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计算机考研面试】2022

政治

关于科学,南仁东的一篇短文

四个自信是什么?

四个自信的意义?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

中国梦,青年逐梦

青春与奋斗


英语

一、口语

自我介绍

二、英译汉

关于当下疫情苏州半导体产业相关的一段话

关于冬奥会使用ai系统的文章

关于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两段文字

关于多媒体流论文的一段


数学

Q: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本质就一个条件概率公式 P(A|B),也就是在 B 事件发生的情况下,A 事件发生的概率。用来计算后验概率,后验概率反映了,反映了实验之后对各种“原因”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Q:Ax=0的条件

        r(A)=n:存在唯一零解

        r(A)<n:存在非零解(充分必要条件)

Q:极大似然估计

        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是一种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它是一种基于概率的统计方法,用于估计某个随机变量的未知参数,使得该参数下的样本观测值出现的概率最大。

具体的:

  1. 样本的联合分布律为似然函数
  2. 求解似然函数达到最大值的参数值作为位置参数的估计值。

Q:简述K-Means算法的流程

K-means算法是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其流程如下:

  1. 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K表示要分成的簇数)。
  2. 计算每个数据点到K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中。
  3. 对于每个簇,计算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将平均值作为该簇的新聚类中心。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K-means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用,计算速度快,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其缺点是对于不同形状、大小、密度的簇,聚类效果可能不理想,且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非常敏感。因此,通常需要多次运行算法,以获得最优结果。

Q:分类聚类的区别

分类和聚类是数据分析中两个不同的方法,它们的区别如下:

  1. 目标不同:分类是一种有监督的学习方法,其目的是将数据划分为预定义的类别或标签。而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方法,其目的是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组别或类别,而不需要预定义类别。

  2. 数据处理方式不同:在分类中,我们已经有一组已知的标记数据集,算法需要学习如何将新数据分配到正确的类别中。而在聚类中,我们没有预先标记的数据集,算法会自动识别相似的数据并将它们分组。

  3. 应用场景不同:分类通常应用于分类和预测问题,例如文本分类、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而聚类通常应用于数据探索和分析问题,例如市场细分、客户群体分析和模式识别等。

  4. 算法不同:常见的分类算法有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等。而聚类的算法则包括k-means、层次聚类和密度聚类等。

需要注意的是,分类和聚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方法,它们可以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应用方法,例如一些半监督聚类和无监督分类方法。

Q:高斯模型

        高斯模型,也称为正态分布模型,是一种概率分布模型,它描述了随机变量在一个区间内出现的概率密度函数。高斯模型的特点是具有一个中心位置(即均值)和一个分散程度(即标准差),并且其概率密度函数在均值处取得最大值。

高斯模型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f(x) = 1 / (σ√(2π)) * exp(-(x-μ)² / (2σ²))

其中,μ是均值,σ是标准差,π是圆周率,exp是自然指数函数。

        高斯模型在实际中被广泛应用,例如用于描述自然现象中的随机变量,如身高、体重、温度等;也用于统计学中,如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等;同时在机器学习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如高斯混合模型、高斯朴素贝叶斯等算法中。

Q:特征向量的几何意义

        特征向量是线性代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线性变换下不改变方向的向量。特征向量在几何上的意义是,在线性变换下,特征向量只被拉伸或缩小,并不会改变方向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n维矩阵A有一个特征值λ和对应的特征向量v,那么在矩阵A的线性变换下,特征向量v只被拉伸或缩小,拉伸或缩小的比例就是特征值λ,即Av=λv。这种拉伸或缩小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特征向量v的伸缩变换,而特征向量v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特征向量在几何上的意义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理解:假设有一个矩阵A表示一个二维坐标系中的线性变换,其中有一个特征向量v,它的坐标为(x,y)。在这个线性变换下,特征向量v只被拉伸或缩小,并不会改变方向。如果特征值λ大于1,那么特征向量v就会被拉伸;如果特征值λ小于1,那么特征向量v就会被缩小。如果特征值λ等于1,那么特征向量v就不会发生变化。

        特征向量在几何上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矩阵的线性变换,从而应用到多个领域中,如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

