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源到再生:古代与中世纪哲学笔记

介绍

通常意义的古代哲学指从前苏格拉底哲学到后期古典时期,也就是至罗马帝国早期的新柏拉图主义开端。因为我觉得中世纪哲学也延续了这一趋势,尚未讨论到现代意义的国家社会,因此将这一部分的哲学史读书笔记一起整理。由于我是学经管的,我主要关注哲学思想与社会经济制度方面。

2019年8月第一次读到本书《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今年1月重拾本书,遗憾至今才读了35%。读本书的目的是加强逻辑分析思维和写作,顺带记录最近的生活。

本书作者挪威的奎纳尔·希尔贝克,书中以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西方哲学的概貌,但涉及到宗教神秘的部分不可避免有一些难懂晦涩,且只介绍了主要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对哲学家之间的比较分析并不详细,更多的比较分析以章末思考题的形式让读者自己去查阅更多资料,然后自学。作为一个哲学家,作者也不可避免在各章之内有些发散,需要读者自行整理框架思路。

自然科学的部分倒是讲得简单明晰,只涉及古典数学,尚在理解内。只要懂点微积分都能看懂。(笑)要是搞现代的实变函数就真不懂了,在学校就没学会,真的学不会。

以下笔记和个人理解都是凭记忆手写,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我回去查查别的书。

到20210701,本书已阅读35%,用时24小时,包含每章后思考题和笔记的整理时间。

笔记记录时间为20210710~20210718日凌晨,争取一半书的期中笔记一周记完。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

从起源到再生

我认为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不必每日为生计忙到睡觉后产生的。公元前400年出现了古希腊的黄金时代,人民物质丰富,奴隶提供大量劳动。当时哲学家不是贵族就是贵族资助的,这很正常。在柏拉图的社会阶级蓝图里,缺乏理解理念世界的能力的人只能通过自己辛勤劳作养活自己,只配做工匠这样的二等公民。而一等公民是哲学王,从小在院校学习哲学,到四十岁就可以做城邦的执政官。

所以我认为,虽然哲学家们对钱不感兴趣,常常自诩客观中立,但他们的阶级和富有程度限制了他们对当时社会的构想,或者说是他们的想法会过分地超越时代,是不合时宜的。

形而上学在那时主要有两件事干,思考世界是什么,以及知识本身。世界是什么,是关于这个世界的物质构成的问题。而知识论那边,会由真理引发个人幸福、道德、社会制度等问题。人应该过遵从真理的生活,符合真理,就是有德行。大体上奔向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方向。

在古代希腊这个时候流传最广的是柏拉图主义,从这时开始直到中世纪结束大家讨论的都是两个人,后来的哲学家不过是做了点修修补补的工作,或提出对柏拉图二人的驳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构建了本体论、知识论的完整体系,并对社会道德、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简单说就是回答了世界本质是什么、最好的社会应当是什么样子、最好的幸福存在于何处的问题。

有趣的是为什么到文艺复兴就突然好像在文化上有了跃迁和断点,也许与那个罗马教皇在法国的动荡年代有关。当宗教信仰失去神圣的光环,以往在信仰中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怀疑现有的哲学理念,对幸福生活的模样有了新的想象。辞旧迎新,总归要有个契机。

本体论/是论 古代哲学一个特征是过分相信数学形式,极端情况就是从得谟克里特对世界的想象发展出了机械论,并且认为机械论不仅适用于单个物体,还会决定的,小到每个人的命运,大至社会进程。这也影响到今天的西方经济学,总是意图构建无数数学模型来量化社会的运行情况。在20世纪制度经济学掌管了政府政策结果的评价标准后,这种情况愈发流行。这也与摒弃了德行之说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来源一致。1自文艺复兴以来Galileo(16c)、Newton(17c)等革新了天文、物理学的理论,科学(i.e. 自然哲学)替代教会,掌握了评判真理的权威,人们无比自信自己可以用数学形式来掌控自然,如今进化到以数字来掌控社会管理也可以理解。

知识论 柏拉图认为德行、真理、真善被视作理念本身的内在关系,而不是与人的情感有关。美学欣赏与创作是对完美理念的“拙劣的复刻”,因此绘画被长期当做工匠的手艺活。在道德伦理学上,人们的观念是做得超出一般地好才是道德的,将美德视做道德的必须条件,美德是人人赞颂的个人特质。这股思潮影响到关于谁更合适做社会管理者、如何制定法律等问题。关于灵魂肉体、善恶之类的玄学略去不提。

