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影片《人工智能》,看到了人工智能介于人和超人之间的完美想象

  科幻影片《人工智能》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介于人和超人之间的完美想象从功能替代跃升为主体替代,一个在智力和能上大大优于人类儿童的机械体,在序的设定上满足我们爱与被爱的所有期待。然而被AI执着寻回爱的故事感动之余,一方面看到主角仿真机人男孩“戴维”的可爱,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到的确实人震惊的一面。
  · 科幻影片《人工智能》剧照
  作为人类主体意识觉醒的替身“戴维”从始至终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产物他所化身的人工智能成为了人类超越自身的拟人化照对象。从功能替代转变为主体替代,从类自身出发去想象人类造物的未来,是具一定意义,但如果一直只停留于此,我们围绕人工智能展的种种预判,就仅仅是在套用“前”人工智能时代文化,去推演完全不同于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机械体的演变发展。
  ·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展览现场:Devin Ronneberg & Kite作品《发烧梦》,2021,交互式多媒体装置
  关于“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性价值体系,媒体艺术策展人张尕谈到,在他看来“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是现代性的根本支撑点和合法性所在,然而今天我们面对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迫使知识界重新反思现代性“以人为中心”的合法性,并试图重新构建人和自然及物体的关系。而当涉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方面的问题时,我们是否能从“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性单一主体转变为多重主体的认知维度,也同样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后人类学家N.凯瑟琳·海尔斯曾在1999年出版的《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一书中,总结出「后人类」的四条主要特征:一、「后人类」更重视信息模式,而不是物质性的实体存在;二、「后人类」认为意识只是偶然的附带现象;三、「后人类」将身体视为需要学习去控制的最初义体,因而用其他义体来扩展或取代身体,实际上是先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四、「后人类」认为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塑造人类,以使人类与智能机器实现“无缝对接”。
  2、接纳人工智能运行逻辑的艺术
  2020年,伊隆·马斯克为迎接“超人认知”时代的到来开发推出的人脑与机器对接技术,几乎是提前为人体的人工智能化而做的准备。但反观人工智能在大规模产业应用上的进程,可以说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预测能力大于决策能力的阶段。
  · 埃隆·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司开发的脑机接口设备效果图
  列举医疗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使用的案例,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今年三月《放射学:人工智能杂志》也公布了一篇美国西奈山医院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成功预测COVID-19诊疗结果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医护人员创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模型,推测患者感染新冠严重程度的整个过程,大大提高了临床的诊疗效率。
  人工智能是基于多种类型的神经网络和学习网络集合而成的算法系统,从建立人工智能模型,使用相关数据训练模型,到最后将模型引入现实生活解决问题,每一种模型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并且每一种都在各自的进程中快速经历着迭代更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