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十多年,卫星通信和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从竞争逐渐走向融合。5G NTN基于3GPP开放标准,星地产业链高度复用,优势突出,近年来逐渐成为产业关注的热点,本文简要分析星地融合通信发展趋势及5G NTN的产业进展。
文 | 开山
全文4000字,预计阅读10分钟
(一)
从竞争走向融合
过去三十多年,卫星通信和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从竞争逐渐走向融合。
20世纪90年代,低轨道卫星通信(铱星系统)和地面蜂窝移动通信(GSM)是竞争关系。最早的低轨卫星是铱星系统(Iridium),77颗卫星拉开低轨卫星通信的序幕,与地面蜂窝通信系统基本同期,铱星系统采用星上处理和星间链路技术,面向消费者,手持卫星终端(卫星手机)可以在地球任何地点提供无缝隙通信,并且解决了卫星网与地面蜂窝网之间的跨协议漫游。
但是,传统卫星通信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是区域的无效覆盖,三个高轨同步卫星就可以覆盖全球,成百上千个低轨卫星相对地面是高速运动的,只能均匀覆盖,而很多区域无效的,因为实际上并没有用户;第二,卫星信号无法覆盖室内及有立交桥和山体树林遮挡的室外;第三,卫星终端的小型化和天线间的矛盾,特别是人们已习惯于普通手机的内置天线(用户无感),而目前的商用卫星手机还是外置天线;第四,卫星通信频谱效率远低于蜂窝移动通信,StarLink的下行频谱效率是2.27bit/s/Hz,只达到3G水平,而5G的下行链路平均频谱效率是10 bit/s/Hz以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及服务等诸多环节,每颗通信卫星的建设和运维成本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地面基站。
最终,铱星系统因为巨大的研发和系统建设费用申请破产,重组后转向行业应用。而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从2G一路发展到5G,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商业十分成功。当前,随着StarLink、Telesat、OneWeb以及AST公司的卫星星座部署计划逐步推进,低轨卫星通信再度兴起,逐步和地面蜂窝通信相融合,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应用需求和成本的变化。
技术方面,一是火箭发射、回收利用、卫星制造技术的进步,二是集成电路技术发展使得卫星小型化、模块化、组件化,以及星上处理能力的增强;三是通信技术的进步,从2017年到2022年,ITU、3GPP和ETSI大力开展并推动基于5G体制的卫星通信探索,3GPP 开始将卫星网络划入非地面网络(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