在柏拉图建立起哲学体系之后,古罗马的经院哲学家们也逃不出用哲学系统中的概念工具来解释圣经,因为哲学概念和语料是很好的语言逻辑工具。其中,著名的有奥古斯丁的两个国度理论,为中世纪王权与教权的相互竞争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当中世纪的皇室开始不讲良心不讲武德,随意加税、推翻神授君权的时候,古代哲学奠定的社会秩序在人们心中崩塌了。当年法国的安茹公爵打下英国江山进驻伦敦的时候,哪想到不争气的Plantagenets的子孙们能这么能造作呢。

当金雀花王超崩塌进入都铎王朝,再过短短一百二十年就要文艺复兴了。翡冷翠的美第奇就要开始大搞高利贷,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真是贻害万年。伴随这一时代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哲学家vs宗教和经院哲学的冲突,而资产阶级经由国际贸易聚集起大量财富时,连宗教也只能望而兴叹。

在艺术文化方面,短短三代人时间,激发了无数灵感的火花。从黑暗的中世纪末中诞生的,是借希腊文化语言创造的维纳斯。我不赞同柏拉图所说的,我们之所以欣赏美的时候会感到崇敬,一种被高于我们的东西贯穿灵魂的情感,是因为它们是理念的具现化。我倾向康德的理论,真善美的价值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判断。美的东西凝结了一种渴望,一种就算无法实现也值得艺术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去描述的渴望,这会引起自由的观察者产生共鸣。即,当我们对幸福/痛苦有了视觉上的经验,就会投射到自己的追求上。从此我们一想到自己所追求的幸福,就会用同样一幅画来表述。同一语言下的交流会强化对“幸福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共识。崇拜赋予至尊(Augustus),而渴望赋予美神(Venus),世纪初的罗马皇帝用权威征服世界,而再生世界的资本阶级以惊人的财力构筑自己超人一等的身份。


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创作的画布蛋彩画《维纳斯的诞生》

要记住,没有翡冷翠金币,就没有给Medici banker打工的波提切利。文艺复兴的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柏拉图认为艺术和道德是相互映照的,古代人广泛认为艺术能提升道德和真理,因此再生时代甲方的艺术渴望是世俗的,是一种妄图不朽的宣告。Medici本来是工商业者,论靠艺术投资跻身上流阶层,美第奇是内行中的行家,行家中的内行,有钱了就买艺术品,画家从波提切利买到达芬奇,雕塑家买到米开朗琪罗,钱管够。买教堂也要当代最牛逼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在城里大搞古罗马式建筑。买学院开柏拉图研讨会追新潮思想,和当今企业家发达了就忍不住演讲写书是一样的。玩资本市场的就是不一般,Medici用贿赂神职人员的方式成为教皇的财务官,打开了欧洲金融市场,利用他们的跨国网点给外贸商人开信用证放高利贷,再用赚的钱买教皇皇位和皇室联姻对象,从而巩固政治权利。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资本最初就显露了国际流窜的特性,哪里有利益,资本就往哪里聚集,何种制度有利于它们,它们就朝那个方向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并无视所在社会的人民福祉。

在社会组织方面,由于世俗国王与教宗争权夺利,教廷的权威严重削弱,凡世的道德无人监管,甚至教廷本身就是道德堕落的源头。同时资本新势力的影子政府放大了十六世纪的社会动乱,君权不再被认为是某个上帝授予的,而是由社会公民的需要产生的。论“君权神授”的掘墓人,自然非马基雅维利莫属。他认为君主存在的意义不是因为上帝授权,而是因为人们需要一个强权君主来实施法律维护国家安全。

到了近代,对本体论、知识论的认识也发生重要变化,客观“自然法”不再是理所应当的,人们不得不承认人不是世界的中心,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也不是上帝能解释的,对视觉中的感觉世界的研究让位于对光学现象的研究——天文、力学、光学的范式都发生了转变,感知世界的物体被划分为客观对象,而人成为操控对象的主体,成为凌驾于对象之上的力量。

在知识论方面,17c英国自由主义的John Locke又捡起了自然法,作为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安全的公理基础。直到18c德国的Immanuel Kant认为道德和正义不依赖于位格神的自然法,而是依赖于人是理性且自律(rational & autonomous)的。这一部分我比较感兴趣,专门搜索了道德哲学方面的资料,以后单独整理。2

文艺复兴后面的笔记还没整理先放着了。接下来记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古代哲学话题

宇宙论时期:本体论

BC600-450,希腊

在这一时期哲学已经初分派系,主要流行本体论。这时很自然的,人一睁开眼,就会问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在这时,主流哲学家通常认为世界是由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构成,它们是变化中的根本元素和不变元素,不论是是水(泰勒斯),粒子(得谟克里特),还是数学形式(毕达哥拉斯)。那时,人们还没搞清楚事物究竟是在不断流动之中(赫拉克利特),还是不可能处于变化之中的(巴门尼德)。如今我们知道世界是粒子构成的,电子无时不刻都在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事物是处于变化中的。这一直觉竟然花了快两千年才被分子化学证实。是该说哲学家异想天开,还是他们太过超前?

