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90后博导:带几乎同岁的博士生搞科研,是什么体验?

近年来,一批90后成为双一流高校的博导,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例如,武汉大学的王胜,身为‘B站原住民’,提倡利用在线资源进行学习。中国地质大学的王信水带领90后学生翻山越岭进行地质研究。重庆大学的陶璐琪鼓励学生注重身体锻炼,提供健身报销政策。这些年轻博导以其活力和信息化特质,与学生建立了紧密的学术联系,激发更多的学术创新。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来源:募格课堂

仅用于学术分享,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导读:近年来,双一流高校涌现出一批卓越的90后博导,除了年轻,随之而来的还有对“90后做学问的方式”的议题聚焦,不经让人好奇:博导带几乎同岁的博士生,是种什么体验?

“B站原住民”博导

期待90后以自己的方式大有作为

28岁,他在武汉大学当博导!王胜,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再到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今年11月,在武大窦贤康校长的盛情邀约下,他全职加盟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武大又一位年轻的“90后博导”。

“学霸”标签之外,他也许更偏爱“古龙死忠粉”、“知乎热心用户”、“B站原住民”这些称呼。

dcfc4ac27f4d981c6375971f307455f9.png

图源:武汉大学

“我是一个古龙小说的忠实粉丝。迷惘困惑时,我回顾《多情剑客无情剑》;想要幽默和欢乐时,我重读《陆小凤传奇》和《欢乐英雄》;缺乏信心时,就看《孔雀翎》……”

当王胜如数家珍般分享这一本本武侠小说时,很难将眼前这个28岁的“大男孩”和他从事的研究“纳米光学”,以及“985名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身份结合起来。

作为“90后”的年轻博导,王胜对于“怎样做学问”有自己的见解。

“方法上,有一点很重要,要善于寻找和利用优质公开资源。譬如说MOOC平台Coursera,edX,国内的蔻享(Koushare),甚至B站等,都有非常优质的系统性的资源。

f6f48d51ba3145703e3215b309980018.png

图为王胜个人B站收藏夹、知乎主页

说着,王胜打开了自己的B站主页,收藏夹中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培训视频映入眼帘。期待90后的他以“90后的方式”,带领更多的“年轻英雄”在“纳米江湖”里有更大的作为!

搞研究就是

带同为90后的学生翻山越岭

“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有人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90后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信水感叹到。

从本科开始,他十余年间翻山越岭,常年坚持野外科考,如今带着同为90后的研究生一起,用专业知识探寻数亿年前地球的秘密。截至目前,王信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学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篇。

今年24岁的张翼,是中国地大地球化学系研二学生,跟着导师王信水学习了一年多。同为90后,从外表上看,完全看不出两人是师徒,更像是差不多大的师兄弟。

379f8f20c6b771cba92c05f3b4469535.png

图源:极目新闻

王信水每年野外工作的时间大概一到两个月。

今年7月,王信水带着张翼和学院其他师生,一同前往新疆天山进行科考。为了能第二天一早深入科考工作地点,一行人只能徒步五个小时,前往天山腹地冬季牧场里一处牧民的房子过夜。

当时一行人只能睡在羊粪堆上,铺上简易防潮垫和睡袋。王信水笑着打趣,在羊粪堆上铺上防潮垫,里面比较暖和,“除了味道有点重。”

1943954062c87b10ac08067618f91f09.png

导师隐匿在学生中

图源:极目新闻

搞科研也要有好身体

学生健身可报销

直博清华,前3年几乎无文章产出,第4年才陆续出成果,以11篇一作论文的优秀成绩毕业,这个重庆大学的90后博士生导师陶璐琪,向博士生传递着科研路上厚积薄发的精神。

f2ee1d749149b4ca73ed0bfb5b381b6d.png

陶璐琪介绍他的研究成果  图源:重庆发布

虽然才31岁,但陶璐琪现在已经在带研究生和博士了。陶璐琪长着一张青春年轻的脸,走在校园里与学生无异。但陶璐琪带学生,也有自己的“独特”要求。他要求学生除了做好科研,也要有一个好的身体。

“科研再忙,也一定得去运动,每周至少要抽出2—3天去健身房要打个卡。”陶璐琪让学生去办健身卡,能坚持一年,每周打三次卡,陶璐琪就会给他们报销。在他看来,科研需要持之以恒,要养成坚持的习惯。同时,做研究难免需要有熬夜的时候,有一个好的身体很重要。

年轻博导的特质

活力和信息化

出生于1991年的唐从辉,今年刚满30岁,他已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他带领着一个年轻的团队,不仅从导师到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他们研究的方向也紧扣前沿聚焦能源和医药导向的绿色催化。

46b5fecb6bcca1e6d36ed61147229e15.png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唐从辉在给学生上课

唐从辉,高考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随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至北京大学,毕业后前往德国和美国攻读博士后,于2020年回到母校任教。

唐从辉和大多学生同龄,日常实验室氛围轻松活泼。在实验室里,除了高精尖的化学实验设备,还有一些“年轻”的小细节。冰箱上贴着的“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里写着:“实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操作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冰箱上方,放着一个音响,是学生们听歌用的。

“做实验很苦,有时为了调剂一下,学生们会用音响放歌,周杰伦、五月天、王力宏,还有一些摇滚重金属,大部分我都会唱。”唐从辉带的博士生大多和他同龄,在谈专业时他是严格的导师,专业之余他更像一起学习的“同班同学”,一起打篮球,跑校园马拉松。

2020级博士生薛文轩是唐从辉带的第一个博士生,他说,选择唐老师,就是看中了他的年轻。“唐老师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平时也非常关注国际一线科研动态,走在学术前端。而且他有一股拼劲,我们每天从早上8时30分学习到晚上10时30分,一周最多休一天,只要我们在,他就在。”

c12bc41044c65f45f91ce8aa300312af.png

唐从辉在给学生讲解题目

谈起年轻博导的特质,唐从辉说了两个词:活力信息化 

“我希望实验室氛围是轻松活跃的,心情愉悦,大脑才转得快。”他对网络、信息、新媒体的整合运用能力强,专门为课题组制作了一个英文网页,里面全面展示着团队成员、研究方向、科研进展等。“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开放的时代,我们要看世界,也要为世界提供一个看到我们的窗口。”

年轻一代的科研后浪,不仅实力不可小觑,做学问的思路更是契合同代人的共通方式,这可能也使得导师和学生间,能更高效地碰撞出“学术火花”。育人路上,除了任重道远之外,更多了一份同龄人的默契。

7d4a5b6b43f8c40800ccd481412f752a.png

👆 长按识别,邀请您进交流群!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