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现象类
题干给一件具体的事,设问要求谈看法,或者是特殊设问,例如谈建议/原因,这类题型属于社会现象题。
二、审题方法
1.答题之前先审题,两个审题重点
(1)审设问
设问为“问怎么看”,属于规范的社会现象题,按照社会现象题的思路作答。如果出现特殊设问,要求谈原因/建议,则问什么答什么,如果
出现特殊设问,但依然按照常规思路作答,则会导致所答非所问,所以审设问要仔细。
(2)审题干
题干会给一段话,要审清题干要求分析的是什么事,题干可能是背景、解释、举例子、核心信息,就像言语的中心理解要抓中心思想,同理面试也要抓准核心信息、题眼。然后思考这件事的性质,例如这件事好/不好/有争议,性质不同,答题思路不同,对题干现象的性质进行判断,从而确定大致的答题思路。
2.小结
审设问,看有无特殊要求。审题干,抓住核心信息,判断现象的性质,形成作答思路。
三、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分为四个部分,即提观点、重分析、抓落实、做结尾。
(1)提观点
如果问“怎么看”,直接给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态度,这部分非常简短、直接,建议在 2-3 句话表明观点,不要绕来绕去,所以提观点要开门见山。
(2)重分析
①给出持有某种观点的理由。正面现象可以分析意义、好在哪,也可以分析好事产生的原因,但分析好事的原因较少,为什么做这件事与做这件事的好处会有重复。分析负面的社会现象,要分析危害,通常危害是表面的东西,为了体现看问题的深度,还要分析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②面试题目多出现一个有争议的社会现象,大家对于此事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如果能够判断出现象有争议/有利有弊,分析可以说这件事有利在哪,体现看问题的全面性。
③分析可能作答意义、危害、原因或者从正反两面分析,具体分析什么根据题干的现象确定,大家要走出误区,例如认为分析就要分析原因,实际上分析的角度不固定,要基于题目确定分析方向。
(3)抓落实
体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针对现象提建议、提对策。不同性质的现象提对策的方向不同,好事要贯彻落实、好上加好;坏事要堵漏洞,从原因解决问题;有利有弊的事情,好的地方要继承发扬,不好的地方要规避解决,即扬长避短。对策部分和分析部分一脉相承,但对策部分比分析部分简单,分析部分要通过思考得出答题内容,对策部分是根据分析部分而定的,并且对策比较具体、容易想到。
(4)做结尾
答题为了有始有终、比较自然,可以简单结尾,但这部分不是重点环节,不用花费很多心思思考,用 1-2 句话简单结束,如果时间紧张或没想好,可以直接说“考生作答完毕”。这部分没有核心内容,程序性的东西说得少或不说都可以,关键是呈现出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例题详解
作答思路:题干问“怎么看”,首先表明态度观点,然后分析持有观点的理由,再针对现象提对策,最后结束答题。这就是一个微型的申论作文,只是在逻辑上、内容上没有作文那么严格、严谨,随口作答的灵活性较大,但内在思路相近。
正面现象
例题 1:疫情发生之后,2 月 24 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并要求各部门、地区可以依据本决定,制定调整有关规定。对此,你怎么看?
