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应用技巧之制图立体感

一、前言

相信很多朋友见过立体感强的制图,如何将扁平化的地图让它变得玲珑有致,通常在Arcmap中,按照正常的制图流程,制作地图时平面效果,并不会出现立体的效果,也就是下图中的对比情况,第一幅图平面的,第二幅图明显存在一定的立体感。

二、具体步骤

(1)首先对矢量数据做个缓冲区分析,做内缓冲,选择一个适当的距离,完成缓冲区设置。

(2)然后对这个内缓冲之后进行一个欧氏距离分析,直接在工具搜索栏搜索即可。

(3)这里会发现范围不一致,我们进行裁剪即可,选择最初的行政区划图层完成裁剪。

(4)接下来找到山体阴影工具即可,其实不能被表面上所束缚了,只要栅格数据都可以做山体阴影。

(5)最后我们打开最初图层属性调节图层透明度,覆盖之前生成的山体阴影即可

通过上述的操作,可以实现制作的地图立体感,但是这里需要注意此方法针对矢量数据,就是对我们矢量数据出图的时候。

  • 0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数据结构是指用于存储和表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方式和格式。常见的GIS数据结构包括以下几种: 1. 点(Point):代表地理空间上的一个点,通常由坐标(经度和纬度)或者投影坐标表示。 2. 线(Line):由多个点连接而成,代表地理空间上的一条线段或路径。常见的例子是道路、河流等。 3. 面(Polygon):由多个点组成的闭合区域,代表地理空间上的一个面。常见的例子是土地覆盖类型、行政区划等。 4. 栅格(Raster):将地理空间数据划分为规则的网格,每个网格单元包含一个数值或属性值。常用于表示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等连续型数据。 除了上述基本的几何要素外,GIS数据结构还可以包含其他属性信息,如地物名称、属性值、时间戳等。这些属性信息可以与几何要素关联,以提供更丰富的地理信息。 在GIS应用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包括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以几何要素为基础,适用于描述离散型地理对象;而栅格数据结构以网格为基础,适用于描述连续型地理表面。不同的数据结构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性。 总的来说,GIS应用中的数据结构是用于存储和表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方式,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地理信息,支持地理分析、空间查询和可视化等操作。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端木宛白的GIS课堂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