Q:最小二乘法原理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拟合方法,用于寻找一个函数来近似表示一组数据点。其原理基于最小化残差平方和的思想,即用一个函数来拟合一组数据点,使得这组数据点到拟合函数的残差平方和最小。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定义一个函数形式,然后通过调整函数中的参数来使得这个函数最好地拟合给定的数据。具体地,假设我们有n个数据点(x1,y1),(x2,y2),...,(xn,yn),要用一个k次多项式函数y=a0+a1x+a2x^2+...+akx^k来拟合这些数据。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一组参数a0,a1,a2,...,ak,使得残差平方和最小。定义残差ei为数据点(xi,yi)到拟合函数的距离,即ei = yi - (a0+a1xi+a2xi^2+...+akxi^k),那么残差平方和S就是S = e1^2 + e2^2 + ... + en^2。通过对S关于a0,a1,a2,...,ak求偏导,令偏导数为0,就可以求出最小二乘估计值。

        最小二乘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函数拟合,例如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指数函数拟合等。在实际应用中,最小二乘法广泛用于数据分析、信号处理、统计学、金融等领域。


专业课

Q:http和https的区别

HTTP和HTTPS都是互联网中常见的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HTTP协议传输的数据是明文的,容易被第三方截取和窃听,因此不太安全。HTTPS协议使用了SSL/TLS加密技术,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2. 端口号:HTTP协议使用的是80端口,而HTTPS协议使用的是443端口。因此,在访问HTTPS网站时,需要通过443端口进行通信。

  3. 证书:HTTPS协议需要服务器端使用SSL/TLS证书来验证身份,并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证书可以确保通信双方的身份和数据的完整性。而HTTP协议没有使用证书进行身份验证和数据加密。

  4. 性能:由于HTTPS协议需要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因此比HTTP协议的性能要差一些,会造成一定的传输延迟。

总的来说,HTTPS协议比HTTP协议更安全,但也更加复杂和耗费资源。在处理一些敏感数据,如个人账号、密码等信息时,建议采用HTTPS协议,以保障数据的安全。而在处理一些普通的数据传输时,可以使用HTTP协议,以提高传输效率。

Q:如何使得计算机先处理任务量重的任务

要使计算机先处理任务量重的任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任务调度算法:采用合适的任务调度算法可以优化计算机处理任务的顺序。例如,采用优先级调度算法可以将优先级高的任务优先处理。

  2. 多线程:采用多线程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从而提高计算机处理任务的效率。可以将任务量重的任务分配给单独的线程来处理,以避免阻塞其他任务的执行。

  3. 负载均衡:采用负载均衡可以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计算机或服务器进行处理,以达到任务分配更均衡的效果。例如,可以将任务量重的任务分配给性能更强的计算机或服务器来处理。

  4. 并行处理:采用并行处理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从而提高计算机处理任务的效率。可以将任务量重的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进行并行处理,以加快任务完成的速度。

以上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以使计算机能够更快地处理任务量重的任务。

Q:消息摘要

        消息摘要(Message Digest)是一个用于确保数据完整性的技术,它将任意长度的数据转换为固定长度的唯一值。这个唯一值通常被称为摘要(Digest)或哈希值(Hash Value)。        

        消息摘要算法通常是非对称加密算法,使用一组数学运算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唯一的摘要。摘要的长度通常是固定的,并且只有当输入数据发生变化时,摘要值才会发生变化。

        消息摘要算法被广泛用于数据完整性校验、数字签名、安全存储密码等领域。常见的消息摘要算法包括MD5、SHA-1、SHA-256等。之前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时候,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的MD5码,确保在规定事件之后没有继续修改论文。

Q:流水线三个相关和解决方式

流水线中的相关指的是指令之间的数据依赖关系,当一条指令需要依赖上一条指令的结果时,就会出现数据相关。根据数据相关的位置和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相关:

  1. 数据相关 - 前后指令间的数据相关。当一个指令需要读取另一个指令尚未写入的数据时,就会发生数据相关。

  2. 控制相关 - 当一条指令的执行与前一条指令的跳转或条件分支有关系时,就会发生控制相关。

  3. 结构相关 - 当多条指令需要共享同一硬件资源时,就会发生结构相关。

为了解决相关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 插入空操作:在相关的指令之间插入NOP(无操作)指令,等待上一条指令完成数据操作后再执行下一条指令。

  2. 数据旁路:在发生数据相关时,从另一条线路中获取相关数据,避免在流水线中等待数据。

  3. 延迟槽:将一个指令的执行延迟一个周期,使得下一条指令可以继续执行,同时保证延迟的指令的正确性。

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地避免流水线中的相关问题,提高CPU的执行效率和吞吐量。然而,这些方法的具体实现和效果也取决于具体的CPU架构和流水线实现。

