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开发简史无标题】

第一章 鄂尔多斯盆地古煤炭的生成
第一节 盆地的形成及其地质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沉积盆地之一,地跨陕、
甘、宁、蒙、晋五省区,故又称陕甘宁盆地。面积约25×104 k㎡。周邻被渭河、银川、河套等地堑盆地所镶嵌,外围被秦岭、六盘山、贺兰山、大青山及吕梁山所环绕。广义的鄂尔多斯盆地包括周邻渭河、银川、河套和六盘山等小型中新生代盆地,总面积达36×104 k㎡。
盆地基底由太古宙及古代的变质岩构成,大约经历了
30余亿年的发育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区之一。太古界以集宁群、阜平群、界河口群为代表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级变质岩是围绕古陆核逐步拼接、增生的产物。五台运动大量的岩浆侵入和混合岩化作用,早元古代末期中条运动的变形、变质、断升及混合化作用,古陆核与相邻的活动带进一步联合、拼接连为一体,从而开成了典型的不均一镶嵌增生的基底结构。中新元古代时期,华北克拉通裂谷活动非常普遍,本区经历了秦祁贺三叉裂谷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之北为天山—兴蒙华里西褶皱构造带,之南为祁连—秦岭加里东—印支褶皱构造带,东临滨太平洋构造域,西为中国南北构造带的北段。盆地夹持于这四个构造带之间,盆地边缘及内部的构造作用都受到了来自周缘地区的构造体系发育较早,始于加里东旋回,在海西、印支和燕山构造期仍有活动,但是活动的强度逐渐减弱。盆地西缘南北构造带为中国重要的东西构造域的分界,发育较早,在不同时期活动特点和强度不同。东部临滨太平洋构造域对中国大陆的明显影响始于印支期,燕山期构造活动达到高峰,喜山期裂陷伸展活动较强。因此在古生代期间,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在内的华北克拉通,受南、北构造带活动的影响明显,主体呈现出东西的构造格局:到了中生代则主要受东、西部构造体系的影响,由主体东西方向的构造格局逐步转变为主体南北方向的构造格局,这个转变过程发生中生代早期。
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三叠世阶段,鄂尔多斯盆地主体分布区只为大华北克拉通大型统一沉积区的一部分。早古生代阶段,构造沉积演化主要受控于古亚洲动力体系,大华北克拉通(地块)表现为稳定的整体升降运动,受南北两侧洋盆的影响,属于陆表海盆演化阶段,在多幕快速海进和缓慢海退演化过程中,全区沉积了一套稳定可追踪和区域对比的碳盐岩为主的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系统。早古生代中晚期,整体隆升为陆,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晚古生代-早中三叠世时期,仍处于古亚洲动力体系控制,到中石炭世华北地区又复沉降再度接受沉积。此后,华北克拉通北面的兴蒙海和南侧的秦祁海机继关闭、碰撞造山,克拉通盆地南北边界开成,海水退出,沉积环境完全转变成了大陆环境,大华北地区由内克拉通陆表海盆演变成克拉通内陆坳陷盆地。
在早侏罗世晚期,盆地内剥蚀、沉积共存;在沟谷尘
洼地,开始填平补齐式的充填了以冲积扇——辫状河相为主的富县组及同时代地层。经中侏罗世延安期初的短暂过渡,盆地沉积范围和湖区迅速扩张,鄂尔多斯盆地进入了又一个鼎盛发育期;晚期主要为交织河——残余湖相。延安期泥炭沼泽相发育,成煤条件良好,分布较广,完成煤速造沉积厚度大部在200——300m之间。
鄂尔多斯煤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西以桌子山断裂为界,东以离石断裂为界,北以黄河断裂为界与河套盆地相邻,南与天环向斜、陕北斜坡和晋西挠褶带渐变过渡。根据重磁异常带走向的变化,南界大致在乌海——鄂托克旗——准格尔旗一线。该隆起自古生代以来基本处于相对隆起状态,盖层总厚度仅1000~3000m,各时代的地层均向隆起最高部位变薄、尖灭或缺失。其内东胜以北地区隆起最高,缺失下古生界,上古生界直接覆盖在变质基底之上,且出露地表,中新元古界什那干群已有出露,常称之为乌兰格尔凸起。新生代河套盆地断陷下沉,把阴山与鄂尔多斯隆起分开,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
第二节 古煤赋存的诸多因素
煤的生成经历了悠悠岁月的沧桑之变,它的奥秘历经数千年的探索,最终才得到科学的论证。煤炭资源的富饶是鄂尔多斯国煤文化丰富的物质基础。
煤的使用满足了人类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基本需要。虽说这只是处在初级形态时的使用价值。
煤的发现,同人类对火的崇拜有天然联系,煤寄托着人们对光明的追求、对温暖的渴望和对审美的希冀。
人类童年时期的煤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古朴的、原始的、朦胧的的神话和传说。
“直到现在,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的愉快的回忆,还半意识地继续存在于流行的迷信中,存在于世界上最有教养的民族的异教神话传说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年版,第八十三——八十四页)
鄂尔多斯的煤神话以她特有的浪漫笔调把用煤之始和人类的诞生相提并论,表现了对煤文化的近乎崇拜的认同。
那么,鄂尔多斯盆地的古煤的赋存主工有那些因素呢?
自然界的植物大致分为两大类——低等植物和
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如各种菌类、藻类,大都是构造得意的单细胞生物,低等植物生成的煤叫腐植煤类。高等植物是多细胞生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由高等植物生成的煤叫腐植煤类。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生成年代,生成了不同的煤种。而不同的地质年代生活着不同的生物,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岩里也就保存着不同种类的化石。地层好比一本阅万年而不朽的石头书,而化石则是“石头书”里的文字,是地球演化史的见证。
人们根据上下新老岩层中各种生物化石的演化程序,按
地质年代把地球分成若干个“代,”“代”以下分“纪”,“纪”以下分“世”。
地球已有五六十亿年的历史。最古老的地质发展年代——太古代和元古代延续时间占整个地壳发展史的六分之五以上。在元古代晚期,距今约六亿年前,有石煤形成。在这之后,地球历史上有三个主要的成煤期,地球上的煤,绝大多数是在这三个主要成煤时期生成的。
第一个成煤期是古代的石炭、二叠纪。这两个纪加在一起延续时间为一亿二千五百万年,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到二亿二千五百万年前。这一时期,地球气候炎热潮湿,迁宜于植物的繁殖,鄂尔多斯古陆盆地到处是广大茂密的森林。那些高大的陆生孢子植物——鳞木、封印木、芦木等和少数裸子植物——苛得狄树一派繁荣,为煤层的开成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物质。我国石炭、二叠纪生成的煤主要分布在北部,储量约占全国煤炭储量的一半以上。
到了中生代,地壳运动比较强烈,特别是东部地区,在侏罗纪、白垩纪曾多次发生强烈的褶皱和岩浆活动。由于这时期的地壳运动在我国华北燕山地区表现明显,所以称为燕山运动。地壳运动是成煤的关键条件。这一时期,由于裸子植物——银杏类、苏铁类、松柏类极为繁盛,这就使中生代成为地球发展史上第二个重要的聚煤期。成煤的侏罗纪煤田很多,分布很广,几乎遍布盆地各处,
成煤作用移到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的北方。接着开始二叠世、晚三叠世沉积,成煤作用又从北方移到了南方。晚二叠世以后到侏罗罗纪时期,成煤作用几乎遍及全国,不过也是先从南向北,后又从北向南,北方在中、晚侏罗世到早第三世都有成煤作用,而南方却以晚第三世为主。
纵观鄂尔多斯盆地成煤历史,呈波浪式行进,时起时伏,亿万斯年,沧海桑田,冷暖交替,生物演化……煤的经历确属不寻常……。
史前的鳞木、芦木、银杏树、枫树、白桦树……这些高达三四十米的树中伟丈夫,是如何俯就炽热的岩浆的?又是怎样变成面目迥异的煤炭的?植物的大量繁殖、繁茂程度及其分布特点是成煤的基本前提。地球历史上几个最主要的成煤时期,正是陆生植物生长繁殖的“鼎盛时期”。而古时地壳运动又起着关键的作用。当然,低洼的古地形、温暖潮湿的古气候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常常这样形容,沼泽是煤的摇篮。对于高等植物来说,最容易生长、堆积和转变成泥炭的地理地形,是那些低洼远销水的的沼泽地带——滨海地带和内陆湖泊。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植物大量堆积、死亡、更新,地壳运动造成煤。煤的躯体在地壳里经过高温高压,经过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因不同的变质而形成不同的煤种。
第三节 有关煤的古老传说与文字记载
煤在宇宙万物中独享天地之灵气。
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迁,生机的回归孕育了煤——一
种特殊的物质形态,一种独特的能量转换形式。
工煤区炭又是一种历经几百万年衍变而又凝聚程度很高的矿藏,采煤业则是一种需要世世代代在同一个地区连续开采不断发展的特殊行业。这种独特的地区性、行业性的集聚和交融,这种独特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艰险闭锁条件下的特殊心理,都使煤形成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
地球,造化的巨手曾经将太阳染就的绿色植物揉进那丰厚的黄土岩石之中。又经过亿万斯年的挤压和衍变,浩瀚的绿色林海在地球深处变成广袤的黑色煤海。谁能不慨叹造化的伟大和迷人呢?力的聚合,热的郁结,色彩的杂糅,情理的交织,竞然采用了如此奇特的方式。煤是黑的,但燃烧的煤却能跳跃出五彩缤纷的光焰。煤是质朴的。
如果说,黑是神秘、威猛和肃穆的渊薮,那么五彩则是热烈、斑驳和极富幻想的滥觞。
远古时候,天塌地陷,大火燃烧不灭,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凶禽到处噬食人类。女娲,这位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为了拯救生灵,她便杀死猛兽,治平洪水,并砍下大海龟的四足用来作为擎天柱,终于平息了灾祸,使老百姓从此得以安居乐业。不仅如此,传说女娲还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五彩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修补了不齐整的天庭,也修补了后来被共工撞塌的西北天。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周边,是迄今为止人类有关最早煤的神化佳说”。之后,有关在鄂尔多斯盆地采煤的文学,及有关煤的文化遗存在史籍与古城遗址中频频出现。
1988年,陕西考古研究所陕北考古队、榆林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神木县窟野河上游秦长城调查时,发现秦长城傲包梁段城垣,用石头砌筑,两层石头间充填沙质黄土,“有的还夹夯煤炭和未完全燃烧的煤渣”。这段长城是战国末期秦昭襄王(前309~前305)时修筑,说明在公元前300多年,修筑长城的劳工们就懂的挖煤与用煤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充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境内及鄂尔多斯盆地内已有煤炭开采的原始活动,煤炭产品已作为能源、防潮剂、炼矾等进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而有关煤的称谓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变化。有关煤的著作也逐步趋于科学与完善。
石涅一石炭一煤炭名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比较复杂,概括讲:先秦以前,把煤炭称作“石涅”或“涅石”;汉、魏、晋时期,称作“石涅”或“石墨”;晋、隋、唐、宋时期称“石墨”周树人、施琅著《中国矿产志》中概述煤炭发展时,作了以下记载:“逮周而矿制成。厥后,战国以降采青丹,唐以降采石炭,及宋弥多,比明益盛”。
书中所记的“山阴”或“山阳”,是指矿产埋藏于山中的具体位置。按古人传统说法:“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河南为阴,河北为阳”。《山海经》对煤田的具体位置,作了“其阴”或“其阳”,“ 其下”或“其上”的平面与垂直方向的定位,从而肯定了煤田的具体位置。若以关中的渭河北与陕北过渡带的“北山”系列为轴线划分,“女床之山”的阴面正居“北山”之北,同时又是渭河之北的阳面。这里恰好分布着黄陇侏罗纪和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所以从区域地理位置考查,《山海经》记述的煤田位置大体上是正确的。或“石炭”;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称“石炭”或“煤炭”;直至当今才统称为煤炭。
(公元前770~前476年)末期。在《西山经》中记述的煤炭产地有: “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北山经载:“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孟门之山,其上多黄金,多涅石”。
“石涅”和“涅石”就是今天所说的煤炭。因为煤是一种“黑石头”,燃烧的煤烟灰又可做墨或黑色染料,故而称为“涅石”。上述五座产煤山的具体位置《山海经》未予说明,这就成为后来历史、地理学家长期考证的课题。考证学家比较一的看法,认为女床之山,系指陕西省黄陇(黄陵、陇县)侏罗纪和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张平子的《东京赋》中载有“鸣女床之鸾鸟”,其注日“女床,山名,在华阴西六百里”,即岐山之地。北京矿业学院周蓝田教授考证后认为:“女床之山,在高山西三百里,泾水出高山,南流于渭;女床之山又西三百里是龙首山,苕水出龙首山,南流注入泾”,故其地理位置应在渭河以北,泾水以西,其位置正处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边缘地带。
