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顺着思路走

高化

常用名(必记):

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腈纶:聚丙烯腈
维纶:聚乙烯醇(不是乙烯醇制备的,是醋酸乙烯酯的醇解,第九章提到)
聚氯乙烯:氯乙烯(只用温度控制聚合度,因为容易发生链转移)
尼龙-66:聚己二胺己二酸
天然橡胶:顺-1,4-聚异戊二烯
丁苯橡胶:丁二烯,苯乙烯

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用比色法定量,且是1:1消灭自由基
AIBN:偶氮二异丁腈
BPO:过氧化对苯二甲酸

每章需要思考的内容

  1. 反应机理
  2. 有无引发剂?引发剂分类?影响因素有什么?引发剂对什么能造成影响?
  3. 聚合度如何计算?什么因素能影响聚合度?
  4. 有什么特殊的反应和化合物需要记忆的?

缩聚和逐步聚合


连锁聚合

自由基聚合

机理

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有转移
引发剂先被引发,产生自由基,称为初级活性种;初级活性种与单体结合产生单体活性种;之后开始自由基聚合增长;有可能发生链转移反应;最后终止。
图形出现S型,说明存在自动加速现象

烯类单体对聚合机理的选择性
  1. 位阻效应
  • 单取代,即使取代基再大也可以聚合
  • 1,1-二取代,结构上不对称,一般可以形成高分子,如果取代集团太大,只能合成二聚体
  • 1,2-二取代,结构对称,一般难合成,或只合成二聚体
  • 特殊的一个物质就是氟元素,大小和氢差不多,因此位阻效应可以忽略,甚至还有电子效应
  1. 电子效应
  • 无取代基
    单体乙烯,难聚合,高温高压条件下自由基聚合,同时也会产生支链。

  • 吸电子基
    发生阴离子聚合,自由基聚合
    如果吸电子效应太强,则只会发生阴离子聚合
    特殊的卤原子,既有吸电效应,又有共轭效应,抵消了,因此只发生自由基聚合(除了氟离子)

  • 供电子基
    发生阳离子聚合
    烷基乙烯基醚,醚键的共轭效应比吸电效应强,因此属于供电基。

  • 共轭效应
    一般三种聚合方法都可进行

引发

引发剂
  1. 偶氮类
  • 1.1 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
  • 受温度影响大,加热可以产生气体,可以用作发泡剂
  1. 过氧化物
  • 2.1 无机
    过氧化氢,过硫酸钾或过硫酸铵

  • 2.2 有机

    • BPO 存在两段分解,受笼蔽效应的影响大,第二段分解产生苯自由基和二氧化碳。
    • EHP 过氧化二碳酸二乙基己酯
  1. 氧化-还原体系
  • 3.1 水溶性
    氧化剂:过氧化氢,过硫酸盐,过氧化物
    还原剂:有无机还原剂和有机还原剂
    还原剂用量要比氧化剂的少

四价铈盐+醇酮胺,有效的发生单体聚合和接枝共聚

  • 3.2 油溶性
    常用:BPO/N,N-二甲基苯胺
    氧化剂:过氧化二烷基,过氧化二酰,氢过氧化物
    还原剂:有机金属化合物(三乙基铝,三乙基硼),硫醇(SH),
其他的引发方式:热引发,光引发,辐射引发,等离子体引发,微波引发
引发效率

有两种影响因素:

  1. 诱导分解
    自由基向引发剂发生转移
  2. 笼蔽效应
    引发剂处于单体或溶剂的笼子里,自由基寿命短,在此期间不发生反应就会分解,失去活性。

聚合速率的影响因素

这部分涉及到很多的重要的公式
链引发: R i = 2 f k d [ I ] f 是 引 发 剂 效 率 R_i=2fk_d[I]\quad f是引发剂效率 Ri=2fkd[I]f
为什么乘2? 因为一个引发剂产生两个自由基
链增长: R p = k p [ M ⋅ ] [ M ] R_p=k_p[M·][M] Rp=kp[M][M]
链终止: R t = 2 k t [ M ⋅ ] 2 R_t=2k_t[M·]^2 Rt=2kt[M]2

