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矩阵| 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盖洛普路径 | CPM 矩阵|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雷达图分析法

(一)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

波士顿矩阵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四象限分析法、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等.
1、模型介绍
制定公司层战略最流行的方法之一就是BCG矩阵。该方法是由波士顿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开发的。BCG矩阵将组织的每一个战略事业单位(SBUs)标在一种 2 维的矩阵图上,从而显示出哪个SBUs提供高额的潜在收益,以及哪个SBUs是组织资源的漏斗。BCG矩阵的发明者、波士顿公司的创立者布鲁斯认为“公司若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增长率和市场分额各不相同的产品组合。组合的构成取决于现金流量的平衡。”如此看来,BCG的实质是为了通过业务的优化组合实现企业的现金流量平衡。

BCG 矩阵区分出 4 种业务组合。

(1)问题型业务(Question Marks,指高增长、低市场份额)
处在这个领域中的是一些投机性产品,带有较大的风险。这些产品可能利润率很高,但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小。这往往是一个公司的新业务,为发展问题业务,公司必须建立工厂,增加设备和人员,以便跟上迅速发展的市场,并超过竞争对手,这些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问题”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公司对待这类业务的态度,因为这时公司必须慎重回答“是否继续投资,发展该业务?”这个问题。只有那些符合企业发展长远目标、企业具有资源优势、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才得到肯定的回答。得到肯定回答的问题型业务适合于采用战略框架中提到的增长战略,目的是扩大 SBUs 的市场份额,甚至不惜放弃近期收入来达到这一目标,因为要问题型要发展成为明星型业务,其市场份额必须有较大的增长。得到否定回答的问题型业务则适合采用收缩战略。

如何选择问题型业务是用 BCG 矩阵制定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这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增长战略中各种业务增长方案来确定优先次序,BCG 也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通过下图权衡选择 ROI 相对高,然后需要投入的资源占的宽度不太多的方案。

(2)明星型业务(stars,指高增长、高市场份额)
这个领域中的产品处于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并且占有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但也许会或也许不会产生正现金流量,这取决于新工厂、设备和产品开发对投资的需要量。明星型业务是由问题型业务继续投资发展起来的,可以视为高速成长市场中的领导者,它将成为公司未来的现金牛业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星业务一定可以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因为市场还在高速成长,企业必须继续投资,以保持与市场同步增长,并击退竞争对手。企业如果没有明星业务,就失去了希望,但群星闪烁也可能会闪花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眼睛,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时必须具备识别行星和恒星的能力,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入在能够发展成为现金牛的恒星上。同样的,明星型业务要发展成为现金牛业务适合于采用增长战略。

(3)现金牛业务(Cash cows,指低增长、高市场份额)
处在这个领域中的产品产生大量的现金,但未来的增长前景是有限的。这是成熟市场中的领导者,它是企业现金的来源。由于市场已经成熟,企业不必大量投资来扩展市场规模,同时作为市场中的领导者,该业务享有规模经济和高边际利润的优势,因而给企业带来大量现金流。企业往往用现金牛业务来支付帐款并支持其他三种需大量现金的业务。现金牛业务适合采用战略框架中提到的稳定战略,目的是保持 SBUs 的市场份额。

(4)瘦狗型业务(Dogs,指低增长、低市场份额)
这个剩下的领域中的产品既不能产生大量的现金,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现金,这些产品没有希望改进其绩效。一般情况下,这类业务常常是微利甚至是亏损的,瘦狗型业务存在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感情上的因素,虽然一直微利经营,但象人养了多年的狗一样恋恋不舍而不忍放弃。其实,瘦狗型业务通常要占用很多资源,如资金、管理部门的时间等,多数时候是得不偿失的。瘦狗型业务适合采用战略框架中提到的收缩战略,目的在于出售或清算业务,以便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利的领域。

Why BCG Matrix?BCG 矩阵的精髓在于把战略规划和资本预算紧密结合了起来,把一个复杂的企业行为用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来分为四种类型,用四个相对简单的分析来应对复杂的战略问题。该矩阵帮助多种经营的公司确定哪些产品宜于投资,宜于操纵哪些产品以获取利润,宜于从业务组合中剔除哪些产品,从而使业务组合达到最佳经营成效。

代码思路:

  • 定义计算相对市场份额和相对市场增长率的函数
  • 然后,给出了一组产品的市场份额、总市场份额、市场增长率和行业增长率。
  • 通过循环计算相对市场份额和相对市场增长率,并使用分类函数对产品进行分类。
  • 最后,将结果打印出来。
在这里插import numpy as np

def calculate_relative_market_share(market_share, total_market_share):
    return market_share / total_market_share

def calculate_relative_market_growth_rate(market_growth_rate, industry_growth_rate):
    return market_growth_rate / industry_growth_rate

def classify_product(relative_market_share, relative_market_growth_rate):
    if relative_market_share >= 1 and relative_market_growth_rate >= 1:
        return "Star"
    elif relative_market_share < 1 and relative_market_growth_rate >= 1:
        return "Question Mark"
    elif relative_market_share >= 1 and relative_market_growth_rate < 1:
        return "Cash Cow"
    else:
        return "Dog"

# 定义产品的市场份额、总市场份额、市场增长率和行业增长率
product_market_share = [0.2, 0.4, 0.1, 0.5]
total_market_share = 1.0
product_market_growth_rate = [0.8, 1.2, 1.5, 0.7]
industry_growth_rate = 1.0