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开发史
(一)(先秦、两汉、时期)
《山海经》中记载:“女床之山,其阳多赤,其阴多石涅。”“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公元前306~公元前250年 秦昭襄王时期修筑长城傲包梁段,城坦的夯层中有煤木灰和未燃尽的煤渣。
《汉书•地理志》中有关于神本“鸿门火井”的记载:“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中出”。“ 鸿门”根据《中国历史地图册》标注应是今神木县西50里的鸿门亭,汉代在此设军马厂,这里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而该地鄂尔多斯乌审旗与榆林神木的交界处。同时早在秦汉时期,活跃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匈奴族已经懂得了用煤冶炼青铜了。正向恩格斯所说:“铜、锡以及二者的合金——青铜是顶重要的金属;青铜可以制造有用的工具和武器,但是并不能排挤掉石器;这一点只有铁才能做到,而当时还不知道采铁。”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一百五十七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第一版)青铜器的出现是类历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铜器的冶炼,需要由采矿、配料、焙铸、制模、浇铸一系列工序才能完成。这样复杂的连续性操作,显然不是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氏族时期所能做到的。“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第一版,第二百二十页)。
青铜器的出现伴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形成,而铜器时代的结束和铁器时代的开始,则标志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铁已在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共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秦汉代的用煤炼铁,冶铜正是在冶铁业不断发展,木炭
的需用量越来越大,木炭炼铁的缺点逐步暴露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煤才得以在冶铁业中逐步得到利用。同时,汉代煤炭开发的进步,也为冶铁业提供了利用煤炭的条件。
同样,在先秦时期生活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匈奴族已经掌
握了用煤冶炼著名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了。在阴山脚下的霍各乞古代铜厂遗址,是先秦至两汉时期匈奴族的一个重要冶炼青铜遗址。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发现了十余处采石厂的坑道与六处炼铜炉垛。此外,还在该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矿石、卵石等。考古人员在清理两座炼铜炉址时发现炉底遗存有30厘米厚的炭灰。
这个重要发现,完全符合铜史专家有关煤炭用于炼铜晚于商周的断代认定。同时,也吻合了《汉书•匈奴传》有关“冶作亏失”的记载。同样在汉代的临戌县古城遗址,保尔浩特古城遗址及柴登古城遗址考古人员也发现了大量的冶炼遗址及残存的炉渣铜铁残件。
我国在周代已经出现了铁器。到了汉代,铁制兵器数量猛增,使几十万军队的装备得以改善;各种铁制的生产工具亦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普及;铁制生活用具也日渐增多。此外,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为了为反击匈奴冶炼兵器奠定物质基础,实行盐铁官政策,分别在产盐和产铁的鄂尔多斯地区设置盐官,而在“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
解决燃料问题是开办冶铁业的先决条件,因此,汉代冶铁业一般都靠近燃料产地,记载西汉盐铁会议情况的《盐铁论》一书,就反映了这一事实:“盐冶之处,大校(抵)皆依山川,近铁炭”。从上下文析,这里的“炭”可能是指煤。
铁器的使用除了推动农具改革外还带来了兵器的变革,铁兵器兴起以后,随着炼钢术的不断进步,冷兵器的质量逐步提高。到了汉代,冷兵器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位于伊盟准格尔旗川掌乡勿尔图沟南岸,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古城大部分被悖牛川冲塌,仅剩下完整的东墙和一段北墙以内的部分,城墙为夯筑土墙。地表下夯土墙深1.6米,宽6.7米。城址内散布残瓦、陶片和坩锅残片、铜渣、铜镟、铁渣。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北周著名大将孤信曾是先祖。均在武川镇做官并创立隋朝的杨坚与创立唐朝李渊的的父亲李炳的岳父。独孤信在连年征战呼都是在鄂尔多斯分地度过的,他随最喜爱的就是用煤玉雕该成的一枚印签。这枚印鉴原存于陕西省旬阳县文化馆.该印共有20个1.9厘米见方的印面,其中,14个面刻有独独信历任官职和向皇帝秦请所用的印符。
部分印文为魏体刻字,其余均为楷书体。据清雍正十三年(1725年)编篡的《陕西通志》载有“煤根石,按此石不见于书及志,今延安府有之。色黑,或云煤之根,或云煤之苗。细润学滑,为素珠及器玩等物颇佳.”。
唐代全国划分为十个道管辖,鄂尔多斯盆地大部分地区属关内道。该道境内普遍产煤,所以,煤炭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取暖、煮饭的燃料,同时也是冶铜、炼铁、烧陶、制砖的重要燃料之一,隋唐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用煤炭取暖了。
(三)宋辽金时期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
河东路转运使陈尧佐为当地人民开采石炭奏请免除炭税,获准。
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
朱弁以通问副使赴云中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慰问被金人俘虏的微、钦二帝,曾对煤炭作诗吟诵:“西山石为薪,黝色射惊目,方炽绝可迩,将尽还自续。飞飞涌元云,焰焰积红玉。稍疑雷出地,又似风薄木”。
在山西河曲县,由于煤炭的自燃,也出现了“火山”现象,所以《大清一统志》载:“火山在河曲县南六十五里,……黄河东岸山上有孔,以草投孔中,焰烟上发,可熟食”,而《舆地广记》记有“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置火山县,四年废,有火山、黄河”。这里的火山县,以及古代的火山军和现在的火山村,皆因煤炭自燃而得名。
又如在宁夏中卫,“县西南三十里,山产石炭,近西一
带有火,历年不息,俗呼为火焰山”。

                 北宋庆历年间泽州知州李昭

“河东民烧石炭,家有冶之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四)
在《宋史•陈尧佐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陈尧佐“徒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从现在的文献资料上看,当时黄河以北,煤炭采掘成为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此外人们还利用煤炭的可燃特点,用之于冶铁、瓷等行业。仁宗时大臣郑戬说过:“河东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
用当时丰富的煤炭资源从事冶铁,不需要大量的柴薪,便可获得丰厚的利润。神宗时太原知府韩绛也说:“保德以东五州,军计置不至艰甚,况本路铁矿、石炭,足以鼓铸。”(《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九)。
鄂尔多斯盆地是北宋金对峙的地区,驻扎有大量的军队,仅其军械需大量的铁器,所以,冶铁总和煤炭相伴随的。《宋史》284卷载,陈尧佐漕河东时,政府根据的请求,免除了该地区的石炭税。可见在此以前,税收已压得“仰石炭以生”的贫民喘不过气来,对该地免征石炭赋税,显然有利于石炭的开发。
北宋政权还曾实行过煤炭官卖制度。官卖制度类似我们现在的统购统销。实行官卖的原因,一是由于煤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产量和销量与日俱增,需要加强控制;二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开拓利源,以应付庞大的行政和军费支出,满足封建统治奢糜日繁的开销。由官方把石炭购买、销售权统制起来,以使日益增多的石炭利源尽榷于官。在向宋微宗的建议中也明显地反映出来:“河东(指山西)铁炭最盛,若官榷为器,以赡一路,旁及陕雍,利入其甚”。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十月废除了“并州民石炭,每驮税十斤”的规定。北宋时期,朝延已设官管理理煤炭。宋代盐铁使,共分掌七案,其中煤炭,铜铁等统归铁案掌管。沈括(1031~1095年)在任延路经略使时,曾对陕北煤田进行了调查,在其晚年所撰的《梦溪笔谈》中记述了这一情况:“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林大半皆童矣,造煤(烟)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人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庄季裕《鸡肋编》记述延州的风情诗中有:“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这些记述,说明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和陕北地区煤炭的开发和使用已较为普遍。
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篇》记述延州风情诗中有:“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南宋人朱慈所著《洗冤录详义》卷二载:“西北人多卧火炕,每有煨烧臭煤,人受熏蒸,不觉自毙,其尸软而无伤,与梦魇死者无异”。
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烟)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沈括(1031~1096)任○延路经略使期间,踏勘了陕北的石油和石炭。诗日:“二朗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人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神宗熙宁年间,太原府韩绛言:“保德以东五州,军计置不至艰甚,况本路铁矿、石炭,足以鼓铸”。
北宋陆游(1125~1210年)著《老学庵笔记》卷一中有:“北方多石炭”。“河东(指山西)铁炭最官榷为器,以赡一路,旁及陕雍,利入甚广”。可见,实行煤炭官卖的主要出发点是一个“利”字。
北宋政府管理煤炭的基层机构是务和场,务是石炭税收和临督机构,石炭场则设官掌管“受纳出卖石炭”。
(四)元朝时期
(一)元代外国人眼中的鄂尔多斯盆地的煤
有关马可•波罗拉斯特爱丁,伊宾拨都他,都 是元朝时的外国旅行家曾游历了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在内的中国,以下是他们有关煤的见闻。
(1)《马可•波罗游记》等记载中国用煤见闻
整个契丹省到处都发现有一种黑色石块。它挖自矿山,在地下呈脉状延伸,一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它的火焰却比木炭更大更旺。甚至可以从夜晚燃烧到天明,仍不会熄灭。这种石块,除非是先将小块点燃,否则平时并不着火。若一旦着火,就会发出巨大的热量。
诚然这个国这国家并不缺乏木材。但是如此众多的人口,炉灶也多,而且燃烧不止,加上人们又勤于沐浴,这样必然造成木材数量供不应求。每个人一星期至少洗三次热水澡。每逢冬季,只要是力所能及甚至是一日一浴。凡身有职位或家庭富裕的人,家中都备有一个火炉,以供自己取暖之用。象这样大的燃料消耗,木材资源势难满足供应;然而这些黑色石块,却取之不尽,而且价格又十分低廉。
《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按:马可•波罗(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1275年左右到达中国,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并任元朝官吏。在中国约17年,游历了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在内的中国。1295年在威尼斯与热那亚战争中被俘。于狱中国述东方见闻,由同狱鲁思梯谦笔录成书,是为《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
(2)契丹国幅员甚广,文化极高。最可恃之著作家皆云:世界上无一国,开明文化,人口繁盛,可与契丹比拟者。……
其国产石,可以代薪。
拉施特爱丁《史记汇编》,见张星娘
《中西交通史料汇篇》第4册
按:拉施特受丁(1247~1318),波斯人,此人多才多艺,著作很多,曾为波斯首相。《史记汇编》(义译)并无中译本。
张星娘将其“中国”一章的英译本转译成中文,收入《中西交通史料汇篇》中.又,拉施特爱丁并未到过中国,其书中关于中国的叙述,资料主要来自于元朝出使波斯的孛罗丞相.
