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原文哦~ https://blog.51cto.com/whaosoft/11574374
一、电路的基础知识
总结了电路基础知识点。
二、基础模块电路1
下面的五副电路图,你能看懂几个?
TDA2030电路图
34063电路图
555电路
TDA2030电路图
三极管分立元件电路
以上这些电路图,如果能够看懂,那就已经入门电子设计了。如果还没看懂,接下来,开始学习这些基础模块电路。
01.电源电路
直流稳压电源是电子设备的能源电路,关系到整个电路设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电路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本节重点介绍三端固定式(正、负压)集成稳压器、三端可调式(正、负压)集成稳压器以及 DC-DC 电路等组成的典型电路设计
电源处理框图
整流电路的作用是将交流电压 U1变换成脉动的直流 U2,它主要有半波整流、全波整流方式,可以由整流二极管构成整流桥堆来执行,常见的整流二极管有 IN4007、 IN5148 等,桥堆有 RS210 等。滤波电路作用是将脉动直流 U2滤除纹波,变成纹波小的 U3,常见的电路2有 RC 滤波、 KL 滤波、∏型滤波等,常用的选 RC 滤波电路。
集中整流形式
实际应用电路中,芯片输入端和输出端与地之间除分别接大容量滤波电容外,通常还需在芯片引出脚根部接小容量( 0.1µF~10µF)电容 Ci、 Co 到地。Ci 用于抑制芯片自激振荡, Co 用于压窄芯片的高频带宽,减小高频噪声。Ci 和 Co 的具体取值应随芯片输出电压高低及应用电路的方式不同而异。
78 系列三端稳压器基本应用电路
02.运算放大器电路
运算放大器一般可分为通用型、精密型、低噪声型、高速型、低电压低功率型、单电源型等几种,表示运算放大器性能的参数有:单/双电源工作电压、电源电流、输入失调电压、输入失调电流、输入电阻、转换速率、差模输入电阻、失调电流温漂、输入偏置电流、偏置电流温漂、差模电压增益、共模电压增益、单位增益带宽、电源电压抑制、差模输入电压范围、共模输入电压范围、输入噪声电压、输入噪声电流、失调电压温漂、建立时间、长时间漂移等。
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
反相输入比例求和电路
差动放大电路
03.信号产生电路
在各种电子设计制作过程中,需要产生各种波形,如矩形波,正弦波,三角波,单脉冲波等。产生的方法主要利用运算放大器或专用模拟集成电路,配以少量的外接元件可以构成各种类型的信号发生器。
分立模拟电路构成矩形波产生电路
自激式的等效电感振荡器
04.信号处理电路
信号处理电路主要利用集成运算放大器或专用模拟集成电路, 配以少量的外接元件可以构成各种功能的处理电路。主要功能有信号放大、信号滤波、阻抗匹配、电平变换、非线性补偿、电流/电压转换、电压/频率转换等。
运放组成的有源低通滤波器
声音报警电路
05.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
传感器是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被测物理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传感器通常由直接响应于被测量的敏感元件和产生可用信号输出的转换元件以及相应的电子电路所组成。
霍尔传感器基本应用
光电检测电路
06.显示电路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是由发光二极管构成的最为常用的显示器件。数字 LED 显示器利用7个发光二极管显示数字,通常被称为七段 LED 显示器、或者数码管。另外, 数码管中还有一个圆点型发光二极管, 用于显示小数点。
LED显示器内部结构
LCD现实原理,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液晶显示器件的具有偶极矩的液晶棒状分子在排列状态上发生变化,使得通过液晶显示器件的光被调制,从而呈现明与暗或透过与不透过的显示效果。下面介绍 FPGA 驱动点阵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MDLS)的方法与程序。
液晶显示模块电路方框图
三、电路图符号科普
电子设备中有各种各样的图。能够说明它们工作原理的是电原理图,简称电路图。
电路图有两种,一种是说明模拟电子电路工作原理的。它用各种图形符号表示电阻器、电容器、开关、晶体管等实物,用线条把元器件和单元电路按工作原理的关系连接起来。这种图长期以来就一直被叫做电路图。
另一种是说明数字电子电路工作原理的。它用各种图形符号表示门、触发器和各种逻辑部件,用线条把它们按逻辑关系连接起来,它是用来说明各个逻辑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整机的逻辑功能的。为了和模拟电路的电路图区别开来,就把这种图叫做逻辑电路图,简称逻辑图。
除了上述两种图外,常用的还有方框图。它用一个框表示电路的一部分,它能简洁明了地说明电路各部分的关系和整机的工作原理。
一张电路图就好象是一篇文章,各种单元电路就好比是句子,而各种元器件就是组成句子的单词。所以要想看懂电路图,还得从认识单词 —— 元器件开始。有关电阻器、电容器、电感线圈、晶体管等元器件的用途、类别、使用方法等内容。本文只把电路图中常出现的各种符号重述一遍,希望初学者熟悉它们,并记住不忘。
电阻器与电位器
符号详见图 1 所示 ,其中( a )表示一般的阻值固定的电阻器,( b )表示半可调或微调电阻器;( c )表示电位器;( d )表示带开关的电位器。电阻器的文字符号是“ R ”,电位器是“ RP ”,即在 R 的后面再加一个说明它有调节功能的字符“ P ”。
在某些电路中,对电阻器的功率有一定要求,可分别用图 1 中( e )、( f )、( g )、( h )所示符号来表示。
几种特殊电阻器的符号:
第 1 种是热敏电阻符号,热敏电阻器的电阻值是随外界温度而变化的。有的是负温度系数的,用 NTC 来表示;有的是正温度系数的,用 PTC 来表示。它的符号见图( i ),用 θ 或 t° 来表示温度。它的文字符号是“ RT ”。
第 2 种是光敏电阻器符号,见图 1 ( j ),有两个斜向的箭头表示光线。它的文字符号是“ RL ”。
第 3 种是压敏电阻器的符号,压敏电阻阻值是随电阻器两端所加的电压而变化的。符号见图 1 ( k ),用字符 U 表示电压。它的文字符号是“ RV ”。
这三种电阻器实际上都是半导体器件,但习惯上我们仍把它们当作电阻器。
第 4 种特殊电阻器符号是表示新近出现的保险电阻,它兼有电阻器和熔丝的作用。当温度超过 500℃ 时,电阻层迅速剥落熔断,把电路切断,能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它的电阻值很小,目前在彩电中用得很多。它的图形符号见图 1 ( 1 ),文字符号是“ R F ”。
电容器的符号
详见图2 所示 ,其中( a )表示容量固定的电容器,( b )表示有极性电容器,例如各种电解电容器,( c )表示容量可调的可变电容器。( d )表示微调电容器,( e )表示一个双连可变电容器。电容器的文字符号是 C 。
电感器与变压器的符号
电感线圈在电路图中的图形符号见图 3 。其中( a )是电感线圈的一般符号,( b )是带磁芯或铁芯的线圈,( c )是铁芯有间隙的线圈,( d )是带可调磁芯的可调电感,( e )是有多个抽头的电感线圈。电感线圈的文字符号是“ L ”。
变压器的图形符号见图 4 。其中( a )是空芯变压器,( b )是滋芯或铁芯变压器,( c )是绕组间有屏蔽层的铁芯变压器,( d )是次级有中心抽头的变压器,( e )是耦合可变的变压器,( f )是自耦变压器,( g )是带可调磁芯的变压器,( h )中的小圆点是变压器极性的标记。
送话器、拾音器和录放音磁头的符号
送话器的符号见图 5 ☟ ( a )( b )( c ),其中( a )为一般送话器的图形符号,( b )是电容式送话器,( c )是压电晶体式送话器的图形符号。送话器的文字符号是“ BM ”。
拾音器俗称电唱头。图 5 ( d )是立体声唱头的图形符号,它的文字符号是“ B ”。图 5 ( e )是单声道录放音磁头的图形符号。如果是双声道立体声的,就在符号上加一个“ 2 ”字,见图( f )。
扬声器、耳机的符号
扬声器、耳机都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音的换能元件。耳机的符号见图 5 ( g )。它的文字符号是“ B E ”。扬声器的符号见图 5 ( h ),它的文字符号是“ BL ”。
接线元件的符号
电子电路中常常需要进行电路的接通、断开或转换,这时就要使用接线元件。接线元件有两大类:一类是开关;另一类是接插件。
( 1 )开关的符号
在机电式开关中至少有一个动触点和一个静触点。当我们用手扳动、推动或是旋转开关的机构,就可以使动触点和静触点接通或者断开,达到接通或断开电路的目的。
动触点和静触点的组合一般有 3 种: ① 动合(常开)触点,符号见图 6 ( a );② 动断(常闭)触点,符号是图 6 ( b );③ 动换(转换)触点,符号见图 6 ( c )。一个最简单的开关只有一组触点,而复杂的开关就有好几组触点。
开关在电路图中的图形符号见图 7。其中( a )表示一般手动开关;( b )表示按钮开关,带一个动断触点;( c )表示推拉式开关,带一组转换触点;图中把扳键画在触点下方表示推拉的动作;( d )表示旋转式开关,带 3 极同时动合的触点;( e )表示推拉式 1×6 波段开关;( f )表示旋转式 1×6 波段开关的符号。开关的文字符号用“ S ”,对控制开关、波段开关可以用“ SA ”,对按钮式开关可以用“ SB ”。
( 2 )接插件的符号
接插件的图形符号见图 8 。其中( a )表示一个插头和一个插座,(有两种表示方式)左边表示插座,右边表示插头。( b )表示一个已经插入插座的插头。( c )表示一个 2 极插头座,也称为 2 芯插头座。( d )表示一个 3 极插头座,也就是常用的 3 芯立体声耳机插头座。( e )表示一个 6 极插头座。为了简化也可以用图( f )表示,在符号上方标上数字 6 ,表示是 6 极。接插件的文字符号是 X 。为了区分,可以用“ XP ”表示插头,用“ XS ”表示插座。
继电器的符号
因为继电器是由线圈和触点组两部分组成的,所以继电器在电路图中的图形符号也包括两部分:
一个长方框表示线圈;一组触点符号表示触点组合。当触点不多电路比较简单时,往往把触点组直接画在线圈框的一侧,这种画法叫集中表示法,如图 9 ( a )。当触点较多而且每对触点所控制的电路又各不相同时,为了方便,常常采用分散表示法。就是把线圈画在控制电路中,把触点按各自的工作对象分别画在各个受控电路里。这种画法对简化和分析电路有利。但这种画法必须在每对触点旁注上继电器的编号和该触点的编号,并且规定所有的触点都应该按继电器不通电的原始状态画出。
图 9 ( b )是一个触摸开关。当人手触摸到金属片 A 时, 555 时基电路输出( 3 端)高电位,使继电器 KR1 通电,触点闭合使灯点亮使电铃发声。555 时基电路是控制部分,使用的是 6 伏低压电。电灯和电铃是受控部分,使用的是 220 伏市电。
继电器的文字符号都是“ K ”。有时为了区别,交流继电器用“ KA ”,电磁继电器和舌簧继电器可以用“ KR ”,时间继电器可以用“ KT ”。
电池及熔断器符号
电池的图形符号见图 10 。长线表示正极,短线表示负极,有时为了强调可以把短线画得粗一些。图 10 ( b )是表示一个电池组。有时也可以把电池组简化地画成一个电池,但要在旁边注上电压或电池的数量。图 10 ( c )是光电池的图形符号。电池的文字符号为“ GB ”。熔断器的图形符号见图 11 ,它的文字符号是“ FU ”。
二极管、三极管符号
半导体二极管在电路图中的图形符号见图 12 。其中( a )为一段二极管的符号,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电流流动的方向,就是说在这个二级管上端接正,下端接负电压时它就能导通。图( b )是稳压二极管符号。图( c )是变容二极管符号,旁边的电容器符号表示它的结电容是随着二极管两端的电压变化的。图( d )是热敏二极管符号。图( e )是发光二极管符号,用两个斜向放射的箭头表示它能发光。图( f )是磁敏二极管符号,它能对外加磁场作出反应,常被制成接近开关而用在自动控制方面。二极管的文字符号用“ V ”,有时为了和三极管区别,也可能用“ VD ”来表示。
由于 PNP 型和 NPN 型三极管在使用时对电源的极性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在三极管的图形符号中应该能够区别和表示出来。图形符号的标准规定:只要是 PNP 型三极管,不管它是用锗材料的还是用硅材料的,都用图 13 ( a )来表示。同样,只要是 NPN 型三极管,不管它是用锗材料还是硅材料的,都用图 13 ( b )来表示。图 13 ( c )是光敏三极管的符号。图 13 ( d )表示一个硅 NPN 型磁敏三极管。
晶闸管、单结晶体管、场效应管的符号
晶闸管是晶体闸流管或可控硅整流器的简称,常用的有单向晶闸管、双向晶闸管和光控晶闸管,它们的符号分别为图 14 中的( a )( b )( c )。晶闸管的文字符号是“ VS ”。
单结晶体管的符号见图 15 。
利用电场控制的半导体器件,称为场效应管,它的符号如图 16 所示,其中( a )表示 N 沟道结型场效应管,( b )表示 N 沟道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 c )表示 P 沟道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它们的文字符号也是“ VT ”。
前面介绍了电路图中的元器件的作用和符号。一张电路图通常有几十乃至几百个元器件,它们的连线纵横交叉,形式变化多端,初学者往往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怎样才能读懂它。
其实电子电路本身有很强的规律性,不管多复杂的电路,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它是由少数几个单元电路组成的。好象孩子们玩的积木,虽然只有十来种或二三十种块块,可是在孩子们手中却可以搭成几十乃至几百种平面图形或立体模型。
同样道理,再复杂的电路,经过分析就可发现,它也是由少数几个单元电路组成的。因此初学者只要先熟悉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再学会分析和分解电路的本领,看懂一般的电路图应该是不难的。
按单元电路的功能可以把它们分成若干类,每一类又有好多种,全部单元电路大概总有几百种。下面我们选最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来介绍。让我们从电源电路开始。
电源电路的功能和组成
每个电子设备都有一个供给能量的电源电路。电源电路有整流电源、逆变电源和变频器三种。常见的家用电器中多数要用到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的最简单的供电方法是用电池。但电池有成本高、体积大、需要不时更换(蓄电池则要经常充电)的缺点,因此最经济可靠而又方便的是使用整流电源。
电子电路中的电源一般是低压直流电,所以要想从 220 伏市电变换成直流电,应该先把 220 伏交流变成低压交流电,再用整流电路变成脉动的直流电,最后用滤波电路滤除脉动直流电中的交流成分后才能得到直流电。有的电子设备对电源的质量要求很高,所以有时还需要再增加一个稳压电路。因此整流电源的组成一般有四大部分,见图 1 。其中变压电路其实就是一个铁芯变压器,需要介绍的只是后面三种单元电路。
整流电路
整流电路是利用半导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能把交流电变成单向脉动直流电的电路。
( 1 )半波整流
半波整流电路只需一个二极管,见图 2 ( a )。在交流电正半周时 VD 导通,负半周时 VD 截止,负载 R 上得到的是脉动的直流电。
( 2 )全波整流
全波整流要用两个二极管,而且要求变压器有带中心抽头的两个圈数相同的次级线圈,见图 2 ( b )。负载 R L 上得到的是脉动的全波整流电流,输出电压比半波整流电路高。
( 3 )全波桥式整流
用 4 个二极管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可以使用只有单个次级线圈的变压器,见图 2 ( c )。负载上的电流波形和输出电压值与全波整流电路相同。
( 4 )倍压整流
用多个二极管和电容器可以获得较高的直流电压。图 2 ( d )是一个二倍压整流电路。当 U2 为负半周时 VD1 导通, C1 被充电, C1 上最高电压可接近 1.4U2 ;当 U2 正半周时 VD2 导通, C1 上的电压和 U2 叠加在一起对 C2 充电,使 C2 上电压接近 2.8U2 ,是 C1 上电压的 2 倍,所以叫倍压整流电路。
滤波电路
整流后得到的是脉动直流电,如果加上滤波电路滤除脉动直流电中的交流成分,就可得到平滑的直流电。
( 1 )电容滤波
把电容器和负载并联,如图 3 ( a ),正半周时电容被充电,负半周时电容放电,就可使负载上得到平滑的直流电。
( 2 )电感滤波
把电感和负载串联起来,如图 3 ( b ),也能滤除脉动电流中的交流成分。
( 3 ) L 、 C 滤波
用 1 个电感和 1 个电容组成的滤波电路因为象一个倒写的字母“ L ”,被称为 L 型,见图 3 ( c )。用 1 个电感和 2 个电容的滤波电路因为象字母“ π ”,被称为 π 型,见图 3 ( d ),这是滤波效果较好的电路。
( 4 ) RC 滤波
电感器的成本高、体积大,所以在电流不太大的电子电路中常用电阻器取代电感器而组成 RC 滤波电路。同样,它也有 L 型,见图 3 ( e );π 型,见图 3 ( f )。
稳压电路
交流电网电压的波动和负载电流的变化都会使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随之变动,因此要求较高的电子电路必须使用稳压电源。
(1 )稳压管并联稳压电路
用一个稳压管和负载并联的电路是最简单的稳压电路,见图 4 ( a )。图中 R 是限流电阻。这个电路的输出电流很小,它的输出电压等于稳压管的稳定电压值 V Z 。
(2 )串联型稳压电路
有放大和负反馈作用的串联型稳压电路是最常用的稳压电路。它的电路和框图见图 4 ( b )、( c )。它是从取样电路( R3 、 R4 )中检测出输出电压的变动,与基准电压( V Z )比较并经放大器( VT2 )放大后加到调整管( VT1 )上,使调整管两端的电压随着变化。如果输出电压下降,就使调整管管压降也降低,于是输出电压被提升;如果输出电压上升,就使调整管管压降也上升,于是输出电压被压低,结果就使输出电压基本不变。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发展成很多变型电路或增加一些辅助电路,如用复合管作调整管,输出电压可调的电路,用运算放大器作比较放大的电路,以及增加辅助电源和过流保护电路等。
( 3 )开关型稳压电路
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新型稳压电源是开关型稳压电源。它的调整管工作在开关状态,本身功耗很小,所以有效率高、体积小等优点,但电路比较复杂。
开关稳压电源从原理上分有很多种。它的基本原理框图见图 4 ( d )。图中电感 L 和电容 C 是储能和滤波元件,二极管 VD 是调整管在关断状态时为 L 、 C 滤波器提供电流通路的续流二极管。开关稳压电源的开关频率都很高,一般为几~几十千赫,所以电感器的体积不很大,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也不多。
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 : 从取样电路( R3 、 R4 )中检测出取样电压经比较放大后去控制一个矩形波发生器。矩形波发生器的输出脉冲是控制调整管( VT )的导通和截止时间的。如果输出电压 U 0 因为电网电压或负载电流的变动而降低,就会使矩形波发生器的输出脉冲变宽,于是调整管导通时间增大,使 L 、 C 储能电路得到更多的能量,结果是使输出电压 U 0 被提升,达到了稳定输出电压的目的。
( 4 )集成化稳压电路
近年来已有大量集成稳压器产品问世,品种很多,结构也各不相同。目前用得较多的有三端集成稳压器,有输出正电压的 CW7800 系列和输出负电压的 CW7900 系列等产品。输出电流从 0.1A ~ 3A ,输出电压有 5V 、 6V 、 9V 、 12V 、 15V 、 18V 、 24V 等多种。
这种集成稳压器只有三个端子,稳压电路的所有部分包括大功率调整管以及保护电路等都已集成在芯片内。使用时只要加上散热片后接到整流滤波电路后面就行了。外围元件少,稳压精度高,工作可靠,一般不需调试。
图 4 ( e )是一个三端稳压器电路。图中 C 是主滤波电容, C1 、 C2 是消除寄生振荡的电容 ,VD 是为防止输入短路烧坏集成块而使用的保护二极管。
电源电路读图要点和举例
电源电路是电子电路中比较简单然而却是应用最广的电路。拿到一张电源电路图时,应该:
① 先按“整流 — 滤波 — 稳压”的次序把整个电源电路分解开来,逐级细细分析。
② 逐级分析时要分清主电路和辅助电路、主要元件和次要元件,弄清它们的作用和参数要求等。例如开关稳压电源中,电感电容和续流二极管就是它的关键元件。
③ 因为晶体管有 NPN 和 PNP 型两类,某些集成电路要求双电源供电,所以一个电源电路往往包括有不同极性不同电压值和好几组输出。读图时必须分清各组输出电压的数值和极性。在组装和维修时也要仔细分清晶体管和电解电容的极性,防止出错。
④ 熟悉某些习惯画法和简化画法。⑤ 最后把整个电源电路从前到后全面综合贯通起来。这张电源电路图也就读懂了。
例 1 电热毯控温电路
图 5 是一个电热毯电路。开关在“ 1 ”的位置是低温档。220 伏市电经二极管后接到电热毯,因为是半波整流,电热毯两端所加的是约 100 伏的脉动直流电,发热不高,所以是保温或低温状态。开关扳到“ 2 ”的位置, 220 伏市电直接接到电热毯上,所以是高温档。
例 2 高压电子灭蚊蝇器
图 6 是利用倍压整流原理得到小电流直流高压电的灭蚊蝇器。 220 伏交流经过四倍压整流后输出电压可达 1100 伏,把这个直流高压加到平行的金属丝网上。网下放诱饵,当苍蝇停在网上时造成短路,电容器上的高压通过苍蝇身体放电把蝇击毙。苍蝇尸体落下后,电容器又被充电,电网又恢复高压。这个高压电网电流很小,因此对人无害。
