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是很明确的答案。
笔者把股市的解读、预测、操作三个环节分开,实际也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试验取得成功的回测指标,仅仅代表这种操作方式,在历史的这种行情波动情况下,能够产生盈利的效果。未来的行情波动情况,还是如此吗?这实际就涉及到预测。
假如你采用年线方式操作,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是否高速发展,经济是否衰退,这种预测,就会导致你对年线指标的修正。在经济衰退期,以及经济平缓期,你必须让指标买入、卖出变得更加敏感,否则,盈利率会大大降低。
这种预测还是相对简单的,但也犹如一场赌博,因为你还要考虑到随机性产生影响的问题,而随机性是不可准确预测的。
对于这种几年级别的经济预测,正确率还是相对较高的,仅仅是定量数字表达会出现大同小异。毕竟,一个国家级别的随机性事件可以造成几年级别或以上级别的经济影响,往往并不会经常发生,通常都是趋势性的按部就班。这种级别的预测,影响的是对指标敏感性的粗略调整。
但是,一旦缩小级别,例如年度、月度、周级别甚至更小级别,那么一个政策、一个重大事件,就会起到随机性改变趋势的作用。不要低估随机性的影响,积少成多,滴水穿石,基于这一点的随机性,可以改变大一级别的未来。这也是大师都可以预测错误的原因。
这就是回测成功率也许很高的指标,不一定在未来一定表现良好的原因。
股市拟合,需要三种因素的全部拟合:自然性、混沌性、随机性。所谓的经典的股市拟合技术,解决了前两种的解读拟合问题,仅仅是解读!而对于预测,缺少一个随机性的拟合原理,永远不会是圆满的。而对于随机性的解读拟合现在是可以做到的,这是博弈论的长项,而对于随机性的预测,数学又告诉你,是不可能实现数学意义绝对准确预测,只能是概率性的。我们只能将随机性的预测,变成概率性的问题,别无选择。
编程的问题好解决,重点还是交易策略的问题。没有一套像样的股市理论,如何面对各种经济变化。跟着西方学经济理论的问题是,你的底牌他知道,他的底牌我们不知道。如果全球化经济是一场战争,那么最终,决定胜负的,经济理论模型是最关键。
编程方面,据报道现在全球有三百万人,而一百年来,留下经济著作的也就几百人。
编程是一种工具、方法,真正关键在于有效的数学模型。缠论的探索很让人尊敬,面对落后还处于学习阶段的经济理论拟合模型的现状,这种探索难能可贵。
一套拟合模型理论,有时候可以简化成一个指标或者一个具体的方法,这属于操作理论模型。做为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或者股市拟合理论,则要从解读、预测、操作三个方面全面性兼容考虑。
没有解读的拟合模型,是无法进行回测的;没有解读的拟合模型,也不可能建立预测拟合模型;有了解读拟合模型,进行了回测,有很高的成功率,也不一定代表在未来操作表现同样优异,解读模型并没有解决预测环节问题,而是有助于操作环节。回测都不成功的模型,那操作环节上肯定有问题。毕竟历史数据已经包含了大量的可能性,仅仅是有些变化的形态没有能够全部显现而已。这是股市理论这三个环节复杂的内在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逻辑关系。
因此笔者把预测环节部分,单独提出来,才有了《股市预测数学基础》那本书。
(六)并不是高频就一定好
交易的频率与总资金数量有关,当你的金额买卖需要考虑每日成交数量的时候,当然这需要以亿为单位了,金额会限制你成交的频率。散户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交易频率还与行情的形态有关,例如牛市与调整市、熊市就会不同。牛市减少交易有利,调整市、熊市,增加指标敏感度,适度增加交易频率有利。大牛与慢牛的交易频率也不同。大牛行情,降低交易频率。慢牛行情,适度增加指示的敏感性,增加交易频率。这是笼统的一种评估。