(3)中国居民用土代煤以作燃料。此种之土,○天然之产。在地十时,其形如快,其色如吾国之土 ,用象转运远方。土人将土切成块形,与吾国切炭之法同,燃时亦与炭同,火力比炭尤烈。成灰后,以水和之,曝干,复可再燃一次,至全变为灰烬而后已。从此土中,亦可以制磁器,惟须另加矿物也。
伊宾拨都他《游历中国记》,见张星娘
《中西交通史料汇篇》第3册
按:伊宾拨都他(公元1304——1377年),摩洛哥人,
为世界期著名旅行家,曾至过中国。摩洛哥苏○命其口友谊赛旅行经历,并由苏○秘书记录。
《元史》等记载元代煤课额及运煤
煤炭课,总计钞二千六百一十五锭二十六丙四钱;内大同路(元代辖鄂尔多斯盆地一部)一百二十九锭一两九钱,煤木所二千四百九十六锭二十四两五钱。
《元史》“食货志•额外课”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历达17年之久,其到过晋、冀、陕等省。所著游记载有:“整个契丹到处都发现有一种黑石头。它挖至矿山……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它的火力比木炭更大更旺”。
元代采煤业较之宋代虽没有长足进步,但注重对一些重点矿区进行一发,特别是在煤税征收上,加强了管理,煤税征管制度臻于完善。
元政府之所以重视煤税,主要是出于增加国库收入的考虑,使“国之经用有所赖焉”。在元代全部赋税中。税占有一定比例。除去“酒醋、盐税、河泊、金银、铁冶”等税种以外,主要就是煤税收入了。
(三)元代对鄂尔多斯煤炭的开发
太宗八年(1326)
元政府遣二千户至大同掘煤冶铁。
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263)
元政府遣五千户至大同掘煤冶铁,铸造兵器。
关于元代各地区(路)煤税的幅度,文献资料寥寥无几。仅存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有关煤税的条。这一年“煤炭课总计钞二千六百一十五锭二十六两四钱;内大同路一百二十九锭一两九钱;煤木所二千四百九十六锭二十四两五钱”。(见《元史•食货志》)这一数字实际上只是大同路和煤木所两方面的煤税,显然是不完全的统计。朝廷还在煤业集中的地区,专门委派官吏驻在,以司其事。如《元史•百官志》记载:“西山煤窖场,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二员,俱受微政院辖”。在北京西山矿区派驻这些官员,除监督管理煤窑外,重要职责就是征取煤课。
元代赋税分为常课和额外课两大类。每年有定额者为常课,没有定额而按实际情况 征收的为额外课。煤炭属于32种额外课(山场、窑冶、山泽、河泊都属此类)中的一项。
包头麻池元代遗址发现有煤渣、炭灰
1963年5月在内蒙古包头市郊麻池一元代遗址中掘得铜范一合。“铜范出于距地表深约30厘米处,其土质松软,呈灰色,内含煤渣、炭灰、灰陶片等”。
遗址东部有窖址,……其附近窑壁渣、煤渣、木炭灰、坩埚碎片随处可见,可知当时这里可能是冶铁铸造等手工业地区。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盖山林《内蒙古包头市郊麻池出土铜范》,载于《考古》1965年第5期
(20世纪)50年代,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羊
市塔区大石砬沟村发现有古城一处。古城时代为元代。在“古城外部的西南方,有一处长约20米、宽约15米的灰堆,其中有草灰,也有煤炭焦渣……”。
汪宇平《准格尔旗大石砬沟的元代古城》,载于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
(五)明朝时期
崇祯十四年(1637)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十一载:“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铸炼金石,……明煤大块如斗许,燕、齐、秦、晋生之……”。
明朝于嘉靖九年(1530年)方下令:“凡山泽之利,除禁例并民业外,其空闲,听在采取,及入官备振”。到明崇祯(1623~1639年)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煤炭业又开始衰落下去。明中期随着对煤炭业之开放,“矿税之祸”出随之而来,洪武年间规定煤炭税十分内取二,永乐年间三十分内取一,嘉靖年间十分内取一。同时大派矿监到各地搜刮矿税,弄得煤炭无法开采,激起人民强烈反抗。
明代的煤炭业在中、后期才有发展。明宋应星(1587~约1661)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成书于1637年。该书共十八卷,其中第十一卷《燔石》篇中,对煤炭产地、品种、用途、开采方法均作了详细记述:“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锻炼金石之用,南方秃山无草楮,下即有煤,北方勿论”。
明代我国西北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地区煤业十分发达。明张萱说:“今西北所烧之煤即石炭也”。西北产煤当首推陕西,据一些地方志载:分州、澄城、白水、商州、同官、三水等地都产煤,特别是陕西韩城“龙门山煤炭极多,供秦晋两 省之需。自龙门而下,舳舻街尾不绝者,皆此物也”,“龙门之炭源济济,陕以西咸需之,舸艇辐辏,利用弘远。足见黄河上运煤船艘之盛。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起义军将领刘芳亮率军从韩城一带东渡黄河向山西挺进,就是靠运煤船只以济。此外,甘肃的阿干、临洮在明代均有开采”。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甘肃靖虏卫(临洮)的煤窑还曾发生过一次井下火灾事故,大火将“人冲起数十丈,坠地手足俱碎”。
○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52,嘉靖《鲁山县志》卷2。
○2嘉靖《彰德府志》卷8。
○3孙廷铨《颜山杂记》卷4。
○4万历《泰安州志》卷1。
○5《矿政辑略》引《兖州府志》。
○6张萱《疑耀》卷2。
○7顺治《分州志》卷1、雍正《陕西通志》卷43,天启《同州志》卷5。
○8 天启《同州志》卷5,万历《韩城县志》卷2。
○9此整在《潞安府志》、《长子县志》、《长治县志》、《韩城县志》中均有记载。
○10道光《兰州府志》卷12。
○1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46。
明万历年间张士佩编篡的《韩城县志》卷七中,记
载了用煤炭烧石修路的趣事。明成化初年(1465年),
胡人驻牧在河套地区的蒙古诸部不断侵掠内郡,明军在
榆林设防抵御,所用军需由长安故道和新修的韩城、黄龙、宜川新道 运输。新道全长“以里计者千伍佰有奇。途之并山当谷,顽石万状,凹者凸者,兀者,倾欹,波翻兽蹲”。为修通道路,在施工时用“炽炭烈之,严醯沃之,溃为埃煤,可扫,或斩高山,或堙绝谷,横巨梁以临深,易沮淖而燥。遂使诘曲棱层,变为坦夷”。当时在缺少火药爆破岩石的情况下,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煤炭火把高山巨梁的岩石烧红,再浇之醋酸水,使其急聚冷却收缩破碎,周而复始,使高山峻岭变为通途,也间接反映出当时韩城煤炭开采量相当可观,否则,不足修路之用。
1、明朝著名将领于谦曾乏次临鄂尔多斯盆地视察军防,也目睹了当地采煤状况,于是赋有关采煤诗二首。
咏 煤 炭
于谦(明)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全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暖饱,
不辞辛苦出山林。

                          雍正《山西通志》卷224

云中即事
于谦(明)
目击烟沙草带霜,
天寒岁幕景苍茫。
炕头炽炭烧黄鼠,
马上弯弓射白狼。
百二连营秦壁垒,
五原分锁汉封疆。
边陲无事风尘净,
坐听笳声送夕阳。
顺治《云中郡志》卷14
(六)清朝至民国时期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在明清时采煤业盛也。这是徐保字目睹而发。
初冬石嘴山作
徐保字(清)
西山残照马蹄风,
客子天涯类转蓬。
十月苦寒边地草,
一樽清话故人同。
碱滩霜落晴沙白,
煤洞云开野火红。
报最自维惭抚字,
乐偕田叟祝年丰。
《平罗纪略》卷8

鄂尔多斯古代的煤炭运输一般有三种,即驴驮,船运,牛车拉或家用或进入市场。这是晋北五台县有个叫徐继畲(公元1795~1873年)的清代学者,从小耳闻目睹了当地居民驮炭运煤的艰苦万状,对此大有感触。他说:“炭,石炭也,似煤而有烟”。“ 五台南界产炭,山路高险,俗呼驮炭道。民间农隙,皆以驮炭为业。余所居之东冶镇,其聚处也。自幼目睹艰辛”。为此他写了一首反映驮炭之苦的通俗诗,题为《驮炭道》。为使读者了解全貌,引录于后:
隔巷相呼犬惊扰,夜半驱驴驮炭道。
驴行黑暗驿丁东,彼到窑头于未晓。
驮炭道,十八盘,羊肠蟠绕出云端。
寒风塞口不得语,启光千丈光团栾。
窑盘已见人如蚁,烧得干粮饮滚水。
两囊盛满捆驴鞍,背负一囊高累累。
驮炭道,何难行,归时不似去时轻。
人步伛偻驴步碎,石头路滑时欲倾。
日将亭午望街头,汗和尘土面交流。
忽闻炭价今朝减,不觉内心怀烦忧。
减价一时犹自可,大雪封山悉杀我。
清代,不仅晋陕地区煤炭市场比较活跃,处于较偏辟的陕北及鄂尔多斯盆地,由于燃料缺乏,煤炭市场也开始兴起。嘉庆三十三年(1828年)《定边县志》载:“宁夏煤炭,……皆入市焉”。《佳州乡土志》载:山西宝德州,陕西府谷县的煤炭,每年在佳县“行销数十船”。反映了当时宁夏、晋北的煤炭输入陕北市场的情况。宁夏、晋北煤质好,价格低,运输距离短,是占据陕北煤炭市场的主要原因。
光绪三十三年《米脂县志》载:“今河西有炭窑沟,数十里皆产炭……”。雍正三十三年《陕西通志》载:安塞县“近赤虾石崖有青色者,土人取以代薪”。清道光二十三年《怀远县志》(横山县)载:由于当地皆“沙漠顽山,柴薪无出”,胡人用石炭以“餮飨”之餐。《秦疆治略》载,安定县《今子长县》“发除力农牧羊,挖炭为主……”。清道光二十一年《榆林府志》载:“府、怀二县,另有一种煨炭”,半坡峰“产石炭,镇人赖以火食”。以上县志的记载,说明清代陕北包括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煤田均有民窑开采,但规模不大,产量有限,所采煤炭主要供当地人民“代薪”炊馔。
山西保德县在万历年间产煤繁盛,但煤炭税课多为污吏侵用,以致知州于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立石垂戒。
乾隆五年(1740)
西安巡抚张楷,根据清廷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赵国麟向皇帝提出:“为请广开天地自然之利,以裕发用事”奏折的要求,对陕北煤炭业的生产概况做了勘查,并向清王朝作出奏报称:陕西有西安、延安、凤翔、榆林、同州5府;商、彬、乾、富、绥德5州;计有24个县产煤。据雍正十三年(1735年)《陕西通志》记载,当时产煤的州县有:同官、宜君、韩城、白水、蒲城、商县、雒南、分州、安定(子长)、肤施(延安)、葭州、府谷、安塞等14州县。
○1《明英宗实录》卷335。
○2《明一统志》卷19、20、21。
○3《明英宗实录》卷287、294。
○4顺治《高平县志》卷1、9。
○5乾隆《保德州志》卷3。
○6康熙《临县志》卷1。
○7《灵石县志》卷12。
(一)发国时斯有关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开发的史料。
乌盟茂名安旗
【物产】近固阳新地,有盐滩二出,炭窑数处,其产(量)、质(量)均不佳.
(民国)《绥远省蒙旗调查概要•乌盟茂名安旗•物产》。
乌盟乌拉特旗
【物产】矿物。……在中公旗府正南四十余里那勒更地方,产大炭,质甚良,惟禁止开采。前旗地面栓马庄及乌不浪地方,产煤亦甚多。
(民国)《绥远省蒙旗调查概要•乌盟茂名安旗•物产》。
伊盟郡王旗
【物产】矿物,仅有煨炭。已详东胜县矿产内。
(民国)《绥远省蒙旗调查概要•伊盟王旗•物产》。
准格尔旗【物产】有大炭、煨炭,以煨炭为多。煨炭质料最佳,惜仅以土法开采,只能供本旗及山(西)、陕(西)边境人民之燃料。
(民国)《绥远省蒙旗调查概要•伊盟准格尔旗•物产》。
伊盟达拉特旗
矿产有盐及煨炭、粗磁(瓷)料,以煨炭为多。
(民国)《绥远省蒙旗调查概要•伊盟达拉特旗•物产》。
伊盟鄂托克旗
【物产】旗境内土地广阔,物产丰富,而交通阻滞,利弃于地,素殊深可惜……。矿物则银、铁、煤、盐、碱均有,以盐、碱为最多,煤炭次之.就矿产言,鹊尔沟炭苗甚量,曾有人向旗府包办开采,行销石嘴子一带,获利颇多.毛尔哈吗乌素沟及拉僧庙均有炭苗,并与鹊尔沟毗连,并在旗境之西,亦曾有人包办开采,行销附近一带.又台保尔格斯太沟、银山等处,炭苗皆富,惜未开采。
五原县
【矿产】城北第二区狼山山脉万和长以北产煤。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春,由地方人张映奎、田全贵等,积资 八千元,着手开采,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春,始采出煤矿。岩层为水成岩层,用土法采掘,窑工四十二人,每日出煤三十七吨,每年出煤一万三千三百二十吨。又乌兰脑包镇北乌补勒山沟产煤,《包(头)临(河)段经济调查报告书》谓:“据建设厅所填之表,年产约二百八十八万斤”
均以牛马小车拉载。
(发国)《绥远省调查概要•五原县•矿产》。
临河县
《探查狼山西八口矿质记》……前山煤矿苗最量、最浅,距石面丈许即现煤质,惜多零星碎块。自达拉克至淖包石质青黄错出,炭苗丰富,距石面丈余即能得炭,惟经考验,该炭油性缺乏,入火炸爆或系石质未净,采了不得其法之故……。
(原国)《临河县志》卷下《杂记》。