由于昆虫夜间有趋光性,因此如在这电网后面放一个 3 瓦荧光灯或小型黑光灯,就可以诱杀蚊虫和有害昆虫。
例 3 实用稳压电源
图 7 是一个实用的稳压电源。输出电压 3 ~ 9 伏可调,输出电流最大 100 毫安。这个电路就是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要注意的是 :① 整流桥的画法和图 2 ( c )不同,实际上它就是桥式整流电路。② 这个电路使用 PNP 型锗管,所以输出是负电压,正极接地。③ 用两个普通二极管代替稳压管。任何二极管的正向压降都是基本不变的,因此可用二极管代替稳压管。2AP 型二极管的正向压降约是 0.3 伏, 2CP 型约是 0.7 伏, 2CZ 型约是 1 伏。图中用了两个 2CZ 二极管作基准电压。④ 取样电阻是一个电位器,所以输出电压是可调的。
能够把微弱的信号放大的电路叫做放大电路或放大器。例如助听器里的关键部件就是一个放大器。
放大电路的用途和组成
放大器有交流放大器和直流放大器。交流放大器又可按频率分为低频、中源和高频;接输出信号强弱分成电压放大、功率放大等。此外还有用集成运算放大器和特殊晶体管作器件的放大器。它是电子电路中最复杂多变的电路。但初学者经常遇到的也只是少数几种较为典型的放大电路。
读放大电路图时也还是按照“逐级分解、抓住关键、细致分析、全面综合”的原则和步骤进行。首先把整个放大电路按输入、输出逐级分开,然后逐级抓住关键进行分析弄通原理。放大电路有它本身的特点:一是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工作状态,所以有时往往要画出它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才能进行分析;二是电路往往加有负反馈,这种反馈有时在本级内,有时是从后级反馈到前级,所以在分析这一级时还要能“瞻前顾后”。在弄通每一级的原理之后就可以把整个电路串通起来进行全面综合。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放大电路:
低频电压放大器
低频电压放大器是指工作频率在 20 赫~ 20 千赫之间、输出要求有一定电压值而不要求很强的电流的放大器。
( 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图 1 ( a )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C1 是输入电容, C2 是输出电容,三极管 VT 就是起放大作用的器件, RB 是基极偏置电阻 ,RC 是集电极负载电阻。1 、 3 端是输入, 2 、 3 端是输出。3 端是公共点,通常是接地的,也称“地”端。静态时的直流通路见图 1 ( b ),动态时交流通路见图 1 ( c )。电路的特点是电压放大倍数从十几到一百多,输出电压的相位和输入电压是相反的,性能不够稳定,可用于一般场合。
( 2 )分压式偏置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图 2 比图 1 多用 3 个元件。基极电压是由 RB1 和 RB2 分压取得的,所以称为分压偏置。发射极中增加电阻 RE 和电容 CE , CE 称交流旁路电容,对交流是短路的;RE 则有直流负反馈作用。所谓反馈是指把输出的变化通过某种方式送到输入端,作为输入的一部分。如果送回部分和原来的输入部分是相减的,就是负反馈。图中基极真正的输入电压是 RB2 上电压和 RE 上电压的差值,所以是负反馈。由于采取了上面两个措施,使电路工作稳定性能提高,是应用最广的放大电路。
( 3 )射极输出器
图 3 ( a )是一个射极输出器。它的输出电压是从射极输出的。图 3 ( b )是它的交流通路图,可以看到它是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这个图中,晶体管真正的输入是 V i 和 V o 的差值,所以这是一个交流负反馈很深的电路。由于很深的负反馈,这个电路的特点是:电压放大倍数小于 1 而接近 1 ,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同相,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失真小,频带宽,工作稳定。它经常被用作放大器的输入级、输出级或作阻抗匹配之用。
( 4 )低频放大器的耦合
一个放大器通常有好几级,级与级之间的联系就称为耦合。放大器的级间耦合方式有三种:①RC 耦合,见图 4 ( a )。优点是简单、成本低。但性能不是最佳。② 变压器耦合,见图 4 ( b )。优点是阻抗匹配好、输出功率和效率高,但变压器制作比较麻烦。③ 直接耦合,见图 4 ( c )。优点是频带宽,可作直流放大器使用,但前后级工作有牵制,稳定性差,设计制作较麻烦。
功率放大器
能把输入信号放大并向负载提供足够大的功率的放大器叫功率放大器。例如收音机的末级放大器就是功率放大器。
( 1 )甲类单管功率放大器
图 5 是单管功率放大器, C1 是输入电容, T 是输出变压器。它的集电极负载电阻 Ri′ 是将负载电阻 R L 通过变压器匝数比折算过来的:
RC′= ( N1 N2 ) 2 RL=N 2 RL
负载电阻是低阻抗的扬声器,用变压器可以起阻抗变换作用,使负载得到较大的功率。
这个电路不管有没有输入信号,晶体管始终处于导通状态,静态电流比较大,困此集电极损耗较大,效率不高,大约只有 35 %。这种工作状态被称为甲类工作状态。这种电路一般用在功率不太大的场合,它的输入方式可以是变压器耦合也可以是 RC 耦合。
( 2 )乙类推挽功率放大器
图 6 是常用的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它由两个特性相同的晶体管组成对称电路,在没有输入信号时,每个管子都处于截止状态,静态电流几乎是零,只有在有信号输入时管子才导通,这种状态称为乙类工作状态。当输入信号是正弦波时,正半周时 VT1 导通 VT2 截止,负半周时 VT2 导通 VT1 截止。两个管子交替出现的电流在输出变压器中合成,使负载上得到纯正的正弦波。这种两管交替工作的形式叫做推挽电路。
乙类推挽放大器的输出功率较大,失真也小,效率也较高,一般可达 60 %。
( 3 ) OTL 功率放大器
目前广泛应用的无变压器乙类推挽放大器,简称 OTL 电路,是一种性能很好的功率放大器。为了易于说明,先介绍一个有输入变压器没有输出变压器的 OTL 电路,如图 7 。
这个电路使用两个特性相同的晶体管,两组偏置电阻和发射极电阻的阻值也相同。在静态时, VT1 、 VT2 流过的电流很小,电容 C 上充有对地为 1 2 E c 的直流电压。在有输入信号时,正半周时 VT1 导通, VT2 截止,集电极电流 i c1 方向如图所示,负载 RL 上得到放大了的正半周输出信号。负半周时 VT1 截止, VT2 导通,集电极电流 i c2 的方向如图所示, RL 上得到放大了的负半周输出信号。这个电路的关键元件是电容器 C ,它上面的电压就相当于 VT2 的供电电压。
以这个电路为基础,还有用三极管倒相的不用输入变压器的真正 OTL 电路,用 PNP 管和 NPN 管组成的互补对称式 OTL 电路,以及最新的桥接推挽功率放大器,简称 BTL 电路等等。
直流放大器
能够放大直流信号或变化很缓慢的信号的电路称为直流放大电路或直流放大器。测量和控制方面常用到这种放大器。
( 1 )双管直耦放大器
直流放大器不能用 RC 耦合或变压器耦合,只能用直接耦合方式。图 8 是一个两级直耦放大器。直耦方式会带来前后级工作点的相互牵制,电路中在 VT2 的发射极加电阻 R E 以提高后级发射极电位来解决前后级的牵制。直流放大器的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零点漂移。所谓零点漂移是指放大器在没有输入信号时,由于工作点不稳定引起静态电位缓慢地变化,这种变化被逐级放大,使输出端产生虚假信号。放大器级数越多,零点漂移越严重。所以这种双管直耦放大器只能用于要求不高的场合。
( 2 )差分放大器
解决零点漂移的办法是采用差分放大器,图 9 是应用较广的射极耦合差分放大器。它使用双电源,其中 VT1 和 VT2 的特性相同,两组电阻数值也相同, R E 有负反馈作用。实际上这是一个桥形电路,两个 R C 和两个管子是四个桥臂,输出电压 V 0 从电桥的对角线上取出。没有输入信号时,因为 RC1=RC2 和两管特性相同,所以电桥是平衡的,输出是零。由于是接成桥形,零点漂移也很小。
差分放大器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集成运算放大器
集成运算放大器是一种把多级直流放大器做在一个集成片上,只要在外部接少量元件就能完成各种功能的器件。因为它早期是用在模拟计算机中做加法器、乘法器用的,所以叫做运算放大器。它有十多个引脚,一般都用有 3 个端子的三角形符号表示,如图 10 。它有两个输入端、 1 个输出端,上面那个输入端叫做反相输入端,用“ — ”作标记;下面的叫同相输入端,用“+”作标记。
集成运算放大器可以完成加、减、乘、除、微分、积分等多种模拟运算,也可以接成交流或直流放大器应用。在作放大器应用时有:
( 1 )带调零的同相输出放大电路
图 11 是带调零端的同相输出运放电路。引脚 1 、 11 、 12 是调零端,调整 RP 可使输出端( 8 )在静态时输出电压为零。9 、 6 两脚分别接正、负电源。输入信号接到同相输入端( 5 ),因此输出信号和输入信号同相。放大器负反馈经反馈电阻 R2 接到反相输入端( 4 )。同相输入接法的电压放大倍数总是大于 1 的。
( 2 )反相输出运放电路
也可以使输入信号从反相输入端接入,如图 12 。如对电路要求不高,可以不用调零,这时可以把 3 个调零端短路。
输入信号从耦合电容 C1 经 R1 接入反相输入端,而同相输入端通过电阻 R3 接地。反相输入接法的电压放大倍数可以大于 1 、等于 1 或小于 1 。
( 3 )同相输出高输入阻抗运放电路
图 13 中没有接入 R1 ,相当于 R1 阻值无穷大,这时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等于 1 ,输入阻抗可达几百千欧。
>
放大电路读图要点和举例
放大电路是电子电路中变化较多和较复杂的电路。在拿到一张放大电路图时,首先要把它逐级分解开,然后一级一级分析弄懂它的原理,最后再全面综合。
读图时要注意:
① 在逐级分析时要区分开主要元器件和辅助元器件。放大器中使用的辅助元器件很多,如偏置电路中的温度补偿元件,稳压稳流元器件,防止自激振荡的防振元件、去耦元件,保护电路中的保护元件等。
② 在分析中最主要和困难的是反馈的分析,要能找出反馈通路,判断反馈的极性和类型,特别是多级放大器,往往以后级将负反馈加到前级,因此更要细致分析。
③ 一般低频放大器常用 RC 耦合方式;高频放大器则常常是和 LC 调谐电路有关的,或是用单调谐或是用双调谐电路,而且电路里使用的电容器容量一般也比较小。
④ 注意晶体管和电源的极性,放大器中常常使用双电源,这是放大电路的特殊性。
例 1 助听器电路
图 14 是一个助听器电路,实际上是一个 4 级低频放大器。 VT1 、 VT2 之间和 VT3 、 VT4 之间采用直接耦合方式, VT2 和 VT3 之间则用 RC 耦合。为了改善音质, VT1 和 VT3 的本级有并联电压负反馈( R2 和 R7 )。由于使用高阻抗的耳机,所以可以把耳机直接接在 VT4 的集电极回路内。R6 、 C2 是去耦电路, C6 是电源滤波电容。
例 2 收音机低放电路
图 15 是普及型收音机的低放电路。电路共 3 级,第 1 级( VT1 )前置电压放大,第 2 级( VT2 )是推动级,第 3 级( VT3 、 VT4 )是推挽功放。VT1 和 VT2 之间采用直接耦合, VT2 和 VT3 、 VT4 之间用输入变压器( T1 )耦合并完成倒相,最后用输出变压器( T2 )输出,使用低阻扬声器。此外, VT1 本级有并联电压负反馈( R1 ), T2 次级经 R3 送回到 VT2 有串联电压负反馈。电路中 C2 的作用是增强高音区的负反馈,减弱高音以增强低音。R4 、 C4 为去耦电路, C3 为电源的滤波电容。整个电路简单明了。
振荡电路的用途和振荡条件
不需要外加信号就能自动地把直流电能转换成具有一定振幅和一定频率的交流信号的电路就称为振荡电路或振荡器。这种现象也叫做自激振荡。或者说,能够产生交流信号的电路就叫做振荡电路。
一个振荡器必须包括三部分:放大器、正反馈电路和选频网络。
放大器能对振荡器输入端所加的输入信号予以放大使输出信号保持恒定的数值。正反馈电路保证向振荡器输入端提供的反馈信号是相位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振荡维持下去。选频网络则只允许某个特定频率 f 0 能通过,使振荡器产生单一频率的输出。
振荡器能不能振荡起来并维持稳定的输出是由以下两个条件决定的:
一个是反馈电压 u f 和输入电压 U i 要相等,这是振幅平衡条件。二是 u f 和 u i 必须相位相同,这是相位平衡条件,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是正反馈。一般情况下,振幅平衡条件往往容易做到,所以在判断一个振荡电路能否振荡,主要是看它的相位平衡条件是否成立。
振荡器按振荡频率的高低可分成超低频( 20 赫以下)、低频( 20 赫~ 200 千赫)、高频( 200 千赫~ 30 兆赫)和超高频( 10 兆赫~ 350 兆赫)等几种。按振荡波形可分成正弦波振荡和非正弦波振荡两类。
正弦波振荡器按照选频网络所用的元件可以分成 LC 振荡器、 RC 振荡器和石英晶体振荡器三种。石英晶体振荡器有很高的频率稳定度,只在要求很高的场合使用。在一般家用电器中,大量使用着各种 L C 振荡器和 RG 振荡器。
LC 振荡器
LC 振荡器的选频网络是 LC 谐振电路。它们的振荡频率都比较高,常见电路有 3 种。
( 1 )变压器反馈 LC 振荡电路
图 1 ( a )是变压器反馈 LC 振荡电路。晶体管 VT 是共发射极放大器。变压器 T 的初级是起选频作用的 LC 谐振电路,变压器 T 的次级向放大器输入提供正反馈信号。接通电源时, LC 回路中出现微弱的瞬变电流,但是只有频率和回路谐振频率 f 0 相同的电流才能在回路两端产生较高的电压,这个电压通过变压器初次级 L1 、 L2 的耦合又送回到晶体管 V 的基极。从图 1 ( b )看到,只要接法没有错误,这个反馈信号电压是和输入信号电压相位相同的,也就是说,它是正反馈。因此电路的振荡迅速加强并最后稳定下来。
变压器反馈 LC 振荡电路的特点是:频率范围宽、容易起振,但频率稳定度不高。它的振荡频率是:f 0 =1 / 2π LC 。常用于产生几十千赫到几十兆赫的正弦波信号。
( 2 )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
图 2 ( a )是另一种常用的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图中电感 L1 、 L2 和电容 C 组成起选频作用的谐振电路。从 L2 上取出反馈电压加到晶体管 VT 的基极。从图 2 ( b )看到,晶体管的输入电压和反馈电压是同相的,满足相位平衡条件的,因此电路能起振。由于晶体管的 3 个极是分别接在电感的 3 个点上的,因此被称为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
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的特点是:频率范围宽、容易起振,但输出含有较多高次调波,波形较差。它的振荡频率是:f 0 =1/2π LC ,其中 L=L1 + L2 + 2M 。常用于产生几十兆赫以下的正弦波信号。
( 3 )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还有一种常用的振荡电路是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见图 3 ( a )。图中电感 L 和电容 C1 、 C2 组成起选频作用的谐振电路,从电容 C2 上取出反馈电压加到晶体管 VT 的基极。从图 3 ( b )看到,晶体管的输入电压和反馈电压同相,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因此电路能起振。由于电路中晶体管的 3 个极分别接在电容 C1 、 C2 的 3 个点上,因此被称为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的特点是:频率稳定度较高,输出波形好,频率可以高达 100 兆赫以上,但频率调节范围较小,因此适合于作固定频率的振荡器。它的振荡频率是:f 0 =1/2π LC ,其中 C= C 1 C 2 C 1 +C 2 。
上面 3 种振荡电路中的放大器都是用的共发射极电路。共发射极接法的振荡器增益较高,容易起振。也可以把振荡电路中的放大器接成共基极电路形式。共基极接法的振荡器振荡频率比较高,而且频率稳定性好。
RC 振荡器
RC 振荡器的选频网络是 RC 电路,它们的振荡频率比较低。常用的电路有两种。
( 1 ) RC 相移振荡电路
图 4 ( a )是 RC 相移振荡电路。电路中的 3 节 RC 网络同时起到选频和正反馈的作用。从图 4 ( b )的交流等效电路看到:因为是单级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晶体管 VT 的输出电压 U o 与输出电压 U i 在相位上是相差 180° 。当输出电压经过 RC 网络后,变成反馈电压 U f 又送到输入端时,由于 RC 网络只对某个特定频率 f 0 的电压产生 180° 的相移,所以只有频率为 f 0 的信号电压才是正反馈而使电路起振。可见 RC 网络既是选频网络,又是正反馈电路的一部分。
RC 相移振荡电路的特点是:电路简单、经济,但稳定性不高,而且调节不方便。一般都用作固定频率振荡器和要求不太高的场合。它的振荡频率是:当 3 节 RC 网络的参数相同时:f 0 = 1 2π 6RC 。频率一般为几十千赫。
( 2 ) RC 桥式振荡电路
图 5 ( a )是一种常见的 RC 桥式振荡电路。图中左侧的 R1C1 和 R2C2 串并联电路就是它的选频网络。这个选频网络又是正反馈电路的一部分。这个选频网络对某个特定频率为 f 0 的信号电压没有相移(相移为 0° ),其它频率的电压都有大小不等的相移。由于放大器有 2 级,从 V2 输出端取出的反馈电压 U f 是和放大器输入电压同相的( 2 级相移 360°=0° )。因此反馈电压经选频网络送回到 VT1 的输入端时,只有某个特定频率为 f 0 的电压才能满足相位平衡条件而起振。可见 RC 串并联电路同时起到了选频和正反馈的作用。
实际上为了提高振荡器的工作质量,电路中还加有由 R t 和 R E1 组成的串联电压负反馈电路。其中 R t 是一个有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它对电路能起到稳定振荡幅度和减小非线性失真的作用。从图 5 ( b )的等效电路看到,这个振荡电路是一个桥形电路。R1C1 、 R2C2 、 R t 和 R E1 分别是电桥的 4 个臂,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分别接在电桥的两个对角线上,所以被称为 RC 桥式振荡电路。
RC 桥式振荡电路的性能比 RC 相移振荡电路好。它的稳定性高、非线性失真小,频率调节方便。它的振荡频率是:当 R1=R2=R 、 C1=C2=C 时 f 0 = 1 2πRC 。它的频率范围从 1 赫~ 1 兆赫。
调幅和检波电路
广播和无线电通信是利用调制技术把低频声音信号加到高频信号上发射出去的。在接收机中还原的过程叫解调。其中低频信号叫做调制信号,高频信号则叫载波。常见的连续波调制方法有调幅和调频两种,对应的解调方法就叫检波和鉴频。
下面我们先介绍调幅和检波电路。
( 1 )调幅电路
调幅是使载波信号的幅度随着调制信号的幅度变化,载波的频率和相应不变。能够完成调幅功能的电路就叫调幅电路或调幅器。
调幅是一个非线性频率变换过程,所以它的关键是必须使用二极管、三极管等非线性器件。根据调制过程在哪个回路里进行可以把三极管调幅电路分成集电极调幅、基极调幅和发射极调幅 3 种。下面举集电极调幅电路为例。
图 6 是集电极调幅电路,由高频载波振荡器产生的等幅载波经 T1 加到晶体管基极。低频调制信号则通过 T3 耦合到集电极中。C1 、 C2 、 C3 是高频旁路电容, R1 、 R2 是偏置电阻。集电极的 LC 并联回路谐振在载波频率上。如果把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选在特性曲线的弯曲部分,三极管就是一个非线性器件。因为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是随着调制电压变化的,所以集电极中的 2 个信号就因非线性作用而实现了调幅。由于 LC 谐振回路是调谐在载波的基频上,因此在 T2 的次级就可得到调幅波输出。
( 2 )检波电路
检波电路或检波器的作用是从调幅波中取出低频信号。它的工作过程正好和调幅相反。检波过程也是一个频率变换过程,也要使用非线性元器件。常用的有二极管和三极管。另外为了取出低频有用信号,还必须使用滤波器滤除高频分量,所以检波电路通常包含非线性元器件和滤波器两部分。下面举二极管检波器为例说明它的工作。
图 7 是一个二极管检波电路。 VD 是检波元件, C 和 R 是低通滤波器。当输入的已调波信号较大时,二极管 VD 是断续工作的。正半周时,二极管导通,对 C 充电;负半周和输入电压较小时,二极管截止, C 对 R 放电。在 R 两端得到的电压包含的频率成分很多,经过电容 C 滤除了高频部分,再经过隔直流电容 C 0 的隔直流作用,在输出端就可得到还原的低频信号。
调频和鉴频电路
调频是使载波频率随调制信号的幅度变化,而振幅则保持不变。鉴频则是从调频波中解调出原来的低频信号,它的过程和调频正好相反。
( 1 )调频电路
能够完成调频功能的电路就叫调频器或调频电路。常用的调频方法是直接调频法,也就是用调制信号直接改变载波振荡器频率的方法。图 8 画出了它的大意,图中用一个可变电抗元件并联在谐振回路上。用低频调制信号控制可变电抗元件参数的变化,使载波振荡器的频率发生变化。
( 2 )鉴频电路
能够完成鉴频功能的电路叫鉴频器或鉴频电路,有时也叫频率检波器。鉴频的方法通常分二步,第一步先将等幅的调频波变成幅度随频率变化的调频 — 调幅波,第二步再用一般的检波器检出幅度变化,还原成低频信号。常用的鉴频器有相位鉴频器、比例鉴频器等。
脉冲电路的用途和特点