# 计算相对市场份额和相对市场增长率
relative_market_share = [calculate_relative_market_share(share, total_market_share) for share in product_market_share]
relative_market_growth_rate = [calculate_relative_market_growth_rate(growth_rate, industry_growth_rate) for growth_rate in product_market_growth_rate]

# 对产品进行分类
product_classification = [classify_product(share, growth_rate) for share, growth_rate in zip(relative_market_share, relative_market_growth_rate)]

# 打印结果
for i in range(len(product_market_share)):
    print("Product", i+1)
    print("Relative Market Share:", relative_market_share[i])
    print("Relative Market Growth Rate:", relative_market_growth_rate[i])
    print("Classification:", product_classification[i])
    print("-----------------------")入代码片

2、模型的重要假设
早在还没有提出BCG矩阵之前的 1966 年,波士顿公司通过实证研究获得了一个重要发现——经验曲线。经验曲线的基本结论是:“经验曲线是由学习、分工、投资和规模的综合效应构成的。”“每当积累的经验翻一番,增值成本就会下降大约 20%到 30%。” “经验曲线本质上是一种现金流量模式。”因为规模是学习与分工的函数,所以可以用规模来代表经验曲线中的学习和分工成份。企业某项业务的市场份额越高,体现在这项业务上的经验曲线效应也就越高,企业就越有成本优势,相应的获利能力就越强。按照波士顿公司的经验,如果一个企业某项业务的市场份额是竞争者该项业务市场份额的两倍,那么这个企业在这项业务上就具有较之竞争者 20-30%的成本优势。这就是BCG选取市场份额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的原因所在。

BCG认为市场份额能导致利润,这其实就是“成本领先战略”。BCG一直认为规模优势很重要,BCG自己的解释是市场份额大的公司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还实现了更高的单位运营利润,优势在于更高的价格(边际利润)、在广告和分销上更低的单位支出。

3、如何用模型来分析
(1)评价各项业务的前景。BCG 是用“市场增长率”这一指标来表示发展前景的。这一步的数据可以从企业的经营分析系统中提取。

(2)评价各项业务的竞争地位。BCG 是用“相对市场份额”这个指标来表示竞争力的。这一步需要做市场调查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计算公式是把一单位的收益除以其最大竞争对手的收益。

(3)表明各项业务在 BCG 矩阵图上的位置。具体方法是以业务在二维坐标上的坐标点为圆心画一个圆圈,圆圈的大小来表示企业每项业务的销售额。

到了这一步公司就可以诊断自己的业务组合是否健康了。一个失衡的业务组合就是有太多的狗类或问题类业务,或太少的明星类和金牛类业务。例如有三项的问题业务,不可能全部投资发展,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两项,集中投资发展;只有一个现金牛业务,说明财务状况是很脆弱的,有两项瘦狗业务,这是沉重的负担。

(4)确定纵坐标“市场增长率”的一个标准线,从而将“市场增长率”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域。
比较科学的方法有两种:

  • 把该行业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作为界分点
  • 把多种产品的市场增长率(加权)平均值作为界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高市场增长定义为销售额至少达到 10%的年增长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
(5)确定横坐标“相对市场份额”的一个标准线,从而将“相对市场份额”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域。
BCG 的布鲁斯认为,这个界分值应当取为 2,他认为“任何两个竞争者之间,2 比 1 的市场份额似乎是一个均衡点。在这个均衡点上,无论哪个竞争者要增加或减少市场份额,都显得不切实际,而且得不偿失。这是一个通过观察得出的经验性结论。”在同年的另一篇文章中,布鲁斯说的更为明确:“明星的市场份额必须是仅次于它的竞争者的两倍,否则其表面业绩只是一种假象。”按照布鲁斯的观点,市场份额之比小于 2,竞争地位就不稳定,企业就不能回收现金,否则地位难保。但在实际的业务市场上,市场领先者市场份额是跟随其后的竞争者的 2 倍的情况极为少见。所以和上面的市场增长率的标准线确定一样,由于评分等级过于宽泛,可能会造成两项或多项不同的业务位于一个象限中或位于矩阵的中间区域,难以确定使用何种战略。所以在划分标准线的时候要尽量占有更多资料,审慎分析,这些数字范围在运用中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修改。而且不能仅仅注意业务在 BCG 矩阵图中现有的位置,还要注意随着时间推移历史的移动轨迹。每项业务都应该回顾它去年、前年甚至更前的时候是处在哪里,用以参考标准线的确定。

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高市场份额意味着该项业务是所在行业的领导者的市场份额; 需要说明的是,当本企业是市场领导者时,这里的“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行业内排行老二的企业。

4、BCG矩阵的局限性

科尔尼咨询公司对BCG矩阵的局限性评价是仅仅假设公司的业务发展依靠的是内部融资,而没有考虑外部融资。举债等方式筹措资金并不在BCG矩阵的考虑之中。

另一方面,BCG矩阵还假设这些业务是独立的,但是许多公司的业务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如果金牛类业务和瘦狗类业务是互补的业务组合,如果放弃瘦狗类业务,那么金牛类业务也会受到影响。其实还有很多文章对BCG矩阵做了很多的评价。这里列举一部分:关于卖出“瘦狗”业务的前提是瘦狗业务单元可以卖出,但面临全行业亏损的时候,谁会来接手;BCG矩阵并不是一个利润极大化的方式;市场占有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并不非常固定;BCG矩阵并不重视综效,实行BCG矩阵方式时要进行SBU(策略事业部)重组,这要遭到许多组织的阻力;并没告诉厂商如何去找新的投资机会……