稳态: R i = R t R_i=R_t Ri=Rt, [ M ⋅ ] = f k d k t [ I ] [M·]=\sqrt{\frac{fk_d}{k_t}[I]} [M]=ktfkd[I]
引发和终止这两部分的速率都非常得小,因此链增长为反应速率,但是自由基的浓度不好测定,要考虑如何在式中消去[M·]。这里要反复套用公式
[ M ⋅ ] = f k d k t [ I ] [M·]=\sqrt{\frac{fk_d}{k_t}[I]} [M]=ktfkd[I]
R p = k p [ M ] ∗ [ M ⋅ ] = k p f k d k t [ M ] [ I ] 1 2 \begin{aligned} R_p&=k_p[M]*[M·] \\ &=k_p\sqrt{\frac{fkd}{kt}}[M][I]^\frac{1}{2} \end{aligned} Rp=kp[M][M]=kpktfkd [M][I]21

  1. 温度(联系到阿伦尼乌兹公式)
    k ′ = k p k d k t k'=k_p\frac{k_d}{k_t} \quad k=kpktkd k ′ = A e − E / R T k'=Ae^{-E/RT}\quad k=AeE/RT E = ( E p − E t 2 ) + E d 2 E=(E_p-\frac{E_t}{2})+\frac{E_d}{2} E=(Ep2Et)+2Ed
    E为正值,当温度升高,k’增大,速率增大
  2. 引发剂

转化率-时间图形中会出现:诱导期,初期,中期,后期
其中最明显的是诱导期,是因为有阻聚剂的存在。初期匀速增长。中期自动加速。

自动加速现象

由于体系的粘度增大,自由基被包埋不能进行双基终止而不失活,活性仍然保持,速率不减反升

聚合度的影响因素

动力学链长和聚合度
动力学链长:一个活性种从链引发到链终止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 ν = R p R i = R p R t = k p 2 ( f k d k t ) 1 2 [ M ] [ I ] 1 2 \nu=\frac{R_p}{R_i}=\frac{R_p}{R_t}=\frac{k_p}{2(fk_dk_t)^{\frac{1}{2}}}\frac{[M]}{[I]^{\frac{1}{2}}} ν=RiRp=RtRp=2(fkdkt)21kp[I]21[M]

聚合度:
无链转移: X n ˉ = C 2 − D ν \bar{X_n}=\frac{\frac{C}{2}-D}{\nu}\quad Xnˉ=ν2CD C表示偶合终止的百分比,D表示歧化终止的百分比
有链转移: 1 X n ˉ = C 2 + D ν R i R p + C M + C I [ I ] [ M ] + C S [ S ] [ M ] \frac{1}{\bar{X_n}}=\frac{\frac{C}{2}+D}{\nu}\frac{Ri}{R_p}+C_M+C_I\frac{[I]}{[M]}+C_S\frac{[S]}{[M]} Xnˉ1=ν2C+DRpRi+CM+CI[M][I]+CS[M][S]

温度升高,聚合速率升高,但聚合度反而下降。

在聚合反应中,链增长反应速度越快,反应所得的聚合物分子量越大,但是聚合反应中,在温度升高的同时,链转移反应活化能的能量也随之增大,从而使链转移速度加快,所以反应温度高导致聚合物分子量下降。

阻聚剂:
  1. 加成型:苯醌,硝基化合物,氧,硫
    苯醌最重要

  2. 链转移型: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芳胺,酚类
    重要的是DPPH

  3. 电荷转移型:变价金属的氯化物

推导自由基聚合动力学方程时,作了哪些基本假定?
在不考虑链转移反应的前提下,作了三个基本假定:

  1. 等活性假定,即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
  2. 稳态假定,即在反应中自由基的浓度保持不变;
  3. 聚合度很大假定
一个重要的阻聚机理