Q:流水线冲突

流水线冲突指的是在流水线执行中,由于指令间的依赖关系或资源竞争等原因导致指令的执行发生了中断或延迟,从而影响了CPU的执行效率。流水线冲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数据冲突(Data Hazard):当两条指令之间存在数据依赖关系,而第二条指令需要使用第一条指令的结果时,就会出现数据冲突。如果第一条指令的结果还没有写回寄存器中,第二条指令就需要读取寄存器中的数据,就会出现数据冲突。

  2. 控制冲突(Control Hazard):当一条指令的执行结果影响到程序的控制流时,就会出现控制冲突。例如,当一个条件分支指令的结果还未得出时,后续的指令无法确定要执行哪一条路径,从而导致执行中断。

  3. 结构冲突(Structural Hazard):当多个指令需要共享同一硬件资源时,就会出现结构冲突。例如,当多条指令需要访问同一个内存单元或者ALU时,就会出现结构冲突。

为了解决流水线冲突,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 暂停流水线(Pipeline Stall):当流水线发生冲突时,可以暂停后续指令的执行,等待前面的指令完成后再继续执行。

  2. 数据旁路(Data Forwarding):通过在流水线中增加一些专门的数据通路,可以将先前指令的执行结果直接传递给后续需要使用的指令,避免出现数据冲突。

  3. 延迟槽(Delay Slot):在分支指令的后面添加一个延迟槽,可以让后续指令先执行,从而避免出现控制冲突。

  4. 预测执行(Speculative Execution):通过预测分支指令的执行结果,可以在流水线中预先执行后续指令,从而避免出现控制冲突。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流水线冲突,提高CPU的执行效率和吞吐量。然而,这些方法的具体实现和效果也取决于具体的CPU架构和流水线实现。

Q: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线程可定义为“进程内的一个执行单元”,或者定义为“进程内的一个可调度的实体”。

  1. 进程是系统分配资源的最小单位,而线程是进程的执行单元。在同一个进程中,多个线程可以共享进程的资源,如内存空间、打开的文件等。

  2. 进程之间相互独立,一个进程崩溃不会影响其他进程,而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共享进程的地址空间和资源,一个线程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进程崩溃。

  3. 进程之间的通信需要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IPC机制(如管道、共享内存等),而线程之间可以直接读写共享的数据,也可以使用同步机制(如信号量、互斥量等)进行协作。

  4. 进程的创建和销毁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而线程的创建和销毁比较轻量级。

总的来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进程是系统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而线程是进程的执行单元。线程比进程更轻量级,可以更高效地利用系统资源,但是线程之间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进程崩溃,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地使用。

Q:进程调度的条件有哪些?

进程调度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它决定了哪些进程可以占用CPU并执行。进程调度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抢占条件:当一个新的进程进入系统时,它可能会抢占正在执行的进程,因此操作系统需要实现进程的抢占机制,以便在必要时挂起当前进程并执行其他进程。

  2. 公平性条件:操作系统需要保证每个进程都有机会获得CPU时间片,以避免出现某个进程一直占用CPU导致其他进程无法执行的情况。

  3. 优先级条件:操作系统可以为每个进程分配不同的优先级,高优先级的进程应该先于低优先级的进程获得CPU时间片。

  4. 响应时间条件:操作系统需要尽快响应用户的请求,因此需要考虑进程调度算法对响应时间的影响,以确保用户不会等待太长时间。

  5. 资源利用率条件:操作系统需要尽可能地利用CPU资源,以便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吞吐量。

综上所述,进程调度需要满足抢占条件、公平性条件、优先级条件、响应时间条件和资源利用率条件等多个条件,以确保操作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

Q:进程调度的时机

进程调度的时机指的是操作系统何时选择新的进程来占用CPU,取代当前正在执行的进程。具体而言,进程调度通常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发生:

  1. 当前进程执行完毕或发生阻塞:当一个进程执行完毕或发生阻塞时,操作系统需要选择一个新的进程来继续占用CPU。

  2. 时间片用完:操作系统可以为每个进程分配一定的时间片,当某个进程的时间片用完时,操作系统需要选择一个新的进程来占用CPU。

  3. 优先级调整:当一个进程的优先级发生变化时,操作系统需要重新考虑它与其他进程的优先级关系,选择合适的进程来占用CPU。

  4. 外部事件发生:当外部事件(如I/O操作)发生时,当前进程可能会发生阻塞,操作系统需要选择一个新的进程来继续占用CPU。

总的来说,进程调度的时机通常是在当前进程不能继续执行或需要切换到其他进程时。操作系统会根据具体的调度算法和策略来选择合适的进程,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公平性。

Q:快表有32项,每个页面大小4KB,采用全相联映射方式,现在缺失率比较高,能采取什么方法使得缺失率降低?