为了克服BCG矩阵的缺点,科尔尼的王成老师在《追求客户份额》和《让客户多做贡献》两文中提出了用客户份额来取代市场份额,能有效地解决BCG矩阵方法中把所有业务联系起来考虑的问题。例如经营酒店和公园,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信贷、抵押等业务的关系,当业务是属于同一个客户的时候往往是具有相关性的。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只是如果不是通过统计行业各厂商的销售量而是统计客户数似乎一般的市场调查难以做到。
最后,对于市场占有率,波特的著作在分析日本企业时就已说过,规模不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差异化才是。BCG矩阵的背后假设是“成本领先战略”,当企业在各项业务上都准备采用(或正在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时,可以考虑采用BCG矩阵,但是如果企业准备在某些业务上采用差别化战略,那么就不能采用BCG矩阵了。规模的确能降低一定的成本,但那是在成熟的市场运作环境中成立,在我国物流和营销模式并不发达成熟情况下, 往往做好物流和营销模式创新可以比生产降低更多的成本。

(二)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Value Chain Model)

由美国哈佛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如下图),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优势既可以来源于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可来源于企业间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效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价值链列示了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是企业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利润是总价值与从事各种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差。

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支持性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采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支持基本活动。

设计任何产业内竞争的各种基本活动有五种类型:

  • 进料后勤:与接收、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如原材料搬运、仓储、库存控制、车辆调度和向供应商退货。
  • 生产作业: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形式相关的各种活动,如机械加工、包装、组装、设备维护、检测等。
  • 发货后勤:与集中、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如产成品库存管理、原材料搬运、送货车 辆调度等。
  • 销售:与提供买方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它们进行购买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广告、促销、销售队伍、渠道建设等。
  • 服务: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如安装、维修、培训、零部件供应等。

在任何产业内所涉及的各种支持性活动可以被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 采购:指购买用于企业价值链各种投入的活动,采购既包括企业生产原料的采购,也包括支持性活动相关 的购买行为,如研发设备的购买等。
  • 研究与开发:每项价值活动都包含着技术成分,无论是技术诀窍、程序,还是在工艺设备中所体现出来的技术。
  •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各种涉及所有类型人员的招聘、雇佣、培训、开发和报酬等各种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对基本和支持性活动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支撑着整个价值链。

企业基础设施:企业基础设施支撑了企业的价值链条。

对于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公司运行的哪个环节可以提高客户价值或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任意一个价值增加行为,关键问题在于:
(1) 是否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维持价值(收入)不变;
(2) 是否可以在提高价值的同时保持成本不变;
(3) 是否可以降低工序投入的同时有保持成本收入不变;
(4)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可以同时实现 1、2、3 条。

价值链的框架是将链条从基础材料到最终用户分解为独立工序,以理解成本行为和差异来源。通过分析每道工序系统的成本、收入和价值,业务部门可以获得成本差异、累计优势。

下图为复印机生产企业的价值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价值链一旦建立起来,就会非常有助于准确地分析价值链各个环节所增加的价值。价值链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组合价值链联盟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企业更加关心自己核心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发展整个价值链中一个环节,如研发、生产、物流等环节。

思路:
定义一些变量:

C 0 C_0 C0: 初始成本
R 0 R_0 R0: 初始收入
C i C_i Ci: 第 i i i个活动的成本增加
R i R_i Ri: 第 i i i个活动的价值(收入)增加
问题 (1): 降低成本的同时维持价值(收入)不变
我们的目标是最小化总成本,同时保持总价值不变。

数学模型:
最小化 C 0 + ∑ i = 1 n C i C_0 + \sum_{i=1}^n C_i C0+i=1nCi,其中 ∑ i = 1 n R i = R 0 \sum_{i=1}^n R_i = R_0 i=1nRi=R0

from scipy.optimize import minimize

# Initial values
C_0 = 10000  # Initial cost
R_0 = 5000   # Initial revenue
n = 5        # Number of activities

def objective_function(C):
    return C_0 + sum(C)

def constraint_function(R):
    return sum(R) - R_0

C_constraints = ({'type': 'ineq', 'fun': constraint_function})

# Initial guess for costs
initial_guess = [1000] * n

result = minimize(objective_function, initial_guess, constraints=C_constraints)
optimized_costs = result.x
print("Optimized costs:", optimized_costs)

C_prod: 生产作业的成本
C_sales: 销售的成本
C_service: 服务的成本
V_prod: 生产作业的价值
V_sales: 销售的价值
V_service: 服务的价值
C_total: 总成本
V_total: 总价值
数学表示:

Minimize: C_total Subject to: V_total = V_prod + V_sales + V_service
(保持价值不变) C_total = C_prod + C_sales + C_service

from scipy.optimize import minimize

# Define the variables
C_prod = 1000  # Cost of production operations
C_sales = 800   # Cost of sales activities
C_service = 600  # Cost of service activities

V_prod = 5000  # Value generated by production operations
V_sales = 3000  # Value generated by sales activities
V_service = 2000  # Value generated by service activities

# Define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o minimize the total cost
def objective_function(C_total):
    return C_total

# Define the constraint: Total value should be constant
def constraint(V_total):
    return V_total - (V_prod + V_sales + V_service)

# Initial guess for total cost
initial_guess = 2500

# Optimization
result = minimize(objective_function, initial_guess, constraints={'type': 'eq', 'fun': constraint})

# Optimal total cost
optimal_C_total = result.fun

# Calculate the optimal total value
optimal_V_total = V_prod + V_sales + V_service

print(f"Optimal Total Cost: {optimal_C_total}")
print(f"Optimal Total Value: {optimal_V_total}")