【矿产】县境久山湾产煤,矿区面积一千余方公尺,矿质油性极少,储量约一千万吨。现有煤窑一座,用土法开采,每年约出煤十万余斤。第二区属之义和久,距县城约一百二十余里,产煤储量极富,民国十六七年(公元1927、1928年)开采,纯用土法,每年约出煤二十余万斤,每千斤价值洋四元上下。
(民国)《绥远调查概要•临河县•矿产》
安北县
【矿产】煤。拴马桩沟、乌兰忽洞二地,产无烟煤,矿区面积各约一百四十方里。西官井、东官井、营盘湾、什那干等地,均产烟煤,俗称大炭,矿区面积每处在一百六十方里至一百八十方里之间。综计安北境内无烟煤,每年采量约在六百万斤;烟煤每年采量约三千万斤,合计三千万斤。普通批发价格,每元五百斤,无烟煤与烟煤每年采量总值在七万二千元之谱。
备考:据《建设季刊》第十期《安北设治局物产调查表》为“年产煤炭二八三一吨,每吨以六元计”,其外销数量,无烟煤、烟煤合共约二千万斤,总值四万元。外销地点为,固阳、临河、五原、包头等处,用大车或以驼运。惟拴马桩、西官井、营盘湾等处煤矿,概由漠南公司开采,该公司系商办股分性质,总公司设在包头,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成立,约有窑工三十人,用土法采取,每人每日约能采炭二千五百斤。又拴马桩沟产石炭,矿区面积约四十方里,全年产量约一万斤,普通批发价格,每元百斤,总值一百元,全销本县。
(民国)《绥远省调查概要•安北县•矿产》。
东胜县
【矿产】距县城东南十余里,水头沟地方,产煤及煨炭。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有土人杜姓者,首先开掘。查煨炭燃力柔和,且耐久,烟气亦少,故又名无烟煤。现用土法开采,每日可出五千余斤,年出约一万余斤,惟价值甚廉,每五百斤售洋三角。
(民国)《绥远省调查概要•东胜县•矿产》。
沃野县
【矿产】在治境北拉僧庙、鹊尔、毛尔哈 吗乌素,各有炭矿。三处矿区毗连,相距不远,其中以拉僧庙暨鹊尔沟炭矿销路甚旺,多行销于石嘴子一带。在银山、卓山之南,系尔格斯太沟,有炭矿苗……惟尚未开采。
(民国)《绥远省调查概要•沃野县•物产》。
……煤炭,山谷多可采,有大炭及 炭之分。境内大青山哈莫尔阿利莫图、喀○乌克尔图四沟皆有税额,归本旗人费以外,若五当沟、巴图沟、万家沟、黑牛沟俱产煤而不旺,亦未尽矿法之长。
(二)有关煤炭与煤文化史料
上元前后三日,各家聚石炭于门首,累(垒)作幢塔状,然(“燃”的本字)之通明竟夜,名日旺火。除夕至元量,庭院亦各○炭,取其明也……。
(清)光绪《土默特志》卷8《食货》、《风俗》。
“岁上元之夕,无论大小,家家置一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至今不废也,是谓之补天”。
阳泉地区历代朝的州志肥志亦多有记载:
乾隆《寿阳县志》记日:
“上元前后三日,坟肆里巷,俱于门前塑泥作弥勒、判官、狮子及棒槌等样,围石炭焚之,通宵不息,名日塔火。”
乾隆《平定州志》记日:
“坊肆里巷,士庶之家于门前围石炭焚之,名日塔火,一日棒槌火”
《昔阳县志》记日
“上无起后三日……坊肆里巷,士庶之家于门前围石炭火,焚之,名日棒槌火”。
广泛流传的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就与煤的利用有关。相传女娲氏在平定东浮山上设灶炼石,用煤做燃料。明代学者陆深,根据民间传说和当地群众自古以来用煤烧塔火的习俗“家家置一炉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然,……是之谓补天”认定女娲氏用煤学者顾炎武则进而认为“此即后世烧之始”。
(三)有关官方开发煤炭奏折史料
西安巡抚张楷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六月二十五日报给朝廷的。在此之前,他命令各州府有关部门组织人力,普遍进行了“产煤处所”的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煤炭资源情况,并拟定了份全省的煤炭开发规划。
奏折的开头,一针见血地指出,陕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十个州计二十个县“均有产煤处所”。这些地方是:“西安府属之同官县(铜川);延安府属之肤施(延安)、安定、靖边三县;凤翔县;同州府属之榆林、怀远、神木、府谷。
民国4年(1915年矿商郑万福、王嘉宾、张嘉荣到雀儿沟老石旦一带开窑采煤)。
发国九年(1920年)法国地质学家德旦进等在桌子山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并分别在1924年《法国地质学会报》第二四卷第四期及中国地质学报第二卷第一期发表报告。
简述了桌子山的地质构造与地层情况。民国32年(1943年)任绩,胡增壁在桌子南端的雀儿沟,故乡石旦两个石座调查着有《煤田地质报告书》载在《燃料汇偏》第一卷。
1944年霍民成详测,雀儿沟一事煤田的井下开采情况。民国以前这里的私人煤窑全靠人工开采采取“棚采落煤”法,部矿工分工、创手、扶手、背手,由创手用镐在煤壁的左右上下创出槽沟,再在顶上摇槽加楔,“放棚”采取的煤块,由扶手放在背手的煤筐内,再由背手赤裸身子到井口一天一般往返三十多趟。
同治三年(1864年)何员外就开始开煤矿,占用煤矿的地租一般504文。民国7年1918年宁夏地主张作义的羊官在老石旦发现露头煤,于是张作义租用了鄂克旗王爷的地进引开采,最初只有一口井日产煤15吨左右,随后马鸿奎,宁夏地主乌安礼,国民党石嘴山指李处长,笔锋穆荣山在老石时旦煤矿开采煤矿,时有矿工60余人日产煤30吨左右,对居《马鸿奎传》汇载:“马在早期以老石旦煤矿为主夏资产”,
葭州(佳县)等五州县;同州府属之澄城、合阳、白水、蒲城、韩城等五县;直隶商州并所属之雒南县;直隶分州并所属之中部县,直隶绥德州并所属之米脂县。”奏折中所开列的产煤州县尽管并不全面,但也包括了主要煤产地区。
清光绪德宋之年,河套地主打官司用于 诉何员员在乌达辛家沟始开煤窑。(1875年)
(四)有关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煤炭开发史料
1887年宁夏人顾老泉在乌达煤窑,之后由期事后起高经营。民国九年1902年石嘴山地主李双生在乌达四黄风沟,开煤窑有窑227人。民国10年,1921年梁丰强的孙子梁大羔将其爷爷所开的乌达梁家沟煤窑租给宁夏地主李恒林。
民国26年(1937年)石嘴山资本家(陈)顺七来乌达采的陈家沟煤矿幅度石嘴山大地主陈如林(外号穷汉阎王)与国民党警察分局局长薛应民接管。同时在乌达地区当时还有两个较大的煤矿一是由马鸿喜的姨太刘慕侠主办,另一个由阿拉善王爷主办.1940年民国29年马鸿喜及他的干儿子李方坡与副官粒泉霸占了,乌达教子沟煤石矿。
民国30年,石嘴山资本家郭跃克在乌达白茨沟一窑采煤,据儿十年来,政还要刀载:“自清咸丰本间始有顾家沟开采小窑”。民国初年有辛姓,李姓、安性、陈姓分别在陈家沟开煤窑。据1964年版的《乌达矿史》记载:乌达煤矿的开采始于同治三年之后,到乌达采煤先后有何员外李民举安公爷○来强,顾老泉等。
民国4年(1915年矿商郑万福、王嘉宾、张嘉荣到○儿沟老不旦一带开窑采煤)。
民国九年(1920年)法国地质学家德旦进等在桌子山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并分别在1924年《法国地质学会报》第二十四卷第四期及《中国地质学报》第二卷第一期发表报告。简述了桌子山的地质杨造与地层情况。民国32年(1943年)任绩,胡增壁在桌子山南端的○儿沟,老石旦两个石座调查着有《煤田地质报告书》载在《炮料汇偏》第一卷。
1944年霍世成详测,雀儿沟一带煤田的井下开采情况。民国以前这里的私人煤窑全靠人工开采采取“棚采落煤”法,部矿工分工、创手、扶手、背手,由创手用镐在煤壁的左右上下创出槽沟,再在顶上摇槽加楔,“放棚”采取的煤块,由扶手放在背手的煤筐内,再由背手赤裸身子口街油灯手拉木棍由狭窄的巷道将100-200斤重的煤筐背到井口,一天一往返三十多趟。
同治三年(1864年)何员外就开始开煤矿,占用煤矿的地租一般504文。民族7年1918年宁夏地主张作义的羊官在老石旦发现露头煤,于是张作义租用了鄂克旗王爷的地进引开采,最初只有一口井日产煤15吨左右,随后马鸿奎,宁夏地主乌礼,同民党石嘴山指李处长,笔锋穆荣山在老石旦煤矿开采煤矿,时有矿工60余人日产煤30吨左右,对居《马鸿奎传》汇载:“马在早期以老石旦煤矿为主夏资产”,享有地所有要与鄂托克旗王爷以“一九”或“二八”进行分成.1942年老石旦煤矿,由鄂旗“奇门肯”,掌管并向所在的12个煤窑摊税.当时年产煤3万吨左右。
1953年旗政府接管由宁夏商人郑万福王嘉宾创办的雀儿沟煤矿与老石旦煤矿。二柜沟等有22个炭窑成立了雀儿沟煤矿与老石旦煤矿.二百多年的历史,据《伊克昭盟左翼旗调查报告书》,《国民蒙藏民国二十五年》记载:郡王旗所产煨煤。5000余斤。每500斤售洋四、五角,尚不足工资此则交通不便销狭,货弃于地。
据《伊克昭盟志》(民国二十八年)记载郡王旗“旗境东部产煤”在一区扁利图沟,占凯沟新开煤窑2个,以土发开采,售于当地人做燃料,伊旗石圪旦、忽鸡图、本坝渠三处煤窑,由郡王旗西协理私人经宫收入七成归西协理.煤窑及工作面商1.5米左右.宽1.8米均使用刨锤,锤歇、尖镢等原始工具,挖掘全靠人背,其中忽鸡图煤窑有季节姓煤工60多人,年产煤450吨左右,石圪台本坝渠有季节性采煤2100多人,年产煤4500吨左右。
1943年二区王英胡月合开煤窑1个,投资金400元雇窑工18人月产350吨,1945年仁义、仁丰一煤窑3个,1947年个体煤炭开采户达30家从业人员300多人,年产量9000吨左右,从1906年到1949年全旗产煤达40万吨。
东胜区,东胜境内的煤炭开采始于清未,光诸三十二年(1906年)在添漫梁,乡阳塔、麻黄湾、枳几塔、马场窑、及塔拉壕先后开了36个煤窑,从业人员50余人年产煤2500吨左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塔拉壕乡,酸刺沟炭窑渠,红泥塔、巴龙图、白家渠等地又先后开了8个煤窑,从业人员80余人,年产煤6000吨左右。民国17年(1928年)在潮脑梁乡的魏家渠的耳字壕,先后开煤窑2个从业人员15人。年产量1000吨左右。
准旗的大汉台吉那森达来曾经有过用牛拉炭的历史。
准格尔旗产大煤与煨炭,现经开采者有五素沟、黑岱沟、色克尔沟等处,每处有工人十一二名。各处共产炭四十万斤,亦因交通不便,仅销售于本旗。
达拉特旗,有煨炭矿区两处,一处在水独户川计窑四座,一处在罕台沟,计窑七座。两处共产煤300万斤,其运销包头归绥者年约十万余斤,则售于本旗,及郡王旗每年皆有积存者。(接自《伊盟右翼三旗调查报告书》)。第三章 第二节《林石工商》由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调查室于1936年组织编写。他们认为早在宋代人们就对煨煤进行开采,元太祖时(1206~1227年)官方对乌海市桌子山地区采焦煤用以冶铁锻造兵器。
在准格尔旗羊市塔区,石拉沟发现元代古城遗址中有煤炭焦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山西河曲县周文谦王拴等人在准格尔旗,哈达达巴什拉布克图什拉哈少开办煤窑二十处。民国11年(1922年)陕坝商人周三派掌拒王培祥到乌达开办吉庆沟煤矿。
清光绪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河套地主打官司胜诉何员外,何在乌达所开煤窑遂称辛家沟煤窑。1887年宁夏顾老泉在乌达开煤窑之后由其子顾起高经营。1902年石嘴山地主李双生在乌达四黄风沟开煤窑有矿工27人。民国10年梁丰强的孙子梁大羔将乌达梁家沟煤矿租给宁夏地主李恒林。民国26年(1937年)石嘴山资本家陈顺七来乌达开采的陈家沟窑口由石嘴山大地主陈如林,于国民党警察四分局,局长薛心武接管,直到1945年停开,当时乌达地区有两个煤炭公司,一个由马鸿逵的四姨太刘慕侠主办.另一个由阿拉善王爷主办。1940年民国29年马鸿逵及他的干儿子李方坡于国民党副官朱立泉霸占了乌达教子沟煤矿。民国30年,石嘴山资本家郭跃先在乌达白茨沟开窑采煤。
据《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记载:“自清咸丰年间,始有顾家沟开采小窑。”民国初年有辛姓、李姓、安姓、陈姓、分别在陈西沟开煤窑。民间口头传说:“乌达煤田始清同治三年,1964年编写的《乌达矿史》同治三年之后相继开采的是何员外、李武举、安公爷、辛学亮、梁丰强、顾老泉。”
中华民国时时期采煤的主要有,高双喜、李双生、陈顺七来、陈如林、尼力泉、李方坡、鲁滨南、郭跃先。民国4年(1915年)矿商郑万福,王嘉宾、张嘉荣来○儿沟,老石旦一带开采煤,1920年(民国9年)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等来桌子山地区调查,并分别在1924年《法国地质学会报》第二十四卷第四斯及《中国地质学业报》第二卷第一期上发表报告,简述了桌子山的地质构造和地层。民国32年(1943年)任绩胡增壁在桌子山南端的○儿沟和老石旦两个矿区调查,著有《煤田地质报告书》载在《燃料汇编》第一卷。
1944年霍世诚详测○儿沟一带的煤田井下开采。民国以前私人煤窑靠人工开采,采取“棚采落煤法”及矿工的分工刨手、扶手、背手、由刨手用镐在煤壁的左右与上下刨出槽沟,再在顶上摇槽加楔“放棚、采取的煤快,由扶手将煤块放在背手的煤筐内,背手赤裸身子”,口含油灯手柱木棍,从狭窄的巷道将100-200斤重的煤块背至井口,一天往反30多次。同治三年(1864年)何员外开矿,1915年给地租50千文,民国7年1918年宁夏地主张作义的羊官在老石旦发现露头煤,于是他租用了鄂托克旗煤地进行开采,开了一个井口,日产煤15吨左右,随后马鸿逵于宁夏地主乌安礼,国民党石嘴山稽查处长穆荣也在老石旦一带开采煤矿当时有煤工60余人,日产煤30吨左右.
据《马鸿逵传》记载:“马在早期,以老石旦煤矿为主要资产,享有地所有权,鄂旗王爷也以”“一九”或者“二八”进行分成,1942年老石旦煤矿由鄂旗奇门肯等人掌管并向窑主,摊派税收.

