相邻两层的节点数量最理想的比例是 2:1查找复杂度可以降低到 O(logN)

Redis实现做法是跳表在创建节点时候,会生成范围为[0-1]的一个随机数,如果这个随机数小于 0.25(相当于概率 25%),那么层数就增加 1 层,然后继续生成下一个随机数,直到随机数的结果大于 0.25 结束,最终确定该节点的层数

最大层数有阈值限制,ZSKIPLIST_MAXLEVEL控制,Redis 7.0 定义为 32,Redis 5.0 定义为 64,Redis 3.0 定义为 32。

创建跳表时,就会直接创建ZSKIPLIST_MAXLEVEL层高的头节点,源码如下:

/* Create a new skiplist. */
zskiplist *zslCreate(void) {
    int j;
    zskiplist *zsl;

    zsl = zmalloc(sizeof(*zsl));
    zsl->level = 1;
    zsl->length = 0;
    zsl->header = zslCreateNode(ZSKIPLIST_MAXLEVEL,0,NULL);
    for (j = 0; j < ZSKIPLIST_MAXLEVEL; j++) {
        zsl->header->level[j].forward = NULL;
        zsl->header->level[j].span = 0;
    }
    zsl->header->backward = NULL;
    zsl->tail = NULL;
    return zsl;
}

为什么用跳表不用红黑树?

  • 从内存占用上来比较,跳表比平衡树更灵活一些。平衡树每个节点包含 2 个指针(分别指向左右子树),而跳表每个节点包含的指针数目平均为 1/(1-p),具体取决于参数 p 的大小。如果像 Redis里的实现一样,取 p=1/4,那么平均每个节点包含 1.33 个指针,比平衡树更有优势。
  • 在做范围查找的时候,跳表比平衡树操作要简单
  • 从算法实现难度上来比较,跳表比平衡树要简单得多。平衡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引发子树的调整,逻辑复杂,而跳表的插入和删除只需要修改相邻节点的指针,操作简单又快速。

跳表平均指针数目为1/(1-p)公式推导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