(三)波特五力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

一、简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 80 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二、指标详解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

使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评估不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import numpy as np

# Define the criteria and sub-criteria
criteria = ['Market Share', 'Competition', 'Substitute Availability',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sub_criteria = ['Quality', 'Price Flexibility', 'Supplier Stability']

# Create a 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x for criteria
criteria_matrix = np.array([
    [1, 3, 2, 4],
    [1/3, 1, 1/2, 2],
    [1/2, 2, 1, 3],
    [1/4, 1/2, 1/3, 1]
])

# Create 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ces for sub-criteria
sub_matrices = {
    'Quality': np.array([
        [1, 3, 2],
        [1/3, 1, 1/2],
        [1/2, 2, 1]
    ]),
    'Price Flexibility': np.array([
        [1, 1/3, 1/2],
        [3, 1, 2],
        [2, 1/2, 1]
    ]),
    'Supplier Stability': np.array([
        [1, 2, 3],
        [1/2, 1, 2],
        [1/3, 1/2, 1]
    ])
}

# Calculate the priority vectors for criteria and sub-criteria
criteria_priority = np.mean(criteria_matrix, axis=1)
sub_criteria_priorities = {}
for sub_criterion, matrix in sub_matrices.items():
    sub_criteria_priorities[sub_criterion] = np.mean(matrix, axis=1)

# Calculate the final weighted scores for each supplier
supplier_scores = {
    'Supplier A': criteria_priority.dot(sub_criteria_priorities['Quality']),
    'Supplier B': criteria_priority.dot(sub_criteria_priorities['Price Flexibility']),
    'Supplier C': criteria_priority.dot(sub_criteria_priorities['Supplier Stability'])
}

# Print the results
print("Supplier Scores:")
for supplier, score in supplier_scores.items():
    print(f"{supplier}: {score}")

定义不同的准则和子准则,然后创建了准则之间的成对比较矩阵和子准则之间的成对比较矩阵。
通过计算准则和子准则的优先向量,可以得到最终的供应商得分,从而评估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
其他因素计算完成,最后用逻辑回归就好啦~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 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

3.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

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增长速度等。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

4.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

首先,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
第二,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
第三,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

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而这种来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压力的强度,可以具体通过考察替代品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张情况来加以描述。

5.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出现下述情况将意味着行业中现有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这就是:行业进入障碍较低,势均力敌竞争对手较多,竞争参与者范围广泛;市场趋于成熟,产品需求增长缓慢;竞争者企图采用降价等手段促销;竞争者提供几乎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用户转换成本很低;一个战略行动如果取得成功,其收入相当可观;行业外部实力强大的公司在接收了行业中实力薄弱企业后,发起进攻性行动,结果使得刚被接收的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退出障碍较高,即退出竞争要比继续参与竞争代价更高。

在这里,退出障碍主要受经济、战略、感情以及社会政治关系等方面考虑的影响,具体包括: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费用、战略上的相互牵制、情绪上的难以接受、政府和社会的各种限制等。

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以上各种力量构成的威胁,而且客户必面对行业中的每一个竞争者的举动。除非认为正面交锋有必要而且有益处,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市场份额,否则客户可以通过设置进入壁垒,包括差异化和转换成本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客户确定了其优势和劣势时(参见SWOT分析),客户必须进行定位,以便因势利导,而不是被预料到的环境因素变化所损害,如产品生命周期、行业增长速度等等,然后保护自己并做好准备,以有效地对其它企业的举动做出反应。

根据上面对于五种竞争力量的讨论,企业可以采取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以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

三、以下图例显示波特五力模型与一般战略的关系

行业内的五种力量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
进入障碍具备杀价能力以阻止潜在对手的进入培育顾客忠诚度以挫伤潜在进入者的信心通过集中战略建立核心能力以阻止潜在对手的进入
买方促价力具备向大买家出更低价格的能力因为选择范围小而削弱了大买家的谈判能力因为没有选择范围是大买家丧失谈判能力
供方促价力更好地抑制大卖家的侃价能力更好地将供方的涨价部分转嫁给顾客方进货量低供方的侃价能力就高,但集中差异化的公司能更好地将供方的涨价部分转嫁出去
替代品的威胁能够利用低价抵御替代品顾客对惯于一种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因而降低了替代品的威胁特殊的产品和核心能力能够防止替代品的威胁
行业内对手的竞争能更好地进行价格竞争品牌忠诚度能使顾客不理睬你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无法满足集中差异化顾客的需求

(四)大战略矩阵(Grand Strategy Matrix)

大战略矩阵(Grand Strategy Matrix)是一种常用的制定备选战略工具。它的优点是可以将各种企业的战略地位都置于大战略矩阵的四个战略象限中,并加以分析和选择。公司的各分部也可按此方式被定位。大战略矩阵基于两个评价数值:横轴代表竞争地位的强弱,纵轴代表市场增长程度。位于同一象限的企业可以采取很多战略,下图例举了适用于不同象限的多种战略选择,其中各战略是按其相对吸引力的大小而分列于各象限中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位于不同象限的战略选择
位于大战略矩阵第一象限的公司处于极佳的战略地位。对这类公司,继续集中经营于当前的市场(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和产品(产品开发)是适当的战略。第一象限公司大幅度偏离已建立的竞争优势是不明智的。当第一象限公司拥有过剩资源时,后向、前向和横向一体化可能是有效的战略。

