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教育大数据隐私保护机制与技术研究
乐洁玉1, 罗超洋2, 丁静姝3, 李卿2
1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2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9
3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教育数据采集、分析及共享等环节可能带来的个人隐私安全等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如何保障教育数据安全,对教育数据进行合理、合规的分析和利用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特征,重点阐明了教育大数据的隐私内涵,围绕教育数据生命周期内各利益相关方的隐私保护需求,提出了教育大数据隐私保护框架,并针对性地梳理了目前可用于教育领域的隐私保护技术体系,以期为教育大数据各个应用环节提供支撑,推动教育大数据的规范有序发展。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 隐私保护, 利益相关方, 数据生命周期, 隐私保护技术
论文引用格式:
乐洁玉,罗超洋,丁静姝, 等. 教育大数据隐私保护机制与技术研究[J]. 大数据, 2020, 6(6): 52-63.
LE J Y, LUO C Y, DING J S, et al. Research on privacy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technology of educational big data[J]. Big Data Research, 2020, 6(6): 52-63.
1 引言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教育大数据为教育管理者制定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教育创新和变革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与此同时,在教育大数据的共享和挖掘过程中,数据的敏感性不可避免地给教育数据的应用发展带来了诸多障碍。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深入应用教育大数据助力教育教学,同时需要重点保障师生数据安全,加强隐私保护。
国外学者较早关注教育数据的道德隐私问题,Slade S等人关注数据主体的知情同意权,提出6项原则指导教育数据的采集和使用过程;Daniel B K认为需建立使用教育数据的全球伦理和道德义务,学习分析研究中必须获得学生的“知情同意”,并考虑数据所有权和访问权。在教育数据治理上,李青等人认为应从组织架构、业务领域、技术和平台3个方向推进教育大数据的治理框架;彭雪涛也针对美国圣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纽约大学数据治理的实例,提出应正确识别数据的利益相关方,从顶层设计规划,全面落实各方的权责机制,确保信息安全技术的支撑,推进教育数据的有效治理。而在技术层面上,学者们更加关注隐私保护机制改进,Gursoy M E等人提出学习分析过程中的隐私保护机制,将匿名和差异隐私两种大数据隐私保护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解决教育数据发布和挖掘中的隐私泄露问题;Askinadze A等人则针对教育领域内数据挖掘算法的透明度进行了优化,让学生可自由选择数据存储及与第三方共享时的信息内容,从而尊重学生的数据隐私。可见,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技术支撑、组织管理、伦理法律三大部分探讨教育大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他们普遍认为结合管理和技术手段对教育大数据进行隐私保护十分必要。因此,亟须研究教育大数据隐私保护机制,以防止学生隐私信息泄露和学习分析技术滥用等事件的发生,规范教育大数据的应用过程和边界。
本文重点围绕教育大数据的隐私保护内涵、框架以及技术展开研究,旨在为教育大数据的有效应用提供隐私保护机制支撑和技术支持。
2 教育大数据的特征与隐私内涵
教育大数据涉及庞大规模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群体,对于这些人群,尤其是对于大量的未成年学生而言,隐私保护至关重要。明确教育大数据不同于一般大数据的独特性,厘清其隐私内涵,是推进教育大数据隐私保护的基础。
2.1 教育大数据的特征
作为大数据的一个子集,教育大数据广义上泛指一切与教育活动相关的行为数据,而狭义上指学习者的行为数据。根据教育数据的来源,一般可将教育大数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