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Allegro Free Physical Viewer软件查看PCB文件时候,如果要测量微带线和旁边伴随地之间的距离,可以按照下图中的步骤进行:
2、芯片射频输入输出管脚处的50Ω射频走线不能随意按照芯片管脚的宽度走线,以免造成输入输出匹配不好,影响射频性能的情况发生。应该按照实际PCB不同参考层,定义50Ω走线宽度。
3、射频中间层走线(即带状线)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地,以确保走线50Ω阻抗的连续性。
4、TOP和BOTTOM面的50Ω射频走线宽度需要考虑焊盘的大小,选择不同参数的板材,根据不同板材参数,需要隔层参考(介质厚度越厚,微带线宽度越大),例如下面参考的第四层,前三层地挖了。
发射和反馈内层走线不需要隔层参考,意味着中间层的线是很细的大概105um,不隔层参考可以方便布线。
5、在原理图画好以后,生成PCB,在器件摆放的时候,需要注意后期走线是否顺畅,例如下面的四选一开关,为了走线顺畅,端口需要换一下。
6、同层走线两个线之间的距离至少要间隔600um,这样隔离度差不多60dbc。
7、时钟走线因为信号能量大,谐波次数多(很脏),走线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尽量远离电源平面,例如下图所示,黄色的为时钟走线,有可能会耦合到1.8V电源面,从而耦合到射频输出,产生时钟的各次谐波,尽量更改时钟走线或者1.8V的电源面,尽可能避开,不共参考面地面。
8、电源扑铜,通流能力由最窄的地方(过孔可能导致扑铜平面变窄)决定,压降由整个地平面的大小决定(相当于串联阻抗)。
K为修正系数,一般覆铜线在内层时取0.024,在外层时取0.048。
T为最大温升,单位为摄氏度(铜的熔点是1060℃)
A为覆铜截面积,单位为平方MIL。
经验公式,5A以下的电流,对应于1oz的铜厚,1mm铜宽能够通过1A的电流,但是大于5A的电流,就不是这种线性变化的关系了。
9、从信号完整性的角度看,减少层二电源平面和射频走线的参考地重叠区域,可以减小电源、时钟以及射频走线之间的相互影响。
10、原则就是各种孔(电源孔、时钟孔、serdes走线孔)尽量远离射频走线,而射频孔全都要包地。
微信公众号文章: RRU PCB板设计注意事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