对于t+1的单边做多市场,建议波段操作,以周为单位的交易频率较为折衷,一周到两个月较为适合。这个持股或交易时间,不建议小于3天,因为从拟合数学的角度出发,还没有哪个理论能预测三天以内细节的唯一性。笔者的理论也验证了这一点。在三天以内的随机性的影响,已经可以使股票出现跨维(级)的行情,而这是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这样描述,并不是说,经典理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博弈论就已经解决了,两种理论的这个理论问题现在依然都存在。
对于t+0的双边交易市场,适度日内操作,持股过夜反倒要应对休市后信息的变化带来的第二天开盘的高低开影响。在底部和调整区间,尽量采取日内操作。当然,对于趋势性已经成立的品种,部分仓位适度增加持仓时间,更有利。也就是在你明确波段牛市的前提下,可以部分仓位增加持股时间。持股最长时间也建议是波段操作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5-2个月。强势品种,一般是1-2周。由于双边交易,大趋势做多的行情,绝不小趋势做空;大趋势做空的行情,绝不小趋势做多。简单说是绝不逆势操盘。振荡行情,这包括调整行情和底部、顶部,日内了结。严格止损。当然,当你熟悉了双波不干涉理论以后,这种操作的苛刻要求可以适度放宽。
对于有杠杆的t+0市场,这是技术含量要求最高的市场,必须采取高频交易。至于高频的频率高到什么程度,与你交易的品种和杠杆有关。这样的市场,第一原则就是:永不全仓。对于激烈的振荡市,十倍的杠杆,就意味着如果你全仓,一旦跌停开盘,你已经退市了。更何况,这样的市场,往往没有涨跌停限制。对抗明天开盘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的结果,就如赌徒一样了。
在特殊的市场,会有400倍杠杆交易。1%的正常市场波动,都会带来持仓量4倍的收益或损失。极端的比喻就是“发财只在今日,爆仓也在今天”。这类市场,记住江恩的交易纪律,永不全仓,这考虑的是你的保证金问题。至于仓位多少才合适,与你的接受能力、忍耐能力、技术能力有关。这种市场的高频交易的频率,需综合技术、市场规则、杠杆、仓位来确定,可以用法无定法来形容了。在几秒钟的交易时间里,你有机会想你要采用什么理论模型吗?全凭交易直觉。而这需要你懂得一切可能的技术,最后形成的下意识的综合。
一般交易者都会采取将仓位分成若干份,在波动幅度带来的影响不至于超过保证金的情况下,谨慎交易。尽管江恩强调永不对冲,但现实是在没有反应过来平仓、或无法成交的情况下,对冲可能是最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有反应过来平仓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设定止损来克制,但是,无法成交这个问题是切实存在的,当你不断降低价格试图成交的时候,股价可以一直跌到0。你的仓位早就爆仓了。上次美国道琼工业日内千点大跌的时候,有6只股票跌到0,其中的关键就是卖出者无法平仓。侥幸生存的方法仅有对冲。尽管这是极端情况,这几只股票的当日交易被作废,但是,对于有杠杆的市场,一次极端行情就已经可以导致爆仓风险了。
这样的市场全仓交易,那不是投资,那是赌博,而且赌本是命。
对于t+1单边交易市场炒股尚且亏损的散户,这种带杠杆的t+0交易就不用考虑了,除了爆仓,你别无选择。T+1单边还带涨跌停限制的市场炒股盈利,对于这样的t+0带有杠杆的双边交易市场,仅仅是取得了入门考试的资格。
对于这样的市场,人性的弱点会被放大,那么,机械化、程式化的交易会更有优势。没有犹豫,微秒为单位的考虑时间,毫秒为单位的坚决的执行,这是人类所做不到的。最终,也就是谁的理论模型更高级、更完善,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也是西方为什么对搞高频程式化交易那么热衷的原因之一,究其根本,还是利益驱使。热热闹闹的编程、人工智能、巨大的服务器的背后,真正的关键是小小的拟合数学模型!
