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在思考孩子的行为之前,不妨先看看他们效仿的榜样,其中一个榜样就是你。孩子的行为习惯大多数都是潜移默化的学会了我们的心态,所以要教育小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言传身教,自己作为榜样。如果你有自责的习惯,孩子可能也会养成这种有破坏性的习惯。
也许你害怕承认,有时你对孩子的怒火就是压不住。你怕承认了以后,会使怒火加剧,导致愤怒的感觉更加真实。我希望你知道,这种愤怒其实并不是孩子触发的,是过往的经历唤醒了深藏你心底的感受,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放松下来,也不会因此而连累到孩子了。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他都会以行动来提醒你,你在他那个年纪时所经历的情绪。
孩子黏人只是一个阶段的表现,等小孩慢慢长大,不再那么黏人以后,你可以重拾工作、朋友和休闲娱乐,而且未来肯定会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你,并想方设法远离你。想把孩子从自己身边赶走、想让孩子睡久一点、想让孩子独立玩耍以免占用你时间的感觉,会在你不想去理解孩子的时候出现,因为孩子让你痛苦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正因为如此,你无法迎合孩子的需要。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在“文静”“笨拙”“吵闹”等标签的限制下,孩子很难健康发展。
人随时都在改变及成长,尤其是小时候。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体行为,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笼统的评判。比如,与其说“你的数学很好”,不如说“我很喜欢你做算术题时聚精会神的样子”;与其说孩子“画得好”,不如说“我很佩服你为这幅画下那么多功夫。我喜欢你画的那栋房子,看起来好像在微笑,让我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评判。描述你的观察,并发现一些具体的特质给予称赞,远比“干得好”“太棒了”之类的笼统评语更鼓舞人心,也远比批评更实用。如果孩子写的作业看起来像鬼画符,乱成一团,但有个字母P写得很完美,你只需要说:“我喜欢你把P写得那么工整。”下次你会看到另一个完美的字母。
孩子是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基因和环境混合而成的,所以才会那么独特,而你就是那个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打造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你和跟你一起生活的人,构成了孩子的环境。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的亲子关系以及你周围的小圈子——你的伴侣(如果你不是单亲抚养孩子)、你的兄弟姐妹、你的父母,以及付钱请来的保姆和你的挚友。
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甚至包括在自己的内心诋毁另一半。忽视或否认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有害。我们身为父母,可能并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做这种事,又或者,我们认为这样做最好。别人感到难过时,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感到难过的时候,否认他的感受是我们习惯做出的反应。
切记,永远不要否认孩子对你的感受。做好正确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