快表是一种加速翻译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缓存结构,它可以显著降低页面缺失率和地址转换时间。如果缺失率比较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降低缺失率:

  1. 增加快表大小:增加快表大小可以提高缓存的命中率,从而降低缺失率。

  2. 调整页面大小:调整页面大小可以根据程序的工作集大小来优化页面大小,从而提高缓存命中率。

  3. 调整映射方式:一般来讲全相联已经是缺失率最小的映射方式,可以尝试一下直接映射和组相联映射。

  4. 采用更高效的替换策略:采用更高效的替换策略,如LRU(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FU(最不经常使用)算法等,可以提高缓存的命中率,从而降低缺失率。

  5. 优化程序代码:优化程序代码可以减少程序的访存次数,从而减少页面缺失率。

综上所述,要降低快表的缺失率,可以采取增加快表大小、调整页面大小、调整映射方式、采用更高效的替换策略、优化程序代码等方法,以提高快表的缓存命中率,从而降低页面缺失率。

Q:预防死锁的一个方法

  1. 资源静态分配法:一次性分配所有的资源。(破坏逐次请求条件)
  2. 资源顺序分配法:对全部的系统资源进行编号,所有的资源申请必须按照编号增加的顺序进行。(破坏了环路条件)

Q:DMA方式与程序中断方式的区别

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访问)方式和程序中断方式都是计算机中常见的I/O设备和CPU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1.数据传输方式

        在程序中断方式中,CPU需要通过程序中断的方式来传输数据,即CPU会在I/O操作完成后中断正在执行的程序,将控制权交给操作系统内核,由内核负责完成数据传输,然后再将控制权交还给程序继续执行。

        而在DMA方式中,I/O设备可以直接访问内存,而不需要经过CPU的介入,数据传输的过程中CPU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不需要等待数据传输完成。

2.CPU占用率

        在程序中断方式中,CPU需要频繁地进行中断处理,同时还需要在内核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频繁的上下文切换,因此CPU占用率较高,可能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而在DMA方式中,数据传输过程中CPU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因此CPU占用率较低,系统性能较好。

3.数据传输速度

        由于DMA方式可以直接访问内存,而不需要经过CPU的介入,因此数据传输速度较快,在高速I/O设备和高性能CPU之间传输数据时表现尤为明显。

        而在程序中断方式中,由于需要频繁地进行中断处理和上下文切换,数据传输速度较慢,在高速I/O设备和高性能CPU之间传输数据时可能会成为系统的瓶颈。

        总的来说,DMA方式和程序中断方式都是常见的I/O设备和CPU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DMA方式相对于程序中断方式具有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较低的CPU占用率,但是需要硬件支持,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I/O设备。程序中断方式相对于DMA方式则更加灵活,但是由于需要频繁的中断处理和上下文切换,可能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Q:大端小端方式

        大端(Big-endian)和小端(Little-endian)是两种不同的数据存储方式,用于表示多字节数据类型(如整型、浮点型等)中字节的顺序。

        在大端方式中,高位字节存储在低地址处,而低位字节存储在高地址处。在小端方式中,则恰恰相反,低位字节存储在低地址处,高位字节存储在高地址处。

Q:为什么定义总线标准

总线标准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为了实现不同硬件组件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而制定的一种通信协议或接口规范。总线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不同的硬件组件可以相互兼容和互联,以便于数据传输和通信的实现。因此,总线标准在计算机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定义总线标准的一些原因:

  1.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总线标准定义了一套通用的接口规范,可以确保不同硬件组件之间的互联和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2. 提高系统的灵活性:总线标准可以允许不同厂商和供应商提供不同的硬件组件,并且确保它们能够兼容和互联。这样就可以让用户在组装计算机时更加灵活地选择硬件组件,从而实现更加多样化的计算机系统。

  3. 降低成本:总线标准可以降低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成本,因为它们为硬件厂商提供了一套通用的接口规范,从而使得硬件的开发和维护更加容易和经济。

  4. 提高互操作性:总线标准可以保证不同硬件组件之间的兼容性和互联性,从而提高不同系统和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和通信效率,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

综上所述,定义总线标准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降低成本和提高互操作性,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Q:总线的分类

