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就按照昨天的分类,先来聊一下目前普通人最容易接触到的,对话生成式AI。
首先阐述一下现阶段个人用户使用AI的主要方式和重点,目前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AI服务商设定好的交互工具来使用,由于都是专业服务商,经历了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对于用户UI界面甚至是用户心理学等等各维度的加强,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普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目前基本感觉各家都是提供一个无所不能的智能体,执行有问有答的输入输出程序。
简而言之就让用户感受是两个字:“好用”。
——————
日常使用AI工具,作为用户主要通过移动端(Android/IOS)或者台式机(X86、Linux环境等),通过网络页面或者客户端方式来执行。
其实Linux环境更适用大部分普通人工作,甚至是大部分协作交互环境,但这个取决于个人需求和所在行业工作环境决定。
目前在个人使用AI环境主要有如下方式:
1. 移动端APP:类似手机上的deepseek、kimi(清华大学)、腾讯混元、通义千问(阿里)等等等等。
2. 移动端浏览器AI接口:类似夸克浏览器、百度手机浏览器,都把AI问答放在了首页。
3. 台式机WEB网页:以上服务提供商的网页版本。
4. 台式机AI客户端:以上服务商提供的x86安装程序等等。
5. 语音助手:这个就不多介绍了,小爱同学,几乎现在国内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
但事实上,这类工具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其结果会呈现两类使用感知走向,一类是用户服务需求不强,普通AI文字类问答可以满足简单需求;一类就是会涉及到目前AI工具的本质了。
这里我们要岔开一个话题,即计算机程序究竟是什么,如果从理工科学习的人,都会知道计算机本质是高速的计算。而拿去互联网公司前端产品经理和程序员拼命制造的前端外壳(这里在计算机术语恰好也是shell,即外壳)之后,目前的AI工具其实是一系列类AI软件工具的集合。
除开普通的有问有答加强搜索引擎能力的AI之外,智能化工具还能为普通人做什么?
这个是我们主要探究的内容。
既然作为计算机工具,工具就必须有一定的学习过程,也绝对有工具的使用目标和能力范围,在适当的学习过程后,工具会提升生产力,这个也就是一个恒定的道理。
——————————
那我们是不是在这里鼓吹所有人必须使用各种专业的AI工具呢?不是。
因为互联网公司包装好用的AI工具,本质也是一种优化后的好工具,利用好不同的工具,是工具人所必备的社会生存技能。
我这里举例一个我个人使用互联网大厂的AI工具的使用案例以供参考。
——————————
# 案例:配置一台台式机
说在前面,在这个案例中,我使用的是清华大学的kimi(url=www.kimi.com),他们在最近也可以指定使用deepseek模型。然后我处理这个问题,大概也就通过AI判断用了2个小时不到就搞定了,剩下的就是淘宝选择下单,当天下午确认做了个表格,当天晚上就下单完毕,安装后完全达到目标没有任何问题。
## 01 主要问题
由于我近期的工作变化,我需要在工作中处理大量的专业CAD地图,这些地图有很丰富精准的图层,我使用我的笔记本电脑(接近4年)和家里的老台式机(接近13年)很难工作,打开CAD图形就经常需要一分钟等待,由于工作原因,我急需解决这个问题。
### 01-1 问题分析
由于是使用cad画图软件和从其他单位拿到的专业CAD图纸,我要解决问题只能从两个角度着手:
1. 调整画图软件
2. 调整CAD图纸
### 02-1 测试:CAD软件调整
在第一个调整画图软件方面,我通过一开始是通过AI和网友经验两个途径来解决问题。AI方面主要把我目前遇到的问题详细的向AI进行阐述,它进行回答后来调整。网友问题方面则是从广度方面来考虑,毕竟个人计算机环境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问题,就和医生看病一样,其实没法有太多标准答案。
(我这里的描述其实简化了我的理解,我的真实理解是这样的:目前正常情况下,AI问答会根据问题背景给出它认为的唯一答案。但唯一答案其实很难找到,唯一答案往往需要唯一问题。如果沟通者的知识背景无法被唯一答案解答,这会引发新的问题无限循环。比如AI的回答句子中有一个你不理解的词,你要不会让他换一种方式回答,要不就会继续深入问下去这个词什么意思。而人的回答也是一样,人是有主观观点的,主观观点受个人多方面的因素所制约的,比如个人知识背景,比如表达话题观点约束。比如同样一个问题你看不同UP主的回答,比如deepseek模型,有的UP主就会说小模型没有用,但有的博主就会把小模型用到dify流式软件中。所以这就是我多方求证的原因,我在某些我不确认的问题上,需要多角度的回答去扫清知识迷雾。)
经过第一轮的调整后,我开启了CAD工具的硬件加速,关闭了软件设置中的某些可能影响软件速度的选项,然后进行再次测试。
实测效果:**非常不佳**,大概从一分钟提升到六十秒这种情况。
### 02-2 测试:CAD图纸调整
同样把AI问答和网友建议流程走一遍,按建议清理了图纸缓存等操作。
实测效果:*非常不佳* ,因为图纸是专业设计院的相关内容,几乎无懈可击,对方也是专业工具制作,没有什么可以调整的部分再此。
我们常规的处理办法就是删除图层,但是由于我计算机能力的问题(目前还不知道具体问题在哪里),常规应该选择某些图层直接删除即可,但是目前计算机在选中同一图层时会卡死不动,所以这步骤没法继续了。
### 02-3 确定问题:硬件调整
把我刚才的情况和问题输出到AI以及网友问答等等,几乎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需要提升计算机硬件了,到这里我的需求就很明确了。但是硬件是个无底洞,目前由于时代的发展,个人计算机甚至可以是数十万的经费投入,也可以是几百元的二手配件,应该如何确认硬件修改的方式呢?