不好用的算法当然会共享,以显示几十亿、几百亿带来的超乎寻常,用以吹嘘水平,吓唬对手、甚至打垮对手!人工智能下棋现在就已经比人厉害了。实际上,人能记住π小数点后面100位、1000位、一万位,而电脑轻松给你弄出几亿位是一类事情。在这些方面,人工智能的后盾是一群编程、逻辑高手,而且拥有记忆力、计算能力远超人类的cpu内核。这个等级比较相当于一个妇孺和一群泰森打拳击,还用比较胜负吗?就下围棋而言,人类高手能算出几步之后的所有可能性并做出形势优劣比较,而人工智能利用同样的数学方式,可以利用几秒钟计算到终局的所有可能性,并计算出形势优劣。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势的小数学模型,就如下围棋者脑袋里面的思路,假设一个子在任意位置放下,它能覆盖并控制的范围。在角上,它能控制8子的范围;在边上,它能控制4子的范围,另外2子公用;在中间,它能造成4子公用的局面。
同样的算法,下棋的人,算到几步之后,就会吃力;而对于电脑,这简直比排列组合出所有可能性的方法高明多了,执行速度又提高了90%。
未来拼的是这种算法,而不是人与人工智能配合唱的苦情戏。人与人工智能下棋,输是必然的,人工智能考虑的是,这个地方算法应该进一步简化,这样执行速度可以再提高10%。想的问题已经不在同一个频道了。
而且,对于人工智能,可以利用自己的计算、记忆优势,连接上巨型服务器,采用最笨的方法,干脆把所有可能性列出来,遍历n遍那都是小case,n遍也仅仅是执行时间慢了几秒的问题。下棋那仅仅是装装样子了。
已经被升级换代的算法也会共享,以换来先入为主的思维、文化、市场占有优势。这是巨大的广告优势。当一些中国人玩12星座的时候,实际那就是老祖宗的12属相变变样,同样是迷信,外国的就科学了吗?有的外国人在嘲笑这群愚蠢的人把垃圾当宝。
至于真正好用的,具有绝对领先意义的,花了几百亿美元搞出来的一个成果,共享给自己的竞争对手,那肯定是疯了!除非已经有了必胜的把握,有了下一代成果,他会骄傲地把这个成果共享,扬威立腕的同时,让所有的起步者和落后者重新洗牌。当年盗版干掉了ucdos、cced等,就是这种道理。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些名字了,未来的这种恶意共享干掉的不知道是谁。
我们现在能够学到的部分,仅仅是编程的部分,模型不好用或者已经落后的部分,想平起平坐的竞争,那就需要拿出自己的拟合数学模型来。
我们再次反思,对于t+1的单边市场,高频是否是高射炮打蚊子呢?一台个人电脑可以解决的事情,一定要弄出一栋楼的处理器、服务器、硬盘做做样子吗?如果没有超出西方的股市拟合数学模型,高频对于t+1的单边市场,实际就相当于把kdj金叉买入,死叉卖出,包装一下,显示的好看一些,高级一些而已。笔者前面的回测例子,已经显示了高频的交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我把5分钟、分时的写出来,那就是实际的高频了。而这对于t+1的单边市场,并不适合。笔者也就不陈述了,免得你烦。高频在现阶段的国内还属于高级化妆品一样的奢侈品系列!