总线是计算机内部各个部件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通路,根据其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数据总线:数据总线用于传输数据信息,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总线。数据总线一般分为8位、16位、32位、64位等不同宽度,它们的宽度决定了数据总线的传输速度和数据传输量。

  2. 地址总线:地址总线用于传输CPU发出的内存地址,CPU通过地址总线将内存地址发送给内存控制器,从而访问存储器。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了计算机系统能够寻址的内存容量大小。

  3. 控制总线:控制总线用于传输CPU的控制信号,包括读写信号、中断信号、时序信号等,用于控制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的操作。

  4. 扩展总线:扩展总线用于扩展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比如PCI总线、AGP总线等。扩展总线的作用是允许用户添加各种扩展卡,如显卡、声卡、网络卡等,以增加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总线的分类方式可以根据其传输数据类型,也可以根据其物理结构。此外,总线的速度、带宽、传输距离等也是对总线进行分类的因素。在实际应用中,总线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计算机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配置。

Q:计算机采用指令流水线技术一条指令的执行时间有变少吗

        指令流水线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的执行效率,因为它可以让多条指令同时在CPU中执行,从而缩短单条指令的平均执行时间,使得CPU的吞吐量更高,整个系统的性能也会更好。但是,流水线技术并不会直接减少单条指令的执行时间,甚至会增加单条指令的执行时间,当我们把一条指令分为多个阶段,流水线的时钟周期受限于执行最慢的那个阶段。

Q:锁存器触发器寄存器区别

锁存器(Latch)和触发器(Flip-flop)是存储器件的两种基本形式,寄存器(Register)则是由多个锁存器或触发器组合而成的存储器件。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1. 功能:锁存器是一种存储器件,它可以在某一时刻锁存输入信号,并保持输出信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触发器是一种存储器件,它可以在特定时钟信号的作用下,在控制信号的变化边沿或电平上触发状态的改变,从而实现数据存储和时序控制的功能。寄存器则是一种多位存储器件,它由多个锁存器或触发器组合而成,可以用于存储和处理多位数据。

  2. 输出:锁存器的输出状态会一直保持到输入状态发生变化为止,因此它不具有时序控制的功能,但可以在某个时刻固定输出。触发器则可以通过时钟信号控制输出状态的变化,从而实现精确的时序控制。寄存器则可以用于存储和处理多位数据,可以在时钟信号作用下将多个锁存器或触发器的输出组合成一个多位输出。

总的来说,锁存器、触发器和寄存器都是存储器件,它们在功能、结构和输出等方面有所不同。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存储器件进行设计和实现

Q:原码怎么转变为反码,为什么这么转变

正数(符号位为0):原码 = 反码 = 补码

负数(符号位为1):反码:将负数原码除符号位外每位取反(或对应正数每位取反)                补码:反码+1

使用反码的原因:

        使用反码来表示负数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出现加减法中的溢出问题。在使用原码表示负数的情况下,进行加减法运算时需要考虑符号位的进位,而符号位进位可能会导致溢出问题。例如,如果将-1(原码为10000001)加上-2(原码为10000010),得到结果为-3(原码为10000011),但是由于符号位的进位,计算机无法表示这个结果,因此就会发生溢出。

使用补码的原因:

        反码存在正负0的问题。例如,对于-0,既可以表示为10000000(原码),也可以表示为11111111(反码),这会带来一些困扰。因此,现代计算机系统通常使用补码来表示负数,补码相对于反码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加减法运算,并且解决了-0的表示问题。

Q:模拟信号转变为数据信号采样要注意什么

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时,需要进行采样过程。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采样定理:采样定理指出,采样频率必须至少是被采样信号带宽的两倍才能完全恢复原信号。因此,在采样之前需要对被采样信号的带宽进行估计,以确定采样率。

  2. 抗混叠滤波:采样时可能会出现混叠现象,即被采样信号的高频部分被混叠到低频部分。为避免混叠,需要对采样前的信号进行抗混叠滤波。

  3. 量化误差:采样过程中,需要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这个过程会产生量化误差。因此,在进行采样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分辨率和量化方式,以最小化量化误差。

  4. 采样时间:采样时需要确定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周期。采样周期应该足够短,以便准确地捕捉被采样信号的细节,但同时也需要保证采样速率不会过快,避免信号处理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资源占用率过高。

总的来说,采样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被采样信号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采样参数和采样策略,以保证采样的精度和有效性。

