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工导论③]实验报告一(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建模、总体结构设计、详细设计、测试)需求分析建模、总体结构设计、详细设计、测试)
一、传统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建模
一、目的与任务
目的:确定项目要做什么及其可实施性,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型的建立。
任务:可采用不同的需求分析技术,完成对项目的需求分析过程,给出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型,数据字典以及规格说明书。
二、内容、要求
1、实验内容与要求:
熟悉系统项目的业务流程,根据现有资料绘制系统数据流图,功能分析图,编写数据字典,数据加工处理的描述以及软件系统流程设想图(新系统模型),完成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2、准备参考资料和阅读相关的国家有关软件开发的标准文档。
数据流图:
顶层数据流图:
0层数据流图:
3.4数据字典:
- 数据流条目
相关限制=任课教师的职称+上课的班数+最高周学时数+最低周学时数
任课教师的职称=教授+研究生
教学计划=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计划学时+合班系数
班级类别=本科+专科+成人教育+研究生
授课计划=课程名称+班级类别+班号
教学任务书=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课表=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教学任务=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合格名单=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已通过计划=教工号+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未通过人员=教工号
通过名单=教工号+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
- 数据存储条目
文件名:课程信息
组成:教工号+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限制条件+计划学时+
合班系数+{已被选择|未被选择}+{通过|未通过}
组织方式:索引文件,以课程代码为关键
文件名:教学任务书
组成:教工号+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时+班级类别+班号+计划学时+合班系数
组织方式:索引文件,以课程代码为关键
文件名:学生信息
组成:学号+班号+密码
组织方式:索引文件,以学号为关键
文件名:老师信息
组成:教工号+密码+授课计划是否通过限定条件+是否出现严重教学事故
组织方式:索引文件,以教工号为关键
文件名:人员信息
组成:教务号+密码
组织方式:索引文件,以教务号为关键
(3)数据项
课程名称:别名:无
类型:字符型
长度:2{汉字}15
课程代码:别名:无
类型:整型
长度:5位
课时:别名:无
类型:整型
长度:2位
- 加工条目
加工名:教务管理系统
编号:无
输入:授课计划,教学计划,限制条件
输出:教学任务书,课表
加工名:录入储存处理
编号:1
输入:相关限制,教学计划
加工逻辑:将审查通过的教学计划添加相关限制,放入课程信息中
加工名:学生查询
编号:2
输入:学生信息
输出:课表
加工逻辑:If是学生
Then将教学任务书改为课表
Else退出
加工名:
编号:3
输入:授课计划、老师信息
加工逻辑:if合格
根据设定的条件判断是否满足为合格计划
加工名:限定条件
编号:3
输入:授课计划、老师信息
加工逻辑:If合格
Then修改课程信息
Else 修改老师信息为授课计划未通过限定条件
加工名:老师查询
编号:4
输入:教工号
输出:教学任务
加工逻辑:If是老师
Then根据教学计划书给出教学任务
Else 退出
加工名:教务处
编号:5
输入:教务号
输出:教学任务书
加工逻辑:if是教务人员
Then if审核通过
Then 下达教学计划书
Else 修改课程信息
Else 退出
二、软件总体设计
第一部分
数据流图:
软件结构图:
第二部分
数据流图:
软件结构图:
第三部分
数据流图:
软件结构图:
第四部分
数据流图:
软件结构图:
第五部分
数据流图:
软件结构图:
三、软件详细设计
一、目的与任务
目的:在上个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建立和系统详细设计
任务:认真分析实验三的结果,给出系统合理的体系结构,描绘系统结构图,并合理划分系统的各组成模块。
二、内容、要求
1、实验内容与要求:
(1)用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教材P48-P52)从需求分析的数据流图导出系统结构图,并进行优化,画出系统的软件结构图。
(2)选择一个模块描绘其程序流程图。
(3)了解N-S图、PAD图、判定表和判定树的使用和特点。
一、详细设计第二部分
判断学生输入的账号信息,做有效性检查。
二、详细设计第三部分
判断老师提交的授课计划是否满足条件。
四、测试
一、目的与任务
目的:在实验四基础上选择一个模块进行编码,完成相关的测试。
任务:正确运用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
二、内容、要求与安排方式
1、完善系统所设计的程序框图,选择合适的模块,完成和单元测试,完成测试报告。
2、能够正确运用软件测试的过程与方法,结合选定项目,复习、巩固软件工程中测试相关的知识,提高软件测试的实践能力。
一、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使用白盒技术测试第三模块
使用基本路径测试
1、根据详细设计结果画出相应的程序图:
4:老师主讲门数是否小于2
5:老师每年工作量是否在300到600间
6:老师是否出现过严重的教学事故
2、得该程序图的环形复杂度V(G)=P+1=4
3、 路径1:1-2-3-4-8-9
路径2:1-2-3-4-5-8-9
路径3:1-2-3-4-5-6-8-9
路径4:1-2-3-4-5-6-7-9
四条路径中有路径四满足条件,将其输入到课程信息中。
这四条路径构成了上图所示测试用例的数目。只要测试用例确保这些基本路
径的执行,就可以说明程序中相应的源代码和程序逻辑是正确的。
- 导出测试用例。通过程序流程图的基本路径来导出基本的程序路径的集合。
- 准备测试用例,确保基本路径集中的每一条路径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