在电子电路中,电源、放大、振荡和调制电路被称为模拟电子电路,因为它们加工和处理的是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电子电路中另一大类电路的数字电子电路。它加工和处理的对象是不连续变化的数字信号。数字电子电路又可分成脉冲电路和数字逻辑电路,它们处理的都是不连续的脉冲信号。脉冲电路是专门用来产生电脉冲和对电脉冲进行放大、变换和整形的电路。家用电器中的定时器、报警器、电子开关、电子钟表、电子玩具以及电子医疗器具等,都要用到脉冲电路。
电脉冲有各式各样的形状,有矩形、三角形、锯齿形、钟形、阶梯形和尖顶形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矩形脉冲。要说明一个矩形脉冲的特性可以用脉冲幅度 Um 、脉冲周期 T 或频率 f 、脉冲前沿 t r 、脉冲后沿 t f 和脉冲宽度 t k 来表示。如果一个脉冲的宽度 t k =1 / 2T ,它就是一个方波。
脉冲电路和放大振荡电路最大的不同点,或者说脉冲电路的特点是:脉冲电路中的晶体管是工作在开关状态的。大多数情况下,晶体管是工作在特性曲线的饱和区或截止区的,所以脉冲电路有时也叫开关电路。从所用的晶体管也可以看出来,在工作频率较高时都采用专用的开关管,如 2AK 、 2CK 、DK 、 3AK 型管,只有在工作频率较低时才使用一般的晶体管。
就拿脉冲电路中最常用的反相器电路(图 1 )来说,从电路形式上看,它和放大电路中的共发射电路很相似。在放大电路中,基极电阻 R b2 是接到正电源上以取得基极偏压;而这个电路中,为了保证电路可靠地截止, R b2 是接到一个负电源上的,而且 R b1 和 R b2 的数值是按晶体管能可靠地进入饱和区或止区的要求计算出来的。不仅如此,为了使晶体管开关速度更快,在基极上还加有加速电容 C ,在脉前沿产生正向尖脉冲可使晶体管快速进入导通并饱和;在脉冲后沿产生负向尖脉冲使晶体管快速进入截止状态。除了射极输出器是个特例,脉冲电路中的晶体管都是工作在开关状态的,这是一个特点。
脉冲电路的另一个特点是一定有电容器(用电感较少)作关键元件,脉冲的产生、波形的变换都离不开电容器的充放电。
产生脉冲的多谐振荡器
脉冲有各种各样的用途,有对电路起开关作用的控制脉冲,有起统帅全局作用的时钟脉冲,有做计数用的计数脉冲,有起触发启动作用的触发脉冲等等。不管是什么脉冲,都是由脉冲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而且大多是短形脉冲或以矩形脉冲为原型变换成的。因为矩形脉冲含有丰富的谐波,所以脉冲信号发生器也叫自激多谐振荡器或简称多谐振荡器。如果用门来作比喻,多谐振荡器输出端时开时闭的状态可以把多谐振荡器比作宾馆的自动旋转门,它不需要人去推动,总是不停地开门和关门。
( 1 )集基耦合多谐振荡器
图 2 是一个典型的分立元件集基耦合多谐振荡器。它由两个晶体管反相器经 RC 电路交叉耦合接成正反馈电路组成。两个电容器交替充放电使两管交替导通和截止,使电路不停地从一个状态自动翻转到另一个状态,形成自激振荡。从 A 点或 B 点可得到输出脉冲。当 R b1 =R b2 =R , C b1 =C b2 =C 时,输出是幅度接近 E 的方波,脉冲周期 T=1.4RC 。如果两边不对称,则输出是矩形脉冲。
( 2 ) RC 环形振荡器
图 4 是常用的 RC 环形振荡器。它用奇数个门、首尾相连组成闭环形,环路中有 RC 延时电路。图中 RS 是保护电阻, R 和 C 是延时电路元件,它们的数值决定脉冲周期。输出脉冲周期 T=2.2RC 。如果把 R 换成电位器,就成为脉冲频率可调的多谐振荡器。因为这种电路简单可靠,使用方便,频率范围宽,可以从几赫变化到几兆赫,所以被广泛应用。
脉冲变换和整形电路
脉冲在工作中有时需要变换波形或幅度,如把矩形脉冲变成三角波或尖脉冲等,具有这种功能的电路就叫变换电路。脉冲在传送中会造成失真,因此常常要对波形不好的脉冲进行修整,使它整旧如新,具有这种功能的电路就叫整形电路。
( 1 )微分电路
微分电路是脉冲电路中最常用的波形变换电路,它和放大电路中的 RC 耦合电路很相似,见图 5 。当电路时间常数 τ=RC<<t k="" 时,输入矩形脉冲,由于电容器充放电极快,输出可得到一对尖脉冲。输入脉冲前沿则输出正向尖脉冲,输入脉冲后沿则输出负向尖脉冲。这种尖脉冲常被用作触发脉冲或计数脉冲。<="" fnotallow=""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box-sizing: border-box;">
( 2 )积分电路
把图 5 中的 R 和 C 互换,并使 τ=RC>>t k ,电路就成为积分电路,见图 6 。当输入矩形脉冲时,由于电容器充放电很慢,输出得到的是一串幅度较低的近似三角形的脉冲波。
(3 )限幅器
能限制脉冲幅值的电路称为限幅器或削波器。图 7 是用二极管和电阻组成的上限幅电路。它能把输入的正向脉冲削掉。如果把二极管反接,就成为削掉负脉冲的下限幅电路。
用二极带或三极管等非线性器件可组成各种限幅器,或是变换波形(如把输入脉冲变成方波、梯形波、尖脉冲等),或是对脉冲整形(如把输入高低不平的脉冲系列削平成为整齐的脉冲系列等)。
( 4 )箝位器
能把脉冲电压维持在某个数值上而使波形保持不变的电路称为箝位器。它也是整形电路的一种。例如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造成失真,为了使脉冲波形恢复原样,接收机里就要用箝位电路把波形顶部箝制在某个固定电平上。
图 8 中反相器输出端上就有一个箝位二极管 VD 。如果没有这个二极管,输出脉冲高电平应该是 12 伏,现在增加了箝位二极管,输出脉冲高电平被箝制在 3 伏上。
此外,象反相器、射极输出器等电路也有“整旧如新”的作用,也可认为是整形电路。
有记忆功能的双稳电路多谐振荡器的输出总是时高时低地变换,所以它也叫无稳态电路。另一种双稳态电路就绝然不同,双稳电路有两个输出端,它们总是处于相反的状态:一个是高电平,另一个必定是低电平。它的特点是如果没有外来的触发,输出状态能一直保持不变。所以常被用作寄存二进制数码的单元电路。
( 1 )集基耦合双稳电路
图 9 是用分立元件组成的集基耦合双稳电路。它由一对用电阻交叉耦合的反相器组成。它的两个管子总是一管截止一管饱和,例如当 VT1 管饱和时 VT2 管就截止,这时 A 点是低电平 B 点是高电平。如果没有外来的触发信号,它就保持这种状态不变。如把高电平表示数字信号“ 1 ”,低电平表示“ 0 ”,那么这时就可以认为双稳电路已经把数字信号“ 1 ”寄存在 B 端了。
电路的基极分别加有微分电路。如果在 VT1 基极加上一个负脉冲(称为触发脉冲),就会使 VT1 基极电位下降,由于正反馈的作用,使 VT1 很快从饱和转入截止, VT2 从截止转入饱和。于是双稳电路翻转成 A 端为“ 1 ”, B 端为“ 0 ”,并一直保持下去。
( 2 )触发脉冲的触发方式和极性
双稳电路的触发电路形式和触发脉冲极性选择比较复杂。从触发方式看,因为有直流触发(电位触发)和交流触发(边沿触发)的分别,所以触发电路形式各有不同。从脉冲极性看,也是随着晶体管极性、触发脉冲加在哪个管子(饱和管还是截止管)上、哪个极上(基极还是集电极)而变化的。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微分电路能容易地得到尖脉冲,触发效果较好,所以都用交流触发方式。触发脉冲所加的位置多数是加在饱和管的基极上。所以使用 NPN 管的双稳电路所加的是负脉冲,而 PNP 管双稳电路所加的是正脉冲。
( 3 )集成触发器除了用分立元件外,也可以用集成门电路组成双稳电路。但实际上因为目前有大量的集成化双稳触发器产品可供选用,如 R—S 触发器、 D 触发器、 J - K 触发器等等,所以一般不使用门电路搭成的双稳电路而直接选用现成产品。
有延时功能的单稳电路
无稳电路有 2 个暂稳态而没有稳态,双稳电路则有 2 个稳态而没有暂稳态。脉冲电路中常用的第 3 种电路叫单稳电路,它有一个稳态和一个暂稳态。如果也用门来作比喻,单稳电路可以看成是一扇弹簧门,平时它总是关着的,“关”是它的稳态。当有人推它或拉它时门就打开,但由于弹力作用,门很快又自动关上,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以“开”是它的暂稳态。单稳电路常被用作定时、延时控制以及整形等。
( 1 )集基耦合单稳电路
图 10 是一个典型的集基耦合单稳电路。它也是由两级反相器交叉耦合而成的正反馈电路。它的一半和多谐振荡器相似,另一半和双稳电路相似,再加它也有一个微分触发电路,所以可以想象出它是半个无稳电路和半个双稳电路凑合成的,它应该有一个稳态和一个暂稳态。平时它总是一管( VT1 )饱和,另一管( VT2 )截止,这就是它的稳态。当输入一个触发脉冲后,电路便翻转到另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只能维持不长的时间,很快它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电路暂稳态的时间是由延时元件 R 和 C 的数值决定的:t t =0.7RC 。
( 2 )集成化单稳电路
用集成门电路也可组成单稳电路。图 11 是微分型单稳电路,它用 2 个与非门交叉连接,门 1 输出到门 2 是用微分电路耦合,门 2 输出到门 1 是直接耦合,触发脉冲加到门 1 的另一个输入端 U I 。它的暂稳态时间即定时时间为:t t = ( 0.7 ~ 1.3 ) RC 。
脉冲电路的读图要点
① 脉冲电路的特点是工作在开关状态,它的输入输出都是脉冲,因此分析时要抓住关键,把主次电路区分开,先认定主电路的功能,再分析辅助电路的作用。
② 从电路结构上抓关键找异同。前面介绍了集基耦合方式的三种基本单元电路,它们都由双管反相器构成正反馈电路,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但细分析起来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无稳和双稳电路虽然都有对称形式,但无稳电路是用电容耦合,双稳是用电阻直接耦合(有时并联有加速电容,容量一般都很小);而且双稳电路一般都有触发电路(双端或单端触发);单稳电路就很好认,它是不对称的,兼有双稳和单稳的形式。这样一分析,三种电路就很好区别了。
③ 脉冲电路中,脉冲的生成、变换和整形都和电容器的充、放电有关,电路的时间常数即 R 和 C 的数值对确定电路的性质有极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尤为重要。
数字逻辑电路的用途和特点
数字电子电路中的后起之秀是数字逻辑电路。把它叫做数字电路是因为电路中传递的虽然也是脉冲,但这些脉冲是用来表示二进制数码的,例如用高电平表示“ 1 ”,低电平表示“ 0 ”。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变成了一串串电脉冲,它们被称为数字信号。能处理数字信号的电路就称为数字电路。
这种电路同时又被叫做逻辑电路,那是因为电路中的“ 1 ”和“ 0 ”还具有逻辑意义,例如逻辑“ 1 ”和逻辑“ 0 ”可以分别表示电路的接通和断开、事件的是和否、逻辑推理的真和假等等。电路的输出和输入之间是一种逻辑关系。这种电路除了能进行二进制算术运算外还能完成逻辑运算和具有逻辑推理能力,所以才把它叫做逻辑电路。
由于数字逻辑电路有易于集成、传输质量高、有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用于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测量等领域。一般家电产品中,如定时器、告警器、控制器、电子钟表、电子玩具等都要用数字逻辑电路。
数字逻辑电路的第一个特点是为了突出“逻辑”两个字,使用的是独特的图形符号。数字逻辑电路中有门电路和触发器两种基本单元电路,它们都是以晶体管和电阻等元件组成的,但在逻辑电路中我们只用几个简化了的图形符号去表示它们,而不画出它们的具体电路,也不管它们使用多高电压,是 TTL 电路还是 CMOS 电路等等。按逻辑功能要求把这些图形符号组合起来画成的图就是逻辑电路图,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放大振荡或脉冲电路图。
数字电路中有关信息是包含在 0 和 1 的数字组合内的,所以只要电路能明显地区分开 0 和 1 , 0 和 1 的组合关系没有破坏就行,脉冲波形的好坏我们是不大理会的。所以数字逻辑电路的第二个特点是我们主要关心它能完成什么样的逻辑功能,较少考虑它的电气参数性能等问题。也因为这个原因,数字逻辑电路中使用了一些特殊的表达方法如真值表、特征方程等,还使用一些特殊的分析工具如逻辑代数、卡诺图等等,这些也都与放大振荡电路不同。
门电路和触发器
( 1 )门电路
门电路可以看成是数字逻辑电路中最简单的元件。目前有大量集成化产品可供选用。
最基本的门电路有 3 种:非门、与门和或门。非门就是反相器,它把输入的 0 信号变成 1 , 1 变成 0 。这种逻辑功能叫“非”,如果输入是 A ,输出写成 P=A 。与门有 2 个以上输入,它的功能是当输入都是 1 时,输出才是 1 。这种功能也叫逻辑乘,如果输入是 A 、 B ,输出写成 P=A·B 。或门也有 2 个以上输入,它的功能是输入有一个 1 时,输出就是 1 。这种功能也叫逻辑加,输出就写成 P=A + B 。
把这三种基本门电路组合起来可以得到各种复合门电路,如与门加非门成与非门,或门加非门成或非门。图 1 是它们的图形符号和真值表。此外还有与或非门、异或门等等。
数字集成电路有 TTL 、 HTL 、 CMOS 等多种,所用的电源电压和极性也不同,但只要它们有相同的逻辑功能,就用相同的逻辑符号。而且一般都规定高电平为 1 、低电平为 0 。
(2 )触发器
触发器实际上就是脉冲电路中的双稳电路,它的电路和功能都比门电路复杂,它也可看成是数字逻辑电路中的元件。目前也已有集成化产品可供选用。常用的触发器有 D 触发器和 J—K 触发器。
D 触发器有一个输入端 D 和一个时钟信号输入端 CP ,为了区别在 CP 端加有箭头。它有两个输出端,一个是 Q 一个是 Q ,加有小圈的输出端是 Q 端。另外它还有两个预置端 R D 和 S D ,平时正常工作时要 R D 和 S D 端都加高电平 1 ,如果使 R D =0 ( S D 仍为 1 ),则触发器被置成 Q=0 ;如果使 S D =0 ( R D =1 ),则被置成 Q=1 。因此 R D 端称为置 0 端, S D 端称为置 1 端。D 触发器的逻辑符号见图 2 ,图中 Q 、 D 、 SD 端画在同一侧;Q 、R D 画在另一侧。R D 和 S D 都带小圆圈,表示要加上低电平才有效。
D 触发器是受 CP 和 D 端双重控制的, CP 加高电平 1 时,它的输出和 D 的状态相同。如 D=0 , CP 来到后, Q=0 ;如 D=1 , CP 来到后, Q=1 。CP 脉冲起控制开门作用,如果 CP=0 ,则不管 D 是什么状态,触发器都维持原来状态不变。这样的逻辑功能画成表格就称为功能表或特性表,见图 2 。表中 Q n+1 表示加上触发信号后变成的状态, Qn 是原来的状态。“ X ”表示是 0 或 1 的任意状态。
有的 D 触发器有几个 D 输入端: D 1 、 D 2 … 它们之间是逻辑与的关系,也就是只有当 D 1 、 D 2 … 都是 1 时,输出端 Q 才是 1 。
另一种性能更完善的触发器叫 J - K 触发器。它有两个输入端:J 端和 K 端,一个 CP 端,两个预置端:R D 端和 S D 端,以及两个输出端:Q 和 Q 端。它的逻辑符号见图 3 。J - K 触发器是在 CP 脉冲的下阵沿触发翻转的,所以在 CP 端画一个小圆圈以示区别。图中, J 、 S D 、 Q 画在同一侧, K 、 R D 、 Q 画在另一侧。
J - K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见图 3 。有 CP 脉冲时(即 CP=1 ):J 、 K 都为 0 ,触发器状态不变;Q n + 1 =Qn , J = 0 、 K=1 ,触发器被置 0 :Q n + 1 =0 ;J=1 、 K=0 , Q n+1 =1 ;J=1 、 K=1 ,触发器翻转一下:Q n + 1 =Qn 。如果不加时钟脉冲,即 CP=0 时,不管 J 、 K 端是什么状态,触发器都维持原来状态不变:Q n + 1 =Qn 。有的 J—K 触发器同时有好几个 J 端和 K 端, J 1 、 J 2 … 和 K 1 、 K 2 … 之间都是逻辑与的关系。有的 J - K 触发器是在 CP 的上升沿触发翻转的,这时它的逻辑符号图的 CP 端就不带小圆圈。也有的时候为了使图更简洁,常常把 R D 和 S D 端省略不画。
能够把数字、字母变换成二进制数码的电路称为编码器。反过来能把二进制数码还原成数字、字母的电路就称为译码器。
( 1 )编码器
图 4 ( a )是一个能把十进制数变成二进制码的编码器。一个十进制数被表示成二进制码必须 4 位,常用的码是使从低到高的每一位二进制码相当于十进制数的 1 、 2 、 4 、 8 ,这种码称为 8 - 4 - 2 - 1 码或简称 BCD 码。所以这种编码器就称为“ 10 线 -4 线编码器”或“ DEC / BCD 编码器”。
从图看到,它是由与非门组成的。有 10 个输入端,用按键控制,平时按键悬空相当于接高电平 1 。它有 4 个输出端 ABCD ,输出 8421 码。如果按下“ 1 ”键,与“ 1 ”键对应的线被接地,等于输入低电平 0 、于是门 D 输出为 1 ,整个输出成 0001 。
如按下“ 7 ”键,则 B 门、 C 门、 D 门输出为 1 ,整个输出成 0111 。如果把这些电路都做在一个集成片内,便得到集成化的 10 线 4 线编码器,它的逻辑符号见图 4 ( b )。左侧有 10 个输入端,带小圆圈表示要用低电平,右侧有 4 个输出端,从上到下按从低到高排列。使用时可以直接选用。
( 2 )译码器
要把二进制码还原成十进制数就要用译码器。它也是由门电路组成的,现在也有集成化产品供选用。图 5 是一个 4 线 —10 线译码器。它的左侧为 4 个二进制码的输入端,右侧有 10 个输出端,从上到下按 0 、 1 、 …9 排列表示 10 个十进制数。输出端带小圆圈表示低电平有效。平时 10 个输出端都是高电平 1 ,如输入为 1001 码,输出“ 9 ”端为低电平 0 ,其余 9 根线仍为高电平 1 ,这表示“ 9 ”线被译中。
如果要想把十进制数显示出来,就要使用数码管。现以共阳极发光二极管( LED )七段数码显示管为例,见图 6 。它有七段发光二极管,如每段都接低电平 0 ,七段都被点亮,显示出数字“ 8 ”;如 b 、 c 段接低电平 0 ,其余都接 1 ,显示的是“ 1 ”。可见要把十进制数用七段显示管显示出来还要经过一次译码。如果使用“ 4 线 —7 线译码器”和显示管配合使用,就很简单,输入二进制码可直接显示十进制数,见图 6 。译码器左侧有 4 个二进制码的输入端,右侧有 7 个输出可直接和数码管相连。左上侧另有一个灭灯控制端 I B ,正常工作时应加高电平 1 ,如不需要这位数字显示就在 I B 上加低电平 0 ,就可使这位数字熄灭。
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
( 1 )寄存器
能够把二进制数码存贮起来的的部件叫数码寄存器,简称寄存器。图 7 是用 4 个 D 触发器组成的寄存器,它能存贮 4 位二进制数。4 个 CP 端连在一起作为控制端,只有 CP=1 时它才接收和存贮数码。4 个 R D 端连在一起成为整个寄存器的清零端。如果要存贮二进制码 1001 ,只要把它们分别加到触发器 D 端,当 CP 来到后 4 个触发器从高到低分别被置成 1 、 0 、 0 、 1 ,并一直保持到下一次输入数据之前。要想取出这串数码可以从触发器的 Q 端取出。
( 2 )移位寄存器
有移位功能的寄存器叫移位寄存器,它可以是左移的、右移的,也可是双向移位的。
图 8 是一个能把数码逐位左移的寄存器。它和一般寄存器不同的是:数码是逐位串行输入并加在最低位的 D 端,然后把低位的 Q 端连到高一位的 D 端。这时 CP 称为移位脉冲。
先从 R D 端送低电平清零,使寄存器成 0000 状态。假定要输入的数码是 1001 ,输入的次序是先高后低逐位输入。第 1 个 CP 后, 1 被打入第 1 个触发器,寄存器成 0001 ;第 2 个 CP 后, Qo 的 1 被移入 Q 1 ,新的 0 打入 D 1 ,成为 0010 ;第 3 个 CP 后,成为 0100 ;第 4 个 CP 后,成为 1001 。
可见经过 4 个 CP ,寄存器就寄存了 4 位二进制码 1001 。目前已有品种繁多的集成化寄存器供选用。
计数器和分频器
( 1 )计数器
能对脉冲进行计数的部件叫计数器。计数器品种繁多,有作累加计数的称为加法计数器,有作递减计数的称为减法计数器;按触发器翻转来分又有同步计数器和异步计数器;按数制来分又有二进制计数器、十进制计数器和其它进位制的计数器等等。
现举一个最简单的加法计数器为例,见图 9 。它是一个 16 进制计数器,最大计数值是 1111 ,相当于十进制数 15 。需要计数的脉冲加到最低位触发器的 CP 端上,所有的 J 、 K 端都接高电平 1 ,各触发器 Q 端接到相邻高一位触发器的 CP 端上。J—K 触发器的特性表告诉我们:当 J=1 、 K=1 时来一个 CP ,触发器便翻转一次。在全部清零后, ① 第 1 个 CP 后沿,触发器 C0 翻转成 Q0=1 ,其余 3 个触发器仍保持 0 态,整个计数器的状态是 0001 。② 第 2 个 CP 后沿,触发器 C0 又翻转成“ Q0=0 , C1 翻转成 Q1=1 ,计数器成 0010 。…… 到第 15 个 CP 后沿,计数器成 1111 。可见这个计数器确实能对 CP 脉冲计数。
( 2 )分频器
计数器的第一个触发器是每隔 2 个 CP 送出一个进位脉冲,所以每个触发器就是一个 2 分频的分频器, 16 进制计数器就是一个 16 分频的分频器。
为了提高电子钟表的精确度,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用晶体振荡器产生 32768 赫标准信号脉冲,经过 15 级 2 分频处理得到 1 赫的秒信号。因为晶体振荡器的准确度和稳定度很高,所以得到的秒脉冲信号也是精确可靠的。把它们做到一个集成片上便是电子手表专用集成电路产品,见图 10 。
数字逻辑电路读图要点和举例
数字逻辑电路的读图步骤和其它电路是相同的,只是在进行电路分析时处处要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读图时要:① 先大致了解电路的用途和性能。② 找出输入端、输出端和关键部件,区分开各种信号并弄清信号的流向。③ 逐级分析输出与输入的逻辑关系,了解各部分的逻辑功能。④ 最后统观全局得出分析结果。
例 1 三路抢答器
图 11 是智力竞赛用的三路抢答器电路。裁判按下开关 SA4 ,触发器全部被置零,进入准备状态。这时 Q1 ~ Q3 均为 1 ,抢答灯不亮;门 1 和门 2 输出为 0 ,门 3 和门 4 组成的音频振荡器不振荡,扬声器无声。