Q:10的二进制是什么

1010

Q:你知道的指令集有哪些

        指令集分为两种:复杂指令集CISC、精简指令集RISC。

        RISC: ARM,MIPS,RISC-V,LongArch

        CISC:x86,amd64

Q:你手机指令集是什么

        安卓手机使用的指令集取决于它所使用的处理器架构。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处理器架构有ARM、MIPS、x86等。

        Realme X采用的处理器是Qualcomm Snapdragon 710,这是一款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支持ARMv8-A指令集。因此,Realme X使用的处理器架构是ARM架构,使用的指令集是ARMv8-A指令集。

        总的来说,大部分手机都采用ARM架构的处理器,使用其他两个指令集的手机极少,常用的指令集有ARMv8-A、ARMv8.4-A、ARMv8.6-A等,而具体使用的处理器和指令集则因品牌和型号而异。

Q: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器

在机器学习中,分类器是一种用于分类任务的算法或模型。分类器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学习和推理,将数据分成不同的类别或标签。以下是常见的分类器:

  1.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基于贝叶斯定理,利用训练数据计算出每个类别的概率分布,并使用贝叶斯公式进行分类。

  2. 决策树分类器:将训练数据分成一系列子集,每个子集表示一种类别,然后利用树结构进行分类。

  3.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在高维空间中找到一个最优的超平面,将数据分成不同的类别。

  4. k近邻分类器:将新样本与训练集中的k个最相似的样本进行比较,根据其所属类别进行分类。

  5. 随机森林分类器:利用多个决策树进行分类,将每个决策树的结果进行投票,得出最终的分类结果。

  6. 神经网络分类器:利用多层神经网络进行分类,通过多次训练调整网络参数,提高分类准确率。

以上是常见的分类器,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具有不同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Q:弱分类器怎么形成的

        在机器学习中,弱分类器是一种分类能力较弱的分类器,其准确度略高于随机猜测,但并不足以用于实际的分类任务。

        弱分类器通常是通过简单的算法进行训练,以在特定情况下实现高效的分类效果。然后,它们被组合成一个更强大的分类器,以在更广泛的情况下实现高准确度的分类效果。

Q:安卓os是实时系统还是分时系统?

        Android操作系统是一种基于Linux内核的分时操作系统。分时系统是指多个程序共享CPU资源,CPU在不同的程序间切换执行,以实现多任务处理。而实时系统是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完成任务的系统,例如航空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等。虽然Android系统支持一些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程序,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实时系统。

        实时系统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必须完成某个任务,否则将导致系统失效或损失。实时系统可以根据任务的完成时间要求分为硬实时系统和软实时系统。

Q:两个随机变量怎么确定相互独立

        在概率论中,两个事件是相互独立的,意味着这两个事件的发生并不会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不会影响到另一个事件的概率。

        具体来说,如果事件 A 和事件 B 相互独立,那么有:P(A ∩ B) = P(A) × P(B)。

        两个随机变量 X 和 Y 相互独立的条件是它们的联合概率分布等于它们的边缘概率分布的乘积,即:P(X, Y) = P(X) * P(Y)

Q:数据库为什么并发控制

数据库进行并发控制的原因是因为数据库是多用户共享的,不同的用户可能会同时访问同一份数据,如果不进行并发控制,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

  1. 数据不一致:如果多个用户同时对同一份数据进行读写操作,由于操作顺序不确定,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 丢失更新:如果多个用户同时对同一份数据进行写操作,由于最后一次写操作会覆盖之前的写操作,可能会导致某些操作被丢失,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 脏读:如果一个事务读取到了另一个事务未提交的数据,可能会导致读取到的数据不正确,破坏数据的一致性。

  4. 幻读:如果一个事务在读取某些数据时,另一个事务对这些数据进行了修改,可能会导致第一个事务读取到了不正确的数据,破坏数据的一致性。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数据库需要进行并发控制,通过各种并发控制技术来确保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同一份数据时,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隔离性。常见的并发控制技术包括锁、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等。

Q:数据库完整性分类

数据库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课本上重点讲了1.2.4)

  1. 实体完整性:确保每个表都有一个主键,以及每个主键都是唯一的,并且不允许为空。

  2. 参照完整性:确保两个表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一个表中的外键必须引用另一个表中的主键。

  3. 域完整性:确保每个列中的数据类型、长度、格式等是正确的,例如,一个列的数据类型为整数,那么这个列的值必须是整数。

  4.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对数据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例如,限制某些列的值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或满足某些特定的条件。

  5. 检查约束:使用检查约束可以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限制,例如,确保某个列中的值必须大于或等于某个值。

