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已经存在很久,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发展。我第一次接触3D打印是在大学时,通过简单的建模或3D扫描,可以将模型一层一层地堆叠成3D模型。使用类似塑料的材料进行加热熔融挤压,这种工艺令人着迷。相比之下,光固化打印和粉末融合更加精确细腻,但这些工艺的门槛较高,材料也相对有限,不适合普通用户。
在研究生期间,3D打印仍然是科研和创新的重要工具,但遗憾的是,这些设备依然只在学校实验室中小规模使用,学生们不得不争抢这些稀缺资源,并且打印的模型往往只能与科研相关。即使有机会打印其他模型,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出于对3D打印的长期好奇和渴望,以及一点冲动和激情,我最终购入了一部P1S Combo 3D打印机。这台机器来自一个年轻的公司——拓竹科技,由一群从大疆科技辞职创业的团队打造,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科技艺术品。
为了打印自己想要的艺术品或工艺品,我不得不继续学习了之前尝试过的Blender软件(其他三维软件也可以)。工作后精力有限,我只能尽量掌握和实现简单的功能和效果,幸运的是,互联网和众多优秀的资源为我提供了帮助。经过几个星期的尝试,我终于有了一些心得。
自己设计的小松鼠(请了朋友帮了一点点忙)
拓竹通过优秀的软件设计和物联网技术,使3D打印变得更加便捷和直观,远程即可完成打印任务的传输和监控。同时,拓竹丰富、科学和人性化的软件设计,以及机器本身的设计工艺和高精确度、高良品率都令我惊叹。此外,3D打印的规划算法是最难也是最神秘的环节,拓竹在图形学、路径规划、切片算法和支撑算法等方面表现出色。在稳定性、容错性、校对和社区生态(MakerWorld)方面,也表现得相当不错。
尽管熔融挤压仍然是最受欢迎的3D打印技术,但经过数年的发展,成型技术上依然没有质的飞跃。3D打印非常依赖“理想”状态,一旦打印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如电机状态、零件角度、喷头通畅性、材料湿度和状态、桌子摇晃程度、料盘摆放等,都会影响打印结果。这些问题依然是所有3D打印机面临的难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打印失败或质量下降。此外,实现高精度、多形态、多颜色的打印,所需的材料浪费和打印时长,仍然还是不可接受的。最令人沮丧的是,最终打印的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支架拆解很繁琐,模型很容易因为支架而变得粗糙,但你仍然要耗费大量资源和时间等待最终的结果。
iPad保护套,但是失败了,太粗糙了没法完美卡住
虽然当初购买打印机的冲动和激情来源已结束了,但是它帮助我了却了一直以来都想3D打印自由的愿望。总的来说,花5000元左右购入一件优秀、科技十足、富有个性和创新的工具仍然是非常值得和快乐的事情,继续探索,继续学习,继续热爱美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