当第一象限公司过分偏重于某单一产品时,集中化多元经营战略可能会降低过于狭窄的产品线所带来的风险。第一象限公司有能力利用众多领域中的外部机会,必要时它们可以冒险进取。

位于第二象限的公司需要认真地评价其当前的参与市场竞争的方法。尽管其所在产业正在增长,但它们不能有效地进行竞争。这类公司需要分析企业当前的竞争方法为何无效,企业又应如何变革而提高其竞争能力。由于第二象限公司处于高速增长产业,加强型战略(与一体化或多元化经营战略相反)通常是它们的首选战略。然而,如果企业缺乏独特的生产能力或竞争优势,横向一体化往往是理想的战略选择。为此,可考虑将战略次要地位的业务剥离或结业清算,剥离可为公司提供收购其他企业或买回股票所需要的资金。

位于第三象限的公司处于产业增长缓慢和相对竞争能力不足的双重劣势下。在确定产业正处于永久性衰退前沿的前提下,这类公司必须着手实施收割战略。首先应大幅度地减少成本或投入,另外可将资源从现有业务领域逐渐转向其他业务领域。最后便是以剥离或结业清算战略迅速撤离该产业。

位于第四象限的公司其产业增长缓慢,但却处于相对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类公司有能力在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中进行多元经营。这是因为第四象限公司具有较大的现金流量,并对资金的需求有限,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实施集中多元化或混合式多元化战略。同时,这类公司应在原产业中求得与竞争对手合作与妥协,横向合并或进行合资经营都是较好的选择。

(五)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uantitative Strategic Planning Matrix)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 矩阵)是战略决策阶段的重要分析工具。该分析工具能够客观地指出哪一种战略是最佳的。QSPM 利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析结果来进行战略评价。QSPM 的分析原理是这样的:

将第二阶段制定的各种战略分别评分,评分是根据各战略是否能使企业更充分利用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尽量避免外部威胁和减少内部弱点四个方面,通过专家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得分的高低反映战略的最优程度。也就是说,QSPM 的输入信息正是第一阶段的因素评价结果(由 EFE 矩阵、IFE 矩阵、竞争态势矩阵分析得出)和第二阶段的备选战略(由 SWOT 矩阵、SPACE 分析、BCG 矩阵、IE 矩阵和大战略矩阵分析得出),QSPM 的结果反映战略的最优程度。

虽然QSPM是基于事先确认的外部及内部因素来客观评价备选战略的工具,然而,良好的直觉判断对QSPM仍然是必要且极为重要的。

QSPM 矩阵的格式如下表所示。QSPM 顶部一行包括了从 SWOT 矩阵、SPACE 矩阵、BCG 矩阵、IE 矩阵和大战略矩阵中得出的备选战略。这些匹配工具通常会产生类似的可行战略。需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匹配技术所建议的每种战略都要在 QSPM 中予以评价,战略分析者必须运用良好的直觉对行业的丰富经验剔除一些明显不可行的战略选择,只将最具吸引力的战略列入 QSPM 矩阵。QSPM 的左边一列为关键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来自第一阶段),顶部一行为可行的备选战略(来自第二阶段)。

具体地说,QSPM 的左栏包括了从 EFE 矩阵和 IFE 矩阵直接得到的信息。在紧靠关键因素的一列中,将标出各因素在 EFE 矩阵和 IFE矩阵中所得到的权数。在 QSPM 矩阵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战略的最优程度。它是根据各战略对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利用和改进程度而确定的。QSPM 中包括的备选战略的数量和战略组合的数量均不限,分析的结果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战略取舍,而是一张按重要性和最优程度排序的战略清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例分析
如下图表所示的 QSPM 矩阵中,两种备选战略:在欧洲建立合资企业和在亚洲建立合资企业——正在被一家商品公司所考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建立 QSPM 的六步骤:

(1) 在 QSPM 的左栏列出公司的关键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弱点。

  • 这些信息直接从 EFE 和 IFE 矩阵中得到。
  • QSPM 中应至少包括 10 个外部和 10 个内部关键因素。

(2) 给每个外部及内部关键因素赋予权重。

  • 这些权重应与 EFE 和 IFE 矩阵中的相同。
  • 权重在第二栏中。

(3) 考察匹配阶段各矩阵并确认企业可考虑实施的备选战略。

  • 这些战略置于 QSPM 顶行。
  • 若可能将各战略分为互不相容的若干组。

(4 )确定吸引力分数(AS): Attractiveness Scores

  • 用数值表示各组中各个战略的相对吸引力。
  • AS 确定法:依次考察各外部或内部关键因素,提出“这一因素是否影响战略的选择?”
    • 回答“是”,对这一因素对各战略进行比较。
    • 回答“否”,不给该组战略以吸引力分数。
  • 1=没有吸引力;2=有一些吸引力;3=有相当吸引力;4=很有吸引力。

(5) 计算吸引力总分(TAS): Total Attractiveness Scores

  • TAS 等于权重乘以吸引力分数。
  • 吸引力总分越高,战略的吸引力就越大。

(6) 计算吸引力总分和(STAS)。

  • 吸引力总分加总而得。
  • 表明了在各组供选择的战略中,哪种战略最具吸引力。
  • 备选战略组中各战略吸引力总分和之差表明了各战略相对于其他战略的可取性

QSPM 的优点与局限性
QSPM 的优点之一是可以相继地或同时地考察一组战略。例如,可以首先评价公司一级的战略,之后是分公司一级战略,再后是功能部门一级的战略。在 QSPM 中可以同时评价的战略或战略组数量不受限制。