  6. 默认约束:默认约束可以在插入新记录时设置默认值,例如,如果某个列没有指定值,那么可以使用默认值来填充。

总之,数据库完整性是数据库设计和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Q:数组和链表区别

数组和链表是两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它们有以下几个区别:

  1. 内存分配方式:数组在内存中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而链表是通过指针链接每个节点的内存空间。

  2. 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效率:数组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比较低效,需要移动大量元素,而链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效率比较高,只需要修改指针。

  3. 随机访问的效率:数组的随机访问效率比较高,可以通过下标直接访问元素,而链表的随机访问效率比较低,需要从头结点开始遍历链表。

  4. 内存空间的利用率:链表的内存利用率比较高,因为它可以动态分配内存,而数组需要预留足够的空间,可能会浪费内存空间。

  5. 数组的大小固定,而链表的大小可以动态增长或缩小。

  6. 数组可以存储基本类型和对象类型,而链表只能存储对象类型。

综上所述,数组和链表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如果需要高效的随机访问和固定大小的数据结构,可以选择数组;如果需要高效的插入和删除操作以及动态调整大小的数据结构,可以选择链表。

Q:单链表判断是否有环

判断单链表是否有环的常见方法是使用快慢指针,具体步骤如下:

  1. 定义两个指针 slow 和 fast,初始时均指向链表头节点。

  2. 以每次移动 slow 指针一步、fast 指针两步的方式遍历链表,直到遍历结束或者 fast 指针指向链表尾节点。

  3. 如果遍历过程中 fast 指针追上了 slow 指针,说明链表存在环;否则,链表不存在环。

Q:树和堆的区别

        树和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堆可以使用树的数据结构来实现。

        树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由节点和边组成。每个节点可能有零个或多个子节点。根节点是唯一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父节点,除了根节点。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个节点只能有一个父节点。

        堆是一种特殊的树形数据结构,满足两个条件:1)它是一棵完全二叉树;2)堆中任意节点的值都必须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其子节点的值,这种性质被称为堆序性。

        在实现堆时,常常使用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可以认为堆是一种基于树结构的特殊数据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堆常用于实现优先队列、排序算法等。

Q:贪心算法和动态规划算法区别

贪心算法(Greedy Algorithm)和动态规划算法(Dynamic Programming)都是常见的算法设计思想,它们在算法分析和应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是两者的区别:

  1. 最优子结构性质:动态规划算法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即一个问题的最优解可以由其子问题的最优解递归得到。而贪心算法没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它通常只能得到局部最优解。

  2. 重叠子问题:动态规划算法通过存储中间计算结果,避免了重复计算,即通过记忆化搜索的方式,避免了重复计算,从而提高了算法的效率。而贪心算法通常不需要存储中间计算结果,因此不会存在重叠子问题。

  3. 决策顺序:贪心算法通过贪心的选择每个阶段的最优解,从而得到全局最优解。而动态规划算法则需要对每个阶段所有的可能决策进行搜索,从中选取最优解。因此,贪心算法的决策顺序是自顶向下的,而动态规划算法的决策顺序是自底向上的。

  4. 求解问题的性质:贪心算法通常适用于求解那些具有贪心选择性质的问题,即每个阶段的最优解可以通过贪心选择得到全局最优解。而动态规划算法适用于求解那些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和重叠子问题的问题,即问题的最优解可以通过子问题的最优解得到。

总的来说,贪心算法和动态规划算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Q:快速排序算法的原理与时间复杂度

快速排序算法是一种基于分治策略的排序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一部分的所有数据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以此达到整个序列有序的目的。

具体的排序过程如下:

  1. 选择一个基准元素(pivot),通常选择序列的第一个元素或者随机选择一个元素。

  2. 将序列中所有小于基准元素的元素放到基准元素的左边,所有大于基准元素的元素放到基准元素的右边。

  3. 对左右两个子序列重复步骤1和2,直到所有子序列的长度为1。

快速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 或 O(n^2),具体取决于基准元素的选择和数据的分布情况。在最坏情况下,即序列已经有序或者基本有序时,每次选取的基准元素都是当前序列中最小或最大的元素,这样每次划分只能将序列分成一个元素和 n-1 个元素,导致时间复杂度退化为 O(n^2)。但是,在平均情况下,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

快速排序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为 O(logn),因为它使用了递归来实现。每次排序都需要将序列分成两个子序列,这样最多需要递归 logn 层,因此空间复杂度为 O(logn)。但是,在最坏情况下,即递归深度达到 n 时,空间复杂度会退化为 O(n)。