竞赛开始,假定 1 号台抢先按下 SA1 ,触发器 C1 翻转成 Q1=1 、 Q1=0 。于是:① 门 2 输出为 1 ,振荡器振荡,扬声器发声;②HL1 灯点亮;③ 门 1 输出为 1 ,这时 2 号、 3 号台再按开关也不起作用。裁判宣布竞赛结果后,再按一下 SA4 ,电路又进入准备状态。
例 2 彩灯追逐电路
图 12 是 4 位移位寄存器控制的彩灯电路。开始时按下 SA ,触发器 C1 ~ C4 被置成 1000 ,彩灯 HL1 被点亮。CP 脉冲来到后,寄存器移 1 位,触发器 C1 ~ C4 成 0100 ,彩灯 HL2 点亮。第 2 个 CP 脉冲点亮 HL3 ,第 3 个点亮 HL4 ,第 4 个 CP 又把触发器 C1 ~ C4 置成 1000 ,又点亮 HL1 。如此循环往复,彩灯不停闪烁。只要增加触发器可使灯数增加,改变 CP 的频率可变化速度。
555 集成时基电路的特点
555 集成电路开始出现时是作定时器应用的,所以叫做 555 定时器或 555 时基电路。但是后来经过开发,它除了作定时延时控制外,还可以用于调光、调温、调压、调速等多种控制以及计量检测等作用;还可以组成脉冲振荡、单稳、双稳和脉冲调制电路,作为交流信号源以及完成电源变换、频率变换、脉冲调制等用途。由于它工作可靠、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因此目前被广泛用于各种小家电中。
555 集成电路内部有几十个元器件,有分压器、比较器、触发器、输出管和放电管等,电路比较复杂,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混合体。它的性能和参数要在非线性模拟集成电路手册中才能查到。
555 集成电路是 8 脚封装,图 1 ( a )是双列直插型封装,按输入输出的排列可画成图 1 ( b )。其中 6 脚称阀值端( TH ),是上比较器的输入。2 脚称触发端(
),是下比较器的输入。3 脚是输出端( V O ),它有 0 和 1 两种状态,它的状态是由输入端所加的电平决定的。7 脚的放电端( DIS ),它是内部放电管的输出,它也有悬空和接地两种状态,也是由输入端的状态决定的。4 脚是复位端(
),加上低电砰(< 0.3 伏)时可使输出成低电平。5 脚称控制电压端( V C ),可以用它改变上下触发电平值。8 脚是电源, 1 脚为地端。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把 555 电路等效成一个带放电开关的 R - S 触发器,如图 2 ( a )。这个特殊的触发器有两个输入端;阈值端( TH )可看成是置零端 R ,要求高电平;触发端(
)可看成是置位端
,低电平有效。它只有 1 个输出端 V O , V O 可等效成触发器的 Q 端。放电端( DIS )可看成由内部的放电开关控制的一个接点,放电开关由触发器的 Q 端控制:
=1 时 DIS 端接地;
=0 时 DIS 端悬空。此外这个触发器还有复位端
,控制电压端 V C ,电源端 V DD 和地端 GND 。
这个特殊的 R - S 触发器有 2 个特点:( 1 )两个输入端的触发电平要求一高一低:置零端 R 即阈值端 TH 要求高电平,而置低端
S 即触发端
则要求低电平。( 2 )两个输入端的触发电平,也就是使它们翻转的阈值电压值也不同,当 V C 端不接控制电压时,对 TH ( R )端来讲, > 2 /3 V DD 是高电平 1 , < 2 /3 V DD 是低电平 0 ;而对
(
)端来讲,> 1/ 3 V DD 是高电平 1 ,< 1 /3 V DD 是低电平 0 。如果在控制端( V C )加上控制电压 V C ,这时上触发电平就变成 V C 值,而下触发电平则变成 1 /2 V C 。可见改变控制端的控制电压值可以改变上下触发电平值。
经过简化, 555 电路可以等效成一个触发器,它的功能表见图 2 ( b )。
555 集成电路有双极型和 CMOS 型两种。CMOS 型的优点是功耗低、电源电压低、输入阻抗高,但输出功率较小,输出驱动电流只有几毫安。双极型的优点是输出功率大,驱动电流达 200 毫安,其它指标则不如 CMOS 型的。
此外还有一种 556 双时基电路, 14 脚封装,内部包含有两个相同的时基电路单元。555 的应用电路很多,大体上可分为 555 单稳、 555 双稳和 555 无稳三类。555 单稳电路单稳电路有一个稳态和一个暂稳态。555 的单稳电路是利用电容的充放电形成暂稳态的,因此它的输入端都带有定时电阻和定时电容,常见的 555 单稳电路有两种。
( 1 )人工启动型单稳
将 555 电路的 6 、 2 端并接起来接在 RC 定时电路上,在定时电容 C T 两端接按钮开关 SB ,就成为人工启动型 55 单稳电路,见图 3 ( a )。用等效触发器替代 555 ,并略去与单稳工作无关的部分后画成等效图 3 ( b )。下面分析它的工作:
① 稳态:接上电源后,电容 C T 很快充到 V DD ,从图 3 ( b )看到,触发器输入 R=1 ,
=1 ,从功能表查到输出 V o =0 ,这是它的稳态。
② 暂稳态:按下开关 SB , C T 上电荷很快放到零,相当于触发器输入 R=0 ,
=0 ,输出立即翻转成 V o =1 ,暂稳态开始。开关放开后,电源又向 C T 充电,经时间 t d 后, C T 上电压升到 > 2 /3 V DD 时,输出又翻转成 V =0 ,暂稳态结束。t d 就是单稳电路的定时时间或延时时间,它和定时电阻 R T 和定时电容 C T 的值有关;t d=1.1R T C T 。
( 2 )脉冲启动型单稳
把 555 电路的 6 、 7 端并接起来接到定时电容 C T 上,用 2 端作输入就成为脉冲启动型单稳电路,见图 4 ( a )。电路的 2 端平时接高电平,当输入接低电平或输入负脉冲时才启动电路。用等效触发器替代 555 电路后可画成图 4 ( b )。这个电路利用放电端使定时电容能快速放电。下面分析它的工作状态:
① 稳态:通电后, R=1 ,
=1 ,输出 V o =0 , DIS 端接地, C T 上电压为 0 即 R=0 ,输出仍保持 V o =0 ,这是它的稳态。
② 暂稳态:输入负脉冲后,输入
=0 ,输出翻转成 V o =1 , DIS 端开路,电源通过 R T 向 C T 充电,暂稳态开始。经过 t d 后, C T 上电压升到> 2 /3 V DD ,这时负脉冲已经消失,输入又成为 R=1 ,
=1 ,输出又翻转成 V o =0 ,暂稳态结束。这时内部放电开关接通, DIS 端接地, C T 上电荷很快放到零,为下一次定时控制作准备。电路的定时时间 t d =1.1R T C T 。
这两种单稳电路常用作定时延时控制。
555 双稳电路
常见的 555 双稳电路有两种。
( 1 ) R-S 触发器型双稳
把 555 电路的 6 、 2 端作为两个控制输入端, 7 端不用,就成为一个 R - S 触发器。要注意的是两个输入端的电平要求和阈值电压都不同,见图 5 ( a )。有时可能只有一个控制端,这时另一个控制端要设法接死,根据电路要求可以把 R 端接到电源端,见图 5 ( b ),也可以把 S 端接地,用 R 端作输入。
有两个输入端的双稳电路常用作电机调速、电源上下限告警等用途,有一个输入端的双稳电路常作为单端比较器用作各种检测电路。
( 2 )施密特触发器型双稳
把 555 电路的 6 、 2 端并接起来成为只有一个输入端的触发器,见图 6 ( a )。这个触发器因为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关系是一个长方形的回线形,见图 6 ( b ),所以被称为施密特触发器。从曲线看到,当输入 V i =0 时输出 V o =1 。当输入电压从 0 上升时,要升到> 2/ 3 V DD 以后, V o 才翻转成 0 。而当输入电压从最高值下降时,要降到 < 1 /3 V DD 以后, V o 才翻转成 1 。所以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之间是一个回线形曲线。由于它的输入有两个不同的阈值电压,所以这种电路被用作电子开关,各种控制电路,波形变换和整形的用途。
555 无稳电路
无稳电路有 2 个暂稳态,它不需要外触发就能自动从一种暂稳态翻转到另一种暂稳态,它的输出是一串矩形脉冲,所以它又称为自激多谐振荡器或脉冲振荡器。555 的无稳电路有多种,这里介绍常用的 3 种。
( 1 )直接反馈型 555 无稳
利用 555 施密特触发器的回滞特性,在它的输入端接电容 C ,再在输出 V 0 与输入之间接一个反馈电阻 R f ,就能组成直接反馈型多谐振荡器,见图 7 ( a )。用等效触发器替代 555 电路后可画成图 7 ( b )。现在来看看它的振荡工作原理:
刚接通电源时, C 上电压为零,输出 V 0 =1 。通电后电源经内部电阻、 V 0 端、 R f 向 C 充电,当 C 上电压升到> 2 /3 V DD 时,触发器翻转 V 0 =0 ,于是 C 上电荷通过 R f 和 V 0 放电入地。当 C 上电压降到< 1 /3 V DD 时,触发器又翻转成 V 0 =1 。电源又向 C 充电,不断重复上述过程。由于施密特触发器有 2 个不同的阀值电压,因此 C 就在这 2 个阀值电压之间交替地充电和放电,输出得到的是一串连续的矩形脉冲,见图 7 ( c )。脉冲频率约为 f=0.722 / R f C 。
( 2 )间接反馈型无稳
另一路多谐振荡器是把反馈电阻接在放电端和电源上,如图 8 ( a ),这样做使振荡电路和输出电路分开,可以使负载能力加大,频率更稳定。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 555 振荡电路。
这个电路在刚通电时, V 0 =1 , DIS 端开路, C 的充电路径是:电源 →R A →DIS→R B →C ,当 C 上电压上升到> 2 /3 V DD 时, V 0 =1 , DIS 端接地, C 放电, C 放电的路径是:C→R B →DIS→ 地。可以看到充电和放电时间常数不等,输出不是方波。t 1 =0.693 ( R A + B B ) C 、 t 2 =0.693R B C ,脉冲频率 f=1.443 /( R A + 2R ) C
( 3 ) 555 方波振荡电路
要想得到方波输出,可以用图 9 的电路。它是在图 8 的电路基础上在 R B 两端并联一个二极管 VD 组成的。当 R A =R B 时, C 的充放电时间常数相等,输出就得到方波。方波的频率为 f=0.722 / R A C ( R A =R B )
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在 R A 和 R B 回路内增加电位器以及采用串联或并联二极管的方法可以得到占空比可调的脉冲振荡电路。
555 脉冲振荡电路常被用作交流信号源,它的振荡频率范围大致在零点几赫到几兆赫之间。因为电路简单可靠,所以使用极广。
555 电路读图要点及举例
555 集成电路经多年的开发,实用电路多达几十种,几乎遍及各个技术领域。但对初学者来讲,常见的电路也不过是上述几种,因此在读图时,只要抓住关键,识别它们是不难的。
从电路结构上分析,三类 555 电路的区别或者说它们的结构特点主要在输入端。因此当我们拿到一张 555 电路图时,在大致了解电路的用途之后,先看一下电路是 CMOS 型还是双极型,再看复位端(
)和控制电压端( V c )的接法,如果复位端(
)是接高电平、控制电压端( V c )是接一个抗干扰电容的,那就可以按以下的次序先从输入端开始进行分析:
( 1 ) 6 、 2 端是分开的
①7 端悬空不用的一定是双稳电路。如有两个输入的则是双限比较器;如只有一个输入的则是单端比较器。这类电路一般都是作电子开关、控制和检测电路的用途。
②7 、 6 端短接并接有电阻电容、取 2 端作输入的一定是单稳电路。它的输入可以用开关人工启动,也可以用输入脉冲启动,甚至为了取得较好的启动效果在输入端带有 RC 微分电路。这类电路一般用作定时延时控制和检测的用途。
( 2 ) 6 、 2 端短接的
① 输入没有电容的是施密特触发器电路。这类电路常用作电子开关、告警、检测和整形的用途。
② 输入端有电阻电容而 7 端悬空的,这时要看电阻电容的接法:( a ) R 和 C 串联接在电源和地之间的是单稳电路, R 和 C 就是它的定时电阻和定时电容。( b ) R 在上 C 在下, R 的一端接在 V 0 端上的是直接反馈型无稳电路,这时 R 和 C 就是决定振荡频率的元件。
③7 端也接在输入端,成“ R A - 7 - R B - 6 、 2—C ”的形式的就是最常用的无稳电路。这时 R A 和 R B 及 C 就是决定振荡频率的元件。这类电路可以有很多种变型:如省去 R A ,把 7 端接在 V 0 上;或者在 R B 两端并联二极管 VD 以获得方波输出,或者用电阻和电位器组成 R A 和 R B ,而且在 R A 和 R B 两端并联有二极管以获得占空比可调的脉冲波等等。这类电路是用途最广的,常用于脉冲振荡、音响告警、家电控制、电子玩具、医疗电器以及电源变换等用途。
( 3 )如果控制电压( V c )端接有直流电压,则只是改变了上下两个阀值电压的数值,其它分析方法仍和上面的相同。
只要按上述步骤细心分析核对,一定能很快地识别 555 电路的类别和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下面的问题就比较好办了,例如定时时间、振荡频率等都可以按给出的公式进行估算。
例 1 相片曝光定时器
图 10 是用 555 电路制成的相片曝光定时器。从图看到,输入端 6 、 2 并接在 RC 串联电路中,所以这是一个单稳电路, R1 和 RP 是定时电阻, C1 是定时电容。
电路在通电后, C1 上电压被充到 6 伏,输出 V 0 =0 ,继电器 KA 不吸动,常开接点是打开的,曝光灯 HL 不亮。这是它的稳态。
按下 SB 后, C1 快速放电到零,输出 V 0 =1 ,继电器 KA 吸动,点亮曝光灯 HL ,暂稳态开始。SB 放开后电源向 C1 充电,当 C1 上电压升到 4 伏时,暂稳态结束,定时时间到,电路恢复到稳态。输出翻转成 V 0 =0 ,继电器 KA 释放,曝光灯熄灭。电路定时时间是可调的,大约是 1 秒~ 2 分钟。
例 2 光电告警电路
图 11 是 555 光电告警电路。它使用 556 双时基集成电路,有两个独立的 555 电路。前一个接成施密特触发器,后一个是间接反馈型无稳电路。图中引脚号码是 556 的引脚号码。
图中 R1 是光敏电阻,无光照时阻值为几~几十兆欧,所以 555a 的输入相当于 R=0 、 S=0 ,输出 V 0 =1 ,三极管 VT 导通, VT 的集电极电压只有 0.3 伏,加在 555b 的复位端( MR ),使 555b 处于复位状态,即无振荡输出。
当 R1 受光照后,阻值突然下降到只有几~几十千欧,于是 555a 的输入电压升到上阀值电压以上,输出翻转成 V 0 =0 , VT 截止, VT 集电极电压升高, 555b 被解除复位状态而振荡,于是扬声器 BL 发声告警。555b 的振荡频率大约是 1 千赫。
如果把整个装置放入公文包内,那么当打开公文包时,这个装置会发声告警而成为防盗告警装置。
单元电路图识图方法
单元电路是指某一级控制器电路,或某一级放大器电路,或某一个振荡器电路、变频器电路等,它是能够完成某一电路功能的最小电路单位。从广义角度上讲,一个集成电路的应用电路也是一个单元电路。
单元电路图是学习整机电子电路工作原理过程中,首先遇到具有完整功能的电路图,这一电路图概念的提出完全是为了方便电路工作原理分析之需要。
1.单元电路图功能
单元电路图具有下列一些功能:
①单元电路图主要用来讲述电路的工作原理。
②它能够完整地表达某一级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时还全部标出电路中各元器件的参数,如标称阻值、标称容量和三极管型号等。
③它对深入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记忆电路的结构、组成很有帮助。
2.单元电路图的特点
单元电路图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①单元电路图主要是为了分析某个单元电路工作原理的方便而单独将这部分电路画出的电路,所以在图中已省去了与该单元电路无关的其他元器件和有关的连线、符号,这样单元电路图就显得比较简洁、清楚,识图时没有其他电路的干扰。单元电路图中对电源、输入端和输出端已经加以简化,如图1-6所示。
电路图中,用+v表示直流工作电压(其中正号表示采用正极性直流电压给电路供电,地端接电源的负极);vi表示输入信号,是这一单元电路所要放大或处理的信号;vo表示输出信号,是经过这一单元电路放大或处理后的信号。通过单元电路图中的这样标注可方便地找出电源端、输入端和输出端,而在实际电路中,这三个端点的电路均与整机电路中的其他电路相连,没有+v、vi、vo的标注,给初学者识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例如:见到vi可以知道信号是通过电容c2加到三极管vt1基极的;见到vo可以知道信号是从三极管vt1集电极输出的,这相当于在电路图中标出了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无疑大大方便了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
②单元电路图采用习惯画法,一看就明白,例如元器件采用习惯画法,各元器件之间采用最短的连线,而在实际的整机电路图中,由于受电路中其他单元电路中元器件的制约,有关元器件画得比较乱,有的在画法上不是常见的画法,有的个别元器件画得与该单元电路相距较远,这样电路中的连线很长且弯弯曲曲,造成识图和电路工作原理理解的不便。
③单元电路图只出现在讲解电路工作原理的书刊中,实用电路图中是不出现的。对单元电路的学习是学好电子电路工作原理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才能去分析整机电路。
3.单元电路图的识图方法
单元电路的种类繁多,而各种单元电路的具体识图方法有所不同,这里只对共同性的问题说明几点:
(1)有源电路识图方法
所谓有源电路就是需要直流电压才能工作的电路,例如放大器电路。对有源电路的识图首先分析直流电压供给电路,此时将电路图中的所有电容器看成开路(因为电容器具有隔直特性),将所有电感器看成短路(电感器具体通直的特性)。直流电路的识图方向一般是先从右向左,再从上向下。
(2)信号传输过程分析
信号传输过程分析就是信号在该单元电路中如何从输入端传输到输出端,信号在这一传输过程中受到了怎样的处理(如放大、衰减、控制等)。信号传输的识图方向一般是从左向右进行。
(3)元器件作用分析
元器件作用分析就是电路中各元器件起什么作用,主要从直流和交流两个角度去分析。
(4)电路故障分析
电路故障分析就是当电路中元器件出现开路、短路、性能变劣后,对整个电路工作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使输出信号出现什么故障现象(如没有输出信号、输出信号小、信号失真、出现噪声等)。在搞懂电路工作原理之后,元器件的故障分析才会变得比较简单。
整机电路中的各种功能单元电路繁多,许多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十分复杂,若在整机电路中直接进行分析就显得比较困难,通过单元电路图分析之后再去分析整机电路就显得比较简单,所以单元电路图的识图也是为整机电路分析服务的。
不管强电、弱电、模拟、数字,首先要明白各单位元器件的符号。新、旧国标都要熟记;熟练掌握各种单位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以及作用;熟练掌握各种基本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
初学者不宜先看整机电路图,应该循序渐进 整机电路图由于有许多单元电路的存在,有的单元电路中的元器件就比较散乱,或者离本单元较远,初学者识图时,很有难度。
从方框图开始-单元电路图、等效电路图-整机电路图 电路图包含很广,要想迅速看懂一张整机电路,需要长期的积累,这里是讲不清的。循序渐进的学习非常重要,电气理论基础非常重要 俗话说,专业好学,基础难打 一开始的急功近利,不久就会遇到瓶颈 如果你已有初步的电气基础 推荐先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电工学》 数字电路是电路图中的一个难点,我稍微讲一下要学数字电路以下知识必不可少,可按顺序逐步学习:
1、二进制和二进制编码,以及和十进制的转换关系
2、脉冲电路(脉冲信号的产生、整形、交变。包括,微分电路、积分电路、限幅电路、多谐振振荡电路、单稳态和双稳态电路等)
3、逻辑门电路(与、或、非、与非、或非门)
4、触发器电路(RS触发器、JK触发器、D和T触发器是必学的)
5、组合逻辑电路(基本运算器、比较器、判奇偶电路、编码、译码器、数据选择器)
6、时序逻辑电路(在组合逻辑电路的基础上又加了寄存器)比如计数器、节拍发生器什么的
7、单片机
8、模拟量与数字量之间的转换 数字电路的很多功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这已经超出了电子技术分析的范畴,识图中,虽然不需要对软件相当熟悉,但必须了解软件处理信号的过程、目的、处理结果 单片机也是其中一个难点,具备系统的数字电路基本知识后,必须加以熟悉 数字电路的信号由于是各种脉冲串的数码信号,这些数据流信号的波形不可能像模拟电路那样,对电路的理解有太多帮助,这点要有心理准备。
四、常用电路基础公式
1.欧姆定律计算
计算电阻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和功率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解释了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即通过导体两点间的电流与这两点间的电势差成正比。说明两点间的电压差、流经该两点的电流和该电流路径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该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V= IR,其中V是电压差,I是以安培为单位的电流,R是以欧姆为单位的电阻。若电压已知,则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2.计算多个串联或并联连接的电阻的总阻值
3.计算多个串联或并联连接的电容器的总容值
4.电阻分压计算
计算电阻分压器电路的输出电压,以实现既定的阻值和电源电压组合。
什么是分压器?