烯丙基的自阻聚效应:
自由基p电子与π电子共轭,因共振而稳定,相互终止或与其他链自由基终止,类似于阻聚。


自由基共聚合

命名

无规共聚物:主单体-co-次单体
嵌段共聚物:先加入-b-后加入
交替共聚物:-alt-
接枝共聚物:主链-gra-支链

意义

用于改进大分子结构性能,增加品种,扩大应用范围。

五个假定:

  1. 分子量足够大
  2. 等活性理论
  3. 稳态
  4. 无前末端效应
  5. 不可逆聚合

基本方程

共聚物与单体瞬时组成:
d [ M 1 ] d [ M 2 ] = M 1 M 2 ⋅ r 1 M 1 + M 2 r 2 M 2 + M 1 \frac{d[M_1]}{d[M_2]}=\frac{M_1}{M_2}·\frac{r_1M_1+M_2}{r_2M_2+M_1} d[M2]d[M1]=M2M1r2M2+M1r1M1+M2
竞聚率r: r 1 = k 11 k 12 , r 2 = k 22 k 21 r_{1}=\frac{k_{11}}{k_{12}},r_2=\frac{k_{22}}{k_{21}} r1=k12k11,r2=k21k22
f1(M1所占单体百分比): f 1 = [ M 1 ] [ M 1 ] + [ M 2 ] f_1=\frac{[M_1]}{[M_1]+[M_2]} f1=[M1]+[M2][M1]
F1(M1所占大分子百分比): F 1 = d [ M 1 ] d [ M 1 ] + d [ M 2 ] = r 1 f 1 2 + f 1 f 2 r 1 f 1 2 + 2 f 1 f 2 + r 2 f 2 2 F_1=\frac{d[M1]}{d[M_1]+d[M_2]}=\frac{r_1f_1^2+f_1f_2}{r_1f_1^2+2f_1f_2+r_2f_2^2} F1=d[M1]+d[M2]d[M1]=r1f12+2f1f2+r2f22r1f12+f1f2

共聚曲线

r 1 r 2 = 1 r_1r_2=1 r1r2=1理想共聚:r1=r2时为对角线, F 1 = r 1 f 1 r 1 f 1 + f 2 F_1=\frac{r_1f_1}{r_1f_1+f_2} F1=r1f1+f2r1f1
理想共聚

r 1 = r 2 = 0 r_1=r_2=0 r1=r2=0交替共聚:
在0.5处的一条水平线

r 1 r 2 < 1 , r 1 > 1 , r 2 < 1 r_1r_2<1,r_1>1,r_2<1 r1r2<1,r1>1,r2<1非理想共聚:
在理想恒比共聚对角线以上部分,r1>1,
以下的部分,r2>1。

r 1 r 2 < 1 , r 1 < 1 , r 2 < 1 r_1r_2<1,r_1<1,r_2<1 r1r2<1,r1<1,r2<1非理想共聚:反S型,有恒比点
恒比点处: [ M 1 ] / [ M 2 ] = d [ M 1 ] / d [ M 2 ] [M_1]/[M_2]=d[M_1]/d[M_2] [M1]/[M2]=d[M1]/d[M2],则: r 1 [ M 1 ] + [ M 2 ] = r 2 [ M 2 ] + [ M 1 ] r_1[M_1]+[M_2]=r_2[M_2]+[M_1] r1[M1]+[M2]=r2[M2]+[M1]
那么 M 1 M 2 = r 2 − 1 r 1 − 1 \frac{M_1}{M_2}=\frac{r_2-1}{r_1-1} M2M1=r11r21
F 1 = 1 − r 2 2 − r 1 − r 2 F_1=\frac{1-r_2}{2-r_1-r_2} F1=2r1r21r2

r 1 r 2 > 1 r_1r_2>1 r1r2>1 “嵌段”共聚:

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

定性描述:看图像中在理想恒比共聚对角线以上部分,f1向左移动(消耗M1速度快,f1应该减小),M1比M2活泼。

控制聚合物平均组成的方法:

  1. 控制转化率的一次投料法
  2. 补加活泼单体法

嵌段序列

生成一个x个M1的序列的概率: ( p M 1 ) = p 11 x − 1 p 12 (p_{M_1})=p_{11}^{x-1}p_{12} (pM1)=p11x1p12