Q:排序题,快速排序算法与选择排序算法选哪一种

        快速排序时间复杂度:最好:O(nlog_2n)          平均:O(nlog_2n)          最坏:O(n^2)

        选择排序时间复杂度:最好:O(n^2)          平均: O(n^2)         最坏:O(n^2)

        根据时间复杂度和性能表现,我们可以选择快速排序算法,尤其是当需要排序的元素个数较大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快速排序算法在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会退化到 O(n^2),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避免出现最坏情况。如果需要排序的元素个数较少或者数据分布较为规则,选择排序算法的性能表现可能会优于快速排序算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数据规模和分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

Q:一句话描述各种排序算法

插入排序: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记录按照其关键字的大小插入到前排已经拍好的序列

  1. 直接插入排序
  2. 折半插入排序:再插入过程中利用折半查找查找插入位置
  3. 希尔排序

交换排序:根据序列中两个元素的比较结果对换两个记录的位置

  1. 冒泡排序:相邻两两比较对换
  2. 快速排序

选择排序:每一趟排序选择最大/小的元素作为有序序列的第i个元素(最大/小与i交换)

  1. 简单选择排序
  2. 堆排序

二路归并排序:

基数排序:基于关键字各位的大小进行排序

外部排序:指待排序文件较大,内存一次性放不下,需要放在外存的文件的排序

Q:内部排序算法的选择原则

n较小 或 关键字基本有序:

        直接插入排序、简单选择排序(节点记录大时比直接插入排序好)。

n较大:

        快速排序:平均最好,要求关键字随机分布

        堆排序:

        归并排序:


代码

Q:一个链表有成千上万个节点,怎么把奇数节点和偶数节点分开

可以采用三个指针

奇数指针指向第一个节点、偶数指针指向第二个节点、当前节点指针指向第三个节点。

当前节点指针不断后移:奇数链表和偶数链表的尾指针交替指向剩余指针所指向的节点。

由于是成千上万个节点,为了提高效率和减少内存消耗,可以使用多线程将整个链表分成若干部分,交给不同的线程处理,之后再进行链接。也可以采用分治的思想取处理。


语言

Q:c++和java的区别

C++ 和 Java 都是非常流行的编程语言,它们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以下是它们的一些主要区别:

  1. 编译器和虚拟机:C++ 是一种编译型语言,它需要一个编译器将源代码转换为可执行文件。而 Java 是一种解释型语言,需要一个虚拟机来运行代码。

  2. 内存管理:在 C++ 中,开发人员需要手动管理内存,包括分配和释放内存。而在 Java 中,内存管理是由垃圾收集器自动处理的。

  3. 继承和多态:C++ 和 Java 都支持继承和多态,但是它们的实现方式略有不同。在 C++ 中,继承和多态是通过虚函数实现的,而在 Java 中,它们是通过接口实现的。

  4. 平台兼容性:由于 Java 是在虚拟机上运行的,所以 Java 代码可以在任何平台上运行,而不需要进行修改。但是 C++ 代码必须在每个平台上进行编译,以便生成针对该平台的可执行文件。

  5. 性能:由于 C++ 是编译型语言,因此它的性能通常比 Java 更高。然而,在某些情况下,Java 的虚拟机可以实现与 C++ 相当的性能。

  6. 异常处理:在 C++ 中,异常处理是可选的,并且需要开发人员手动编写代码来处理异常。而在 Java 中,异常处理是强制性的,并且开发人员必须编写代码来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总的来说,C++ 更适合需要高性能和低级别控制的应用程序,而 Java 更适合需要跨平台兼容性和更容易维护的应用程序。


综合

Q:深度学习为什么这么热门?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之所以热门,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 数据量增加: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产生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这些数据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但需要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挖掘和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能够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神经网络,从而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分析和处理。

  2. 算力增强:深度学习算法的运行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深度学习的算力和计算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是深度学习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应用场景广泛:深度学习可以在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智能交通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4. 算法不断进化: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模型和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等,这些算法不断进化和完善,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场景和数据类型。

  5. 学习门槛降低:随着深度学习平台的不断完善和开源库的广泛应用,让深度学习的学习门槛降低了很多,许多人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或者云平台上尝试深度学习,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是近年来热门的原因之一。

Q:项目有关

说明:题目来源于公众号【凤凰考研】,含少量个人补充题目,答案为个人复习整理。

  • 1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