分压器是一个无源线性电路,能产生一个是其输入电压(V1)一部分的输出电压(Vout)。分压器用于调整信号电平,实现有源器件和放大器偏置,以及用于测量电压。欧姆定律解释了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即通过两点间导体的电流与这两点间的电势差成正比。
这是一个说明两点间的电压差、流经该两点的电流和该电流路径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该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V= IR,其中V是电压差,I是以安培为单位的电流,R是以欧姆为单位的电阻。若电压已知,则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5.电流分流器,电阻计算
计算连接到电流源的多至10个并联电阻上流过的电流:
6.电抗计算
计算指定频率下电感器或电容器的电抗或导纳大小。
感抗/导纳:
容抗/导纳:
7.RC 时间常数计算器
计算电阻与电容的积,亦称RC时间常数。该数值在描述电容通过电阻器进行充电或放电的方程式中出现,表示在改变施加到电路的电压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达到其最终值约63%所需的时间。同时该计算器也会计算电容器充电到指定电压所存储的总能量。
如何计算时间常数:时间常数(T)可由电容(C)和负载电阻(R)的值确定。电容器(E)中存储的能量(E)由两个输入确定,即由电压(V)和电容决定。
8.LED串联电阻器计算器
计算在指定电流水平下通过电压源驱动一个或多个串联LED所需的电阻。注意:当为此目的选择电阻器时,为避免电阻器温度过高,请选择额定功率是下方计算出的功率值的2至10倍之间的电阻器。
9.dBm转W换算
10.电感换算
11.电容器换算表
换算包括pF、nF、μF、F在内的不同量级电容单位之间的电容测量值。
12.电池续航时间
电池续航时间计算公式:电池续航时间=电池容量(mAh)/ 负载电流(mA)
根据电池的标称容量和负载所消耗的平均电流来估算电池续航时间。电池容量通常以安培小时(Ah)或毫安小时(mAh)为计量单位,尽管偶尔会使用瓦特小时(Wh)。
将瓦特小时除以电池的标称电压(V),就可以转换为安培小时,公式如下:Ah= Wh /V安培小时(亦称安时),是一种电荷度量单位,等于一段时间内的电流。一安时等于一个小时的一安培连接电流。毫安小时或毫安时是一千分之一安培小时,因此1000mAh 电池等于1Ah电池。上述结果只是估算值,实际结果会受电池状态、使用年限、温度、放电速度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所用电池是全新的高质量电池,在室温下工作且工作时间在1小时到1年之间,则这种预估结果最贴近实际结果。
13.PCB 印制线宽度计算
使用IPC-2221标准提供的公式计算铜印刷电路板导体或承载给定电流所需“印制线”的宽度,同时保持印制线的温升低于规定的极限值。此外,如果印制线长度已知,还会计算总电阻、电压降和印制线电阻引起的功率损耗。由此求得的结果是估算值,实际结果会随应用条件而发生变化。我们还应注意,与电路板外表面上的印制线相比,电路板内层上的印制线所需的宽度要大得多,请使用适合您情况的结果。
如何计算印制线宽度:首先,计算面积:面积[mils^2]= (电流[Amps]/(k*(温升[℃])^b))^(1/c)
然后,计算宽度:宽度[mils]= 面积[mils^2]/(厚度[oz]*1.378[mils/oz])用于IPC-2221内层时:k= 0.024、b= 0.44、c= 0.725用于IPC-2221外层时:k= 0.048、b= 0.44、c= 0.725其中k、b和c是由对IPC-2221曲线进行曲线拟合得出的常数。
五、电路原理图分析方法
电子电路原理图的概念
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在电路输入端加上电源使输入端产生电势差,电路连通时即可工作。电流的存在可以通过一些仪器测试出来,如电压表或电流表偏转、灯泡发光等;按照流过的电流性质,一般把它分为两种:直流电通过的电路称为“直流电路”,交流电通过的电路称为“交流电路”。
电子电路图一般由电路原理图、方框图和装配(安装)图构成,其中电路原理图是电子电路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各种代表实际电子元器件的符号(图形、文字)及注释性字符组成的。从电路原理图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电子元器件的具体参数(如型号、标称值)及各个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识图,是从事电子技术工作人员的一项基本功,通过识图可以帮助人们去尽快地熟悉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了解各种元器件、仪表的连接以及安装;识图也是进行电子制作或维修的前提;识图也有助于我们迅速熟悉了解各种新型的电子仪器及设备。
电子电路原理图的识图方法
识读电子电路原理图必须了解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但是,即使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在刚开始接触电路图时也会感到有些困难,但从多年 从事电子技术教学的经验中,我觉得识读电子电路原理图还是有一定方法可以遵循的,下面我想结合光控和声控延时照明楼道灯电路做一总结,电路如下图所示。
将电路解体分块,分成若干单元电路
一些复杂的电路,通常可以按照电路所实现的功能分为几个部分,这样可以把一个复杂的电路分解成若干简单的电路来分析, 简化了分析电路的难度。如光控和声控延时照明楼道灯电路可分解成声控接收放大电路、单稳态延时电路、光控电路和电源电路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分界线如上图所示(注:C2属于电源电路部分)。又如调幅收音机电路可以分解成输入回路、混频、中放、前置低放、功放这几个单元电路。
掌握典型单元电路的结构及特点
常见的典型单元电路有放大电路、振荡电路、滤波电路等,相x关推荐:各种滤波电路及原理。这些单元电路通常是以三极管或集成电路作为核心器件来组成的,并具 备一定的结构形式,一些复杂的电路都是在这些典型单元电路基础上进行扩充来构成的。如放大电路通常是以三极管或集成运放为核心的单元电路,它的结构特点是 有一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振荡电路通常也是以三极管或集成运放为核心的单元电路,它的结构特点是没有对外的电路输入端,在三极管或集成运放的输入端与输 出端之间接有一个具有选频功能的正反馈网络;滤波电路通常以集成运放为核心,它的结构特点是含有电容器或电感器,并在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接有反馈元件。
在上图中,声控接收放大电路是以三极管VT1、VT2为核心的单元电路,光控电路是以VT3为核心的单元电路。又如在触发器电路中,基本RS触发器作为存储 单元电路是构成其它复杂触发器的基本逻辑单元,如同步RS触发器,是在基本RS触发器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与非门形成的,主从RS触发器又是由两个同步RS 触发器构成的,主从JK触发器则又是在主从RS触发器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与门而形成的,可见,同步RS触发器、主从RS触发器、主从JK触发器都是在基本 RS触发器基础上进行逐步扩充而形成的,基本RS触发器是构成这些复杂触发器的基本逻辑单元,掌握它为我们研究后面几种类型触发器打下基础。
了解电源电路的特点
电子电路通常以直流稳压电源作为电源给电路提供能量,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变压、整流、滤波和稳压四个部分构成,通过这四个部分的电 路,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如图1中交流220V电压经C1、R1降压、VDW二极管限幅、VD1整流后,得到直流电压经C2电容滤波以后,为整个电路提 供工作电压。又如一些门铃电路、充电电路、开关电路,在给这些电路供电时,通常都是将220V市电经变压器降压、四个二极管组成的整流桥整流、电容滤波及 稳压管稳压这几个环节将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为电路提供稳定的电源。
将电路归类,按类别研究电路
电子电路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别:报警电路、门铃电路、振荡电路、电源电路、照明与彩灯控制电路、开关与检测电路、传感器应用电路、555定时器应用电路等,相x关推荐:15个有趣的555电路,没事可以自己做一做。上述每种类别电路虽然所采用的电子元器件不同,但电路实现的功能基本是相同的,所以可以从电路所实现功能入手来分析电路。另外,了解一些器件的典型电路结构及其特点,也为我们分析一些复杂电路带来方便。如555定时器典型电路主要包括用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 器、多谐振荡器、双稳态触发器,用这些典型电路可以构成相应的应用电路,如由555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可构成触摸开关电路、定时器等,由555组成的多谐 振荡器可构成时钟脉冲发生器等,由555组成的双稳态触发器可构成逻辑电平测试电路等。如上图,楼道灯所具备的延时功能就是由555定时器构成的单稳态触 发器来实现的。
由浅入深研究某个类别电路
例如门铃电路,我们可以先掌握简单门铃电路的原理,然后再进一步研究简单变调门铃电路、双音调门铃电路的原理,因为后面两种类型的门铃电路是在简单门铃电路基础上加以改进扩充而形成的。如上图,是光控和声控延时开关电路,我们可以先从相对简单的光控开关电路开始研究,在此 基础上再研究光控延时开关电路,最后再研究声光双控延时开关电路就相对容易些了。
电路分析方法盘点
直流等效电路分析法
在分析电路原理时,要搞清楚电路中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直流通路是指在没有输入信号时,各半导体三极管、集成电路的静态偏置,也就是它们的静态工作点。交流电路是指交流信号传送的途径,即交流信号的来龙去脉。
在实际电路中,交流电路与直流电路共存于同一电路中,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
直流等效分析法,就是对被分析的电路的直流系统进行单独分析的一种方法,在进行直流等效分析时,完全不考虑电路对输入交流信号的处理功能,只考虑由电源直流电压直接引起的静态直流电流、电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直流等效分析时,首先应绘出直流等效电路图。绘制直流等效电路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电容器一律按开路处理,能忽略直流电阻的电感器应视为短路,不能忽略电阻成分的电感器可等效为电阻。取降压退耦后的电压作为等效电路的供电电压;把反偏状态的半导体二极管视为开路。
交流等效电路分析法
交流等效电路分析法,就是把电路中的交流系统从电路分分离出来,进行单独分析的一种方法 。
交流等效分析时,首先应绘出交流等效电路图。绘制交流等效电路图应遵循以下原则:把电源视为短路,把交流旁路的电容器一律看作短路把隔直耦合器一律看成短路。
时间常数分析法
时间常数分析法主要用来分析R,L,C和半导体二极管组成电路的性质,时间常数是反映储能元件上能量积累快慢的一个参数,如果时间常数不同,尽管电路的形式及接法相似,但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常见的有耦合电路,微分电路,积分电路,钳位电路和峰值检波电路等。
频率特性分析法:
频率特性分析法主要用来分析电路本身具有的频率是否与它所处理信号的频率相适应。分析中应简单计算一下它的中心频率,上下限频率和频带宽度等。通过这种分析可知电路的性质,如滤波,陷波,谐振,选频电路等。
总结
以上是小编根据多年的学习、积累、摸索及实践并参考相关书籍及资料总结的几点电子电路原理图的识图方法,其中前面三种方法主要是分析具体电路的常用方法,后面两种方法可供我们自学电路或进行教学时做以参考。这些方法有相通之处,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融会贯通。
当然,电子电路原理图的识图方法还有很多,如按照信号的流程和变化、先找熟悉的元器件或电路、化特殊为一般等,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电路和个人识图习惯来进行选用。另外,我认为要想更好的识读电子电路原理图,还需平时多看、多读、多分析、多理解各种电路图,积累适用于自己的识图方法。当然也可以多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及资料,图见多了,分析起来必然更加得心应手,同时还应多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学习,这些都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图水平,使自己能够快速、准确地读懂电路原理图。
六、10种复杂电路分析方法
电路问题计算的先决条件是正确识别电路,搞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对较复杂的电路应先将原电路简化为等效电路,以便分析和计算。
识别电路的方法很多,现结合具体实例介绍十种方法。
特征识别法
串并联电路的特征是:串联电路中电流不分叉,各点电势逐次降低,并联电路中电流分叉,各支路两端分别是等电势,两端之间等电压。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征识别电路是简化电路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举例:试画出图 1 所示的等效电路。
解:设电流由 A 端流入,在 a 点分叉,b 点汇合,由 B 端流出。支路 a—R1—b 和 a—R2—R3(R4)—b 各点电势逐次降低,两条支路的 a、b 两点之间电压相等,故知 R3 和 R4 并联后与 R2 串联,再与 R1 并联,等效电路如图 2 所示。
伸缩翻转法
在实验室接电路时常常可以这样操作,无阻导线可以延长或缩短,也可以翻过来转过去,或将一支路翻到别处,翻转时支路的两端保持不动;导线也可以从其所在节点上沿其它导线滑动,但不能越过元件。这样就提供了简化电路的一种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伸缩翻转法。
举例:画出图 3 的等效电路。
解:先将连接 a、c 节点的导线缩短,并把连接 b、d 节点的导线伸长翻转到 R3—C—R4 支路外边去,如图 4。
再把连接 a、c节点的导线缩成一点,把连接 b、d 节点的导线也缩成一点,并把 R5 连到节点 d 的导线伸长线上(图 5)。由此可看出 R2、R3 与 R4 并联,再与 R1 和 R5 串联,接到电源上。
电流走向法
电流是分析电路的核心。从电源正极出发(无源电路可假设电流由一端流入另一端流出)顺着电流的走向,经各电阻绕外电路巡行一周至电源的负极,凡是电流无分叉地依次流过的电阻均为串联,凡是电流有分叉地分别流过的电阻均为并联。
举例:试画出图 6 所示的等效电路。
解: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过 A 点分为三路(AB 导线可缩为一点),经外电路巡行一周,由 D 点流入电源负极。第一路经 R1 直达 D 点,第二路经 R2 到达 C 点,第三路经 R3 也到达 C 点,显然 R2 和 R3 接联在 AC 两点之间为并联。二、三路电流同汇于 c 点经 R4 到达 D 点,可知 R2、R3 并联后与 R4 串联,再与 R1 并联,如图 7 所示。
等电势法
在较复杂的电路中往往能找到电势相等的点,把所有电势相等的点归结为一点,或画在一条线段上。当两等势点之间有非电源元件时,可将之去掉不考虑;当某条支路既无电源又无电流时,可取消这一支路。我们将这种简比电路的方法称为等电势法。
举例:如图 8 所示,已知 R1 = R2 = R3 = R4 = 2Ω ,求 A、B 两点间的总电阻。
解:设想把 A、B 两点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极上进行分析,A、D 两点电势相等,B、C 两点电势也相等,分别画成两条线段。电阻 R1 接在 A、C 两点,也即接在 A、B 两点;R2 接在 C、D 两点,也即接在 B、A 两点;R3 接在 D、B 两点,也即接在 A、B 两点,R4 也接在 A、B 两点,可见四个电阻都接在 A、B 两点之间均为并联(图 9)。所以,PAB=3Ω。
支路节点法
节点就是电路中几条支路的汇合点。所谓支路节点法就是将各节点编号(约定:电源正极为第 1 节点,从电源正极到负极,按先后次序经过的节点分别为 1、2、3……),从第 1 节点开始的支路,向电源负极画。可能有多条支路(规定:不同支路不能重复通过同一电阻)能达到电源负极,画的原则是先画节点数少的支路,再画节点数多的支路。然后照此原则,画出第 2 节点开始的支路。余次类推,最后将剩余的电阻按其两端的位置补画出来。
举例:画出图 10 所示的等效电路。
解:图 10 中有 1、2、3、4、5 五个节点,按照支路节点法原则,从电源正极(第 1 节点)出来,节点数少的支路有两条:R1、R2、R5 支路和 R1、R5、R4 支路。取其中一条 R1、R2、R5 支路,画出如图 11。
再由第 2 节点开始,有两条支路可达负极,一条是 R5、R4,节点数是 3,另一条是 R5、R3、R5,节点数是 4,且已有 R6 重复不可取。所以应再画出 R5、R4 支路,最后把剩余电阻 R3 画出,如图 12 所示。
几何变形法
几何变形法就是根据电路中的导线可以任意伸长、缩短、旋转或平移等特点,将给定的电路进行几何变形,进一步确定电路元件的连接关系,画出等效电路图。
举例:画出图 13 的等效电路。
解:使 ac 支路的导线缩短,电路进行几何变形可得图 14,再使 ac 缩为一点,bd 也缩为一点,明显地看出 R1、R2 和 R5 三者为并联,再与 R4 串联(图 15)。
撤去电阻法
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知,在串联电路中,撤去任何一个电阻,其它电阻无电流通过,则这些电阻是串联连接;在并联电路中,撤去任何一个电阻,其它电阻仍有电流通过,则这些电阻是并联连接。
举例:仍以图 13 为例,设电流由 A 端流入,B 端流出,先撤去 R2,由图 16 可知 R1、R3 有电流通过。再撤去电阻 R1,由图 17 可知 R2、R3 仍有电流通过。同理撤去电阻 R3 时,R1、R2 也有电流通过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R1、R2 和 R3 并联,再与 R4 串联。
独立支路法
让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在不重复经过同一元件的原则下,看其中有几条路流回电源的负极,则有几条独立支路。未包含在独立支路内的剩余电阻按其两端的位置补上。应用这种方法时,选取独立支路要将导线包含进去。
举例:画出图 18 的等效电路。
方案一:选取 A—R2—R3—C—B 为一条独立支路,A—R1—R5—B 为另一条独立支路,剩余电阻 R4 接在 D、C 之间,如图 19 所示。
方案二:选取 A—R1—D—R4—C—B 为一条独立支路,再分别安排 R2、R3 和 R5,的位置,构成等效电路图 20。
方案三:选取 A—R2—R3—C—R4—D—R5—B 为一条独立支路,再把 R1 接到 AD 之间,导线接在 C、B 之间,如图 21 所示,结果仍无法直观判断电阻的串并联关系,所以选取独立支路时一定要将无阻导线包含进去。
节点跨接法
将已知电路中各节点编号,按电势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用 1、2、3……数码标出来(接于电源正极的节点电势最高,接于电源负极的节点电势最低,等电势的节点用同一数码,并合并为一点)。然后按电势的高低将各节点重新排布,再将各元件跨接到相对应的两节点之间,即可画出等效电路。
举例:画出图 22 所示的等效电路。
解:节点编号如图 22 中所示。节点排列,将 1、23 节点依次间隔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如图 23。元件归位,对照图 22,将 R1、R2、R3、R4 分别跨接在排列好的 1、2 的等效电路如图 24。
电表摘补法
若复杂的电路接有电表,在不计电流表 A 和电压表 V 的内阻影响时,由于电流表内阻为零,可摘去用一根无阻导线代替;由于电压表内阻极大,可摘去视为开路。用上述方法画出等效电 搞清连接关系后,再把电表补到电路对应的位置上。
举例:如图 25 的电路中,电表内阻的影响忽略不计,试画出它的等效电路。
解:先将电流去,用一根导线代摘替,再摘去电压表视为开路,得图 26。然后根据图 25 把电流表和电压表补接到电路中的对应位置上,如图 27 所示。
七、地线基础知识
地线的主要作用就是当电器出现故障时,电源可能击穿(或:破坏)某些元件,使电器的外壳带电。将电器的外壳接地,可以使漏电保护装置
1. 信号“地”;
信号“地”又称参考“地”,就是零电位的参考点,也是构成电路信号回路的公共段,图形符号“⊥”。
1)直流地:直流电路“地”,零电位参考点。
2)交流地:交流电的零线。应与地线区别开。
3)功率地:大电流网络器件、功放器件的零电位参考点。
4)模拟地:放大器、采样保持器、A/D转换器和比较器的零电位参考点。
5)数字地:也叫逻辑地,是数字电路的零电位参考点。
6)“热地”:开关电源无需使用变压器,其开关电路的“地”和市电电网有关,既所谓的“热地”,它是带电的,图形符号为:“”。
7)“冷地”:由于开关电源的高频变压器将输入、输出端隔离;又由于其反馈电路常用光电耦合、既能传送反馈信号又将双方的“地”隔离;所以输出端的地称之为“冷地”,它不带电。图形符号为“⊥”。
2.保护“地”;
保护“地”是为了保护人员安全而设置的一种接线方式。保护“地”线一端接用电器,另一端与大地作可靠连接。
3.音响中的“地”。
1)屏蔽线接地:音响系统为防止干扰,其金属机壳用导线与信号“地”相接,这叫屏蔽接地。
2)音频专用“地”:专业音响为了防止干扰,除了屏蔽“地”之外,还需与音频专用“地”相连。此接地装置应专门埋设,并且应与隔离变压器、屏蔽式稳压电源的相应接地端相连后作为音控室中的专用音频接地点。
不同地线的处理方法
1. 数字地和模拟地应分开;
在高要求电路中,数字地与模拟地要分开。即使是对于A/D、D/A转换器同一芯片上两种“地”最好也要分开,仅在系统一点上把两种“地”连接起来。
2.浮地与接地;
系统浮地,是将系统电路的各部分的地线浮置起来,不与大地相连。这种接法,有一定抗干扰能力。但系统与地的绝缘电阻不能小于50MΩ,一旦绝缘性能下降,就会带来干扰。通常采用系统浮地,机壳接地,可使抗干扰能力增强,安全可靠。
3.一点接地;
在低频电路中,布线和元件之间不会产生太大影响。通常频率小于1MHz的电路,采用一点接地。
4.多点接地。
在高频电路中,寄生电容和电感的影响较大。通常频率大于10MHz的电路,采用多点接地除了正确进行接地设计、安装,还要正确进行各种不同信号的接地处理。控制系统中,大致有以下几种地线:
(1)数字地:也叫逻辑地,是各种开关量(数字量)信号的零电位。
(2)模拟地:是各种模拟量信号的零电位。
(3)信号地:通常为传感器的地。
(4)交流地:交流供电电源的地线,这种地通常是产生噪声的地。
(5)直流地:直流供电电源的地。
(6)屏蔽地:也叫机壳地,为防止静电感应和磁场感应而设。
以上这些地线处理是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接地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1)控制系统宜采用一点接地。一般情况下,高频电路应就近多点接地,低频电路应一点接地。在低频电路中,布线和元件间的电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接地形成的环路的干扰影响很大,因此,常以一点作为接地点;但一点接地不适用于高频,因为高频时,地线上具有电感因而增加了地线阻抗,同时各地线之间又产生电感耦合。一般来说,频率在1MHz以下,可用一点接地;高于10MHz时,采用多点接地;在1~10MHz之间可用一点接地,也可用多点接地。
(2)交流地与信号地不能共用。由于在一段电源地线的两点间会有数mV甚至几V电压,对低电平信号电路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干扰,因此必须加以隔离和防止。
(3)浮地与接地的比较。全机浮空即系统各个部分与大地浮置起来,这种方法简单,但整个系统与大地绝缘电阻不能小于50MΩ。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但一旦绝缘下降就会带来干扰。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机壳接地,其余部分浮空。这种方法抗干扰能力强,安全可靠,但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4)模拟地。模拟地的接法十分重要。为了提高抗共模干扰能力,对于模拟信号可采用屏蔽浮技术。对于具体模拟量信号的接地处理要严格按照操作手册上的要求设计。
(5)屏蔽地。在控制系统中为了减少信号中电容耦合噪声、准确检测和控制,对信号采用屏蔽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屏蔽目的不同,屏蔽地的接法也不一样。电场屏蔽解决分布电容问题,一般接大地;电磁场屏蔽主要避免雷达、电台等高频电磁场辐射干扰。利用低阻金属材料高导流而制成,可接大地。磁场屏蔽用以防磁铁、电机、变压器、线圈等磁感应,其屏蔽方法是用高导磁材料使磁路闭合,一般接大地为好。当信号电路是一点接地时,低频电缆的屏蔽层也应一点接地。如果电缆的屏蔽层地点有一个以上时,将产生噪声电流,形成噪声干扰源。当一个电路有一个不接地的信号源与系统中接地的放大器相连时,输入端的屏蔽应接至放大器的公共端;相反,当接地的信号源与系统中不接地的放大器相连时,放大器的输入端也应接到信号源的公共端。
对于电气系统的接地,要按接地的要求和目的分类,不能将不同类接地简单地、任意地连接在一起,而是要分成若干独立的接地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其共同的接地点或接地干线,最后才连接在一起,实行总接地。
二、地线和零线的区别
我们知道在电器安装时,先用电笔区分出火线和零线。如果进户线只有两条,其中一条是火线,另一条是零线,区分时,人体要跟大地没有任何直接接触,单手握住电笔,不能接触笔尖的金属部分,但手指要接触笔尾的金属,将笔尖分别接触两条导线的金属部分,如只有一条能使电笔的氖泡发光,则这根就是火线。如果两条都不能使电笔的氖泡发光,可能是没接触到金属部分或没接通电源,或电笔坏了,或手指没接触笔尾金属部分。若两条都能使氖泡发光,则是零线断开了。
地线和零线的详细区别
1.零线和地线这两个是不同的概念,不是一回事,千万别互换或混接。
2.地线的对地电位为零,是就近接地。
3.零线的对地电位不一定为零。零线是在最近的变电所接地,和本地的接地可能有一定的电位差。
4.零线有时候会电人。当火线有电,但设备不工作时,可能是零线断了,从断点靠近设备一端的零线都是带220V电的,和火线一样。
如何区分零线和地线
1、接线标准:火线(L)颜色须用红色、黄色、绿色零线(N)颜色须用黑色、蓝色地线(PE)颜色须用黄、绿双色线面对3孔插座,左零,右火,中间地
2、在总线上装一漏电断路器,用一灯泡接在火线和零线或火线和地线上,如漏电断路器动作说明是地线,否则是零线.测试时要注意安全,可能会有小火花,要有心里要准备,别吓一跳!
3、如果在家中:1、通电,用电笔测,会亮的全是火线。2、将总开关处的零线断开,只接通火线,将家中的灯打在开的位置,用电笔测,刚才不亮,现在亮的全是零线。3、剩下不亮的全是地线。
最简单的,拿个220V的灯泡,用电笔确定火线后,分别用两棵线和火线接在灯头上,从亮度上就可以区别零和地.亮的是零,稍暗的是地.
4、用万用表将万用表置于交流档500v,手捏一表笔,另一表笔分别触接电源线,有电压高的是火线,低的是零线,电压为0的是地线。零线对地电阻小于4欧为可靠接地。用万用表置于交流档地250v测火线与零线、火线与地线的压差,两值相差在5v以下为可靠接地。
地线和零线接错的后果
1、因为是交流电,所以火和零互换对电器没什么影响。面对3孔插座,左零,右火,主要是维修时用。最好还是别换。
2、零和地接反或混接,这个平时没事,但比较危险,地线不能接到零线上。否则导致设备外壳带电。(一般设备正常时外壳几乎不带电)
3、进户的地线可以临时做零线用(这样电表不转,属于偷电),但如果你想做长久的用,有许多不利因素,如:由于接地点环境的变化(雷雨、湿度等)导致电压不稳;变电所因素使火线对地电压达到380V等,都能导致用电设备很容易受到影响及严重损坏。
三、地线颜色
为了使交流电有很方便的动力转换功能,通常电力传输是以三相四线的方式,三相电的三根头称为相线。
三相电的三根尾连接在一起称中性线也叫"零线"。叫零线的原因是三相平衡时刻中性线中没有电流通过了,再就是它直接或间接的接到大地,跟大地电压也接近零。
地线是把设备或用电器的外壳可靠的连接大地的线路,是防止触电事故的良好方案。一般情况下,三相电路中火线使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表示三根火线,零线使用黑色。单相照明电路中,一般黄色表示火线、蓝色是零线、黄绿相间的是地线。也有些地方使用红色表示火线、黑色表示零线、黄绿相间的是地线。
火线、零线和地线的区分颜色和作用
电源线从国标识中,一般相线-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零线-淡蓝色。地线是黄绿相间。如果是三相插座,左边是零线,中间(上面)是地线,右边是火线。
一般从使用中火线为黄、绿、红、白、灰、棕色,零线为浅蓝和蓝色,地线为双黄色和黑色。
从用电分为动力用电和家庭用电。动力用电就是常说的380伏电,多用于工厂和一些大的用电设备比如5P空调和饭店抽烟机等。这种电多是三相四线.四线中三根火线,一根零线.火线是指三相四线电网A B C中的任意一相,零线是指三相四线对地无电压有电流的那一根电线, 三根火线经过负载如电动机等用电设备后都经过零线形成回路,设备才能正常工作。零线在发电厂是接地的。一般情况下,三相电路中火线使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表示三根火线,零线使用黑色或蓝。
家庭用电是指我们常说的220伏电也叫单相电,有两根线,一根火线,一根零线。火线经过负载如灯泡等用电器后经零线形成回路,用电器才能正常工作。这里的零线在发电厂也是接地的。单相照明电路中,一般黄、绿、红、白、灰、棕色表示火线、浅蓝和蓝色是零线、黄绿相间和黑线为地线。
动力电和家用电的零线虽然在发电厂都是接地的,但我们平时说的地线和零线不是一个概念。你看我们家里的三孔电源插座,如果是正规施工,其中一个孔是火线,一个孔是零线,一个孔是地线。这里的地线是整座楼汇集后接地,这才是常说的地线。多数家用电器都要求要接地线,就是要和这根地线接在一起。一般零线是经过漏电开关的而地线不能。地线的对地电位为零,使用的电器的最近点接地;零线的对地电位不一定为零,零线的最近接地点是在变电所或者供电的变压器处;零线有时候会电人,比如电炉子不发热了,千万不要以为没电了,不会电人,有可能存在这样的可能,离你的电器很远的地方N线断开了,用电压表一量会发现,电器的LN线都是市电的电压的;地线不会电人,除非很坏的情况下或安装人不懂或者胡乱搞的。在某些电路中有零线和地线,你会发现有一个高耐压电容在他们中间。
火线是带电的,地线和零线是不带的,家用两插孔的插座里有一根火线,一根零线,用电笔能测出带电来的是火线,不带电的是零线,三插孔的插座里才有地线,地线要连接在用电器的外壳上,以防止电器漏电使人触电伤亡。标有L标记的点是接火线的,N标记的是接零线的,地线有个专门的接地符号。
目前,我们使用的电源插座大多是单相三线插座或单相二线插座。单相三线插座中,中间为接地线,也起到定位用;接线顺序是左零右火。凡外壳是金属的家用电器都采用的是单相三线制电源插头。三个插头呈正三角形排列,其中上面最长最粗的铜制插头就是地线。地线下面两个分别是火线(标志字母为"L")零线(标志字母为"N"),顺序是左零右火,(插头背面对着自己本人时)。
接地的类型和作用不同的电路有不相同的接地方式,电子电力设备中常见的接地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安全接地
安全接地即将高压设备的外壳与大地连接。一是防止机壳上积累电荷,产生静电放电而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例如电脑机箱的接地,油罐车那根拖在地上的尾巴,都是为了使积聚在一起的电荷释放,防止出现事故;二是当设备的绝缘损坏而使机壳带电时,促使电源的保护动作而切断电源,以便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例如电冰箱、电饭煲的外壳。三是可以屏蔽设备巨大的电场,起到保护作用,例如民用变压器的防护栏。
2、防雷接地
当电力电子设备遇雷击时,不论是直接雷击还是感应雷击,如果缺乏相应的保护,电力电子设备都将受到很大损害甚至报废。为防止雷击,我们一般在高处(例如屋顶、烟囱顶部)设置避雷针与大地相连,以防雷击时危及设备和人员安全。安全接地与防雷接地都是为了给电子电力设备或者人员提供安全的防护措施,用来保护设备及人员的安全。
3、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是为电路正常工作而提供的一个基准电位。这个基准电位一般设定为零。该基准电位可以设为电路系统中的某一点、某一段或某一块等。当该基准电位不与大地连接时,视为相对的零电位。但这种相对的零电位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外界电磁场的变化而变化,使系统的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电路系统工作不稳定。当该基准电位与大地连接时,基准电位视为大地的零电位,而不会随着外界电磁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合理的工作接地反而会增加电路的干扰。比如接地点不正确引起的干扰,电子设备的共同端没有正确连接而产生的干扰。为了有效控制电路在工作中产生各种干扰,使之能符合电磁兼容原则。我们在设计电路时,根据电路的性质,可以将工作接地分以下为不同的种类,比如直流地、交流地、数字地、模拟地、信号地、功率地、电源地等。不同的接地应当分别设置。不要在一个电路里面将它们混合设在一起,例如数字地和模拟地就不能共一根地线,否则两种电路将产生非常强大的干扰,使电路陷入瘫痪!