另一个优点是,它要求战略家在决策过程中将有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通过建立 QSPM 可避免关键因素不适当地被忽视或偏重。QSPM 使人们注意到影响战略决策的各种重要关系。虽然在建立 QSPM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主观性决策,但这些次要的决策可能使最终战略决策质量更佳。QSPM 经过适当修改便可用于大型和小型的、营利和非营利性的组织,它实际上可以被应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QSPM 尤其可以提高跨国公司的战略决策水平,因为它可以同时考察很多关键性因素和战略。它也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一些小型企业的战略决策中。

QSPM 并非没有局限性。首先,它总是要求直觉性判断和经验性假设。权重和最优程度分数的确定都要依靠主观判断。尽管这些判断所依据的是客观信息。但不同的战略分析专家也可能应用相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差别是由于他们的经验和微妙的直觉的不同所造成。QSPM 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其结果的科学性取决于它所基于的信息和匹配分析的质量

(六)盖洛普路径(The Gallup Path)

盖洛普(Gallup)对健康企业的成功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据此建立了一个模型,来描述员工个人表现与公司最终经营业绩—公司整体增值—之间的路径。无庸讳言,对上市公司而言,对此的最佳评测无疑是股票增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盖洛普向客户公司提供工具,帮助它们在盖洛普路径的前五个阶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这五个阶段的每个阶段达到国际水平将改进后三个阶段的关键业绩。前面的五个推动后面的三个。

实际利润增长推动股票增值
有许多因素影响一个公司的市值,其中包括不受公司控制的外部因素。但是也有公司能够控制的因素;其中,实际利润增长是驱动股票增值的最重要的变量。我们之所以强调" 实际" ,是因为一家公司可以采取许多行动来提高短期利润。有的行动是实实在在的经营举措,如提高运作效率或降低成本。而另一些行动则是一些财会游戏,如冲销、一次性加价、或在结算中止前强求订货,继而夸大收入。然而,唯有正常运作而获得的利润持续增长才能驱动股票持续增值。

可持续发展驱动实际利润增长
唯有可持续发展才能驱动实际利润增长。可持续发展与" 买来的发展" 绝然不同。一家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来买发展:收购另一家公司的收益渠道,大幅度削价,或使用许多快速膨胀的餐馆和零售连锁店惯用的伎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开设尽可能多的分店。所有这些技术都会使收益突然膨胀,但对如何维持收益却毫无用处。事实上,有些技术恰恰损害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是不能用收益的短期膨胀来衡量的。相反,衡量持续发展的是一系列脚踏实地的指标,如每家店的收益、每件产品的收益、或每个顾客使用的服务,等等。这些指标恒量一家公司的收益渠道是否强劲;是否能持久。

忠实顾客驱动可持续发展

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不断扩大的忠实客户群。在有的行业,还必须不断增加愿意多花钱的忠实客户群。更为理想的是,使这些忠实客户成为公司的义务宣传员。通过有效的促销和营销宣传,固然能够说服顾客尝试某种产品和服务。但是唯有向顾客提供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培养顾客的忠诚。只有在顾客的品牌经历达到或超过公司的品牌承诺时,一家公司才能不断增加其忠实客户群。

敬业的员工驱动顾客忠实度
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克.维尔奇曾经说过:“ 任何一家想竞争取胜的公司必须设法使每个员工敬业。”对服务业来说,这格外重要,因为公司的几乎所有价值都由每个员工提供给顾客。然而即使是纯粹的制造业,如果没有敬业的员工,就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根据我们的定义,一个" 完全敬业" 的员工对盖洛普工作环境监测(GWM) 调查的 12 个核心问题会作出完全肯定的回答。这 12 个问题是盖洛普通过广泛研究得出的,研究旨在将员工的态度与公司基层的四个经营业绩指标相联系。这四个业绩指标是员工保留、生产效率、顾客满意度和利润率。上述盖洛普路径仅仅描述了敬业的员工与顾客忠实度的一般关系。事实上,敬业员工的增加与利润增长往往有十分直接的联系。唯有生产效率提高和员工流失率降低时,利润才能增长。

在优秀经理领导下发挥员工所长驱动员工敬业度
在盖洛普路径的入口,最初的几步必须走得近乎完美,否则后续的与顾客忠实度、收益增长和利润率的关联就不会发生。路径的第一步是发现员工的独特优势。盖洛普所谓的" 优势" 或" 才干" 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感知或行为的模式,其次才是后天学得的技能和知识。在确定了一个人的优势后,就实施路径的第二步:经理必须将这名员工派去做能发挥其优势的工作。如果前两步走错,那么无论后来如何鼓动和培训员工都将无济于事。盖洛普认为,在选拔员工时,公司往往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资金来考核员工的技能和知识,而忽视他们的内在优势。大部分公司在路径的入口就跌交,因为他们不能精确判断招募了多少才干,并且这些才干定位是否准确。

在成功完成前两步后,你就来到路径的关键叉口:你必须设法在这些有才干的员工身上培养敬业精神。有很多方法可以短期奏效:例如多付薪金或提供优厚的福利,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都不是长期方案。使有才干的员工敬业的唯一途径是选拔优秀的经理,来营造 GWM 调查所评测的 12 个方面的良好工作环境。