当然练练手也好,培养一些与国际高手竞争的学员来,也为未来创造自己的数学模型做好基础平台的建设。未来成败,关键不在编程,弄出一堆源码的人现在已经很多,弄出好看的可视化效果的人也很多,关键在于那个独树一帜的拟合数学模型的优劣,可是这方面研究者并不多,笔者仅算其中之一而已。
不要过高估量人工智能的进步,大脑的运作机理,现在依然还是一个生物学的问题,并没有数学性地全面拟合。也就是我们并不知道大脑为什么可以容错性地、简单地考虑出一个结果,如何用数学拟合方式来表达呢?现在的人工智能方法,更多基于数学的大数据的方法,而非人脑的仿生学基础。人工智能识别图片,要把图片转化为灰度直方图,最终识别的是一堆数字的不同。这种方法对识别细节的不同占优势。而人脑并不是这种逻辑,一只猫一只狗走过来,分辨出哪只是猫,你用思考了吗?思考过程是什么?这依然还是一个问题。
而数学这个怪物搞出来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方法,是基于绝对逻辑性的方法,而非人脑的思维方式。科学家害怕电脑搞出来的逻辑会让开发者不懂,这是正常的。用人脑考虑电脑的计算结果,在大数据时代已经不现实了,只能通过更高级的算法来考虑低级算法的逻辑结果。
人工智能,必须使用一整栋楼的硬件支持吗?笔者想起来,第一台电脑就是一整间屋子那么大的电子管电脑,现在,如果不是担心你看不清楚字,电脑可以做得更小。基于未来的发展考虑,改变对硬件依赖的方法是对人脑仿生的研究以及对算法的改进。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循环、重复、使用最笨拙的大数据算法呢?只要将经典理论结合上博弈这两个字,都不用结合博弈论,有限的高频就可实现,你的个人笔记本电脑已经可以胜任了。聪明的人脑为什么要选择愚蠢的电脑才使用的学习方式呢?让你用1分钟遍历一下上证20年的5分钟数据,并记住,以便为了后续计算。你就算超级大脑,你也会疯掉的;而蠢笨的电脑会非常高兴,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像个实实在在的大狗熊。当它用了一年的研发、几亿美金的设备,搞出来识别猫与狗的方法,这是电脑智能巨大的进步,但是,对于人,这事用这么复杂吗?猫狗都分不清,这人智力有问题。电脑费了这么大的劲,才解决了不被当智障的问题,人工智能,如此而已。
学院派喜欢用几个外国的过时理论吓唬人,现在西方已经在玩博弈论了,可是这方面的资料现在看实在有限,学习都受限;技术派,喜欢弄几个外国人的名字、几个英文字母之类的吓唬人,顺便不明原因地不屑一下国产的缠论。一副崇洋媚外的样子;玄学派还在拿周易、太极、河图、洛书说事;迷信派还在拿上帝、江恩、金字塔、梅塔特隆、图表等说事,自己不明白,别人更糊涂。研究的氛围大抵如此,这也是现状。股市理论界,人鬼情未了。
股市中的拟合数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高频高出来的一个理论问题
最近几年最荣耀的股市理论就算博弈论了。这包括很多种方法,但共同特征是假设股市是随机性的,那么面对这种随机性,如何提高收益。这是博弈论关注的重点。经典理论的那套东西,在博弈论中基本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算法、曲线拟合、误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等。经典理论言之凿凿的股市预测肯定性被博弈论彻底抛弃,这是正确的。随机性的结果,怎么可以用一个肯定性的线性的公式来表达呢?必须采用概率性的表达,寻找高概率事件引导操作。这是博弈论的方法。
而博弈论的制高点,现在在高频交易上,(适用于带杠杆的t+0市场的日内多、空频繁操作),高频交易的成功是这方面技术的最高追求,尽管现在人工智能表现的还不圆满。而且高频方法的高调炒作宣传,让我们还忽略了一个基本的技术问题,它不敢跨越到明天,是因为理论本身的软肋,是被困在当日。
操作频率越高,技术难度要求越高。这是股市规则的设定以及股市的随机性影响造成的必然结果。并不意味着越高频,越有益于收益率的提高,这一点需要留神。
大多数散户在t+1市场频繁的隔夜日短线操作,这种操作方式实际是股市最难的操作方法,技术含量要求最高的操作方法。而通常经典理论和博弈论在这种操作频率下的预测环节的表现,比扔钢绷预测的成功率高不了多少。也就是现有的股市理论还未很好地解决这种隔夜日短线高频的操作指导问题,更别说预测问题了。高盛高频初次亮相的试验失败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让很多人迷惑。那么多的股市理论不就是为了炒股赚钱吗?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没解决,算什么理论?