4、信号接地
信号地是各种物理量信号源零电位的公共基准地线。由于信号一般都较弱,易受干扰,不合理接地会使电路产生干扰,因此对信号地的要求较高。
5、模拟地
模拟地是模拟电路零电位的公共基准地线。模拟电路中有小信号放大电路,多级放大,整流电路,稳压电路等等,不适当的接地会引起干扰,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模拟电路中的接地对整个电路来说有很大的意义,它是整电路正常工作的基础之一。所以模拟电路中合理的接地对整个电路的作用不可忽视。
6、数字地
数字地是数字电路零电位的公共基准地线。由于数字电路工作在脉冲状态,特别是脉冲的前后沿较陡或频率较高时,会产生大量的电磁波干扰电路。如果接地不合理,会使干扰加剧,所以对数字地的接地点选择和接地线的敷设也要充分考虑。
7、电源地
电源地是电源零电位的公共基准地线。由于电源往往同时供电给系统中的各个单元,而各个单元要求的供电性质和参数可能有很大差别,因此既要保证电源稳定可靠的工作,又要保证其它单元稳定可靠的工作。电源地一般是电源的负极。
8、功率地
功率地是负载电路或功率驱动电路的零电位的公共基准地线。由于负载电路或功率驱动电路的电流较强、电压较高,如果接地的地线电阻较大,会产生显著的电压降而产生较大的干扰,所以功率地线上的干扰较大。因此功率地必须与其它弱电地分别设置,以保证整个系统稳定可靠的工作。
屏蔽与接地应当配合使用,才能起到良好的屏蔽效果。主要是为了考虑电磁兼容,典型的两种屏蔽是静电屏蔽与交变电场屏蔽,下面分别介绍:
静电屏蔽:当用完整的金属屏蔽体将带电导体包围起来,在屏蔽体的内侧将感应出与带电导体等量异种的电荷,外侧出现与带电导体等量的同种电荷,因此外侧仍有电场存在。如果将金属屏蔽体接地,外侧的电荷将流入大地,金属壳外侧将不会存在电场,相当于壳内带电体的电场被屏蔽起来了。
接地设施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接地,就是将电器的带电部分与大地连接起来的接地,比如三相电变压器低压点中性线的接地;
一种是保护接地,就是防止电器的绝缘层损坏而使外壳带电或其它不带电工作的金属部件带电伤人而作的接地。接地线必须打入大地深处1.2~1.5m左右才算合格接地。
三相电的三根头称为相线,三相电的三根尾连接在一起称中性线也叫"零线"。叫零线的原因是三相平衡时刻中性线中没有电流通过了,再就是它直接或间接的接到大地,跟大地电压也接近零。
地线是把设备或用电器的外壳可靠的连接大地的线路,是防止触电事故的良好方案。
一般情况下,三相电路中火线使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表示三根火线,零线使用黑色。单相照明电路中,一般黄色表示火线、蓝色是零线、黄绿相间的是地线。也有些地方使用红色表示火线、黑色表示零线、黄绿相间的是地线。
电器都有零线和火线,从而构成通路,使电器有电流通过,发挥作用,开关关闭的情况下,零线是不带电的。
地线无论开关是否关闭都不带电,它主要的功能就是你提到的接地。大功率电器为了避免漏电事故的发生,或者强电势可能对人产生的危害,都有一根接地线,可以把产生的多余电流或强电势通过地线导入大地。
地线不接好无法正常运行,是一种为了使用者安全而存在的设置。
零线是交流电经过用电器返回发电器的通路,而地线是用电器直接或间接接入真正大地的导线(一般接地端要深入地面1m以上)。
由于一般意义上认为大地为最低电位(0V),所以接入大地的地线可以保证用电器电压两端的最低电位和大地一样,从而使仪器和设备工作比较安全。
接地不好会造成零线电压不稳(不是0V),甚至造成对地漏电,使仪器无法工作。
四、地线标志
地线的标志是(英文EARTH) E 。火线的标志是(英文LIVE)L,零线的标志是(英文NEUTRAL)N。
为了使交流电有很方便的动力转换功能,通常工业用电,三根正弦交流电。电流相位(反映电流的方向 大小)相互相差120度。通常我们将每一根这样的导线称为相线(火线),通常电力传输是以三相四线的方式,三相电的三根头称为相线,三相电的三根尾连接在一起称中性线也叫"零线"。叫零线的原因是三相平衡时刻中性线中没有电流通过了,再就是它直接或间接的接到大地,跟大地电压也接近零。地线是把设备或用电器的外壳可靠的连接大地的线路,是防止触电事故的良好方案.火线又称相线,它与零线共同组成供电回路。在低压电网中用三相四线制输送电力,其中有三根相线一根零线。为了保证用电安全,在用户使用区改为用三相五线制供电,这第五根线就是地线,它的一端是在用户区附近用金属导体深埋于地下,另一端与各用户的地线接点相连,起接地保护的作用。
通用插头:
绿色/黄色:接地线。
蓝色:零线。
褐色:火线
北美插头:
绿色/黄色或绿色:接地线。
蓝色或白色:零线。
褐色或黑色:火线
地线用电分为动力用电和家用电
动力用电就是常说的380伏电,多用于工厂.这种电多是三相四线.四线中三根火线,一根零线.火线是指三相四线电网A B C中的任意一相,零线是指三相四线对地无电压有电流的那一根电线, 三根火线经过负载如电动机等用电设备后都经过零线形成回路,设备才能正常工作.零线在发电厂是接地的. 一般情况下,三相电路中火线使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表示三根火线,零线使用黑色。
家用电是指我们常说的220伏电也叫单相电,有两根线,一根火线,一根零线.火线经过负载如灯泡等用电器后经零线形成回路,用电器才能正常工作.这里的零线在发电厂也是接地的.单相照明电路中,一般黄色表示火线、蓝色是零线、黄绿相间的是地线。也有些地方使用红色表示火线、黑色表示零线、黄绿相间的是地线。一般情况下红色是火线,蓝色是零线,黑色是地线.
动力电和家用电的零线虽然在发电厂都是接地的,但我们平时说的地线和零线不是一个概念.你看我们家里的三孔电源插座,如果是正规施工,其中一个孔是火线,一个孔是零线,一个孔是地线.这里的地线整座楼汇集后接地.这才是常说的地线.多数家用电器都要求要接地线,就是要和这根地线接在一起.
火线是带电的,地线和零线是不带的,家用两插孔的插座里有一根火线,一根零线,用电笔能测出带电来的是火线,不带电的是零线,三插孔的插座里才有地线,地线要连接在用电器的外壳上,以防止电器漏电使人触电伤亡。
另外,家用插座里各孔的接线位置是有规定的,如果拆开插座可以看到,标有L标记的点是接火线的,N标记的是接零线的,地线有个专门的接地符号。不懂的人千万还要乱接(特别是地线的位置),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地线是作为电路电位基准点的等电位体。这个定义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际地线上的电位并不是恒定的。如果用仪表测量一下地线上各点之间的电位,会发现地线上各点的电位可能相差很大。正是这些电位差才造成了电路工作的异常。电路是一个等电位体的定义仅是人们对地线电位的期望。HENRY给地线了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定义,他将地线定义为:信号流回源的低阻抗路径。这个定义中突出了地线中电流的流动。按照这个定义,很容易理解地线中电位差的产生原因。因为地线的阻抗总不会是零,当一个电流通过有限阻抗时,就会产生电压降。因此,我们应该将地线上的电位想象成象大海中的波浪一样,此起彼伏。
目前,我们使用的电源插座大多是单相三线插座或单相二线插座。单相三线插座中,中间为接地线,也作定位用,另外两端分别接火线和零线,接线顺序是左零右火,即左边为零线,右边为火线.凡外壳是金属的家用电器都采用的是单相三线制电源插头。三个插头呈正三角形排列,其中上面最长最粗的铜制插头就是地线。地线下面两个分别是火线(标志字母为"L"Live Wire)线(标志字母为"N"Naughtwire),顺序是左零右火,(插头背面对着自己本人时)。
地线通过深埋的电极与大地短路连接。市电的传输是以三相的方式,并有一根中性线,三相平衡时中性线的电流为零,俗称"零线",零线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地线在系统总配电输入短接,电压差接近为零。三相电的三根相线与零线有220电压,会对人产生电击,俗称"火线"。
零线和地线区别
1.零线和地线这两个是不同的概念,不是一回事。
2.地线的对地电位为零。使用的电器的最近点接地。
3.零线的对地电位不一定为零。零线的最近接地点是在变电所或者供电的变压器处。
4.零线有时候会电人,在什么时候呢?当你的电炉子不发热了,千万不要以为没电了,不会电人,错啦!有可能存在这样的可能,离你的电器很远的地方N线断开了,用电压表一量会发现,电器的LN线都是市电的电压!
5.地线不会电人,除非很糟的情况,设计者不懂,或者胡乱搞的产品!
6.在你的电路中有零线和地线的话,你会发现有一个高耐压电容在他们中间。
五、地线符号
所谓地线就是用来将电流引入大地的导线;电气设备漏电或电压过高时,电流通过地线进入大地。
地线分类
(1)供电地线:从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后引出主干线,根据标准,每间隔20-30米重复接地,在电路中起安全保护作用。在漏电的情况下,用电者和地线形成了一个并联电路。有了地线,由于地线的电阻比较小,电流会迅速流入大地,使用电者避免触电。在实际中通常是一根黄绿相间的导线。
地线在家庭用电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些地区的供电网中没有地线,可以用如下方法补救。在屋外找一个地方,拿一条50-70mm宽,1-2米长的角铁打入地下,然后把地线连接到该角铁上,连接时最好用螺栓固定,连接电线尽可能粗一点,6-10平方毫米,要再减低接地电阻可以在角铁周围再灌注一点盐水。
(2)电路地线:在电路设计时,主要是防止干扰与提高无线电波的辐射效率。地线被广泛作为电位的参考点,为整个电路提供一个基准电位。此时,地线未必与真正的大地相连,而往往与输入电源线的一根相连(通常是零线),其电位也与大地电位无关。整个电路在设计时,以地线上电压为0V,以统一整个电路电位。
地线插头
三个脚中较长的脚是接地的,可称做接地脚,另外两个较短的脚是把家用电器接入电路,可称它们为导电脚。在设计电源插头时,为考虑到使用者的安全,有意识地将接地脚设计得比导电脚长几个毫米。这是因为在插入三脚插头时,接地脚先接触插座内的接地线,这样可先形成接地保护,后接通电源;反之,在拔出三脚插头时,导电脚先与电源插座内的导电端分开,接地脚后断开。如果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由于绝缘体损坏等原因而带电,这时接地脚就会形成接地短路电流,使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而对地放电,从而使人不被触电,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地线的符号是E(Earth)。对应火线符号是L,零线符号是N。
地线符号
“接地”是电路图中一种重要的符号,它涉及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几个概念,如“信号地”、“接机壳”、“保护接地”、“等电位”等,在电气制图和读图时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1.信号地
“信号地”也称“一般接地”或“接地”,是指信号传输时的所有电路的公共参考电位,在电路中常以零电位为参考电位。“信号地”的符号如图7—6(A)所示。
2.接机壳
“接机壳”是指电器设备的金属外壳所处的电位。机壳所处的电位在电子设备中往往是电路的公共参考电位,所以,也常称其为“机壳地”。
3.等电位
在电路中某些局部的公共点的电位相等,而这些公共点与“信号地”又有所区别时,用“等电位”符号来表示这些点。在电子电路图中如果有多处电路是参考同一电位值的(如+2V),在作图时可以将这些点用一根线连接起来,再注明电位值。这种作图方法将使连线长而曲折,影响制图和读图。若在各个不同的等电位处用等电位符号来表示电位的相等关系,则可省去长连线,增加电路图的可读性。
在同时存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电子系统中,为了防止通过地线引起两种电路之间的相互干扰,常常要求模拟电路的“信号地”(AGND)与数字电路的“信号地”(DGND)在系统内部分开,在系统的电源“地”端子处再汇集在一起,这时,电路图中的“AGND”和“DGND”分别用“等电位”符号表示。
六、地线怎么接
地线怎么接?接地线分两步:1.三眼插座分配上接地线,左接零线,右接相(火)线,洗衣机、电冰箱等的可靠金属外壳也接地线。2.地线接地,用钢管、角钢等金属物埋入大地,具体根据大地的电阻值来选用,然后用电线连接至配电箱,再分接到各插座。
接地线简介
家用电器设备由于绝缘性能不好或使用环境潮湿,会导致其外壳带有一定静电,严重时会发生触电事故。为了避免出现的事故可在电器的金属外壳上面连接一根电线,将电线的另一端接入大地,一旦电器发生漏电时接地线会把静电带入到大地释放掉。另外对于电器维修人员在使用电烙铁焊接电路时,有时会因为电烙铁带电而击穿损坏电器中的集成电路,这一点比较重要。使用电脑的朋友有时也会忽略主机壳接地,其实给电脑主机壳接根地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死机现象的出现。
在电力系统中接地线:是为了在已停电的设备和线路上意外地出现电压时保证工作人员的重要工具。按规定,接地线必须是 25mm 2 以上裸铜软线制成。
电器中,接地线就是接在电气设备外壳等部位及时的将因各种原因产生的不安全的电荷或者漏电电流导出的线路
高压接地线概述:
(1)高压接地线作用:高压接地线是用于线路和变电施工,为防止临近带电体产生静电感应触电或误合闸时保证安全之用。
(2)高压接地线结构:携带型高压接地线由绝缘操作杆、导线夹、短路线、接地线、接地端子、汇流夹、接地夹。
(3)高压接地线制作工艺:石家庄科锐电气有限责任公司专业生产接地线,制作工艺优良-- 导线夹、接地夹是采用优质铝合金压铸成形;操作棒采用环氧树脂彩色管,绝缘性能好,强度高、重量轻、色彩鲜明、外表光滑;接地软铜线采用多股优质软铜线绞合而成,并外覆柔软、耐高温的透明绝缘护层,可以防止使用中对接地铜线的磨损,铜线达到疲劳度测试需求,确保作业人员在操作中的安全。
高压接地线分类:
(1)高压接地线按照使用环境可以分为:室内母排型接地线(JDX-NL)和室外线路型接地线(JDX-WS)。
(2)高压接地线按照电压等级可分为:10KV接地线,35KV高压接地线,110KV接地线,220KV高压接地线,500KV高压接地线。
高压接地线技术参数:
(1)10KV高压接地线 绝缘杆部分长度:700mm 握手部分长度:300 mm 金属接头部分长度:50 mm节数:1 杆径:30mm 总长(不包括线夹):1050 mm 。
(2)35KV接地线 标称截面:25mm2 总根数:810 平均直径(mm):0.2mm 计算截面:(mm2):25.43 金属接头部分长度:50 mm 节数:1 杆径:30mm
(3)110KV高压接地线 标称截面:35mm2 总根数:1136 平均直径(mm):0.2mm 计算截面:(mm2):35.67 绝缘杆部分长度:1360 mm 握手部分长度:700 mm 金属接头部分长度:140 mm 节数:2 杆径:30mm 总长(不包括线夹):2200 mm
高压接地线怎么接
(1)挂接地线时:先连结接地夹,后接接电夹;拆除接地线时,必须按程序先拆接电夹,后拆接地夹。
(2)安装:将接地软铜线分相上双眼铜鼻子固定在接地棒上的接电夹(接电夹有固定式和活动式)相应位置上,将接地线合相上的单眼铜鼻子固定在接地夹或地针上,构成一套完整的接地线。
(3)核实接地棒的电压等级与操作设备的电压等级是否一致。
(4)接地软铜线有分相式和组合式,接地棒有平口式和双簧钩式线夹。
电脑地线怎么接
接地线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消除静电,如果不接的话,像显示屏幕和主机箱都很容易带大量静电。
一般楼房的三通电门就是带地线的,只需要注意和电脑所连接的插线板也是三通插头就可以了。
但是,有些平房不是虽然也有三通电门,但是并不具备导静电的能力,所以你需要在机箱后面的螺丝上接一根电线,电线另一头倒在地上或插在土里,靠这种土办法来传导静电,这么做作用比较明显,但是毕竟是土办法,不会把静电完全导掉。
七、地线带电
一种电热水器控制芯片限压式时基电路地线带电检测接口,属于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地线带电检测电路。其特征是时基电路地线带电检测电路由变压器、整压电路与时基电路组成,变压器与零地线相连接,并通过整流电路与时基电路输入端相连接,时基电路输出端与电热水器控制装置中单片机输入端相连接,与单片机检测程序共同组成限压式时基电路地线带电检测接口。其有益效果是克服了原有电热水器控制装置中缺少地线带电检测接口,而无法在地线带电时通过单片机控制装置对电热水器使用的电加热管电源进行实时切断控制,而造成对用户人身安全的侵害。
地线带电的原因
这个问题说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因为造成PE有电的情况很多。
比如N线和PE线共用;N线与PE线接反;设备漏电造成相线与地线短路;大地不是等电位的,如果你的地线连接了不同地方的大地就会造成电势差。还有就是干扰问题有干扰源高频等;最后就是PE线附近有大电流流过,有些杂散电流会通过大地传到PE线。
八、四种ADC拓朴结构
1 A/D转换器
A/D转换器是从自然界的现象(各种各样的应用)产生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A/D变换)的东西。
这个工作是指由模拟信号经过采样→量化→编码变换为数字信号的一系列步骤。
2 A/D转换器的基本操作
A/D转换器的基本操作请参见下方A/D转换器实例。
A/D转换器在离散周期内切出模拟信号的幅度,变换为用符号表示的数字信号。
A/D转换了的数字信号位数叫做分辨率(这个情况下是3bit),最高位叫做MSB(Most
Significant Bit),最低位叫做LSB(Least Significant Bit)。
下方的图片展示了模拟信号(输入)和数字信号(输出)的关系。作为数字信号差,可识别的模拟信号最小振幅是最小分辨率(=1LSB),在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之间产生的误差叫做量化误差。
另外,第一个数字信号变化点(000→001)的0.5LSB下叫做零刻度,最后一个数字信号变化点(110→111)的0.5LSB上叫做满量程,从零刻度到满量程的这个区间叫满量程范围。
以下是模拟信号通过"采样→量化→编码"变换为数字信号的一系列步骤。
2.1 采样(Sampling)
在离散周期(采样周期:TS)内切出连续的模拟信号振幅值
采样周期:Ts=1/(采样频率:Fs)
进行采样的电路叫做采样和保持电路(简称S&H电路)
2.2 量化(Quantization)
在离散周期内切出的振幅值近似于离散振幅值。
量化误差:(采样值)-(量化值)
2.3 编码(Coding)
离散振幅用"0"和"1"这两个值来表示转换的代码。
转换了代码的电路叫做编码器(Encoder)。
3 A/D转换器的基本形式1(闪存)
3.1 工作
预先用比较器同时比较分压成2N-1个的参考电压和模拟信号,比较结果用编码器转换成数字信号。
3.2 特点
- 为了把模拟信号一次转为数字信号,模拟信号不需要采样电路(S&H回路)。
- 在A/D转换器的基本形式中可最高速度转换。(采样频率甚至可超过1GHz。)
- N位分辨率需要2N-1个比较器,由于电路规模和功耗增加,分辨率最高为8位左右。
4 A/D转换器的基本形式2(流水线)
4.1 工作
在一般1.5bit/级结构的情况下,从决定了MSB的第1级开始依次流水线操作,从而反复进行以下的处理。(VREF:参考电压)
- 采样(S&H)模拟输入。
- 同时用A/D转换器(ADC)把模拟输入转换成3值(1.5bit)的数字值。(此处确定级别的数字输出)
- 模拟输入≦-VREF/4→ D="00"
- -VREF/4<模拟输入≦+VREF/4→ D="01"
- +VREF/4<模拟输入→D="10"
- 用D/A转换器(DAC)把3值(1.5bit)的数字值转换为模拟值。
- D="00" → DAC输出:-VREF/2
- D="01" → DAC输出:0
- D="10" → DAC输出:+VREF/2
- 从采样电压扩大到减去了DAC输出电压的2倍后,输出到下一级。
决定了LSB的N级处理完成之后,补偿了各级别间的延迟,通过加上各个数字输出,数字信号的转变完成。
4.2 特点
- 可实现高分辨率。(最多16位左右)
- 可高速转换。(采样频率高达约200MHz的)
- 通过流水线操作,由于需要等待数字信号输出的时间,不适用于需要控制等实时的应用。
A/D转换器的基本形式3(逐次比较<SAR>型)
4.3 工作
为了使采样的模拟信号和D/A转换器(DAC)的输出一致,从MSB开始逐次比较(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 模拟输入信号采样(S&H)
- 逐次逼近寄存器(SAR)的MSB设置为"1"。(其他为"0")
- 逐次逼近寄存器(SAR)的数字值用D/A转换器(DAC)转换成模拟值。
- 比较采样电压和DAC输出电压的大小。
- 确定采样电压>DAC输出电压 → MSB="1"
- 确定采样电压<DAC输出电压 → MSB="0"
下方是通过到LSB为止重复相同的逐次逼近来完成数字信号的转换。
4.4 特点
- 可实现高分辨率。(最多18位左右)
- 为了转换以及需要(分辨率+α)的时钟周期,转换速度为中度。(最多约10MHz的采样频率)
- 反应良好,输入时连接复用器,轻松切换模拟信号。
5 A/D转换器的基本形式4(ΔΣ型)
5.1 工作
模拟信号过采样,在转换为响应了使用ΔΣ调制的模拟信号振幅的脉冲串后,通过用数字滤波器除去频带外的噪音和数据细化,来完成在原始采样频率中的数字信号转换。
5.2 过采样
通过用比原始采样频率更高的频率来采样,来减少量化误差。
5.3 ΔΣ调制
通过过采样,用积分器积分(Σ)采样电压和D/A转换器(DAC)的差(Δ)。用比较器来比较积分值和参考电压的大小,转换成脉冲串。
通过在1个采样延迟输入中反馈输出脉冲,用比较器把产生的量化误差在低频区域调小,在高频区域调大。
除了原始信号成分,在高频区域中,从ΔΣ调制器输出的脉冲串具有大的量化误差成分。
但是,这些成分分开了频率,为了用简单的数字滤波器仅除去量化误差成分,实现了其他方法不可能的高分辨率。
5.4 特点
- A/D转换器的基本形式中最高的分辨率。(最多约24位)
- 转换速度慢。(采样频率最多约200kHz)
- 由于反应较差,输入时连接复用器,不适合需要切换模拟信号的应用
九、带宽和频率是什么关系
带宽和频率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示波器带宽怎么选择?频率响应作为一个主要参数,我们以示波器为例讨论一下示波器带宽与频率响应的关系以及带宽和通频带有什么关系。
示波器校准主要参数包括:
- 垂直幅度
- 水平扫描时间:显示准确度,考察晶体振荡器的性能
- 上升时间Tr(瞬态响应):越短越好,可快速捕捉瞬时信号
- 频率响应(稳态响应):更进一步考察给的宽带余量
- 输入阻抗
示波器有很多不同性能指标规格,确定了可捕获和测量信号的准确度。在介绍示波器性能指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Nyquist 采样定理。
Nyquist 采样定理
现实世界接触到的诸如电信号、光信号、声音信号等这些信号都是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称之为连续信号。但对于计算机来说,处理这些连续的信号显然是无能为力,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计算、处理这些连续信号就必须将其转化为离散信号,将连续信号转换为离散信号的过程就叫采样。采样后,计算机得到的是离散的点,用这些离散的点来代替连续的线就势必会产生误差,那么怎么采样才能使得这个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呢?这就引出了Nyquist 采样定理。
我们首先从简单的开始,对于一个正(余)弦信号的曲线,我们并不需要将曲线上面每一点都记录下来,只需要就一些特殊点就够了,比如相邻两个零点的位置(图上红色的两个点)或者相邻的波峰和波谷的位置(图上绿色的两个点),只要是按照正(余)弦信号的规则,就能够根据这些特殊点还原出正(余)弦信号,用香农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这两个点已经包含了正(余)弦信号的信息熵,两个点足矣。也就是说,正弦信号周期为1,两个采样点,无论是相邻的两个零点还是相邻的波峰与波谷位置的间隔都是0.5,因此,可知采样的周期为0.5,恰好为正弦信号周期的一半。也就是说采样频率为该正(余)弦信号频率的2倍,我们就可以恢复出这个正(余)弦信号。请大家先记住这个结论。
Nyquist 采样
示波器采样率
根据 Nyquist 采样定理,只要采样频率大于信号最大频率的2倍,我们就可以通过采样点信息将信号恢复出来。那么示波器最重要的指标是不是就是采样率了?我们测量信号只需要看采样率就行了?
