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近年因人工智能新技术涌现被提及的次数日益增多,我作为IT从业者也慢慢体会到了一种无形的危机感,深感IT人员需要拓展学习、培训提升,快速补齐新知识进入到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中。
结合TOGAF培训和自己近几年参与的培训认证,谈谈体会,除了建立和不断完善自己对IT框架的理解,也丰富了细分领域如云原生微服务、敏捷、IT服务、企业架构、数据架构等的知识体系,加速了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和IT从业内知识理论框架的构建,在工作中也慢慢找到了在外部所受培训的应用之处,至少在接触IT相关的工作能够在之前的理论培训中找到对应的工作方法,并结合工作强化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经过学习和理解,我相对赞同TOGAF(企业架构)、ITIL4和DAMA是三大主流的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知识体系。
TOGAF主要在企业架构方面开展框架学习,这门知识的培训持续到了10月,借着国庆长假最后一次线下交流终于告一段落,趁着周末也温故和整理了相关笔记,对企业架构勉强有了宏观理解。接下来的日子还需要结合自身的IT项目对架构知识进行应用实践,继续完善对架构开发方法、架构内容框架、架构视图的认知和运用,也继续和圈子内的其他学友开展研讨,谈谈他们身边有哪些可以用TOGAF理论解决的技术卡脖子问题。
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IT系统?通过TOGAF的课程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对于一个好的系统/架构该有的要素有了立体清晰的认识,也从中找到了工作中最近在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理论依据,比如小散乱系统的治理,IT系统建设从散而无序到统一规划、架构统一,从各管各的无序数据到数据治理、统一标准和统一入湖,等等的专项还有很多,原来都是为了创造更好用的IT。
从异构到同构(塑造同构IT),
从事后到事先(塑造规划IT),
从离散到统一(塑造统一IT),
从无序到有序(塑造有序IT)。
什么是好的架构?总结至少应该是“一简三可”的:
简洁抽象:好的IT架构是简洁的,一眼看上去就经纬分明,有一定的抽象度。
可解释:能够用来解释当前系统的现状和行为。
可指导:可以指导开发运维等行为,指导行动才是架构的最大价值。能够预测未来,指导行动。对于某个领域架构图,根据架构图都不知道把某个模块放哪里,那就是失败的。好的架构图应该是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人,都能根据架构来做系统的模块划分。
可进化:对于系统的动态性,架构也会随着时间而进化。不能进化的架构就像花瓶,看着很美,一碰就碎。
ITIL4主要聚焦IT服务管理,是我最早参加的社会培训,也是学习过的这么多门IT培训、认证里体系化程度较高、适用面广、至今还在指导我工作的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我本职工作、新技术学习有帮助的。它帮助我建立了基础又可行的IT服务框架,让我能够把一切IT出现的问题都找到对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DAMA是一个国际性的数据管理协会,主要用于推动数据管理领域的发展和行业标准制定。虽然我还没有参与过DAMA的培训,对于DAMA还没有建立立体清晰的认识,但今年有幸参加了华为的数据治理培训,也在数据治理、数据架构、数据设计存储、主数据和参考数据等方面普及了理论和实践知识。
整体来看,TOGAF、ITIL、DAMA都以数字化转型为共同目标,通过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实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提高IT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和风险。
它们形成了相互补充的知识体系,TOGAF提供了企业架构的整体框架和方法论,关注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架构的整合。ITIL专注于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包括服务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营与持续改进。DAMA则深入数据管理领域,包括数据治理、数据架构、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等知识。在后续的实践及工作中,可以探索和寻找三个领域知识的协同工作,相互协同,共同支持数字化转型。例如,可以使用TOGAF来规划整体架构,然后利用ITIL来管理和优化IT服务,同时借助DAMA或华为的数据治理的知识来确保数据的有效治理和管理。
以上便是我近期学习TOGAF知识,结合之前ITIL、DAMA、数据治理的学习后的思考,它们共同构成了我更加立体清晰的IT知识框架,帮助我适应不同时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