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技术【三】--放电与频率的关系

文章阐述了射频电源频率需在10MHz以上的原因,这是为了维持等离子体中正离子和电子对绝缘靶材的交替轰击,实现持续溅射沉积。随着频率升高,电子与气体粒子碰撞增加,降低了击穿电压,允许在低气压下进行溅射过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为什么射频电源频率是10MHz以上?

摘自《真空镀膜技术》--张以忱,3.7.1

     答:采用射频技术在基片上沉积绝缘薄膜的原理为:将负电位加在置于绝缘靶材背面的导体上,在辉光放电的等离子体中,正离子向导体板加速飞行,轰击其前置的绝缘靶材使其溅射。

       但是这种溅射只能维持10-7s的时间,此后在绝缘靶材上积累的正电荷形成的正电位抵消了靶材背后导体板上的负电位,故而停止了高能正离子对绝缘靶材的轰击。此时如果倒转电源的极性,即导体板上加正电位.电子就会向导困板加速飞行,进而轰击绝缘靶材,并在10-9s的时间内中和绝缘靶材上的正电荷,使其电位为零。

       fe1ee78488304a5ca62b2a466e35c481.png这时,再倒转电源极性,能产生10-7s时间的对绝缘靶材的溅射。如果持续进行下去,每倒转两次电源极性,就能产生10-7s的溅射。因此必须使电源极性倒转率freq>10^7次/s,在靶极和基体之间射频等离子体中的正离子和电子交替轰击绝缘靶而产生溅射,才能满足正常薄膜沉积的需要。

 二、为什么有越来越高的射频电源频率?

参考文献:

Influence of the electric field frequency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RF excited Laser

Radio-Frequency Capacitive Discharges

f3099fab85ec4a339213c3ebbe27ca04.png 9e1943d4ba644c049b2b02c662dc1f7b.png

f1366c45b3ba40f68c2d64ec6ff33540.png 

注:频率越高,等离子体内电子容易在射频电场中吸收能量并在电场中振荡:

(1)电子与气体粒子碰撞的几率大大增加,使得射频溅射的击穿电压和放电电压显著降低,只有DC电源的1/10左右

(2)电子与气体粒子碰撞的几率大大增加,使得气体离化率变大,因此射频溅射可以在0.1Pa甚至更低的气压下进行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在Simulink环境下的建模方法及其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电流电压波形特征。首先介绍了DFIG的基本原理,即定子直接接入电网,转子通过双向变流器连接电网的特点。接着阐述了Simulink模型的具体搭建步骤,包括风力机模型、传动系统模型、DFIG本体模型变流器模型的建立。文中强调了变流器控制算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风速变化时,通过实时调整转子侧的电压电流,确保电流电压波形的良好特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模型中的关键技术挑战,如转子电流环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性能、直流母线电压脉动等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技术细节。最终,通过对故障工况的仿真测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优越性。 适用人群:从事风力发电研究的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对电力电子控制系统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DFIG工作原理、掌握Simulink建模技能的研究人员;旨在帮助读者理解DFIG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机制,为优化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还附有大量Matlab/Simulink代码片段,便于读者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给出了实用的调试技巧,有助于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可靠性。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