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下图显示用一个500-MHz 带宽的示波器以 1 GSa/s的速度对100MHz的时钟信号进行采样。这个输入信号的基本频率(时钟频率)远低于500MHz,。但是如果仔细查看会发现,该信号的边沿具有不同程度的预冲、过冲和各种边沿速度,呈现出“不稳定”的趋势。这是为什么呢?
使用 1 GSa/s 采样率和 500-MHz 带宽的示波器进行采样所产生的混叠边沿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基本常识。我们知道任何的信号最终都可以表示为正(余)弦信号的线性组合。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方波是由多个正弦信号叠加而成。
我们仅取一次波,三次谐波和五次谐波,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波形。
由一次波,三次谐波和五次谐波组成的方波
如果我们取到11此谐波,如下图所示,那么波形就更加趋近理想方波。当我们区无限次谐波,就可以得到一个理想方波。
由一次波到十一次谐波组成的方波
也就是说一个方波包含无限高频率的频率成份,只是越高的频率成分所包含的频率分量的能量越小。
我们回到之前的这个问题,对于一个100MHz的时钟方波,它包含有100MHz的基波,300MHz的三次谐波,500MHz的五次谐波,700MHz次谐波等等的各次谐波。那么1GSa/s的采样率最多可以正确采样500MHz的五次谐波,无法正确采用700MHz及以上频率的谐波,那么也就使得测量结果出现一些不定态,这就是混叠的迹象。
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关注采样率,我们采很多信号都会出现问题,那是因为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个更重要的指标:示波器带宽。
通频带和带宽一样吗?通频带和带宽有什么关系?
通频带和带宽是不同的概念。通频带关注的是信号能够通过的频率范围,而带宽关注的是信号的频率范围。
通频带与带宽的定义
通频带是什么?
"通频带" 英文是passband; transmission bands; pass band。为了限制信号的幅频失真,就要求电路对信号所包含的各种频率成分都不要过分抑制,或者说要求电路容许一定频率范围的信号都通过;这个一定的频率范围称为电路的通频带。也就是通频带指的是整个频谱中所有分量都可以通过信道进行传输的最大带宽范围。
通频带的作用
通频带用于衡量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信号的放大能力。由于放大电路中电容、电感及半导体器件结电容等电抗元件的存在,在输入信号频率较低或较高时,放大倍数的数值会下降并产生相移。通常情况下,放大电路只适用于放大某一个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如图所示为某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f1-f2之间为通频带
f1-f2之间为通频带
带宽什么意思?
带宽(bandwidth)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1、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信号的带宽是指该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
2、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我們以示波器爲例,信号进入示波器以后都要进过一个滤波器,这个滤波器的带宽就是示波器的带宽。当信号输入频率接近示波器的指定带宽时,测得的幅度会慢慢下降。信号在带宽频率下将会衰减 3 dB(~30\%)。也就是说信号通过一个滤波器先将一些高频信号过滤出去,然后再进行采样,这样就不会出现混叠现象了。
那是不是说只要采样频率是示波器带宽的2倍就可以了呢?如果示波器带宽恰好指定为 Nyquist(fN),则意味着示波器具有理想的砖墙式(brickwall)响应,该响应在此相同频率下会完全衰减(如图\ref{ref_brickwall} 所示)。低于Nyquist 频率的频率分量会完全通过(增益 =1),高于 Nyquist 频率的频率分量则会完全予以排除。然而,这种频率响应滤波器无法在硬件中实施。
理想的砖墙式频率响应
实下降特征、更为平坦的带内响应,如图
示波器高斯频率响应
带宽技术指标大于 1 GHz 的示波器通常拥有最大平坦频率响应。这类响应通常在 -3 dB 频率附近显示出具有更尖锐下降特征、更为平坦的带内响应,如下图:
示波器最大平坦度频率响应
如果示波器的带宽正好指定为 Nyquist(fN)(如下图所示),输入信号超过这个频率的分量尽管衰减超过 3 dB,但也被采样(红色阴影部分),尤其当输入信号中包含快速边沿时,情况更是如此(测量数字信号时)。这种现象违背了 Nyquist 采样定理的第一条规则。
带宽(fBW)指定为 Nyquist 频率(fN)时,典型的示波器高斯频率响应
大多数示波器厂商不会将示波器的带宽指定在 Nyquist 频率(fN)。之前的例子已清晰表明仅仅使用带宽为采样率 2 倍的示波器还不足以获得可靠的数字信号测量结果。
那么,示波器的带宽(fBW) 的定义应该怎么关联到波器的采样率(fS) 和Nyquist 频率(fN)呢?为了尽量避免对超出 Nyquist 频率(fN)的频率分量进行采集,大多数示波器厂商将其具有典型高斯频率响应的示波器带宽指定为实时采样率的 1/4 至 1/5 或更低(如下图所示)。
将示波器带宽(fBW)限制为采样率的 1/4(fS/4),可以降低 Nyquist 频率(fN)之上的频率分量
尽管以比示波器带宽大更多倍的速率采样可以进一步降低采集 Nyquist 频率(fN)之外频率分量的可能性,但是 4:1 的采样率与带宽比足以获得可靠的数字测量结果。带宽技术指标在 2-GHz 和更高范围的示波器通常具有更陡峭的频率衰减响应特征。我们将这种类型的频率响应称为“最大平坦度”响应。由于具有最大平坦度响应的示波器接近于砖墙式滤波器的理想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超出 Nyquist 的频率分量衰减程度更高,因此无需进行多次采样即可很好地显示使用数字滤波的输入信号。理论上厂商可以将具有此类响应的示波器带宽(假设前端模拟硬件具备相应能力)指定为 fS/2.5。
下图显示了500-MHz 带宽的示波器捕获边沿速度在 1 ns(10% - 90%)范围的100-MHz 的时钟信号。500 MHz的带宽技术指标是精确捕获此数字信号的最小推荐带宽。这一特定的示波器能够在双通道工作模式下以 4 GS/s 进行采样,或者在三或四通道工作模式下以 2 GS/s 进行采样。下图显示频率(fN)的两倍,带宽频率(fBW)的四倍。该图表明,采样率与带宽之比为 4:1 的示波器可以非常稳定而准确地表示输入信号。并且,借助Sin(x)/x 波形重建/ 插值数字滤波技术,此示波器的波形和测量分辨率可达几十皮秒的量级。与我们之前图\ref{ref_sampel_large_bandwidth}所显示的例子(采用相同带宽的示波器,但仅为带宽(fN)两倍的速度进行采样)相比,波形稳定性和精确度的差别显而易见。
采用 500-MHz 带宽示波器以 2 GSa/s 的速率进行采样,可以精确测量这个边沿速度为 1ns 的 100-MHz 时钟信号
那么,如果我们将采样率增大一倍,使其达到 4 GSa/s,再以相同的 500-MHz 带宽示波器(fBW x 8)采样,结果又会怎样呢?您可能会直观地认为该示波器将会获得更佳的波形和测量结果。但正如图所示,您只能取得很小的改进。如果仔细观察这两个波形图,您将会发现,以 4 GSa/s(fBW x 8)采样时,显示的波形中仅有轻微的预冲和过冲。但是,上升时间测量显示相同的结果(1.02ns)。
采用 500-MHz 带宽示波器以 4 GSa/s 采样,与 2 GSa/s 采样相比,对测量效果的提高微乎其微
示波器带宽怎么选择?
前面介绍了带宽与采样率的关系,知道示波器关键的指标还是带宽。那和确定示波器带宽的选择呢?
前面提到所有示波器都会在较高频率时出现低通频率响应衰减。大多数带宽技术指标在 1 GHz 及以下的示波器通常会出现高斯响应,并在 -3 dB 频率的三分之一处表现出缓慢下降特征。带宽技术指标大于 1 GHz 的示波器通常拥有最大平坦频率响应。这类响应通常在 -3 dB 频率附近显示出具有更尖锐下降特征、更为平坦的带内响应。无论示波器具有高斯响应、最大平坦度响应或介于二者之间的响应,输入信号衰减 3 dB 所在的最低频率称为示波器的带宽。使用正弦波信号发生器,在扫描频率上测试示波器的带宽和频率响应。信号 -3 dB 频率处衰减约为 -30% 幅度误差。所以当信号的主要频率接近示波器的带宽时,很难对信号进行非常精确的测量。
根据以往经验,示波器带宽应比被测系统的最快数字时钟速率至少快5倍。如果示波器满足这一标准,则其能够捕捉高达5次的谐波,并实现最小的信号衰减。
下图显示了使用 100 MHz 带宽示波器对边沿速度(10% 至 90%)为 500 ps 的 100 MHz 数字时钟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波形结果。如图所示,示波器仅允许该时钟信号的 100 MHz 基本波形通过,从而将时钟信号显示为近似正弦波。显然测量 100 MHz 时钟信号,100 MHz 带宽示波器就无能为力了。
使用100MHz带宽示波器捕获100MHz时钟信号
500MHz带宽示波器能够捕获5次谐波,因而成为我们首选500MHz或以上带宽的示波器。500MHz带宽示波器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使用500MHz带宽示波器捕获100MHz时钟信号
我们看到测试结果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方波了,但是当测量上升时间时,我们看到示波器测得的结果为大约800ps。在这种情况下,示波器无法非常精确地测量此信号的上升时间。示波器实际上测量的是接近于自身上升时间(700 ps)的目标,而不是输入信号的上升时间(500 ps 左右)。这显然和我们要测的信号之间有较大的误差,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信号的边沿包含更多的高频信号。当包含的高频信号越多,上升沿越快。这里我们的被测信号有比较陡峭的上升沿,也就是说信号有比较多的高次谐波分量,但是由于示波器的带宽限制,5此以上谐波分量都受到了比较大的衰减,使得示波器显示的信号边沿陡峭度下降。那么如果想精确测量被测信号,我们就需要确定被测数字信号中出现的最高频率,而不是最大时钟速率。最高频率将由设计中的最快边沿速度决定。所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最快信号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
您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最大的“实际”频率分量。Howard W. Johnson 博士已经针对此主题撰写了一本书《Highspeed Digital Design – A Handbook of Black Magic》。他将这个频率分量称为 " 拐点" 频率 (fknee)。所有快速边沿都有无穷多的频率分量。然而,在快速边沿的频谱图中有一个曲折点(或“拐点”),此处高于 fknee 的频率分量对于确定信号的波形影响不大了。拐点频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知道拐点频率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期望测量准确度来确定示波器的带宽要求,具体的乘积系数如下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一下前面的例子:信号具有近似 500 ps 的上升/ 下降时间(基于 10% 至 90%标准),那么信号中的最大实际频率分量(fknee)将大约等于 1GHz。
如果在对信号进行实际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测量时,您能够容忍最多 20% 的计时误差,那么可以使用 1 GHz 带宽示波器用于数字测量应用。
示波器带宽 = 1.0 X 1 GHz = 1.0 G
但是如果需要 3% 左右的计时精度,则最好使用2 GHz 带宽的示波器。
示波器带宽 = 1.9 X 1 GHz = 1.9 G
借助 1 GHz 带宽示波器,我们可以获得更精确的信号图形(如下图所示)。当测量上升时间时,我们看到示波器测得的结果大约为 600 ps。这个测量为我们提供大约 20% 的测量精度。如果想要以超过 3% 的精度和500ps的边沿速度对信号进行测量,我们确实需要使用2 GHz 及以上带宽的示波器(通过之前的示例确定了这一数值)。如下图所示,2GHz 带宽的示波器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这个时钟信号,同时非常准确地测量上升时间(约 520 ps)。
使用 1 GHz 带宽示波器捕获 100 MHz 时钟信号
使用 2 GHz 带宽示波器捕获 100 MHz 时钟信号
频率响应是什么意思?
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稳态输出响应称为频率响应。线性时不变系统在正弦输入信号的激励下到达稳态后,其输出信号仍为正弦信号,且频率与输入信号相同,但幅值和相位可能发生变化。系统对不同频率的正弦输入产生的不同输出响应中,我们主要关注幅值和相位随信号频率的变化。
任意连续信号可分解成不同频率正弦信号之和,因此通过频率响应研究系统的频率特性对系统分析与设计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根据示波器的应用,频率响应指的是示波器前端模拟电路对不同频谱的正弦信号的增益曲线。
频率响应分析
不同示波器除了带宽不一样,示波器频率响应也不一样,带宽只是定义了下降3dB的频点,但是没有定义频响曲线,对于高斯频响,-3db带宽内对信号衰减较大,为了保证很小的频谱误差,需要大于2倍的信号带宽。
现代高带宽示波器主要有两种频率响应方式:传统的高斯频率响应方式,Flat频率响应方式。
可以看到传统的高斯频率响应方式在-3dB带宽内对信号频谱有一定的影响,-3dB带宽外有较长尾巴,要求后面ADC采样率高,才不会发生混叠。
Flat频率响应方式有很大改进:-3dB内,对信号质量影响较小,-3dB以外尾巴相对较少,Keysight infiniium示波器采用Flat频率响应方式。
带宽是什么意思?
频带宽度 - 信号的带宽是指该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
带宽表示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对于带宽的概念,比较形象的一个比喻是高速公路。单位时间内能够在线路上传送的数据量,常用的单位是bps。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严格来说,数字网络的带宽应使用波特率来表示(baud),表示每秒的脉冲数。而比特是信息单位,由于数字设备使用二进制,则每位电平所承载的信息量是以2为底2的对数,如果是四进制,则是以2为底的4的对数,每位电平所承载的信息量为2。因此,在数值上,波特与比特是相同的。由于人们对这两个概念分的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常使用比特率来表示速率,也正是用比特的人太多,所以比特率也就成了一个带宽事实的标准叫法了。
3db带宽的含义
3dB带宽也就是指功率谱密度的最高点下降到1/2时界定的频率范围。在物理学中,信号一般是通过波的形式表示的,当波的功率频谱密度乘以一个适当的系数后将得到每单位频率波携带的功率,这就被叫做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波特图 Bode
波特图(伯德图) 是一种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伯德图表明了一个电路网络对不同频率信号的放大能力。
在研究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时,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常常设置在几赫到上百万兆赫;而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可从几倍到上百万倍;为了在同一坐标系中表示如此宽的变化范围,所以采用对数坐标,即波特图。
波特图 Bode
波特图的优势
波特图表明了一个电路网络对不同频率信号的放大能力。但是在电子电路中,这种图有可能比较麻烦,一方面,要表示一个网络在低频和高频下的所有情况,那么横轴(频率轴会很长)。此外,一般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可能达到几百,使得纵轴也很长。第三,这样画出的图形往往是很不规则的曲线。
波特图(Bode)是根据上述三点作了改进:
1.横坐标的频率改成指数增长,而不是以前的线性增长,比如频率刻度为。10、100、1000、10^4、等,每一小格代表不同的频率跨度。使一条横轴能表示如1hz到10hz这么大的频率范围。一个更为有用的原因是这样做符合人耳对声音的敏感程度(对数效应)。2.纵坐标表示放大倍数以10为底的对数的20倍,这是根据分贝的定义做的。这样纵坐标的值大概0到60就足够了。这样在图中一眼就能看出放大的分贝数。相频特性也可以相应的画。3.把曲线做直线化处理。画图所依据的式子中会得到fL fH的数值。得出的伯德图也应该在fL和fH处出现拐角(此点所在的频率称为截断频率),不过这样处理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理论计算可知:在截断频率处真实值与估计值有3dB的误差。在斜率不为0的直线处要标明斜率。标明出每十倍频程放大倍数的变化情况。经过这三种简化,伯德图的曲线就是由一条折线组成看起来非常舒服。虽然经过处理造成了误差,但已经成为一种标准。
如何充分利用示波器带宽限制功能?
大部分高带宽的示波器都具有带宽限制功能,根据不同带宽可限制20MHz、50MHz、100MHz、200MHz、300MHz等带宽。示波器的带宽越高,可以测量到的信号范围越广,同时也越容易受到高频率信号和信号谐波的干扰。利用示波器的带宽限制功能,能减少示波器对高频率信号的响应,减少波形图毛刺,得到比较理想的波形图和测量数值。很多电源产品的纹波测试都采用示波器20M带宽限制的测试方法。
被测信号在限制带宽以内充分响应,如果被测信号超出限制带宽,则被测信号会被大大衰减,这样就实现了测量时滤掉不需要的高频干扰成分,但对于计量来说,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检测频率响应的时候,会出现超差的现象!因此,在校准示波器时,如发现频率响应超差,则应先考虑是否打开了带宽限制。
十、常见电子元器件等效电路汇总
电子元器件的等效电路是电路分析领域的核心工具之一,其价值体现在对复杂物理实体的抽象建模与系统性解析中。等效电路通过理想化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受控源等)的组合,将实际元器件的电气行为简化为可量化的数学模型,这种建模方式不仅能剥离物理结构的复杂性,更能精准捕捉元器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动态特性。下面就将常见的电子元器件等效电路做一个汇总,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贴片电容器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贴片电容器的等效电路。
从等效电路可以看出,电容器除电容外还有寄生电感L和寄生电阻R,尽管L值和R值都很小,但是在工作频率很高时电感会起作用,电感L与电容C构成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
有引脚电容器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有引脚电容器的等效电路。
它与贴片电容器相比,其等效电路中多了引脚分布电感,它也有高频串联谐振的特性。
有极性电解电容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有极性电解电容器的等效电路,这是没有考虑引脚分布参数时的等效电路。
等效电路中,C1位电容,R1为两电极之间的漏电阻,VD1为具有单向导通特性的氧化膜。
大容量电解电容器等效电路
电解电容器是一种低频电容器,即它主要工作在频率较低的电路中,不宜工作在频率较高的电路中,因为电解电容器的高频特性不好,容量很大的电解电容器其高频特新更差。
下图所示是大容量电解电容器等效电路,从图中可以找到大容量电解电容器高频特性差的原因。
从等效电路中可以看出,串连一只等效电感L0,当电解电容的容量越大时,等效电感L0也越大,高频特性越差。
普通晶闸管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普通晶闸管结构示意图和等效电路。
从等效电路中可以看出,普通晶闸管相当于两只三极管进行一定方式的连接后的电路。
双向晶闸管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双向晶闸管结构示意图和等效电路。
从等效电路中可以看出,双向晶闸管相当于两只普通晶闸管反向并联。
四极晶闸管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四极晶闸管结构示意图和等效电路。
逆导晶闸管的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逆导晶闸管的等效电路。
从等效电路中可以看出,逆导晶闸管相当于在普通晶闸管上反向并联一只二极管。
BTG晶闸管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BTG晶闸管结构示意图和等效电路。
光控晶闸管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光控晶闸管结构示意图和等效电路。
电阻器的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为电阻器的等效电路。等效电路中,R为标称电阻器,L为分布电感,C为分布电容。由于分布电感L和分布电容C均很小,所以当电阻器的工作频率不是很高时,它们的影响都可以不考虑。
在工作频率很高的电路中,应该使用高频电阻器,它们的分布电感L和分布电容C比普通电阻器的更小。
压敏电阻器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压敏电阻器等效电路。等效电路中,Rn是晶界电阻,C是晶界电容,Rb是晶粒电阻。
下图是压敏电阻器伏-安特性曲线中的3个工作区示意图,它的3个工作区包括预击穿区、击穿区和上升区。
电感器等效电路
电感器固有电容又称为分布电容和寄生电容,它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相当于并联在电感线圈两端的一个总的等效电容。
下图所示是电感器等效电路,电容C为电感器的固有电容,R为线圈的直流电阻,L为电感。
电感L与等效电容C构成一个LC并联谐振电路,这一电路将影响电感器的有效电感量的稳定性。
当电感器工作在高频电路中时,由于频率高,容抗小,所以等效电容对电路工作影响大,为此要尽量减小电感线圈的固有电容。
当电感器工作在低频电路中时,由于等效电容的容量很小,工作频率低时它的容抗很大,故相当于开路,所以对电路工作影响不大。
不同应用场合对电感器不同参数的要求是不同的,只有了解了这些参数的具体含义,才能正确使用这些参数。
变容二极管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变容二极管等效电路。
等效电路中的C为可变结电容,它可近似看成为变容二极管的总电容,它包括结电容、外壳电容及其它分布电容。R是串联电阻,它包括PN结电阻、引线电阻及接线电阻;L是引线电感。
双向触发二极管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双向触发二极管结构示意图和等效电路。
石英晶振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石英晶振等效电路。从等效电路中可以看出,石英晶振相当于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
陶瓷滤波器等效电路
图所示是陶瓷滤波器等效电路。陶瓷滤波器由1个或多个压电振子组成,双端陶瓷滤波器等效为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由LC串联谐振电路特性可知,谐振时该电路的阻抗最小,且为纯阻性。不同场合下使用的双端陶瓷滤波器的谐振频率不同。
三端陶瓷滤波器相当于一个双调谐中频变压器,故比双端陶瓷滤波器的滤波性能要更好些。
普通复合管(达林顿管)内电路
复合管电路共有4种。复合管用两只三极管按一定方式连接起来,等效成1只三极管,下图所示是4种复合管等效电路。
复合管极性识别绝招:2只三极管复合后的极性取决于第1只三极管的极性。
大功率复合管内电路
下图所示是2种大功率复合管内电路。从内部电路中可以看出,它设有过电压保护电路(采用稳压二极管)。
带阻尼的行管等效电路
下图所示是带阻尼的行管电路符号和等效电路。
行输出级电路中需要一只阻尼二极管,在一些行输出三极管内部设置了这一阻尼二极管,在行输出管的电路符号中会表示出来。
这种三极管内部在基级和发射极之间还接入1只25欧姆的小电阻R0。将阻尼二极管设在行输出管的内部,减小了引线电阻,有利于改善行扫描线性和减小行频干扰,基级与发射极之间接入的电阻是为了适应行输出管工作在高反向耐压的状态。
十一、20个需要掌握的模拟电路
桥式整流电路
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的PN结加正向电压,处于导通状态;加反向电压,处于截止状态。其伏安特性曲线,如下图。
理想开关模型和恒压降模型:理想模型指的是在二极管正向偏置时,其管压降为0,而当其反向偏置时,认为它的电阻为无穷大,电流为零,就是截止。恒压降模型是说当二极管导通以后,其管压降为恒定值,硅管为0.7V,锗管0.5V。
桥式整流电流流向过程:当u2是正半周期时,二极管Vd1和Vd2导通;而二极管Vd3和Vd4截止,负载RL的电流是自上而下流过负载,负载上得到了与u2正半周期相同的电压。在u2的负半周,u2的实际极性是下正上负,二极管Vd3和Vd4导通而Vd1和Vd2截止,负载RL上的电流仍是自上而下流过负载,负载上得到了与u2正半周期相同的电压。
电源滤波器
电源滤波的过程分析:电源滤波是在负载RL两端并联一只较大容量的电容器。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因而负载两端的电压也不会突变,使输出电压得以平滑,达到滤波的目的。相x关文章:如何改善电源噪声?
