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FDTD进行超表面的仿真(一)——验证PB相位和转换效率的计算

由于初次进行超表面相关的仿真学习,故选择了一篇中文文献尝试进行复现,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篇文章在做记录的同时,发出来也是为了能够和各位大佬讨论讨论,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捂脸)

一、参考的文献

[1]夏习成,姚赞.基于PB相位的等离子体超透镜设计[J].新技术新工艺,2020(08):46-48.DOI:10.16635/j.cnki.1003-5311.2020.08.012.

二、文章大致内容

Pancharatnam和Berry相继发现了几何相位的关系,当圆偏振光入射到结构上时,会产生与入射光相反旋向的交叉圆偏振光,而通过适当的结构设计可以达到旋转光轴的效果,光轴与坐标轴的夹角会发生改变,从而交叉圆偏振光的相位就得到了调控。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B相位的等离子体超透镜,使用在金膜上刻蚀矩形孔的方式进行结构设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接着,该文先是计算了转换效率,然后又验证了PB相位。

他的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时域有限差分软件FDTD建模仿真得到最高转换效率18.1%位于设计波长860nm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取0~2π的相位调控范围的8个等间隔处为例,当矩形孔旋转角θ从0旋转到π时,交叉圆偏振相位从0变化到2π,这8个值具有很高的线性关系。仿真结果很好地验证了PB相位的正确性。

三、转换效率的计算

按照他给出的部分结构参数,建立了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的建立结构的代码 base_structure.lsf:

switchtolayout;
selectall;
delete;

# 基本参数
L = 0.215e-6; # 纳米槽长
W = 0.06e-6; # 纳米槽宽
H = 0.04e-6; # 纳米槽厚度

U = 0.35e-6; # 衬底的长和宽
lambda_start = 0.5e-6; #入射起始波长
lambda_stop = 1e-6; #入射起始波长
#lambda_start = 0.86e-6; #入射起始波长
#lambda_stop = 0.86e-6; #入射起始波长


# 衬底
addrect;
set('name','Substrate');
set('x',0);
set('x span',U);
set('y',0);
set('y span',U);
set('z max',0);
set('z min',-0.3e-6);
set('material','SiO2 (Glass) - Palik');

# 薄膜
addrect;
set('name','Film');
set('x',0);
set('x span',U);
set('y',0);
set('y span',U);
set('z max',H);
set('z min',0);
set('material','Au (Gold) - CRC');


# 单个纳米槽
addrect;
set('name','Nano_groove');
set('x',0);
set('x span',W);
set('y',0);
set('y span',L);
set('z max',H);
set('z min',0);
评论 105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