(六)近现代鄂尔多斯盆地采煤方法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安定县志》载:“石炭出地窑中,有厚至四五尺者,取之不尽”。这里所说的“地窑”,可能是先做一段井或竖井,再拓平巷,采用竖、斜、平结合方式采取煤炭。
近现代井下采煤方法十分简单,没有固定的工作面。基本上是沿巷道两侧掘取煤炭。从一些古煤井下采掘遗址看,是沿巷采煤,偶尔也采用不规则的“葫芦状”洞式采煤。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了这种情况:“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支板以防压崩”。其它一些煤炭史料,中对采煤方法也有以下记载:“凡攻煤,必有井干,虽深百尺而不挠。已得炭,然后旁行其遂。视其炭之行:高者倍人,薄者及身,又薄及肩,又薄及尻,凿者肢,运者驰;凿者坐,运者偻;凿者螬卧,运者鳖行”。“视其井立之干,欲其确尔坚也;否,则削。入其遂,欲其燥以平也;否,则研”。“凡井得炭而支行,其行隧也如上山。左者登,右必降;左必登。降者下○,登者上○(台阶),循山旁行,而不得平.一足高,一足下,为之反○.脉正行而然结,非曲凿旁达,不可以通,谓之盘锢.脉乍大乍细,窠窠螺螺,若或得之而骤竭,谓之鸡窝.二者皆井病也”.当时由于缺乏采煤的科学知识,在采煤过程中,常常因乱挖而发生冒顶事故,造成煤窑停产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乾隆四十九年据有关史料载:“在三水县东四十里,旧有煤窑,康熙四十年久雨崩陷,民失其利”,煤窑因“沿用土法开采”,更因“各煤窑之间互争煤盘,不讲维持山势之方,以致时有山崩,炎燃伤人之患”。
这种采煤方法只是见煤而取,所以井下采煤极为艰难,其“巷道 高低宽窄曲直,悉视石层与煤层而定,有巷道 曲折二三里而转入螺旋内,有时遇夹石,巷道 乃仅成一洞,能容人匍匐出入。”
在鄂尔多斯分地一些古旧煤窑旧址,发现:
进筒位置的选择与开凿。 “为圆形竖井,直径2.5米,井筒深46米左右”。井筒位于几个采煤区的中间偏北一点,直接开凿到煤层中间,其井底巷道 上下“皆为厚6米的自然煤层”,不仅选择得合理(井田中央),也很准确,可见当时的煤田地质知识及找煤方法已较成熟,不然难以一下子就闪确地将46米深的立井井筒打到煤层。二是开凿技术成熟。46米深的井筒已经不算浅了,这比古深8丈的煤井又深了一倍,而且直径2.5米已属大直径立井,说明当时开凿技术及工具比较先进,而且维护井壁有许多措施,不然难以保证安全生产。
巷道布置。一般古矿井的巷道有两种,一种是断面较大的主要巷道,即在井底南北两面所开凿的“相连的巷道”。这两条主要巷道只发现一部分残段,“南段长4米,北面一段长6米,顶高2.1米,宽2米”,是重要运输巷道.另一种是通向各个采煤工作面的巷道 。 “自井口南面向东、西、南三面伸,并通向采煤区(采煤工作面)。巷道一般高一米多,由于巷道形状是上窄下宽(下宽1.4米,上宽1米)顶板压力不大,所以均元项柱承托”。
采煤工作面及回采方式。采煤区(工作面),分布在井口的四周。最远者距井口约100米,最近者也有10米左右。各工作面之间都保留一定的距离,布轩较为合理。工作面之间的间隔当为有意识保留的煤柱,以减少工作面磺板压力。
面则面积很小,南北宽仅2.5米,东西长仅7米.由于工作面之间留有煤柱,顶板较为完整。
同时,采用房柱法回采方式开采, “运用‘跳格式’的先内外方法 逐上学后撤”。在工作面内则是由近及远的冒落法,突破一点后向里并向两帮掘凿,这样就形成了瓶袋形状的工作面。在落煤中已能采用掏槽的方法。
照明。一般煤矿采用了固定式照明方法。在巷道两壁开凿了许多扁圆和近似长方形的灯龙,“一般高10~17厘米,长13~28厘米,深10~21厘米”,十分巧妙,为放灯之处。灯为瓷罐等,可以随时添油,灯龙的设置则根据需要,有的设在巷道的两壁,有的放在巷道 的交岔处。
运输、提升与排水。在井下有了许多条筐的残物,还有扁担,与架辘轳,证明是先把煤挑到井筒底部附近,然后用辘轳提升到井上。此外,还发现一口“排水井”,位于井筒东南20余米处,“其形状近似圆形,直径1米,深5米,其中尚有2米深和积水”。说明当时已掌握了集中排水法,即先将矿井的水引入位于低洼处的积水井中,然后用辘轳排到井外。
井下照明,多使用清油灯。之前大部分是固定型油灯,置于巷道 或工作面的壁龙内;之后,逐渐改为携带式。以部分古石厂煤灯遗存为例,清代普遍使用立地、鸡形瓷灯。矿工们称其为“鸡娃灯”。大体有以下三种形式:
壶灯,可盛一斤油的大型手灯,为底经营和工头专用;古代煤窑因受生产工具、技术条件的限制,多在浅部采煤,井筒不可能过深。而且往往是以掘代采,掘进“巷道”即是采挖煤炭,见到煤炭即左右开挖,并向深部延伸。随着井筒及延伸长度的增加,挖掘难度及不安全隐患就起大。因此,不少煤井深度及延伸范围多在几十米至一二百米之内。
如《河曲县志》上讲“窑初人甚浅,后乃渐深,极深可至数里。结伴而入,分块而伐”。这个“分块而伐”,说明井下开设了若干个工作面。
(五)鄂尔多斯盆地边区采煤史
中辚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边区政府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在鄂尔多斯盆地大力发展煤炭开民事业。
在“边区向无工业的基础上”,自抗战后,着手于军事工业和石油工业、煤炭业的开采,不上两年功夫,收到相当好的效果。“延安、耀县(1938年)开采的煤矿有三处(公营),均用人工开掘,规模较小,每井有工人三十余名,每日产量最多不超过万斤,供给当地需要。私营煤矿,边区共有二十余处(延安、安定、延川、延长),均系群众合股小规模的人力开采,日产炭三十余万斤,可供该县三分之二群众燃煤”。
1939年在“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发展工业方针的指导下,政府还在极力扩大采煤业,使之能够供给更多人民的需要,加强对石油、煤矿的管理,增加生产,提高质量。在延安十里铺开始采厚煤层煤矿,发展工业,供给抗战需要、奖励人民投资开办纺织、皮硝、煤炭……。有计划的充实扩大现有之煤油、造纸、煤炭的生产。边区到处有煤,人民自由开菜,仅延安煤矿有八处,一月能出一百余万斤。
1940后在延安新市场举办的边区农工业展览会上,矿产展室专题介绍了安定的煤炭。注意了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宣传,注意开凿煤矿及发展交通事业,在延安、安塞增开煤窑,以增加燃料。1940年同宜(同官、宜君)办事处成立,仅衣食村(今焦坪矿区陈家山地区)就有生产矿井19处。
1937~1940年重点恢复和发展私营煤矿的同时,为了及时解决军民比较集中驻地延安市区的燃料,又侧重建设和开凿了部分公营煤矿。到1940年,在边区所辖的延安、子长、榆林、黄陵、焦坪等主要煤田上,煤炭开采业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当时边区的煤窑个数,年产量无明确记载,仅从部分资料记述内容分析和推算,其年产量大体是:1937年以前年产量在万吨左右;1938年有公营煤矿三处,私营煤矿二十余处,从季节性煤窑生产的特点考虑,其年产量约为三、四万吨;1939年的煤炭产量充其量民不超过五万吨;1940年由于同宜办事处成立,煤窑增至四十余处,产量约在六万吨左右。
1940~1942年的煤炭业,是边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投资五万元扩大采煤业,增加煤炭生产。八路军后勤经建部自去年(1940年)经朱(德)总司令号召,利用边区土产,开设工厂,以完成军政机关自给自足的任务。不到一年的时间,仅该部企业处已办工厂(场)十三个,内煤炭场三处。各场中成绩卓著者首推第一、二煤炭场。第一场十一月份(1941年)可出煤29万斤,第二场可出12万斤。主要解决军政机关的燃料。
除留守部队一凿煤窑外,驻延安地区的中共中央、边区政府的部分机关团体均相继自筹资金、工具设备,人力开凿了部分煤窑,以实现“燃料供给”。到1940年底,中财处先后在朱家沟开掘煤井二处,1940年留守处开掘一处,1942年联勤开掘一处,西北党校、边抗联又开凿一井,1943年保安处开一井,总计现有煤井七处。据载:朱家沟煤区,1941~1942年分别有煤窑工人128名和217名,平均年产量分别为616万斤和1119万斤。
据1941年统计,延安共有煤井15个(公营10,私营5),工友374人,日产11.2万斤.这一方面说明边区工业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私人资本在煤矿一菜方面投资不够.当时估计,延安市民每月需煤270万斤,各工厂每月需75万斤,合计为345万斤。按当时延安15个煤井的日产计算,其月产量大体是330万斤。说明从1941年开始,延安煤区所产煤炭,基本上保证了军民日常生活及生产所需之燃料。
1942年,边区煤炭业在“广泛的开展边区经济建设,是边区当前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总方针指导下,展现出一个兴旺发展的局面。在延安煤炭业发展的同时,子长、绥德、关中的煤炭业也相继有了较大发展。煤炭窑在西川(绥德地区)有十四处,每日出炭十万斤。截止1942年12月边区共有公营煤炭场12个,资金177.07万元,职工432人,占人营工厂(场)个数的16.2%,资金的3%,工人的10.7%。“我们的石,炭业集中于延安、关中两处,多为日用目的,规模虽小,但属必要”。不论纺织、造纸、印刷、化学、工具、煤业均有发展前途,先求完成解决军需公需,再边区对1944年全年煤炭产量虽未作明确记载,但由于子长、同宜两个矿区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其产量大约比1943年提高到15%左右考虑,1944年的煤炭产量约在10万吨以上。1945年,由于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边区军队、机关、学校的广大人员纷纷奔赴抗日前线。1945年8月14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军队、机关、学校所经营的煤厂多数在下半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况,其煤炭产量也未作明确记载。

表30-2 1943年各煤区煤产概况表

项 区
目 关中 延安 子长 子州米脂
(绥德区) 共计
煤层厚度(㎝) 600-1200 60 70 70 100(公营18)
煤井个数(个) 20 25 12 43 1891
煤工人数(人) 300 400 230 961 360
每日出炭(吨) 90 100 20 150 7606
每月出炭(吨) 2200 2000 406 3000
(五)1946年~1949年的煤炭业
1946年~1949年的四年中,国民党对边区实行包围、进攻,并于1947年3月19日侵占了边区首府延安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反围、反进攻战争中不断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并于1948年4月21日再次解放延安,继而挥师西北,开始了解放大西北的战争。这时边区经济处于一个大动荡的战争时期,当然,煤炭业也和其它工业生产一样,无法再继续维持原来的发展局面。对四年中的煤炭生产建设情况,基本上未作记载。据1949年统计,延安、榆林两个地区的煤炭产量仅有2.48万吨,即使加上一些季节性地方小煤窑的生产,陕北的煤炭产量,充其量也只有三四万吨,和1938年的产量 大体相当。
边区煤炭业的所有制形式
边区煤炭业所有制形式和其它工业厂矿所有制开式一样,按投资 来源和营利分红办法划分,大体有四种形式,即公营合营、私营和个体劳动者组成的合作社,构成了边区煤炭业所有制形式。
一、公营煤炭业
当时公营工厂的含义是:“工厂不是私人,而是革命政府的”,“ 生产是为革命服务的,其目的是供给革命政府及其军队的需要,并促进国民经济之发展”。“ 因此公营工厂以供给军需、军火为主,用以支持抗战,以调剂国民经济及金融为副,如肥皂、毛织品……石炭、灯油以及食盐等等,一方面解决日常用品之缺乏,另一方面,右以向外推销,调整贸易,换进必须品及各种器材”,即有供给公家的任务,发展边区经济的任务,培养工厂管理干部的任务。
主管机关与所属厂矿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有三种:一是报销制,即厂矿生产所需的一切原料和经费,按预决算制度向主管部门领取与报销,生产出的成品,统交主管部门处理,实际上是行政部门的供给部。二是营为制,即厂矿企业实行独立经营,产品自行销售,企业自负盈亏的经济核算制。三是制造费制,即政府供给厂矿原材料,,订做货物,并付一定制造费,其中包括工资20%的利润。实质上是报销制和营业制兼有的混合制度。当时边区的十几家公营煤厂(矿)多数实行的是前两种形式。
公营煤矿的生产建设投资,主要来源于主管单位自筹资金,政府投资额极为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边区煤矿实质上属于一个“革命部门或单位”所有的合作生产实体。由部门或单位自筹资金,自派干部,自己管理,自负盈亏,其产品和盈利也主要是为本单位服务的部门或单位性质的所有制形式。
边区的公营煤矿集中在延安煤区,由驻延安的党、政、军和群众团体自行集资所办。据有关文件记载,15处公营煤矿的概况如下:
1、新中国一厂:位于延安十里铺,系军工局所办,井深28.5丈,实行报销制。
2、新中国三厂:位于延安罗家坪,1940年秋由中央管
理局刨办。井深7丈,巷道长10丈,煤厚8寸。管理人员4人,工人38人(炭工30人),把工每天工资1000元,炭工每掘100斤炭为70元。日产炭4000斤,提水500包,全部供中管局所用,1942年仍然赔钱。
3、利华三厂:位于延安偏桥,1940春由中央管理局创办。井深4丈,巷道长30丈,煤厚小于一尺。管理人员4人,工人30名(炭工26人)。把工工资每天1000元,炭工每掘100斤炭为40元。日产炭10000斤,提水100包,全部供中管局所用。炭价为6角/斤。
4、利华一窑:位于延安白家坪,1940年由中央管理局创办。井深9丈,巷道20丈,有窑洞10孔,平房2间。管理人员4名,工人33名(炭工27人)。把每天工资1000元,炭工每掘100斤炭,工资为38元,日产炭10000斤全部供中管局所用。炭价6.5~7角/斤.
