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有了 ERP,为什么还要上 BI ?企业中谁更需要商业智能 BI ?

企业有了 ERP,为什么还要上 BI ?企业中谁更需要商业智能 BI ?

企业有了 ERP,为什么还要上 BI ?企业中谁更需要商业智能 BI ?

派可数据

一站式企业级 BI,用心传递数据价值,让数据分析更简单。

内容审核中

内容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布

 

在我们以往和企业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是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企业对于商业智能 BI 了解不多,或者对商业智能 BI 的理解仅停留在花花绿绿的可视化页面上,要么就是提出以下类似问题:

财务部门:BI 的财务分析指标也就是三大报表里面的,我们财务系统里面都有了,平时查查报表就够用了。

销售部门:这些销售数据系统里面都有,平时看看 EXCEL 报表就够用了。

其它部门:ERP 里面看看报表得了。

实际上,我们首先需要认知一个问题:我们的沟通对象对不对 ?

 

1.企业中,谁更需要商业智能 BI ?

最后总结下来,大部分提出以上这些问题的企业用户还是一线业务执行层,而非企业的管理决策层。原因就在于:无论是财务系统,还是 ERP 或其它业务系统的的确确是可以满足这些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需求的。对于商业智能 BI,他们通常会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很少有管理者会没事天天打开财务系统、ERP、HR、OA 里面看看业务数据。因为作为管理者,他们的精力不会天天关注到业务过程、业务细节这种微观层面,部门的管理者要的是部门业务的全局信息,企业的管理者要的是企业的全局信息,这类全局信息更多的是高度汇总的 KPI 指标,跨业务、跨组织、跨区域的业务表现情况。同时,财务系统服务于财务部门、供应链服务于采销存、生产系统服务于生产、CRM 服务于销售运营等,不同的业务系统服务于不同的部门,业务系统是分散的,管理决策者更不可能挨个系统打开看数据。即使可以看到,也是零散的只能表达某一个业务领域的数据,而不能表达全局和整体。所以业务系统的使用对象主要是一线业务执行层,他们在系统中录入数据、查询数据,系统自带的基础报表查询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谁来满足企业的管理决策层的需求呢 ?答案就是商业智能 BI。就如同以前有家企业客户的老板开玩笑的说:一年我们投入了那么多钱上 IT 系统,搞信息化,钱都花哪里去了,我看不见也摸不着。弄套商业智能 BI,我至少能看得见摸得着,我给自己花点钱怎么了 ?给我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企业有了 ERP,为什么还要上 BI ?

ERP 对很多企业而言是业务系统的核心代表,所以我们以下用 ERP 泛指所有的业务系统。第一,ERP 和商业智能 BI 的服务对象不同。ERP 主要服务于一线业务部门,重点解决企业业务流程、业务过程管理的问题。而商业智能 BI 主要面向企业的管理决策层( 管理决策层不一定是指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也可以是带有管理决策属性的人员 )。当然,商业智能 BI 中的基础报表也可以兼顾到一线业务人员的报表需求,并且比 ERP 中的报表更强大和灵活。第二,商业智能 BI 跨系统的取数能力。ERP、各个业务系统是彼此独立的,业务模块独立的、数据分散独立,而商业智能 BI 是建立在所有业务系统之上的,当企业需要跨系统跨业务看数据的时候就需要使用到商业智能 BI。打比方各个业务系统对应的是各个部门的话,商业智能 BI 就是位居各个部门之上的那个管理层。

 

 

商业智能 BI 通过访问和抽取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汇聚起来按照一定的业务分析主题来进行业务分析模型的建设和可视化分析报表的开发。而业务系统之间由于缺少相应的数据接口或者 API接口是没有办法直接打通的,或者很少进行横向的打通,商业智能 BI 就是专业干这个事的。

因此,业务系统自身业务性质的局限性,业务独立造成数据独立的分散性,以及使用对象的差异性使得在企业在 IT 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管理层对数据信息化的强烈诉求。

 

                                                                                            有颜值的财务资产负债分析

 

 

 

3.企业在什么时候应该上 BI ?

业内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看这家企业的年收入,每年一个亿以上的基本上有能力有条件上商业智能 BI。但实际上这种标准不是绝对的,我们见过很多收入低于一个亿的企业上了商业智能 BI,也有很多一年几十个亿的企业基础信息化的能力很薄弱,还没有达到上商业智能 BI 的数据条件。管理者的前瞻性、管理意识的细致程度、决策意志,业务部门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IT 部门的推动力都很重要。真正看一家企业是否适合上商业智能 BI,实际上看的是这家企业的基础信息化水平如何。成长性的企业可能收入规模不大,但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为未来做长远考虑,提前对商业智能 BI 进行布局也是非常有远见性的。我们把企业的 IT 信息化建设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 IT 业务信息化。以 ERP、OA、CRM 等为代表的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目的作用是标准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生产运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是这家企业业务管理思路的体现。只有具备基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才会有业务数据的沉淀,这样才能够开展 IT 信息化的下一个阶段。

 

 

业务信息化( ERP )和数据信息化 ( BI )第二个阶段 —— IT 数据信息化。数据信息化,以商业智能 BI、大数据、数据分析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全面的了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现状,由以往的经验驱动变为数据驱动,通过数据分析形成业务决策支撑,提高业务决策的准确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手段。这里要注意到的是:商业智能 BI 并不能代替企业形成决策,所以这里我们用到的词语是:形成业务决策支撑、提高业务决策的准确性。最后,通过商业智能 BI 定位和发现问题,再返回到业务本身去思考业务背后的问题,这样就和业务信息化的建设遥相呼应,彼此驱动。

 

企业多角度的经营分析本质就是 BI 多维分析

因此,当我们的企业已经完成一些基础信息化比如上过财务 ERP 等系统,这个时候就应该思考上商业智能 BI 了。基础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从侧面也能反映出来这家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已经上了一个台阶,通过商业智能 BI ,可以更进一步的提升业务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左手 ERP、右手 BI

4.BI,企业管理思想的体现

商业智能 BI 的建设水平实际上也能反映出一家企业管理的细致程度,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它是一种管理思想的延续。换句话说,企业管理的颗粒度越细致的企业,越具有管理思想的企业,商业智能 BI 的落地性就越强。同时,通过商业智能 BI 的建设,也可以促使企业的管理越来越细致,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因为商业智能 BI 不仅可以从宏观层面让一家企业了解全局面貌,同时也可以从微观层面关注到各个业务细节,让企业的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层次。对于成长性的企业,在关注业务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商业智能 BI 逐步促进管理的完善,通过分析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提前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稳健发展的企业,通过商业智能 BI 可以更加细致将管理思想落地,去扫射很多高层管理者想看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无力看到的地方和问题。

(全文完)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