1.审题
(1)“疫情发生……决定”:给出全国人大通过的具体决议,属于法律的一部分,为社会现象题。
(2)核心信息为全国人大通过的决定,要求大家分析,这项决定肯定是正面的,要分析决定的积极意义、重要性,然后落实决定,保护野生动物提出对策。思路为认同、分析好处、提出对策。
2.提观点
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式,这是最简单且最常用的方法,大家通常会采用直接式。
(1)直接式:是指通过直接表态或情感流露,表达观点态度及看法。
①直接表态:直接说这件事对不对,如果这件事好,可以说“我支持/我赞同/我觉得非常好”;如果不好,可以说“我反对/我不认同”,即对现象性质的直接判定。
②情感流露:如果面对不熟悉的现象,不敢做绝对判断,这种情况可以考虑情感流露,可以告诉考官看到题干现象的感受。例如觉得这件事好,可以说“非常开心/想点赞/值得赞赏/值得欣喜”;如果是不好的现象,可以说“感到担心/担忧/愤怒/无奈”;如果事情有争议,可以说“我们要理性/谨慎/包容看待;一分为二看待”。
(2)全国人大通过的决定是好事,可以直接表态,例如“对于国务院表决通过的决定,我是非常支持的,其意义重大”。
3.重分析
要分析意义,如果靠灵感答题则很随意,题干简单则能作答几个点,如果题干难则无法作答,靠灵感或基础答题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学习答题方法,帮助大家思考,不论题目难或简单,都能想到几个点。
主体分析法
考虑与这件事相关的主体,有几个主体就从几个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找主体的方法,一是直接利用题干,提炼题干中的主体;二是题
干没有主体或主体较少,要从题干找相关主体,思考题干中的事情会接触谁、影响谁。
从题干中可以找到主体“全国人大”“野生动物”“人民群众”,所以从野生动物、人民群众、全国人大的角度分析意义,至少可以分析三个意义。展开与大家的积累、语言组织能力相关,但也有方法可以遵循,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的问题通常是如何展开,所以展开也是后续练习的重点。
①野生动物:禁止野生动物的交易、食用,可以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可以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②人民群众:例如疫情爆发之初,怀疑是因为吃蝙蝠感染了的病毒,食用野生动物可能传播疾病,所以这项规定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并且人民健康,国家才能健康,才能经济发展,所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通过法律规定可以唤起大家的保护意识,涉及人和动物、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③全国人大:这项决定体现出全国人大、官方政府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说明政府出台法律是以人为本,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是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前是靠管理、惩罚、引导,现在靠制度、法律解决问题,是法律体系的更新和完善,法律与时俱进,用法治解决社会问题的体现,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
④分析部分选择贴切题干现象的 3-4 点作答,内容过多容易超时。
4.抓落实
(1)这项法律规定是好的,针对正面的社会现象,提对策要好上加好。
①肯定支持:对好事进行肯定,可以通过奖励、鼓励等方式,对正面人物、优秀做法进行肯定;还要提供支持,涉及人才、资金、技术、政策、制度的支持。
②广泛宣传:将好事通过媒体渠道传播出去,让大家知道、学习、效仿。
③践行落实:好事要践行落实。一方面围绕题干进行细化,通过举措、监督措施保障题干的事落地;另一方面需要配套措施,多管齐下、打组合拳,这点是跳出题目的对策,与题干无直接相关,是从更大的角度提出落实题干现象的措施。
④小结:落实一件好事,先肯定、提供支持,然后宣传、推广,最后具体落实,以现象为出发点,完善配套措施,作答积极的社会现象的对策,可以从这些角度思考。注意不要生搬硬套,要将这些内容当成素材库,作答题目时选择能够用到的角度,是方法还是套路,是积累还是模板,关键在基于题目灵活使用。
(2)将以上方法运用到题目中进行细化。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决定,不用再去肯定支持,本题不适用肯定支持,因为这项决定已经成形、出台了,所以可以先宣传。
①宣传推广:通过什么方式,宣传什么内容展开,不要只说加大宣传力度,提对策要往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努力,越细才能与别人不同,细化内容才能避免作答同质化。
a.形式:宣传面向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媒体渠道宣传,例如线上媒体、传统媒体。
b.内容:宣传禁止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还要让群众知道什么属于野生动物,所以要普及科学知识、科学常识,普及什么是野生动物,哪些野生动物不能食用,做好常识、知识的科普,提高全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素养。
②加大执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决定,法律关键在于执行、执法,要靠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管理让规定落地。
a.日常严格执法、依法执法,例如对于生活周边的商超、便民市场、农贸业相关的企业,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加大违法成本,要检查常态化。
b.近几年监督检查提倡“双随机、一公开”,是指随机的检查人员,随机的检查对象,及时公开检查结果,整个检查过程公开透明。还可以加大处罚力度,例如罚款、关停、纳入失信黑名单(限制生活、出行等方方面面)。
③配套措施:保护野生动物不仅要靠法律,法律是兜底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