5、新中国二厂:位于延安朱家沟,1942后4月由中管局创办。井深9丈,巷道5丈,窑洞8孔,平房5间。管理人员3人,工人47名(炭工35人),炭工每掘100斤炭工资为50元。日产炭6000斤,年产炭120000斤。日提水300包。全部供中管局所用。赔钱。
6、利华二井:(原复兴煤窑),位于延安朱家沟,1941年10月由联防司令部创办。井深7丈,巷道长20丈。窑8孔,平房10间。管理人员3人,工人50名(炭工40人),炭工每掘100斤炭,工资为60元。日产炭10000斤,年产炭2100000斤,80%的炭供。联司用,20%就地销售。
7、利华一井:位于延安朱家沟,1942年6月由联防司令部创办。井深8.9丈,巷道长15丈,窑15孔,平房5间.管理人员4人,工人55名(炭工45人),炭工每掘100斤炭,工资为60元。月产炭12000斤,年产炭2400000斤,80%的炭供联司用,20%销售。
8、警八团:资本20000元,包工制包给老百姓,按井口5尺方圆,每挖一丈500元,管饭吃,可容工人50名,每人可取炭二驮,每驮300斤。1941年获利24643.42元.
9、359(B)部队,1941年1月开办一煤窑出煤,每天产量3000~4000斤,经两个月整理,日产最高达万余斤。除开工资外,尚能供给50余锅蒸盐之用。有工人16名(民工14人),除管饭外,按每出100斤煤给洋八元。
10、其他单位办的公营煤厂尚有:中管局所办的杨山厂,1943年产炭2870000斤。中管局所办的朱家沟厂,1943年产炭2400000斤。中管局所办的白家牙一厂,1943年产炭2000000斤。军工局所办的白家牙五厂,1943年产炭500000斤。抗大总校于1943年在子长煤区创办煤厂二处。日产不详。
(二)公私合营煤炭业
边区公私合营煤炭业主要是在原私人煤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以部门或单位一家或数家公有制为主,以私人原有煤窑作价入股,或以投资金额和人力作为入股资本,年底按股数分取红厂:
1、白家坪五窑:位于延安白家坪,1941年春由军工局创办。井深4丈,巷道8丈,煤厚8寸,可以炼焦。管理人员4人,工为31名(炭工27人),把工工资8000元,炭工每挖炭100斤为80元,日产4000斤,全部供军工局年需。共分六股,公家占五股,私人占一股。
2、新兴煤厂:位于延安朱家沟,1942年6月由总工会创办。井深4丈,巷道长15丈,窑4孔,平房4间。管理人员4人,工人43名(炭工33人),炭工每掘100斤为50元。日产炭10000斤,年产3000000斤,总工会自用30%,销售70%,党校占1.5股,私人占股不详。
3、民生煤厂:位于延安朱家沟,1940年秋由中央管理局创办。井深5.6丈,巷道长40丈,煤厚1.4尺。窑洞8孔,平房6间。管理人员4人,工人43名(炭工35人),炭工每掘100斤炭为70%,日产炭12000斤,年产炭2400000斤,中管局自用70%,销售25%。共计10股,中管局占6.5股,私人占3.5股。
4、警卫团煤厂:1941年开窑,计十股,老百姓一股,县政府三股,煤油厂三股,该团三股。投资4000元,还准备每股增加3000元。有工人7名(民工),日产炭3000斤,工人得70%,其余30%由10股平分。炭每百斤售价1300元。该团所以入股,是为解决本团之燃料所需。
5、中央办公厅第一炭厂:位于延安林坪,资本800000元。工人13名,每人日产300斤,月产90000斤。计十股,办公厅占两股,私人占八股。
6、中央办公厅第二炭厂:位于延安林坪,资本1000000元。共十股,办公厅占六股,私人占四股。
7、保安处炭厂:位于朱家沟,资本2500000元。工人15名,每人日产炭300斤,月产150000斤,股分所占比例不详。
三、私营煤炭业
私人煤炭业,即由私人投资兴建的煤炭生产业。对私人煤炭业边区的政策是:“发展工业生产与商业流通,奖励私人企业,保护私有财产,欢迎外地投资,实行自由贸易”,“欢迎区内外地主商人创立工业”,“欢迎华桥来边区投资”。希望在“掘煤、炼铁、纺织……等工业”方面投资。经营炼铁、造瓷、掘煤……等实业者,如因意外遭受损失而该主人愿继续经营者,得呈主该县市政府呈边区政府酌量予以帮助。
边区私人煤炭业主要分布在关中、子长、绥德煤区。1938年边区私营煤矿共有20余处,日产炭30万斤,可供当地三分之二的群众烧煤。1940年以后,延安市周围的私人煤窑,多数变为公营和公私合营性质的生产实体。1942年朱家沟私窑日产炭仅有8000斤,月产15万斤。1942年以后,边区私营煤窑达到68处,年产量约占全部产量一半以上,对解放区军民的燃料和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在1940年以前私人煤窑的劳资 矛盾比较突出,剥削也较为严重,井下生产条件差,工人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1940年以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对私人煤窑进行了必要改革,实行合理分配,使劳资双方都得到了实惠。如绥德煤区马蹄沟煤矿,原来的煤炭分配办法是:窑主得三分之一,工人得三分之二,窑口绞把工分碎炭;后来改为窑主得十分这三,工人得十分之七,绞把工工资 由窑主负担。
1942年11月19日《解放日报》载有《关中分区哀食村杰矿藏业》一文中,对于劳资关系作了如下详细报道:
煤矿藏的经营,是几个资本家(工人叫东家)联合拿出一批钱,雇用工人开掘矿井,开始出炭和卖炭的时候就不雇用工人,而是和工人分份子。其份数多少,全按矿井上的组织及分工而定。一般矿上的分工,是挖炭工人,绞把工人,每具井上有管理先生一人,井下有指挥挖炭及观察地质一人,叫“底经”井上经理绞把的一人叫“把头”。
当天出的炭当天卖完,收入的钱除官钱一即每天的灯油费、棉花费、米汤钱,有时还有矿上补添的工具钱,十分之一的地方税。余下的钱,由工人与东家分:挖炭工人每人一份帐,东家(不论多少东家)四份帐,把工工人每人每天七厘帐。
这种劳资关系,完全是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衣食村矿井采用这种制度,是因为东家的资本很少,只由几家联合起来,拿出三万元开一个井,见炭以后,什么本钱也不要了,只是取利。东家除分帐赚利以外,还有如下的一些额外剥削:一是矿上用的工具是东家买的,购置费由工人每天挖炭所卖的钱中慢慢抽去,如一件工具一百元买来,即东家每天在“官钱”中抽去十元,本应十天抽完,但是东家可以超过十天还去抽,甚至一季工人走后,又在新的工人中抽取工钱,直到工具完全用坏。二是矿上所用的油、棉花、米等,也是东家代购,每天在“官银”中抽,值十元的就可抽二十元,这已成了“东家”的合理剥削。三是东家的牲口到矿上驮炭,要比一般人便宜,每驮只出几块钱。最后东家任用管帐先生并和管帐的勾结一起,对共采取种种欺诈办法,如矿井出的炭多,而结帐时公布的少,极度疲劳的工人也很难记清,只得让其欺骗。但东家为保持这种巧妙的剥削方式 ,有时也会让一点步,矿井因水火灾害出炭不多,或者根本无法维持生活的时候,东家会把他的份减少甚至取消,以便工人不走,免使矿井变坏。
四、煤炭合作社
边区的合作社和手工业作坊,是“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蔻互助组织”,生产的成果不是归公而是归私
,但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助合作关系。严格讲,上述所讲“公私合营经济”也属于合作性质,因为部队、机关、学校和私人合办的工业,是为一个部门或单位谋福利,所取得的经济收入为部门或单位所有成员所有,是为群众服务的。
合作社和手工业作坊主要分布在纺织、副食品加工、工具加工、货物运输等几个行业,挖炭的合作社较少,整个边区仅有三个,多采用股份制,由机关、团体或当地群众自愿入股,盈利后按股分红。
清朝时有关开发煤炭的奏折
由于清迁和内蒙古地方政府对采煤业的重视,雍正乾隆年间,呼和浩特等地方的煤炭资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比如,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廷理藩院就批准了在归化城开采煤炭的奏清,并详细议定了“归化城开采煤窑”的具体办法。这一办法在乾隆四年(公元1439年)又进一步得到了确认与重申。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山西巡抚喀尔吉善奏明朝廷,请求仍按归化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议定的办法,对“归化城等处煤窑八十余座,尽行开采”,并且提出“或令两翼开采均分”,而“蒙古开采之处,应令都统酌办”。这是内蒙古地区一些地方煤炭开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肇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四月十三日察哈尔都统常青和山西巡抚觉罗巴延三联合奏报朝廷的一个开采方案,又把煤炭开发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此之前,乾隆皇帝曾听说等地产煤,而且对于归化城人等甚属有益。于是命令常青等人“会同核查,如开窑果与蒙古民人均有裨益,即招商开窑挖煤。”而且要求他们把如何“管约、作价、起课之处,一并定议具奏”。于是常青与归绥道官员、总管等开展勘察工作。果然查到“煤苗显露之处”。他们在奏折里向朝廷报告了调查结果以及一办煤窑的方案。
首先,奏折讲,产煤的地方“均系归化城所管交界”,距归化城止一百十里,煤资源丰富,开办煤窑二十八处。奏折特别强调,一采此处煤炭“于土默特蒙古并附近归化城民人,甚有裨益”。
其次,奏折详细制定了采煤计划:一是由归绥道和归化城官员负现,“招集○实良民”开采,“排定字号界址”,秉公分派试采,居民出资办窑,官府并不包办;二是开窑者要办理采煤执照,不得私自乱开煤窑,不得擅自越界混开滋事,察出从重治罪;三是规定对每座煤窑每年征课银六两 ,每百斤煤定介二十文,其中“十六文给民人,作为工本,其余四文作为煤税”,除支片收固定的课银之外,还要征收售价五分之一的煤税;四是窑工要由“充实良民充当.地方官吏要派巡检人员在彼巡查,由都统派旗员一员、兵十名,设卡防守,不许民人滋事”。
再次,奏折十分注意煤窑不得影响当地蒙古族居民的畜牧业。明文规定煤窑占地盖房、堆煤等须在煤窑“一里以内”,而且“掘壕为界,严禁越界砍木割草,有妨游牧”。
此外,奏折还“绘具图说”,即附有地图,恭呈御览。当然,这一开采方案得到清廷同意。一般认为鄂尔多斯锱地开采煤炭的历史,已有一百四十多年。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其实,至迟在元代,鄂尔多斯盆地即已开采煤炭,开发利用煤炭历史至少有六百年。
元代统治者对煤炭开采是比较重视的,不仅设立管理机构,而且还把征收煤炭税儿为朝廷的重要收入之一。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有些地方煤层埋藏较浅,一采条件较好,因此像包头、准格尔等地的煤炭资源在元代就被当地人民开采利用。这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
例如,解放初,考古工作者在准格尔旗羊塔区大石砬沟的元代古城遗址中,不仅见到了许多陶瓷片,还发现“煤炭焦渣”。这说明我国大型露天煤矿藏(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所在地——准格尔的煤炭,已被元代居民所发同和利用。
此外,在包头市郊麻池的一处元代遗址,也发现有一些煤渣、炭灰等物。此外,在遗址东部一个窑址附按时完成,煤渣、木炭灰、坩埚碎片随处可见。这说明当时在包头地区,煤炭不仅用于居民生活,还用于手工业生产。
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鄂尔多斯盆地的煤炭开采有了更为普遍的发展,采煤的地方更多了。清朝政府曾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批准了内蒙古“归化城开采煤窑”的奏请。到了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山西巡抚喀尔吉善又向朝廷奏报,请求在归化城等处开办煤窑八十余座。此事得到了工部议准,事见《清高宗实录》卷156。在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某煤窑内还因争斗发生了一桩人命案,此案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引起了朝廷的过问。此外有些民为开采煤炭还向政府领取了采煤执照。
(一)、有关煤炭民俗