其中有一些哲学家过于抽象,数学派的毕达哥拉斯如果和十九世纪的数学家通电话,知道有集合论、抽象代数和拓扑这种高玩标配,也算是很欣慰后继有人。他们认为基本的实体不是物质元素,而是结构和形式,或数学关系。所谓变化中的不变元素,就是距离不重要,位置关系更重要。以这种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构成是另一种视角,简单点说,空有随机运动的物质粒子无法构成当前的世界,物体的组成结构,以及能让物体能够发挥他的性质/作用的数学形式才是世界为何以当今面貌运行的本质,也就是物理规律。


拓扑: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当今的遗留问题是,我们知道了微观粒子的存在,知道一些天体运动规律,能将物质结构与其性质映射起来,但没法解释为什么这种结构或那种排列顺序会造成它当前的性质。换言之,我们仍不理解数学之美,对这个世界也知之甚少。

人类中心论时期: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BC450-400,希腊

这时人们暂时对星星还没有先进的观测手段(磨镜大师伽利略要等文艺复兴才能上线,他用自己磨的天文镜观测到天体周相等现象,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判断不了宏观宇宙究竟是什么构造,也观测不到分子内部的微观情形。因此在对宇宙的狂想方面减淡了兴趣,转向了对精神世界的知识论和怀疑论的讨论。

直到猛男苏格拉底降世,每天都在广场上找人对杠辩论,形成了柏拉图主义的一些主要思想。他主要关注伦理-政治问题。他认为知识即美德,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

苏格拉底主要是通过概念的分析和澄清一些关于人自身和社会的已有的模糊概念,如正义、勇敢、美德和好的生活等来获取此类知识。但光有知识还不够。美德还在于行为正当。它包含了对目的或价值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我们无法通过经验科学或形式科学获得的。

体系化时期: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BC400,希腊,黄金时代

柏拉图理论兼具理性的部分也有神秘主义的部分。他受意大利南部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认为数学形式为万物的本质。但在追溯物质、知识的源头时,他又诉诸于宗教神秘的位格神,认为灵魂存在轮回和不朽,可以回忆起在理念世界中知晓的一切知识。在柏拉图那里,知识遵守的是巴门尼德的流溢说:真理和道德是既有的,通过概念分析我们能查明真正的正义和善(其理念原型)是什么。

借由对道德和真理的概念分析,柏拉图告诉我们正义的社会应该是能者居其位尽其才的。柏拉图整个政治哲学的目标终究是让每个人都得到成长——按照他所诠释的那种方式——也就是说,在一个由职业分工和社会阶级组成的城邦中,每个人与同伴稳定和谐地相处,过着善的生活。这个理论的触角(tentacle,系统性影响)所达之处如此之深广,在金融行业有许多表现。例如证券行业的自律规章,不得合谋操控股价、欺诈发行等。在张维迎关于产权和激励理论的博士论文3中,用数学模型论证了为什么现代公司制需要给与股东监督的义务或权利。他认为要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就需要让股东做监督者,让职业经理人做实际的公司运营,各职位各司其职,才能减少第一类代理问题。

通过历史与当前的经验来回洞见,我们就更理解其概念/数学形式,能离真理的源头更近一步。

在柏拉图的Medium-size城邦生活中,所谓德行就是自然法下的真理,离开了德行就无法生活。由于离真理有多近取决于人的理解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完全合乎德行的生活。也就是说,真理只在少数人那里。

更多思考

写这个笔记的同时,我整理了之前看过的一些其他资料。我们有如此多的疑问,自然地,需要寻找更多的书来填补。最近在看伍尔夫的《Orlando》,主角喜欢躺在一颗榕树的树根上思考。他为什么要躺在树根上?也许是因为树根很像阅读这种行为的具现化,要从主干向下,无数触角钻到地底,枝干上还要有无数根须,在根须的尽头才能品尝到真理的甘甜。

最近工作有点无聊,开始放飞自我。

END

脚注


  1. Owen E. Hughes.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ction. ↩︎

  2. Michael J. Sandel, 2012.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

  3. Zhang Weiying, Understanding Company: Property rights, Incentives and Governance. (《理解公司:产权、激励与治理》)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