前末端效应

带有位阻或者极性基团的烯类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时,前末端单元将对自由基活性产生影响

  • 位阻效应
  • 电子效应

特殊的反应物质:苯乙烯-丁烯二腈

Q-e

有一定的误差:因为将单体和自由基的e看成相等的了

Q:共轭效应度量,Q越大越容易变成自由基
e:极性度量
e值相差越大,越容易发生交替共聚
Q值相差越大,越难共聚

竞聚率

影响因素

温度
温度升高,向理想共聚物方向进行

压力
和温度类似,压力越大,向理想共聚物方向进行

溶剂
主要影响离子聚合,松紧对的影响,离子活性越高,定向能力越弱

其他因素
酸碱性,离子化程度

活性

单体活性:看 1 r 1 \frac{1}{r_1} r11,越大,单体活性越高
自由基活性:看 k 12 = k 11 r 1 k_{12}=\frac{k_{11}}{r_1} k12=r1k11
一般而言,单体活性越高,自由基活性越小


离子聚合

这两种聚合方式都无凝胶效应,因为无法双基终止。

阴离子聚合

聚合单体

吸电子基,有π-π共轭

引发剂(Lewis碱,碱金属)
  1. 碱金属(电子转移)
    1.1 直接转移
    2.2 间接转移:苯乙烯-钠-萘-四氢呋喃
    这个反应有个特殊的颜色反应:钠-萘-THF呈绿色,加入苯乙烯后呈现红色,反应完成后无色。双向引发,n=2
  2. 碱金属有机化合物
    2.1 金属烷基化合物:丁基锂,格式试剂,催化效率高,单向引发n=1
    2.2 碱金属氨基化合物:用得少,氨基钾
    2.3 金属烷氧基化合物:
反应机理

快引发,快增长,不终止,不转移
活性聚合:反应不终止
原因:①末端都是阴离子,不能进行双基终止 ②反离子以金属离子为主,不能夺取H+ ③活性链中的H-离子难以被夺取,需要很高的能量
应用:①嵌段聚合物 ②合成分子量均一的聚合物 ③合成遥爪聚合物

判断是活性聚合的特征:

  • 大分子具有活性末端,有再引发单体的能力
  • 聚合度与单体浓度/起始引发剂浓度比值成正比
  • 聚合物分子量随转化率线性增加
  • 所有大分子同时增长,增长链数不变,聚合物分子量窄

如何使阴离子聚合终止?
特殊的链终止和链转移:可能自终止(端基异构化,形成不活泼的烯丙基型端基阴离子);可能与容器壁上杂质转移终止(向氨,甲苯,极性单体链转移);聚合末期要人为加入终止剂(含氧杂质:氧,水,二氧化碳)。

pKa比单体小的化合物均可使阴离子聚合终止。
Ka越小,pKa值越大,碱性越强,亲电能力越小。越难解离出H+。
用pKa来指导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先聚合pKa值大的。因为pKa大的可以引发小的,反之不成立。

动力学

反应速率: R p = − d M d t = k p [ C ] [ M ] l n [ M 0 ] [ M ] = k p [ C ] t R_p=-\frac{dM}{dt}=k_p[C][M]\\ln\frac{[M_0]}{[M]}=k_p[C]t Rp=dtdM=kp[C][M]ln[M][M0]=kp[C]t

影响因素
  1. 溶剂:溶剂效应影响松紧对,越松聚合速率越快,但是定向能力越差
  2. 反离子:弱极性溶剂中,离子半径越大,溶剂化作用越明显;极性溶剂中,原子半径小的溶剂化作用更显著。
  3. 温度:解离平衡常数K随温度增大而减小。

阳离子聚合

反应单体
  1. α-烯烃,异丁烯:只有异丁烯可以反应,其他要高温高压下配位聚合
  2. 烷基乙烯基醚:存在p-π共轭,显示出给电子效应。
  3. 共轭烯烃
引发剂(Lewis酸,质子酸)
  1. 质子酸:
  2. Lewis酸:需要添加共引发剂做阳离子源
    2.1 质子供体:
    2.2 碳阳离子供体:RX,RCOX等卤代烷
聚合机理