另外,陕、蒙晋交界地区,自古至今在元宵佳节有烧“火塔”或“塔火”的习俗。据说是藉以纪念女娲氏补天的功绩。清乾隆四十八年(1788)《府谷县志》载:“元旦夙兴烧仓木,以石炭烘于院内”.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神木县志》载:“岁时上元,自十四日至十六日,○户悬灯三夜,放石炭累塔火,众相聚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安定县志》(今子长县)载:“罗时上元节,家家累石炭于门前燃火,或燃于茔墓,……谓之闹元宵”。当时诗人人姚雅曾作《安定四时竹枝词》一首“家家守岁待新年,满室红火焰烛天,试问紫霞何处观,博山齐放石炭烟于门前燃火,或燃于茔墓……谓之闹元宵”。报载:“每逢春节或遇喜事,神木人喜欢用炭成塔,来宣染喜悦气氛”。最为普遍壮观的大塔群,要数每年初夕夜和上元的前后日。“点燃塔火是有时辰的,大都在除夕和初一交夜之际,……一开门就放一阵鞭炮然后才点然塔火。”上旨,登高俯瞰,景色非常壮观,伴着密集的爆竹声,全城浓烟四起。倾刻,成千上万个火塔熊熊燃烧,映红天际,人们沉浸灯三日,放花炮,用石炭垒火塔,众相欢聚。“古城纵横交错的数十条街道 上,每隔娄和步就垒一塔,众相欢聚”。古城纵横交错的数十条街道上,每隔数步就垒一塔,成一字开排列。低者三米,高者五米,每个火塔用炭上万斤。
(二)有关煤炭交易
古代把在集市上为买卖双方进行说合交易的经纪人称为牙人、牙侩、牙朗等这些人伶牙利齿,两 头说项,促成交易,从中收取佣金。我国至迟在唐代就有牙人出现,宋代以后,渐为普遍。据说,唐代造反的叛将安禄山就曾充任过“互市牙朗”。
在煤炭交易中,煤牙(或称炭牙)起到较大推进作用。由于煤窑地处偏远,苦于找不到买主;而一般用户也难以熟悉货源,因此煤牙的中介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明清时期,为保证煤炭需求,促进销售,安定社会,许多地区的政府专门选择忠厚老实者充当煤牙。为使煤炭买卖顺利进行,每五座煤窑,设一名牙侩。由官府指定“居民之信实者,为牙侩,以便贸易”。
随着煤炭商品化程度 越来越高,吃煤牙这行饭的人也就起来越多。特别是在煤窑集中的地区,煤牙更是所在多有。像清代大同矿区,干煤牙的人相当多。据道光《大同县志》记载:仅由朝廷户部备案的炭牙就有近百人。其中大同有炭牙49人,得胜堡(地名)有6人,聚乐城有9人。此外在许堡、安赐堡、拒墙堡、镇河堡、镇川堡、镇边堡等地各有炭牙1-2人。
为保证在煤炭交易中不滋生事端,稳定市场,各地政府对煤牙进行严格管理。如规定煤牙必须领取执照(称牙贴),不得私充牙行,不准无照经营,并对牙帖(执照)定期查验核实。还规定煤牙不得与奸商相勾结,不准哄抬煤价,坑害用户等。明朝政府特别制定一项法律:“私充(煤牙)者,杖六十,所得牙钱人官”。此外还向煤牙征牙税,通过税收进行管理和调节。各地怕收的煤牙税比例不一。
(三)有关煤炭运输
1、驴驮居民单靠务农难以为计,所以几乎家家都要到煤窑驮炭去卖,以补生活的不足。据民国时期编的县志记载:“晋北幅员六七百里,……农工稍暇则以驮炭为业。……山路崎岖,高者至数十里。民皆驱骡往驮。无驴骡者背负之。健者能负百余斤。夜半往,傍午归。一路鱼贵而行,望之如蚁。……农民完课、授衣、婚丧杂费皆赖于此,……生计之艰苦,至五台而极矣”。《驮炭道》一诗,正是这种艰难处境的生动写照。正如此诗所 描写的那样,驮炭的村民,夜半就要起身,驱骡牵驴,行进在如羊肠盘绕的崎岖山路上。凛冽的寒风,迎面刺来,人们无法张嘴,说不出话来。到了窑头天还不亮,但那里驮炭的人已多得如蚁群相聚。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还要抓紧装煤、捆驮。除驴驮外,每人人还要“背负一○高高累”。返回时是重载,背上是沉重的煤块,还要照管牲畜,比来时更加艰难。“人步伛偻驴步碎,石头路滑时欲倾”、“汗和尘土面交流”几句使我们可以想见,跌倒者、滑下山坡者、摔坏者,决不是个别现象。即便如此,他们想多卖点钱的愿望还是往往落空,那些煤商百般压低煤价。“忽闻炭价今朝减”,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满腔的悲恨、忧伤、悲愤,到哪里去诉说!但这毕竟还可以多少挣点钱。如果大雪封山,道路阻隔,连这一点钱也拿不到。“大雪封山愁杀我!”这正是驮炭人绝望、痛不欲生的形象写照。
此诗的作者徐继畲,字健男。清代道咸年间曾任广西、福建巡抚。同治年间离开官场,回到家乡晋北。搜集资料,编写了《五台新志》一书。《驮炭道》一诗就收录在该《志》中。他对家乡人民驮炭之艰苦,能进行客观的反映,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2、船运
从韩城龙门溯水而上,至陕西府谷县,长达八里的黄河河道,为煤炭运输提供了方便。府谷、神木、佳县,以及山西宝德等煤窑所产之煤炭,由黄河煤船运到沿河两岸之城乡也颇为繁盛。清乾隆四十八年(1773年)《府谷县志》载:“西折家山、沙窑子山、小山……俱出石炭,南岸河地颇宽平,舟揖聚此,运石炭焉……”.《佳县乡土志》也载:“炭出山西保德州,陕西之府谷县……”。
(四)、有关采煤
竖井所采之炭,提升主要靠辘轳完成, 辘轳通常用硬木制作而成,其绞筒、绞把直径大小和长短,都由井深和提升重量所决定。提升绞绳用多股麻丝捻制而成。提升容器多用荆条编织的大筐盛煤,每筐重量由二百斤至三四斤不等。绞把人员配备,视提升深度和重量而定,从十人到二十四人不等。
《采煤曲》大约成诗于清代康熙年间,全诗逼真地描绘了煤窑工人的艰辛与悲惨命运。诗的全文是:
云根○尽龙山折,
辘轳深绠垂千尺。
额灯蒲伏漆为肤,
饥驱贫子齐肩入。
朝入还期夕数钱,
忽逢崩石生长捐。
千村土锉炊烟出,
中有民命如丝悬。
(七)、有关咏煤的诗词
《咏史》王国维 汉凿昆明始见煤,
当年柴力信雄哉。
于今莫笑胡僧妄,
信是供蒙劫后恢.
《学衡杂志》1928年66期
驮炭道(清)徐松龙
隔巷相呼尤惊扰, 夜半驱驴驮炭道。
驴行黑暗驿户东,彼到窑头天未晓。
驮炭道,十八盘,羊肠蟠绕出云瑞。
塞风塞口不得语,启光千丈光团栾。
窑盘已见人如蚁,烧得干粮炊滚水。
两襄盛满捆驴驼,背负一襄高累累。
驮炭道,何难行,归时不似去旺轻。
人步伛偻驴碎步,石头路滑时欲倾。
日将亭午望街头,汗和尘土湎交流。
忽闻炭价今朝减,不觉内心怀烦忧。
减价一时犹有可,大雪封山愁杀我。
初冬石嘴山作 《五台新志》卷2
徐保宇(清)
西山残照马蹄风,
客子天涯,类传蓬。
十日若寒边地草,
一尊清浩,故人同。
碱滩露落晴沙白,
煤洞云开野火红。
报最自维渐抚字,
乐偕田受税年丰。
《平罗纪略》卷8
挖煤叹(清)奕绘
山土幼一簇人耶鬼。
木鞍压背绳糸腰,
俯身出入人相尾。
穴门腰狭中能容,
青灰石炭生其中。
盘旋数穴人如虫,
移时驼背员煤出。
漆身○眼头蓬松,
我立穴上看。
深怜此辈苦,
云中即事(明)于谦。
目击烟沙,、草带霜,
天寒岁暑景苍茫。
坑头炽炭烧黄鼠,
马上弯弓射白狼。
百二连营秦壁垒,
五原分锁汉封疆。
边陲无事风尘净,
坐听笳声送夕阳。
顺治《云中郡志》卷14
延州诗
(宋)庄季裕
沙里套里三条路,
石炭烟两座城。
(八)有关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开发史料
明清朝政府为开发煤炭市场曾制定一条法律:“私充(煤牙)者杖方十石千,得牙钱入官”清朝也给采煤者核发采煤执照,窑照司贴煤照、煤票、炭票、印票、煤窑证等。采煤开办者必须向地方管府申请同意开集即发证,采煤执照。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陕甘总督杨应据为解决军需开支,向朝廷提出开采煤窑的奏折。窃照甘肃省州地处边陲……迩年因办军需,商贾辐辏,需日柴草为数较多。现在附的地方,业已砍伐殆尽——以致价格日昂民日日缺。“臣想煤煤炭为民生日用所必需,量现值柴薪价昂之时,”有此天地自然创利,自应亟筹开采,以济民用。今天仰垦○思的人府,准于军需平余银两。西安巡抚张楷在之前对包括陕甘蒙一带的煤炭资料进行调查后,于乾隆五年(1740年)六日二十五日,正在王向朝廷奏折。在奏折上提出了其中延安府属之扶施、安定、靖边三县及榆林府,神木府谷等地煤炭资原丰富亟需开采的想法。
鄂尔多斯盆地赋存了套会煤岩糸,总量达1.98×1012土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35%,其中,中先代的早——中侏罗纪世时期。由于盆地内稳定的构造格局,沉降型的古地理环境,湿润的古气候条件,繁荣的古植物群落长期发育,从而形成了厚度较大的煤炭资源,又因成煤期陆源封闭型好,煤层低灰低硫低磷,煤的品种优良。因该成煤期晚,煤层埋藏浅,煤的变质程度低,煤层是有高挥分,高机械强度,高化学的事煤质浅净煤种全单层厚度大等特点。
(九)近现代,对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的勘探与研究。
王竹泉、潘钟祥、何春孙等老一辈地质学家从1921年开始至1948年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古生物煤炭等地质资源,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之后在前人勘察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对鄂尔多斯盆地所属的随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等省,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并对煤田地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煤田普查勘探工作,完成了十余大型煤田的详查与精查勘探。同时有关科研部门同步开展了重力地面磁测,航测电测及大地电流等地球物理勘探与遥感地质调查,较完善地建立了地质调查中有关包括煤炭储量在内的,系统的挡案资料。
根据李小彦箸着的《陕甘宁盆地侏罗纪优质煤资源分类与评价》书对神北东胜,西鄂尔多斯等三个煤区分布与煤质的论述认为:“神北煤田地质构造主要为一向NWW缓倾的单斜构造含煤面积为2381K㎡,资源速度为967×101TK㎡。该区延安组各项均会可采煤层分布稳定一般厚20余米,为中厚煤层5-2煤分布散2-2煤3-1厚度稳定。煤质为低灰低硫,低磷特高发热量”。煤种主要为不粘煤,部分为长焰煤。
“东胜煤电的地质构造主要为30SWW璺的单斜构造,产状平缓褶波和断裂不发育,含煤面积为15622K㎡”。其中,预测面积为7730K㎡资源丰度为1424×102TK㎡,延安组各项均含可采煤层,分布稳定一般厚度2余米含煤18层中层——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为低灰、低硫、低磷、特高发热量煤种为不粘煤与长焰煤。西鄂尔多斯采煤反部抗锦旗鄂旗。预测:其中抗锦旗地质状况主要为——平缓W做单斜构造,含煤面积为21764.2K㎡TK㎡.该区延安组各段均会煤3-1煤和4-2煤分布稳定煤种为弱粘煤。
鄂旗该区位于天环向斜段地层产状平缓,西部被断层切割。含煤面积为15404㎡资源速度为2471×10PTK㎡。该区延安组各段均会可采煤层可采总平均度北部为10——23M,南部为515m,为中厚煤层,煤种为不粘煤。
(九)有关煤文化的史料
明代,有位叫陆深的名士,在其《浮山山遗火土记》中,对传承了几千年的盛大民祭祀活为均面作了记载:“先上元之,无没大小,家家置一炉,当户高王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碳,至炼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至今不废边,是谓之补天”。
自然界的植物大体主分两类即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如菌类、藻类低等植物,大都是构造简单的单细胞植物,生成煤类,而及等植物是多行胞生物包抵台藓植物蕨类植物,不同的生成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生成的煤叫,腐植煤类,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生成年代,生成不同的煤种。
根据生物化石的演化程序,按货年代把地球划分为若干个“代”“代”以下分“起”,“起”以下分“世”。
而地球已有六十亿年的高岭,其中,最初的太古代与元古代的延续发展历史占据了地壳发展史的六分之五以上。
而煤的生成大约在元古代晚期即六亿年前并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时期,即第一个成煤期是古代的碳,三叠纪。
这两纪加在一起延续时间为一亿二千五百万年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到二亿二千五百万年。这个时期地球气候炎热潮量,造宜于植物的繁殖,古海地带到处是庆茂密的森林。为煤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物质。这个时期即二叠起生成煤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占全国煤储量的一半以上。
第二个时期中生代,这个时期地壳运动强烈,特别是侏罗起,白垩起曾多次发生过说列的褶皱与岩浆活动之呆子植物铌吉苏铁、松板、极为繁盛,便这个时期成为煤发史的第二个聚煤期。
第三个时期即新生代第三起距今七千万年前到三百万年前,这期间大型行动绝迹,哺乳动物兴起裸子植物○,又街生出类似枫的桦、松树的祖先为第三次采煤创造了条件。
“河东铁炭盖盛,若官榷为器,以赡○旁及陕雍利入荒广”。
《宋史•食货志》