这个问题实际问到股市理论的软肋上。隔夜日操作不是股市最简单的问题,而是股市预测环节最难的问题,理论尚未圆满解决。明确知道明天的唯一性,也就意味着知道股市的未来,这个题目实际是股市理论的终极理论问题。
博弈论现在是理论的最前端,最高明,它是否解决这个问题了呢?博弈论中的最高端的高频交易策略本身就是针对于日内短线带有杠杠双向t+0市场的高频交易所设计,对于t+1市场的隔日交易,它并不擅长,而且,博弈论理论并没有考虑明天预测的唯一性问题,这问题它不考虑的原因是:它认为明天也是随机的。
而经典理论,研究百年了,也没有解决明天预测的唯一性问题。
既然预测环节的问题没解决,那么操作环节根据什么操作的呢?扬长避短,回避问题。博弈论继续重视自己的日内频繁的多空短线;而经典理论,不理明天,只管未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形成有效的操作。操作环节,我们可以不用考虑预测明天。
这种结论让学习理论的非常困惑,那理论是干什么用的?理论明明告诉了我们预测未来的方法。
(一)、没有一个经典股市理论坦诚地预测了明天,并得出明天唯一性的答案。大多都是在描绘过去。经典理论预测明天,是你基于理论对过去的解读而产生的预测幻想。而这个幻想数学上不成立。不管这个理论对过去的行情解读的多么的完美,不代表这个理论具有肯定性的预测功能。经典理论在这方面使用了不该在理论表达中使用的文学技巧,从心理学上产生诱导作用,造成读者对未来预测的幻想这种误解。我称这种文学技巧是反向思维表达方式。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股市预测数学基础》中给予了细节解读。
博弈论提出的画未来曲线的一些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拟合方式的延长,是一种预测方法,但是,拟合效果依然待观察。日内拟合,在随机性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它有优势,但是,特别是对于明天的拟合,差距太大。形成唯一性的预测判断依然达不到。
这就是股市理论发展到今天在预测这一环节的现状。
无论你预测明天涨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果你使用的是现有的股市理论,从数学拟合的角度来说,如果你使用的是经典理论,你的使用方法肯定是错误的。因为经典理论在预测这个环节上,不具备这种短线预测功能。如果你使用的是博弈论,那么针对明天的预测,它解决的并不理想。现有的股市理论并未解决明天预测的问题。那么你这种日短线操作的依据是什么?这实际是个问题!如果你依据的是没有可证实的依据或理论,也就是主观臆想,那么,你实际是在赌博。
而博弈论是用在日内更高效,经典理论使用在7天以上的级别,都会产生一定的预测功能,唯独针对明天的预测,现有的理论暂时无计可施。
以上结论都是基于数学拟合回测的结果产生的纯数学性的判断。对于经典理论,你依然可以应用到日短线级别,但是预测成功率会大幅降低,影响操作,影响收益。
(二)、刚才举的回测例子,你没有发现任何技术上的解读问题,但依然有一个巨大的不确定的技术问题摆在那里。回测成功的策略未来一定好用吗?机械化交易一定成功吗?从数学拟合的角度来讲,答案是不一定的。而一个策略是否可用的第一步,就是回测成功。如果回测都不成功,那就别提未来的实际考验了。回测仅仅是一个操作策略可能成功的前提基础。而回测的数学拟合方法,基于既往的股市理论。
(三)、每个理论都有每个理论的擅长区和死角,主观不经测试的扩展使用范围,要留神理论在你扩展的范围的使用有效性。经典理论经过回测测试,使用范围在7-60天的波段范围,效果较好;而博弈论,日内的效果较好。扩展使用范围,会降低理论的使用效力,甚至理论失效。这是由于股市中的随机性的影响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