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国学经典之一——管仲《牧民》

品读国学经典之一——管仲《牧民》

作者介绍

管仲是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相齐四十年,推行全面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他对内划分政区、分设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开征赋税、奖励农耕,统一铸造和管理钱币,颁布捕鱼和煮盐之法;对外“尊王攘夷”,即尊奉周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从而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本文主旨

管仲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的政治家,“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牧民,即统治和管理民众。《牧民》围绕如何治理民众,系统论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原文

管仲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第一部分是“国颂”,为全篇的总论,指出治国理政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建立社会秩序,既要重视物质建设,又要重视精神引领。生产与伦理并重、生活与信仰同举,才能治理好国家。

《牧民》认为治国理政的职责是既要物质又要精神。“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名言集中体现了管仲的政治智慧,也揭示了统治者管理国家的精髓。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第二部分是“四维”,维即总纲,《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这一部分强调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根精神支柱,支柱立则国家兴,支柱废则国家亡。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第三部分是“四顺”,突出阐明了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顺民心,着力满足民众对于安逸、富贵、稳定和生存的愿望。

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原,使民于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

第四部分是“十一经”,从官吏选择到政令施行,提出了十一个方面的要求,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

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第五部分是“六亲五法”,揭示治国理政的规律,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其中君王行为对于治国安民所起的导向和表率作用,更有积极意义。

总结

现代学者研究认为,“《牧民》为开宗明义第一篇,系纲领性文献,其学说为《经言》的总脉络”。这对评价《牧民》在《管子》一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牧民》更重要的作用是对中国政治思想和统治实践影响深远,其中最大的启示是提出并倡导礼义廉耻。礼义廉耻,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塑造着中国国民品格,是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追求。历朝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都在推行礼义廉耻,苏东坡指出:“古之贤君必厉士气,当务求难合自重之士,以养成礼义廉耻之风。”一般认为,礼是适当的态度和行为,不能超越法律和道德规范;义是公正无私,不吹嘘和推荐自己;廉是纯正高洁,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耻是有羞愧之心,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这些内容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政治意义和道德价值。参照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的理解,其政治意义是礼、义,为治人之大法;道德价值是廉、耻,为立人之大节。立人是治人的基础,这就要求官员必须坚守礼义廉耻,尤其要注意廉耻两字,“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就会贪赃枉法,丧失道德伦理底线,既给个人也给社会造成危害。顾炎武进一步指出,“廉耻”两字中耻尤为要,因为人之违背礼义和不廉洁,皆源于无耻,“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而且,官员的无耻是国家的耻辱,“故士大夫之无耻,也谓国耻”。因此,我们要继续在政治实践中倡导礼义廉耻,在个人修身中鼓励礼义廉耻,在选贤任能中督促官员践行礼义廉耻,让整个社会劲吹礼义廉耻之风。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教学目标: 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2. 能够简单地解释邓稼先的科学研究成果。 3. 能够理解并表达邓稼先的创新精神及其对中国创新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 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科研成就。 2. 解释邓稼先的“两弹一星”成果。 3. 分析邓稼先的创新思维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邓稼先的图片和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邓稼先是谁?他做了什么? 二、讲解(20分钟) 1. 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科研成就,包括他的教育背景、科研经历、研究成果等。 2. 解释邓稼先的“两弹一星”成果,包括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发过程和技术特点。 3. 分析邓稼先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包括他的科学探索、敢于尝试、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等。 三、讨论(15分钟) 1.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邓稼先的理解和认识。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和疑惑。 3. 对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和引导。 四、总结(10分钟) 1. 概括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2. 总结邓稼先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扬邓稼先的创新精神,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学生以邓稼先为例,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调研和介绍,了解其科研成果和创新精神。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简单地解释邓稼先的科学研究成果。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邓稼先的创新精神及其对中国创新发展的意义。 3. 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能 ### 回答2: 教案:邓稼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邓稼先的个人背景及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贡献; 2. 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家邓稼先的敬意和心灵震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科学成就; 2. 文学鉴赏: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邓稼先的勤奋、聪明才智以及对科学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准备: 课文《邓稼先》,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邓稼先的图片,导入课题。让学生做一个小调查:他们对邓稼先这个名字有了解吗?他是做什么方面的工作的? 2. 阅读理解(20分钟): 学生分组阅读课文《邓稼先》,回答问题:邓稼先的个人背景?他的科学贡献是什么?请列出至少两条关键信息。 3. 文学鉴赏(20分钟): 展示邓稼先的相关图片,与学生一起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描写邓稼先的词语、句子,体会作者对于邓稼先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4. 教学活动(20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则以邓稼先为主题的海报。海报上可以包括邓稼先的照片、生平介绍、他的科学成就等。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在海报上展示他们对邓稼先的理解和敬意。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请学生回答问题:邓稼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他的科学成就有哪些启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五、作业: 1. 邀请学生以邓稼先的名义写一封信,向他表达崇敬之情。 2. 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写一篇小短文,描述对邓稼先的认识和敬佩之情。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科学成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家的敬意,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此外,通过设计海报和写作,激发了学生对于科学与科学家的热情。教学成效明显,值得肯定和继续推广。 ### 回答3: 教案:邓稼先 课题:邓稼先 课程目标: 1. 通过阅读了解中国近代科学家邓稼先的事迹和贡献;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家和科学精神的尊重和崇敬;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阅读课文《邓稼先》;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和抒情意境; 3. 讨论邓稼先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4. 阅读理解与表达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一些科学家的事迹,例如居里夫人、牛顿等,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兴趣和崇拜之情; 2. 让学生思考科学家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以及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二、阅读(25分钟) 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邓稼先》; 2. 学生互相讨论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和短语,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4.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追求。 三、分析课文(20分钟) 1. 讨论课文的结构和语言形式,理解课文的特点和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抒情意境,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3. 讨论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讨论贡献(2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邓稼先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分组展开讨论,讨论并绘制邓稼先的荣誉与贡献地图; 3. 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讨论,并逐一点评。 五、阅读理解与表达(25分钟) 1. 发放阅读理解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相互交流答案,教师进行答案解析和讲解;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邓稼先的敬佩和崇拜之情。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科学家的相关事迹,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检查、签字并带回家,鼓励家长给予适当指导。 教学反馈: 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邓稼先的理解程度; 2. 提醒学生及时完成阅读作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课后感: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和对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通过讨论和阅读理解练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在科学家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认识和尊重。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