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年,彼时我还是一名材料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大四下半学期大家都陆陆续续开始找工作,而我当时受曾经高中同学的影响,开始把个人的就业方向投向互联网。
互联网对于大众来说,算是为数不多待遇极好门槛较低的行业,它在同龄人当中形成的落差感普通人是很难适应的,而我正是被这种落差和不甘驱使着进入这个行业。
当我第一次在网上接触到“用户生命周期”“用户价值”这些概念的时候,我非常坚定这就是我梦想中白领的工作,我再也没办法回到我实习的企业,站在一堆瓶瓶罐罐面前做重复的实验。
在我印象中实习最深刻的两个画面,一个是我站在一堆杂乱不堪的设备面前稀释溶液,那里的环境甚至比不上学校的实验室,印象里我总感觉那些设备布满锈迹。
第二个画面则是被一辆企业大巴拉到员工宿舍,走进宿舍,非常昏暗,厕所满是黄渍,生活物品到处乱扔,分配给我的那张床是一张上下铺,床板老旧摇摇晃晃,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的人生完了。当晚我没有打开行李箱,在床板上蜷缩了一晚后离开。
当时的环境,我最常做的就是不断宽慰自己,但摆在我面前好像只有用时间换资历,用时间换物质这一条路,但我真的不想就这样。
......确实,当人生面临选择迷茫时,能尽早地知道自己不想干什么也能提供一些选择方向。
就这样,我慢慢走入这行,但是入行的头两年,个人的成长速度非常缓慢。一方面是公司企业性质,国企的风格确实没有太好的项目,环境本身也不够好。其次就是个人眼界认知,贪图安逸稳定,没有在本该高速成长的阶段得到应有的锻炼,没有尽早离开当时的环境。
当时的我没有什么产品思维,也享受不到做产品的乐趣,我讨厌做原型,为什么产品本该是兼顾全局的角色,到我这就变成了一个画图的,所有我在网上学到的知识为什么都结合不了当前的工作。我不懂,很苦恼。
在这之后,我把自己丢进了招聘市场,重新历练,开始慢慢像模像样地做了些东西。但过程是痛苦的,有过很多次被领导狠狠地训话,从交互细节、文案、再到需求方案,这种行为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把我的自尊心一遍遍的蹂躏,对于我个人来说真的是极度痛苦的一段经历。
但这段经历,开始让我慢慢理解什么是产品,也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产品思维。
在此之后,我开始慢慢享受这份职业,产品思维让我的观点更具逻辑性且角度更多元化,这使得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接收正反馈,交互原型对于我来说是方案的呈现,而不再是重复的画图劳作。
2.
不同企业、业务对于产品岗位的职责都是不同的,可能都叫产品经理,但实际的工作可能是维系客户关系、管理开发项目、设计产品功能、调研用户需求等等。
但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从业者,要遇到好项目真的是需要看运气的,企业用业务指标考核人才,如遇行业下行期或行业竞争过于激烈,大多数情况动作都是要变形的。
拿品牌价值来说,这类需求往往在优先级中是没有话语权的,创建的价值无法言喻,执行过程中往往很难落地。又或者是单一的业绩增长,KPI的压力没有时间让你做长期主义,企业就要看得见的利益,这一点让大部分产品人做的很拧巴。
再加上环境因素,好的项目越来越少,需求萎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炒冷饭,获取不到成长的同时开始慢慢丧失热情主动离开或者是被动淘汰。
招聘网站近一年关于产品岗位的需求缩减了极大地数量,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沉痛的打击,网上有很多人讨论产品经理是否还有未来,产品经理是否还是个好的选择。
3.
多年以前,看过网上关于产品经理的一些宽泛面试题,诸如“你最常用的软件是哪一款?”“你觉得为什么他能成功”此类的一些问题。
当时的我看到这些问题,尝试着去回答,但是发现说不出有价值的信息,和普通用户一样,对日常中的这些产品没有过深度思考。
但也正在是我遭受过痛苦经历,产生享受的情绪后,开始慢慢有了分析日常接触产品的习惯。我下过很多app,单纯好奇它其中的某个功能,尝试在以前惯性思考上再往前一步,没有任何功利心和喜好。
好奇和热爱是唯一可以让产品人保持进步和思考的动力,无论你是打工做牛马还是自主择业,你都不会毫无目的,乏味苦闷。
能等到这份享受,我应该还算幸运的,但我也回答不了你产品经理的未来在哪里,我只是凭着感觉走到了今天,虽然没有什么大成就,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业绩,但我感觉我的终点应该不在这里。
就如同多年前走进昏暗宿舍的那个自己,我不断告诉自己,我的人生绝对不会就这样完了。
25年已过一半,以此篇文章简述个人心路历程,个人主观思想为主,借此鼓舞仍在路上的从业者及想要入行的新同学,愿早日奔赴热爱。
下周开始,恢复一周双更。
114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