- 波形形成过程
输出端接负载RL,当电源供电时,向负载提供电流的同时也向电容C充电,充电时间常数:τ=(Ri∥RL·C)≈Ri·C
一般Ri远小于RL,忽略Ri压降的影响,电容上电压将随u2迅速上升。
- 当ωt=ωt1时,有u2=u0,此后u2低于u0,所有二极管截止,这时电容C通过RL放电,放电时间常数为RLC,放电时间慢,u0变化平缓。
- 当ωt=ωt2时,u2=u0, ωt2后u2又变化到比u0大,又开始充电过程,u0迅速上升。
- 当ωt=ωt3时,有u2=u0,ωt3后,电容通过RL放电。
如此反复,周期性充放电。由于电容C的储能作用,RL上的电压波动大大减小了。电容滤波适合于电流变化不大的场合。LC滤波电路适用于电流较大,要求电压脉动较小的场合。
- 滤波电容的容量和耐压值选择
电容滤波整流电路输出电压Uo在√2·U2~0.9·U2之间,输出电压的平均值取决于放电时间常数的大小。
电容容量RLC≧(3~5)·T/2,其中T为交流电源电压的周期。实际中,经常进一步近似为Uo≈1.2·U2整流管的最大反向峰值电压URM=√2·U2,每个二极管的平均电流是负载电流的一半。
信号滤波器
信号滤波器的作用:把输入信号中不需要的信号成分衰减到足够小的程度,但同时必须让有用信号顺利通过。
- 与电源滤波器的区别和相同点
区别:信号滤波器用来过滤信号,其通带是一定的频率范围,而电源滤波器则是用来滤除交流成分,使直流通过,从而保持输出电压稳定;交流电源则是只允许某一特定的频率通过。
相同点:都是用电路的幅频特性来工作。
- 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阻抗计算
串联时,电路阻抗为:
Z=R+j(XL-XC)=R+j(ωL-1/ωC)
并联时,电路阻抗为:
考虑到实际中,常有R<<ωL,所以有:
幅频关系和相频关系曲线,如下:
通频带曲线,如下图所示。
微分&积分电路
微分和积分电路,如下图。
微分电路可把矩形波转换为尖脉冲波,主要用于脉冲电路、模拟计算机和测量仪器中,以获取蕴含在脉冲前沿和后沿中的信息,例如提取时基标准信号等。
积分电路使输入方波转换成三角波或者斜波,主要用于波形变换、放大电路失调电压的消除及反馈控制中的积分补偿等场合。其主要用途有:
- 在电子开关中用于延迟;
- 波形变换;
- A/D转换中,将电压量变为时间量;
- 移相。
共射极放大电路
共射极放大电路如下图。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结构简单,具有较大的电压放大倍数和电流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电阻适中,但工作点不稳定,一般用在温度变化小,技术要求不高的情况下。
特点:
- 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反相。
- 有较大的电流和电压增益。
- 一般用作放大电路的中间级。
- 共射极放大器的集电极跟零电位点之间是输出端,接负载电阻。
分压偏置式共射极放大电路
分压偏置式共射极放大电路,如下图。
分压偏置式共射极放大电路即基极分压式射极偏置电路,是BJT的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之一。三种组态分别为:共射,共集,和共基。
其中共集组态具有电流放大作用。输入电阻最高,输出电阻最小。共基组态具有电压放大作用,输入电阻最小,输出电阻较大。而共射组态既具有电压放大也具有电流放大作用。输入电阻居中,输出电阻较大。
因此,共集组态多用于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级或输出级或缓冲级。共基组态常用于高频或宽频带低输入阻抗的场合。而共射组态常用于放大电路的中间级。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级跟随器),如下图所示。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是从发射极输出信号的,信号波形和相位基本与输入相同,因而又称射极输出器或射极跟随器,简称射随器,常用作缓冲器使用。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常作为电流放大器使用,它的特点是高输入阻抗,电流增益大,但是电压输出的帽度几乎没有放大,也就是输出电压接近输入电压,而由于输入阻抗高而输出阻抗低的特性,也常作为阻抗变换器使用。
电路反馈框图
电路反馈框图,如下。
反馈,就是把放大电路的输出量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反馈网络以一定的方式又引回到放大电路的输入回路中去,以影响电路的输入信号作用的过程。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会随温度的变化而上下波动,其放大倍数不稳定,为了稳定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可采用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在电路中引入一个直流电流负反馈。
为了提高输入电阻,降低输出电阻,可采用射极输出器,在射极输出器电路中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
二极管稳压电路
二极管稳压电路,如下图。
稳压二极管,是指利用pn结反向击穿状态,其电流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而电压基本不变的现象,制成的起稳压作用的二极管。
稳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正向特性和普通二极管差不多,反向特性是在反向电压低于反向击穿电压时,反向电阻很大,反向漏电流极小。但是,当反向电压临近反向电压的临界值时,反向电流骤然增大,称为击穿,在这一临界击穿点上,反向电阻骤然降至很小值。尽管电流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而二极管两端的电压却基本上稳定在击穿电压附近,从而实现了二极管的稳压功能。
串联稳压电路
串联稳压电路,如下图。
串联型稳压电路,除了变压、整流、滤波外,稳压部分一般有四个环节:调整环节、基准电压、比较放大器和取样电路。
当电网电压或负载变动引起输出电压V0变化时,取样电路将输出电压V0的一部分馈送回比较放大器和基准电压进行比较。
其产生的误差电压经放大后去控制调整管的基极电流,自动地改变调整管集—射极间的电压,补偿V0的变化,从而维持输出电压基本不变。
差分放大电路
差分放大电路,如下图。
差分放大电路具有电路对称性的特点,此特点可以起到稳定工作点的作用,被广泛用于直接耦合电路和测量电路的输入级。
差分放大电路有差模和共模两种基本输入信号,由于其电路的对称性,当两输入端所接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反时,称为差模输入信号;当两输入端所接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同时,称为共模信号。通常我们将要放大的信号作为差模信号进行输入,而将由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电路产生的影响作为共模信号进行输入,因此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放大差模信号,抑制共模信号。
差分放大电路是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单元,该电路对于不同的输入信号有不同的作用,对于共模信号起到很强的抑制作用,而对差模信号起到放大作用,并且电路的放大能力与输出方式有关。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如下图。
场效应管与晶体管一样,也具有放大作用,但与普通晶体管是电流控制型器件相反,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型器件。它具有输入阻抗高、噪声低的特点。
场效应管的3个电极,即栅极、源极和漏极分别相当于晶体管的基极、发射极和集电极。
MOS管能工作在放大区,而且很常见。做镜像电流源、运放、反馈控制等,都是利用MOS管工作在放大区。由于MOS管的特性,当沟道处于似通非通时,栅极电压直接影响沟道的导电能力,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由于栅极与源漏隔离,因此其输入阻抗可视为无穷大,当然,随频率增加阻抗就越来越小,一定频率时,就变得不可忽视。这个高阻抗特点被广泛用于运放,运放分析的虚连、虚断两个重要原则就是基于这个特点。这是三极管不可比拟的。
选频(带通)放大电路
选频(带通)放大电路,如下图。
选频放大电路通常位于接收系统的前端,放大的信号幅度小、频率高,亦称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或带通放大器。
运算放大电路
运算放大电路如下图。
电路中的运算放大器,有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输入端的极性和输出端是同一极性的就是同相放大器,而输入端的极性和输出端相反极性的则称为反相放大器。
同相输入的输入阻抗高,反相输入的输入阻抗低。同相输入的输入阻抗基本上由同相端并联的偏置电阻决定,这个电阻可以用得很大 ;反相输入时,由于有反馈电阻并联于反相端与输出端之间,这个反馈电阻不可能用得很大,所以反相输入的输入阻抗比较低。
差分输入运算放大电路
差分输入运算放大电路,如下图。
输出电压与运放两端的输入电压差成比例,能实现减法运算。常用作减法运算以及测量放大器。
电压比较器
电压比较器是对输入信号进行鉴别与比较的电路,是组成非正弦波发生电路的基本单元电路。常用的电压比较器有单限比较器、滞回比较器、窗口比较器、三态电压比较器等。
电压比较器它可用作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接口,还可以用作波形产生和变换电路等。利用简单电压比较器可将正弦波变为同频率的方波或矩形波。
RC振荡电路
采用RC选频网络构成的振荡电路称为RC振荡电路,它适用于低频振荡,一般用于产生1Hz~1MHz的低频信号。电路由放大电路、选频网络、正反馈网络,稳幅环节四部分构成。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经济方便。根据RC选频网络的不同形式,可以将RC振荡电路分为RC超前(或滞后)相移振荡电路和文氏电路振荡电路。
LC振荡电路
LC电路,也称为谐振电路、槽路或调谐电路,是包含一个电感(用字母L表示)和一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连接在一起的电路。该电路可以用作电谐振器(音叉的一种电学模拟),储存电路共振时振荡的能量。
LC电路既用于产生特定频率的信号,也用于从更复杂的信号中分离出特定频率的信号。它们是许多电子设备中的关键部件,特别是无线电设备,用于振荡器、滤波器、调谐器和混频器电路中。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石英晶体是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简称,将二氧化硅结晶体按一定的方向切割成很薄的晶片,再将晶片两个对应的表面抛光和涂敷银层,并作为两个极引出管脚,加以封装,就构成石英晶体谐振器。它具有非常稳定的固有频率。
石英晶体的形状呈六角形柱体,需切割成适当尺寸之后才能使用。为得到不同振荡频率的石英晶体,加工时需采用不同的切割方法。将一个切割的石英晶体夹在一对金属片中间就构成了石英晶振,它具有压电效应,即在晶片两极外加电压,晶振就会产生变形:反之如果外力使晶片变形,则在两极金属片上又会产生电压,若加适当的交变电压,石英晶体便会产生谐振。当所加的交变电压频率恰为石英晶体自然谐振频率时,其振幅最大。
功率放大电路
功率放大电路是一种以输出较大功率为目的的放大电路。它一般直接驱动负载,带载能力要强。功率放大电路通常作为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出级。
十二、模拟电路分析,八大基础电路
在电子电路中,电源、放大、振荡和调制电路被称为模拟电子电路,因为它们加工和处理的是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
1 反馈
反馈是指把输出的变化通过某种方式送到输入端,作为输入的一部分。如果送回部分和原来的输入部分是相减的,就是负反馈。
2 耦合
一个放大器通常有好几级,级与级之间的联系就称为耦合。放大器的级间耦合方式有三种:
①RC 耦合(见图a): 优点是简单、成本低。但性能不是最佳。
② 变压器耦合(见图b):优点是阻抗匹配好、输出功率和效率高,但变压器制作比较麻烦。
③ 直接耦合(见图c): 优点是频带宽,可作直流放大器使用,但前后级工作有牵制,稳定性差,设计制作较麻烦。
3 功率放大器
能把输入信号放大并向负载提供足够大的功率的放大器叫功率放大器。例如收音机的末级放大器就是功率放大器。
3.1 甲类单管功率放大器
负载电阻是低阻抗的扬声器,用变压器可以起阻抗变换作用,使负载得到较大的功率。
这个电路不管有没有输入信号,晶体管始终处于导通状态,静态电流比较大,困此集电极损耗较大,效率不高,大约只有 35 %。这种工作状态被称为甲类工作状态。这种电路一般用在功率不太大的场合,它的输入方式可以是变压器耦合也可以是 RC 耦合。
3.2 乙类推挽功率放大器
下图是常用的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
它由两个特性相同的晶体管组成对称电路,在没有输入信号时,每个管子都处于截止状态,静态电流几乎是零,只有在有信号输入时管子才导通,这种状态称为乙类工作状态。当输入信号是正弦波时,正半周时 VT1 导通 VT2 截止,负半周时 VT2 导通 VT1 截止。两个管子交替出现的电流在输出变压器中合成,使负载上得到纯正的正弦波。这种两管交替工作的形式叫做推挽电路。
3.3 OTL 功率放大器
目前广泛应用的无变压器乙类推挽放大器,简称 OTL 电路,是一种性能很好的功率放大器。为了易于说明,先介绍一个有输入变压器没有输出变压器的 OTL 电路,如下图所示。
4 直流放大器
能够放大直流信号或变化很缓慢的信号的电路称为直流放大电路或直流放大器。测量和控制方面常用到这种放大器。
4.1 双管直耦放大器
直流放大器不能用 RC 耦合或变压器耦合,只能用直接耦合方式。下图是一个两级直耦放大器。直耦方式会带来前后级工作点的相互牵制,电路中在 VT2 的发射极加电阻 R E 以提高后级发射极电位来解决前后级的牵制。
直流放大器的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零点漂移。所谓零点漂移是指放大器在没有输入信号时,由于工作点不稳定引起静 态电位缓慢地变化,这种变化被逐级放大,使输出端产生虚假信号。放大器级数越多,零点漂移越严重。所以这种双管直耦放大器只能用于要求不高的场合。
4.2 差分放大器
解决零点漂移的办法是采用差分放大器,下图是应用较广的射极耦合差分放大器。它使用双电源,其中 VT1 和 VT2 的特性相同,两组电阻数值也相同, R E 有负反馈作用。实际上这是一个桥形电路,两个 R C 和两个管子是四个桥臂,输出电压 V 0 从电桥的对角线上取出。没有输入信号时,因为 RC1=RC2 和两管特性相同,所以电桥是平衡的,输出是零。由于是接成桥形,零点漂移也很小。差分放大器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5 集成运算放大器
集成运算放大器是一种把多级直流放大器做在一个集成片上,只要在外部接少量元件就能完成各种功能的器件。因为它早期是用在模拟计算机中做加法器、乘法器用的,所以叫做运算放大器。
6 振荡器
不需要外加信号就能自动地把直流电能转换成具有一定振幅和一定频率的交流信号的电路就称为振荡电路或振荡器。这种现象也叫做自激振荡。或者说,能够产生交流信号的电路就叫做振荡电路。
一个振荡器必须包括三部分:放大器、正反馈电路和选频网络。放大器能对振荡器输入端所加的输入信号予以放大使输出信号保持恒定的数值。正反馈电路保证向振荡器输入端提供的反馈信号是相位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振荡维持下去。选频网络则只允许某个特定频率f0能通过,使振荡器产生单一频率的输出。
振荡器能不能振荡起来并维持稳定的输出是由以下两个条件决定的;一个是反馈电压Uf和输入电压 Ui要相等,这是振幅平衡条件。二是 Uf 和 Ui 必须相位相同,这是相位平衡条件,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是正反馈。一般情况下,振幅平衡条件往往容易做到,所以在判断一个振荡电路能否振荡,主要是看它的相位平衡条件是否成立。
振荡器按振荡频率的高低可分成超低频( 20赫以下)、低频( 20赫~ 200千赫)、高频(200千赫~ 30兆赫)和超高频( 10兆赫~ 350兆赫)等几种。按振荡波形可分成正弦波振荡和非正弦波振荡两类。
正弦波振荡器按照选频网络所用的元件可以分成 LC 振荡器、 RC振荡器和石英晶体振荡器三种。石英晶体振荡器有很高的频率稳定度,只在要求很高的场合使用。在一般家用电器中,大量使用着各种 LC振荡器和 RC 振荡器。
6.1 LC振荡器
LC 振荡器的选频网络是LC 谐振电路。它们的振荡频率都比较高,常见电路有 3 种。
1) 变压器反馈 LC 振荡电路
图(a)是变压器反馈 LC 振荡电路。晶体管 VT 是共发射极放大器。变压器 T 的初级是起选频作用的 LC 谐振电路,变压器 T 的次级向放大器输入提供正反馈信号。接通电源时, LC 回路中出现微弱的瞬变电流,但是只有频率和回路谐振频率 f 0 相同的电流才能在回路两端产生较高的电压,这个电压通过变压器初次级 L1 、 L2 的耦合又送回到晶体管 V 的基极。从图(b)看到,只要接法没有错误,这个反馈信号电压是和输入信号电压相位相同的,也就是说,它是正反馈。因此电路的振荡迅速加强并最后稳定下来。
变压器反馈 LC 振荡电路的特点是:频率范围宽、容易起振,但频率稳定度不高。它的振荡频率是:f 0 =1/2π LC 。常用于产生几十千赫到几十兆赫的正弦波信号。
2) 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
图(a)是另一种常用的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图中电感 L1 、 L2 和电容 C 组成起选频作用的谐振电路。从 L2 上取出反馈电压加到晶体管 VT 的基极。从图(b)看到,晶体管的输入电压和反馈电压是同相的,满足相位平衡条件的,因此电路能起振。由于晶体管的 3 个极是分别接在电感的 3 个点上的,因此被称为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
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的特点是:频率范围宽、容易起振,但输出含有较多高次调波,波形较差。它的振荡频率是:f 0 =1/2π LC ,其中 L=L1 + L2 + 2M 。常用于产生几十兆赫以下的正弦波信号。
3) 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还有一种常用的振荡电路是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见图(a)。图中电感 L 和电容 C1 、 C2 组成起选频作用的谐振电路,从电容 C2 上取出反馈电压加到晶体管 VT 的基极。从图(b)看到,晶体管的输入电压和反馈电压同相,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因此电路能起振。由于电路中晶体管的 3 个极分别接在电容 C1 、 C2 的 3 个点上,因此被称为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的特点是:频率稳定度较高,输出波形好,频率可以高达 100 兆赫以上,但频率调节范围较小,因此适合于作固定频率的振荡器。它的振荡频率是:f 0 =1/2π LC ,其中 C= C 1 +C 2 。
上面 3 种振荡电路中的放大器都是用的共发射极电路。共发射极接法的振荡器增益较高,容易起振。也可以把振荡电路中的放大器接成共基极电路形式。共基极接法的振荡器振荡频率比较高,而且频率稳定性好。
6.2 RC 振荡器
RC 振荡器的选频网络是 RC 电路,它们的振荡频率比较低。常用的电路有两种。
1) RC 相移振荡电路
RC 相移振荡电路的特点是:电路简单、经济,但稳定性不高,而且调节不方便。一般都用作固定频率振荡器和要求不太高的场合。它的振荡频率是:当 3 节 RC 网络的参数相同时:f 0 = 1 2π 6RC 。频率一般为几十千赫。
2) RC 桥式振荡电路
RC 桥式振荡电路的性能比 RC 相移振荡电路好。它的稳定性高、非线性失真小,频率调节方便。它的振荡频率是:当 R1=R2=R 、 C1=C2=C 时 f 0 = 1 2πRC 。它的频率范围从 1 赫~ 1 兆赫。
7 调幅和检波电路
广播和无线电通信是利用调制技术把低频声音信号加到高频信号上发射出去的。在接收机中还原的过程叫解调。其中低频信号叫做调制信号,高频信号则叫载波。常见的连续波调制方法有调幅和调频两种,对应的解调方法就叫检波和鉴频。
7.1 调幅电路
调幅是使载波信号的幅度随着调制信号的幅度变化,载波的频率和相位不变。能够完成调幅功能的电路就叫调幅电路或调幅器。
调幅是一个非线性频率变换过程,所以它的关键是必须使用二极管、三极管等非线性器件。根据调制过程在哪个回路里进行可以把三极管调幅电路分成集电极调幅、基极调幅和发射极调幅 3 种。下面举集电极调幅电路为例。
上图是集电极调幅电路,由高频载波振荡器产生的等幅载波经 T1 加到晶体管基极。低频调制信号则通过 T3 耦合到集电极中。C1 、 C2 、 C3 是高频旁路电容, R1 、 R2 是偏置电阻。集电极的 LC 并联回路谐振在载波频率上。如果把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选在特性曲线的弯曲部分,三极管就是一个非线性器件。因为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是随着调制电压变化的, 所以集电极中的 2 个信号就因非线性作用而实现了调幅。由于 LC 谐振回路是调谐在载波的基频上,因此在 T2 的次级就可得到调幅波输出。
7.2 检波电路
检波电路或检波器的作用是从调幅波中取出低频信号。它的工作过程正好和调幅相反。检波过程也是一个频率变换过程,也要使用非线性元器件。常用的有二极管和三极管。另外为了取出低频有用信号,还必须使用滤波器滤除高频分量,所以检波电路通常包含非线性元器件和滤波器两部分。下面举二极管检波器为例说明它的工作原理。
上图是一个二极管检波电路。VD 是检波元件, C 和 R 是低通滤波器。当输入的已调波信号较大时,二极管 VD 是断续工作的。正半周时,二极管导通,对 C 充电;负半周和输入电压较小时,二极管截止, C 对 R 放电。在 R 两端得到的电压包含的频率成分很多,经过电容 C 滤除了高频部分,再经过隔直流电容 C0 的隔直流作用,在输出端就可得到还原的低频信号。
8 调频和鉴频电路
调频是使载波频率随调制信号的幅度变化,而振幅则保持不变。鉴频则是从调频波中解调出原来的低频信号,它的过程和调频正好相反。 开发板商城 天皓智联 相x关内容mcu设备做测试
8.1 调频电路
能够完成调频功能的电路就叫调频器或调频电路。常用的调频方法是直接调频法,也就是用调制信号直接改变载波振荡器频率的方法。下图画出了它的大意,图中用一个可变电抗元件并联在谐振回路上。用低频调制信号控制可变电抗元件参数的变化,使载波振荡器的频率发生变化。
8.2 鉴频电路
能够完成鉴频功能的电路叫鉴频器或鉴频电路,有时也叫频率检波器。鉴频的方法通常分二步,第一步先将等幅的调频波变成幅度随频率变化的调频 — 调幅波,第二步再用一般的检波器检出幅度变化,还原成低频信号。常用的鉴频器有相位鉴频器、比例鉴频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