与公司的整体政策和宏观举措相比,这 12 个方面更受每个经理日常行为的影响。在一个 12 个方面俱佳的工作环境中, 每个员工的才干都得到充分发挥。无法营造这种环境的公司将偏离路径。他们将大量失去优秀员工。他们将错派、错提、低估和滥用留下的员工。由于缺少能在工作中尽其所能的优秀员工,这些公司将不得不靠投机取巧来竞争——过分依赖营销技巧、不假思索地收购、不顾一切地" 买" 发展。面对高超的竞争对手,这些公司靠这种策略将难以奏效。由于缺乏能把握方向的优秀经理,这些公司最终将陷于失败。

(七)竞争态势矩阵(CPM 矩阵)

竞争态势矩阵(Competitive Profile Matrix,CPM 矩阵)用于确认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及相对于该企业的战略地位,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特定优势与弱点。CPM 矩阵与 EFE 矩阵的权重和总加权分数的涵义相同。
编制矩阵的方法也一样。但是,CPM 矩阵中的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问题,评分则表示优势和弱点。

CPM 与 EFE 之间区别:

  • CPM 中的关键因素更为笼统,它们不包括具体的或实际的数据,而且可能集中于内部问题;
  • CPM 中的因素不像 EFE 中的那样划分为机会与威胁两类;
  • 在 CPM 中,竞争公司的评分和总加权分数可以与被分析公司的相应指标相比较,这一比较分析可提供重要的内部战略信息。

下表是一个简单的 CPM 矩阵实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分值涵义:1=弱,2=次弱,3=次强,4=强。
为了简化这里仅包括五个因素,这比实际矩阵中的因素要少得多。
在这个实例中,财务状况被当作最为重要的关键因素。

(八)竞争战略三角模型(Triangle Model)

Amoldo C. Hax等人通过对近 100 家美国企业的研究后发现,近年有不少企业创造了另外两种基本的竞争战略类型:用户一体化类型和系统一体化类型(Amoldo C. Hax,Dean L. Wilde,1999),并获得成功。他们利用这两种新的竞争类型与波特提出的两种一般竞争类型提出了竞争战略三角模型(见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模型的一个角是波特提出的两类一般竞争类型,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产品的经济性;三角型的另一个角是用户一体化战略,其成功的基础是用户经济性;三角形的最后一个角是系统一体化战略,它们以提高系统的经济性为竞争基础。

用户一体化类型
用户一体化类型是指企业将提高用户价值为己任,力求通过企业的活动来降低用户个别成本,从而提高用户的价值。虽然采用此类型可能会造成企业成本水平的提高,但由于个别用户价值提高的贡献量不但大于市场一般水平,也大于本企业为此提高的成本量,所以企业的利润水平还是有所提高。用户一体化的类型是以用户经济性作为竞争的基础。用户一体化类型往往采用包括供应商、企业及用户在内的合伙或联盟的方式。

在采取用户一体化类型时,企业的活动边界实际上已经由仅包括本企业扩大到包括消费者活动在内的较大的范围。用户不再是企业的外部环境,而是企业内部成分之一,而且决定企业内部其他活动成分的构成及活动原则。企业可以通过接近用户来与用户形成一体。例如,与用户一起开发新产品,按用户的要求安排自己的系统等。这种一体化有双重作用:其一是用户用于学习如何使用某产品或服务的投资,会形成较高的转换成本,这一较高的转换成本将用户与企业更牢固地捆绑在一起;其二是企业了解用户的要求,将提高企业满足用户要求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对用户的吸引力。在成本敏感性较高、成本结构复杂而且变化较快的产业中,采用用户一体化战略,有可能改变消费者的寿命周期特征,甚至改变产业的竞争规则,从而改变已经稳定的产业组织关系。产业组织关系的改变可以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地位。

系统一体化类型
系统一体化类型是指企业以与企业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整个系统的优势为竞争优势的基础,以形成系统经济为其活动的经济基础。这一类型是通过建立并拥有产业标准来实现的。

系统一体化类型不仅意味着企业活动边界进一步扩大,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关系及企业与用户的关系。在系统一体化类型中,企业与其他具有直接业务互补关系的企业(如计算机软件商及硬件商,音响设备制造商及CD盘的制造商就互为互补方)的活动成为统一的活动系统。通过相关企业对系统的大量投资及建立与系统相适应的产业标准的方法来提高业务相关企业(主要是供应商和外加工企业)的转移成本,从而锁住业务相关企业和用户,而将竞争对手排除出该系统。

将不同的竞争战略类型映射到一个2D平面中的不同坐标点,根据波特的竞争类型、用户一体化和系统一体化战略来定义坐标。我们为每个类别定义了权重和分数,并根据权重和分数计算加权分数。最后,我们使用欧几里德范数(L2范数)计算了最终的分数。

import numpy as np

# Define the categories and their coordinates
categories = ['Cost Leadership', 'Differentiation', 'User Integr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coordinates = [(0, 0), (1, 0), (0.5, 1), (0.25, 0.5)]

# Define weights for each category
weights = np.array([0.2, 0.2, 0.3, 0.3])

# Define scores for each category
scores = np.array([8, 7, 9, 6])

# Calculate the weighted scores
weighted_scores = weights * scores

# Calculate the final score for each category
final_scores = np.sqrt(np.sum(weighted_scores**2))

# Print the final scores
for idx, score in enumerate(final_scores):
    print(f"{categories[idx]}: {score}")

(九)雷达图分析法

(1) 简介
对客户财务能力分析的重要工具,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

  • 静态分析将客户的各种财务比率与其他相似客户或整个行业的财务比率作横向比较;
  • 动态分析,把客户现时的财务比率与先前的财务比率作纵向比较,就可以发现客户财务及经营情况的发展变化方向。