快引发,快增长,难终止,易转移
转移:动力学链不终止,新的离子会继续反应
终止:①自发终止(链转移) ②与反离子加成 ③与反离子部分结合终止

影响因素
  1. 溶剂:溶剂效应影响松紧对,越松聚合速率越快,但是定向能力越差
  2. 反离子:亲核性过强,链终止;反离子体积大,松对,聚合速率大
  3. 温度:解离平衡常数K随温度增大而减小。温度低还能减弱链转移反应。

配位聚合


聚合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溶液聚合

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的溶剂中聚合
离子聚合引发剂不耐水,不得不采用溶液聚合和淤浆聚合

单体浓度低和链转移反应,聚合度和聚合速率有所降低。

本体聚合

单体中加有少量引发剂的聚合
多采用油性引发剂:BPO,AIBN…
关键问题在于排热
可采用:间歇法,连续法

优点:

  1. 产品纯净,尤其适用于制透明板材、型材
  2. 聚合设备相对简单,可连续生产。

缺点:粘度大,聚合热不易排除,不易扩散,产生凝胶效应,自动加速,反应难控制

书上例子:苯乙烯连续本体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间歇本体聚合;氯乙烯间歇本体聚合;乙烯高压本体聚合(高温高压:低密度聚乙烯)
这些聚合方式一般都分成两段聚合:①预聚:保持低转化率 ②聚合:转化率和粘度都较高,在特殊反应容器内进行

悬浮聚合

单体以液滴状悬浮在水中的聚合

基本组分:单体,引发剂,水,悬浮剂(能将油溶性单体悬浮在水中的物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悬浮剂:能在粒子表面形成保护层,降低表面张力,有利于液滴分散
(1)油溶性有机高分子(形成保护膜)
(2)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机械隔离)
有时还要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

多用的是油溶性引发剂,机理也与本体聚合相同

悬浮聚合初始体系是非均相,但是液滴小单元则是均相的

优点:

  1. 体系粘度低,传热和温度容易控制,分子量及分布稳定
  2. 产品分子量比溶液聚合的高,杂质比乳液聚合的少
  3. 后处理工序比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简单

缺点:

  1. 产物中带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
  2. 难以实现连续化

书上例子:氯乙烯悬浮聚合;苯乙烯悬浮聚合;微悬浮聚合

影响颗粒形态的因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乳液聚合(很重要)

单体在水分中衡山城乳液状的聚合

特点:聚合速率和聚合度可以同时增加

优点:

  1. 水作为分散介质,散热容易
  2. 可以在低温下聚合
  3. Rp快,产物分子量高

缺点:

  1. 得到固体聚合物后处理麻烦,成本较高
  2. 难以除尽乳化剂及残留物

组成成分:单体,引发剂,水,乳化剂

  1. 乳化剂作用:①降低表面张力 ②在胶粒或液滴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凝聚 ③形成胶束,使单体增溶

临界胶束浓度CMC:乳化剂开始形成胶束的浓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乳化剂分类:
  • 阴离子乳化剂(传统):极性基团是阴离子。
  • 阳离子乳化剂:活性部分为阳离子
  • 两性乳化剂
  • 非离子乳化剂

脂肪酸纳,十二烷基硫酸钠 C 12 H 25 S 0 4 N a C_{12}H_{25}S0_4Na C12H25S04Na,烷基磺酸钠,烷基芳基磺酸钠
用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示亲水性大小。HLB越大越亲水。
常规乳液聚合乳化剂一般属于水包油型(O/W),在8~18范围内

乳液聚合三阶段:

  • 成核期/增速期
    成核机理:
  1. 胶束成核
  • 胶粒数恒定期/恒速期
    从增溶胶束消失开始,体系中只有胶粒和液滴

  • 降速期
    体系中已经无单体液滴,只剩下胶粒一种粒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1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