## 02 需求分析
### 02-1 主要需求
我目前的个人主要需求就是:让我的个人计算机上的CAD软件能够流畅处理多层的专业CAD地图图纸
### 02-2 需求分析
经过AI和网友经验的问答,确认,CAD软件最关键的部分肯定是CPU。
对于显卡部分的回答两极分化很严重,从所有回答内容仔细分析,二次想AI提问后,确认至少要购置一张入门显卡比较好,由于CAD软件版本的问题(AutoCAD的最新版本已经嵌入了AI,所以本机AI处理能力几乎在未来新机上都是一个必须的,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显卡GPU也不是唯一的AI解决方案,INTEL等厂家早就把NPU做到了目前最新的CPU之中,也是目前CPU的卖点)
内存在目前开复杂图层的要求下,容量较大即可满足。
硬盘,同样有SSD最好,另外存储空间随意。
## 03 方案
### 03-01 CPU确认
### 03-01-1 初步确认
其他部分就满足以上主要部分即可,所以核心问题就是确认CPU的规格。
由于我上一次自己配机已经是在13年前了,在我们家小朋友出生之前,目前CPU到几代我都不清楚了,自己去一代一代去看去学习按照过去的经验肯定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不但耗费时间,而且准确率可能非常不高。
这里我分了两步走,为了避免AI幻觉自己编故事(因为我觉的我的需求不太可能由AI直接细化到答案),我首先让AI把这14年的事情给我补课,从1代intel CPU到目前最新的CPU给我介绍一遍。然后我让AI逐步输出他们的差异,对目前cpu的能力进行大概了解。
在查询过程中,我发现很多CPU特别是新一代的CPU参数我无法理解,无法比较,这导致我无法做出正确抉择。
然后我让AI帮我梳理,我的需求中,CPU参数的主要能力,那些是和我CAD使用需求最关键的,我确认了关键点在:CPU频率,其中核数是影响它的关键。
我确认了CPU线程其实在新一代CAD软件中是重要的,也可能和我未来场景是相关的,但是和我直接解决这个问题不一定是必要的。
所以我的AI查询结论是:确认现阶段我最低所需的CPU频率,然后比较关键的参数是核数。
第二步就是确认具体什么样的频率和核数,实际发现,频率其实无论从二代到目前14代(这里我们就只阐述Intel了,AMD和其他CPU我也查询了,但是就不表述了),每一代会有低中高的差别。这个我根据我的需求,无论我买那一代,至少需要中档的CPU,比如8代intel,有i3、i5、i7 分别代表低端、中端、高端(往后的intel有4档,分别是i3、5、7、9为代表)。
剩下的就是核数了,由于我目前台式机是二代intel的4核CPU,所以4核基本我就不考虑了因为不满足需求,那么下一档就是6核,我只需要确认6核是否满足。
这里是台式机CPU,笔记本我使用的是10代intel i7的移动六核CPU,这个也不能满足。
那么实际通过AI和网友问答是无法确认我比较认可的答案的,所以我这里跳出了AI,是的我作弊了。因为各种假设的排列组合,现实中需要强大的购买和测试能力来核验,各种软硬件适配情况,已经当下软件应用的性能测试,个人没有必要完成的。
### 03-01-2 最终确认
我的方法就是市场确认法和人为确认。
第一我在淘宝上进行CPU的搜索做表,这里我也用到了AI,价格和性能进行排序,我发现,8代的CPU中档在中低端是一个档,而且时间其实离现在也不是太久远。于是我初步确定在8代CPU。
第二我找了我熟识的设计员朋友去用他们的计算机开我需要的图纸,并详细询问了他们的计算机配置作为对比参考,当然他们很多没有8代CPU很多是高于这个的。
经过这两轮确认,在经过AI具体的再次各种问答等等,我把CPU初步锁定在8代intel 8086纪念版CPU,8核16线程,然后经过1分钟的挣扎,我放弃了虚荣和游戏性等等不必要的,直接不偏离我最初的目的,既然已经是捡垃圾就要捡的纯粹,目的明确就是追求性价比,不要左右摇摆目标。
就确认在8代i5的6核6线程cpu了,而且价格几乎少了一半在二手市场。
### 03-02 其他确认
其他确认就很简单了,首先确认主板,然后只需要最低满足8代CPU即可,然后根据主板确认最低可以配置的显卡即可,然后内存尽量大因为ddr3很便宜,然后需要一个比较靠谱的电源,计算功耗后无需考虑扩容满足峰值就行了。
为了避免挣扎,我还是在AI的帮助下,在淘宝二手市场很快列出了10套不同的方案和价格清单做比较,因为只是简单查询和比较过程很快,基本就可以确认我最初的目标能够达成,当晚就按表下单,一周后货到其拼装了。
## 04 结论
安装完成后,按照我的需求重新运行CAD地图图层,秒开,结果非常符合我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确认目前互联网AI产品的基本能力,并划定它的能力边界范围,知道它某些事情需要拆解很多步骤,不可能直接得出答案。并且利用它能联网,能排序,总结迅速的原理,多番多角度的去快速查询得出综合结论,来辅助我进行判断,这个是我认为目前综合性AI能够在工作场景中辅助个人办公的原因之一。
但是要了解这个工具,并善用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