雷达图把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方法结合起来,计算综合客户的收益性、成长性、安全性、流动性及生产性这五类指标。

(2) 指标详解

1.收益性指标
分析收益性指标,目的在于观察客户一定时期的收益及获利能力。主要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表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安全性指标
安全性指的是客户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可以说是资金调度的安全性。分析安全性指标,目的在于观察客户在一定时期内偿债能力。主要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图所示:

安全性比率基本含义计算公式
1.流动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反映企业立刻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3.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负债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4.所有者(股东)权益比率反映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
5.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企业经营所得偿付借利息的能力(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其中流动负债说明每 1 元负债有多少流动资金作为保证,比率越高,流动负债得到偿还的保障就越大。但比率过高,则反映客户滞留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过多,未能有效利用,可能会影响客户的获利能力。经验认为,流动比率在 2:1 左右比较合适。所谓" 速动资产 ”,通俗地讲就是可以立即变现的资产,主要包括流动资产中的现金、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而存货则变现能力较差。因此,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后则为’速动资产’。经验认为,速动比率在 1:1 左右较为合适。资产负债率越高,客户借债资金在全部资金中所占比重越大,在负债所支付的利息率低于资产报酬率的条件下,股东的投资收益率就越高,对股东有利,说明经营有方,善用借债。但是,比率越高,借债越多,偿债能力就越差,财务风险就越大。而负债比率越低,说明客户在偿债时存在着资金缓冲。因此,资产负债率也要保持适当水平,一般说来,低于 50%的资产负债率比较好;所有者(股东)权益比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和等于 1,所有者(股东)权益比率越大,资产负债比率越小,财务风险就越小;利息保障倍数如果比率低于 1,说明客户经营所得还不足以偿付借债利息,因此,该比率至少应大于 1。比率越高,说明按时按量支付利息就越有保障。

3.流动性指标
分析流动性指标,目的在于观察客户在一定时期内资金周转状况,掌握客户资金的运用效率。主要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图所示:

流动性比率基本含义计算公式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全部资产的使用效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固定资产周转率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流动资产的使用效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年度内应收帐款的变现速度销售收入/平均应收帐款
存货周转率反映存货的变现速度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分别反映全部资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比率越高,说明资产利用率越高,获利能力强;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年度内应收帐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比率越高,说明客户催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小;存货周转率越高,说明投入存货至销售收回的平均期间就越短,资金回收越快,效率越高。

4.成长性指标
分析成长性指标,目的在于观察客户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能力的发展变化趋势,一个客户既使收益性高,但成长必不好,也就表明其未来盈利能力下降。因此,以发展的眼光看客户,动态的分析客户财务资料,对战略制定来讲特别重要。计算这类指标比较简单,见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生产性指标
分析生产性指标,目的在于了解在一定时期内客户的生产经营能力、水平和成果的分配。主要指标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述客户财务能力的五性分析结果可以用雷达图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雷达图的绘制方法是:首先,画出三个同心圆,同心圆的最小圆圈代表同行业平均水平的 1/2 值或最低水平,中间圆圈代表同行业平均水平,又称标准线,最大圆圈代表同行进水平或平均水平的 1.5 倍;然后,把这三个圆圈的 360 度。分成五个扇形区,分别代表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成长性和生产性指标区域;再次,从 5 个扇形区的圆心开始以放射线的形式分别画出相应的财务指标线,并标明指标名称及标度,财务指标线的比例尺及同心圆的大小由该经营比率的量纲与同行业的水平来决定;最后,把客户同期的相应指标值用点标在图上,以线段依次连接相邻点,形成的多边形折线闭环,就代表了客户的现实财务状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依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当指标值处于标准线以内时,说明该指标低于同行业水平,需要加以改进;若接近最小圆圈或处于其内,说明该指标处于极差状态,是客户经营的危险标志;若处于标准线外侧,说明该指标处于较理想状态,是客户的优势所在。当然,并不是所有指标都处于标准线外侧就是最好,还要具体指标具体分析。

定义了不同的类别和对应的数据值。将雷达图的绘制分为以下步骤:

  1. 计算每个类别对应的角度,形成一个闭环的角度序列。
  2. 将数据值归一化到0-100的范围,以适应雷达图。
  3. 使用 Matplotlib 的 polar 函数绘制雷达图的数据点。
  4. 使用 fill 函数填充数据点与雷达图中心之间的区域。
  5. 设置类别标签和图表标题。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Define categories and data for each category
categories = ['Category A', 'Category B', 'Category C', 'Category D', 'Category E']
data = np.array([8, 6, 9, 7, 5])  # Data values for each category

# Calculate angles for each category
angles = np.linspace(0, 2*np.pi, len(categories), endpoint=False)

# Close the radar plot by repeating the first angle
angles = np.concatenate((angles, [angles[0]]))

# Normalize data to fit within the radar plot
data = np.concatenate((data, [data[0]]))  # Close the data loop
data = (data / max(data)) * 100  # Normalize data to a 0-100 scale

# Create the radar plot
plt.figure(figsize=(8, 8))
plt.polar(angles, data, marker='o')
plt.fill(angles, data, alpha=0.3)  # Fill the area under the radar plot

# Set the labels for each category
plt.xticks(angles[:-1], categories)

# Set the title and show the plot
plt.title('Radar Chart Analysis')
plt.show()

  • 17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