在一张元历六年煤炭课单上,记有大同路即辖鄂尔多斯地区,和煤木所的煤炭课额,灯炭课总计钞二千六百一十五锭二十六两两钱,内大同路一百二十五锭,煤木所二千四百九十六锭二十四两五钱。《元史•食货志》
煤成就鄂尔多斯的奴族青铜上的冶炼,开拓了匈奴族雄霸鄂尔多斯近千年的绝色长梦。
恩经思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曾经说过:“铜、锡以二者白合金——青铜是顶重要的金属,青铜可造同有用的工具和纸器,但是并不能排挤掉石器,这一点只有才能做到,而当时还不知道采铁”。
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归划时代的里程碑,青铜器需要采矿配料、焙铸、制模、浇铸一系列的工序才能完成。
据《大清统一志》中就有有关鄂尔多斯盆地“火山”的记载:“火山在河曲县南六十理。黄河山上有孔,以草投孔,焰烟上雪发可熟食”。
而《朔方道志》中这有宁夏中卫有关“火山”的记载;“县南三十里,山产石炭,迁历一带有炎历年不臭俗呼火焰山”。《汉书,地理志》中就有神木“呜门火井的记载:“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中地中出”。
著名地货学了章鸿钊认为燧人化是从木中发明火的而炎帝是矿发明火的酋长。
在鄂尔多斯盆地,自古至今在民俗中素有在春节与元霄节烧“火塔”的习俗,以文明礼貌祭祀形式纪念女娲炼石炭补天的功德。
据乾隆四十八年1788《府吉县志》:“元旦夙兴烧创,以石炭烘于院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神木县志》:“岁时上元,自十四日至十六日衔门悬灯三夜,放碳累塔火,众相聚欢”。
1988年陕西考古研究和陕北考古队,榆林地区文物管委会在神木窟野河上游的泰长城调进时,发现秦长城敕包梁段城垣,用硬砌筑,两 层硬间充填沙货萝土,“本的还夹夯煤炭和○完全燃烧的煤渣”。这段长城是秦昭襄王(前309-前305年)修筑。先秦、石涅、汉魏爱、石墨、隋张、宋、元年至民国称碳为煤炭。北周时期,曾是“隋杨”“李唐”家族外戚的名将独孤信的印鉴就是以煤为原料固住制的。
到了汉代煤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燃料同时也是治铜等重要燃料。
秦汉之后煤炭已成为商品并以货论价,设市拍卖。上等煤每石价六十(汉代的计量是均40斤三金与为一石)中等煤分石价三十下等煤每石价十。唐:鄂尔多斯属关内道。沈括(1031-1095)在任延路经略使时曾对鄂尔多斯盆地炭市场的煤电进行调查,之后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录了调查的情况……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部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字塞下,化尽素衣人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陆游在其,《先学奄笔记中》向人们说:“北方多碳”。北宋未年的朱弁也说石炭用于世久矣然今西北处处有之……。
宋真宗中符二年(1009年十月废除并州民鬻碳,每驮抽税十斤)。微宗时期,河东、铁炭最盛著官若为器以瞻一路旁及陕雍利入甚。《元统一志》载元文宗(图贴睦尔)天历元年1328年“煤炭之果总计叙二千六百一十五锭二百六两四钱,内大同路一百,百二十九锭,一两九钱,煤木所二千四百,九十六锭二十四两五钱”。《元统一志》:“宜君县西北一石是嘉气村有一石碳窑”。的记载。
据明万历年间,张土佩编修的《韩城县志》载,明成仅年间,胡人不断侵掠内部明军在榆村设防抵抗:“以里计者千百有奇,途之并山当谷文页石万状凹者凸者下者全绪……”并在施工时“炽炭烈之严醯之沃之溃为坝煤一适可扫或斩高山或堙绝谷横面梁以临深易沮汩淖而燥。遂便洁曲楼层变为坦夷”。乾隆五年间六月二十五日陕西巡抚张楷奏折……榆林府属之神木府谷薜州等五处均有产煤处……。随行布政司通告各府,州备查将及去后,除去不产煤之州县处。以陕而巡抚徐杞等多次向朝廷奏折,当时清军各营配备的火药亟需硫磺,所以亦从煤炭木抬取。
神木、鸿门亭、位于神木、榆林与鄂尔多斯。乌审旗高○处: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川掌乡秦汉广衍古城遗址上发现了大量的铁渣,铜渣及冶炼铜铁的坩锅残片……。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记)
(十)近现代有关鄂尔多斯煤炭开发史
鄂尔多斯煤炭开采有记载的历史已有600多年,最初来鄂尔多斯挖煤的,系清朝初年陕西、山西的乡绅,因抗法事败,追捕甚急,多挈家遁迹鄂尔多斯,虑无以资生,除事垦殖而外,穴山寻煤,以为生。煤矿开采者,如准格尔旗及扎萨克旗之烟煤、煨炭;达拉特旗及郡王旗之煨炭;鄂托史旗之烟煤,均已开采,由汉人承包、经营。到1949年,全盟有8个靠手工作业开采的民用小煤窑,原煤产量仅6.82万吨,产值79.21万元。
1949年全市有独立核算企业80个,其中国营煤矿13个,焦炭和平厂1个,乡镇煤矿66个,有职工5586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170.4万元.此外,还有一批个体或联办煤矿.全市煤炭企业生产原煤261.72万吨,占内蒙古自治区煤炭总产量的8.2%.总产值4117.6万元,是1949年报52倍,年平均递增率为11.60%,煤炭产值占全鄂尔多斯市工业总产值的15.08%,独立核算企业全年实现税利420.4万元。产值利税率为9.73。
1988年全市煤炭企业生产原煤424.33万吨,总产值6101.9万元(其中独立核算企业总产值5669.1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独立核算企业全年实现税利487.9万元。
1949前,煤窑生产方式落后,矿工的生活极端贫困。窑主与窑工,属雇佣关系,出售灯炭所得收入,支付官税后,与窑主按比例分成,多为二八成、三七成。窑主不管窑工的生命安全和宿食,大部分窑工寝食在窑中,终日不见天日。每天只能糊口度日,而且生命没有保障。窑工们说:“人言地狱受苦,炭窑就是活地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窑工的生活和地位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被人瞧不起的“窑黑子”变成了国家的主人,成为企业的经营者,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新一代的矿工文化素质有很大的提高。职工中有大学生、中专生、企业每年选送一批矿工到大专院校学习,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
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进,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人的生命有了保障,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50年代,职工平均工资为50~70元,60年代工资增加到70~100元;70年代增加到100~150元,成为全市工人月收入最高的工种。80年代达到200元,并且享受劳动保护、医疗卫生、保健食品、安全保护等。国家给退休工人每月支付不低于原工资70%的退休费,煤矿职工的生活水平和全市生活水平相比居上中等,住房面积高于全市人均水平。
1949年前,鄂尔多斯境内开采较早的煤矿有:
1、罕台沟煤矿 罕台沟南沙梁产煨炭,面积几十平方公里。由附近居民开挖。开采方法,沿煤层内进,每隔1。5丈留柱头,每人每日能挖千斤以上。批发价格每百斤银元1元。主要销往包头、归绥,年销约10万斤。
2、水头沟煤矿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有个姓杜的人首先开挖,雇工10多名,每日出炭约5000公斤,每1000公斤银元2元,除了当地民工用,少量送销包头。
3、块炭圪旦煤窑 在东胜7公里处,矿区面积约3顷,炭层厚1.5~2米。附近居民每年冬季给蒙旗纳租,采挖自用。约计每年产炭3~4万公斤。
4、忽鸡图沟煤矿 在东胜南与陕西省神木县交界处,距东胜市75公里,矿区面积约数百顷,炭层厚2~3米。质坚硬,油性大,有炭窑六七座。每窑有工人10余名,日出炭2.5万公斤左右。除供给附近居民燃用外,多销于扎萨克旗(今伊金霍洛旗)境内。
5、二到沟煤 开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窑主刘僖盈。
6、榆树湾煤窑(石灰沟) 开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有工人7名,年产量37.8万公斤,每个工人日产150公斤,每公斤价3文,年收入781块银元,月税2600文,工人每日工资400文,此窑属季节性生产,每年做工约半年。
7、纳林沟煤窑 为于准旗境内,煤层距地面约有数丈,品质好。开采已有几百年。30年代末,有窑口8个,工人100多名,年产量500万公斤左右。批发价1银元800斤。销往托克托境内。
8、黑岱沟门煤 为于准旗境内,开采有100多年历史,30年代末有窑口5个,工人约60多名,全年产煤约350万公斤。
9、水洞户川煤矿 面积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5里,有窑4处。产于水独户尔孔兑沟(即水洞户川)的煤最优,为于达拉特旗西南75公里的高头窑,煤层厚0.7~2.2米,开采者共6家,窑口共8处,由汉人向蒙旗包租,于春冬二季采挖,每个窑口每年纳租银10余元至20余元,并缴官炭七八牛车。每窑工人数名至十数名,年产炭约10武器内公斤,合计各窑每年共产炭约100余武器内公斤。
10、可兔沟、母画尔沟煤矿 位于达拉特旗东南50多公里处,多为明炭,露出沟中,厚约3米左右,共有窑口20词句,窑深0.5公里左右,窑口很大,牛车可出入,开采者均为汉人,共10余家。包租及开采办法与水独户尔孔兑沟相同。两沟各窑共产炭150余万斤,销路为达旗境内及包头、萨拉齐。批发价格1银元可购1车,约300公斤。
郡王旗煨炭产于旗治东南60余公里的地方,矿脉与准旗、喧旗及东胜之矿区相连。矿区北至罕台沟,南至长城,长达200多公里,东至五道脑包,西至忽吉图沟,宽约50公里。山沟间产煨炭,大部分在东胜境内,在郡王旗境内的面积很小,煤层厚度5米左右。附近居民,随时采取。500公斤卖1块银元。
鄂托克旗烟煤,产于旗治西北桌子山一带,开有煤井。郑万福有2口井,在老石嘴东北20公里。王家宾有2口井,一口在石嘴子对岸5公里的地方,一口在王元地河拐子。积义公有3口井,在石嘴子隔河相望叮距30公里。此外尚有小煤井数处,均向鄂旗包租开采。每年共可出炭20~25万公斤,以600公斤为一堆,价银2元2角,并可烧炼焦炭,销于宁夏平罗县以北到临河一带。
扎萨克旗产烟煤区域煤层厚,品质好,地面多为私人所有,煤矿也由附近居民开采。年产量高,批发价每元350公斤左右。大部分销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及乌审旗大保党等处。在旗治南40公里牌界地内的柳树沟矿,产量不多,供附近居民燃用。全盟煤窑原属私人经营,1953年后,私人煤窑逐渐被生产合作社接管,后改为煤业(炭业)社。
由于开采技术落后,煤炭产量增长长速度慢。1957年全盟产煤25.7万吨,比1949年增加3。8倍。1958年,部分炭业社转为地方国营煤矿。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全盟小煤矿发展迅速,产量锰增到68。71万吨,但事故频繁,产销失调。1961年产量下降到19.8万吨.1968年全盟煤产量又增加到40.7万吨,比1949年增长5倍。1976年煤炭产量144.4万吨.1975年有地方国营煤矿14个(包括原属伊克昭盟1976年划归乌海市的4个煤矿),另有劳改煤矿1个。全盟国营煤矿井口共有21对,职工有3000多人;社队小型煤窑100多个,常年生产工人人数近1000人,全盟煤炭产量128.7万吨,相当于1965年的3.9倍。
1983年全盟有国营煤矿9个,年产量79.2万吨。产值1346.4万元,有乡、村办,个体办矿476个,产量133.8万吨.国营煤矿的矿井装备有了较大的改变,安全状况得到改善。
1984年国家投资800多万元,新建达拉特旗唐公沟年产21万吨的斜井,1987年开始生产。
1986年全盟有13个国营煤矿,产原煤74.09万吨,产值545.9万元,创税利53.58万元。有职工2877人,工程技术人员113人,占职工总数的3.9%。井下达到“六消灭”的矿井有1个;达到“五消灭”的矿井有2个。全盟有乡镇、个体煤矿792个,产量217.4万吨,产值4142.2万元.有工人2万名.全盟有国营炼焦厂2个,1986年产量3.87万吨,产值366.3万元。兼制手炉煤球厂1个,年产煤球80吨,产值9.12万元.1988年底,全盟有国营煤矿14个。
开采方法与开采工具:
伊盟原有煤矿的开采方法很落后。无论立井、斜井、平洞、井巷多为立梯式。井口巷道 和工作面不分,方向不定,巷道较浅,称“马蜂窝”开采,采掘工采用古老的刨锤、钻刃,或跪或卧,从底部掏槽沟,俗称“掏根”,后以铁棍撬拗,使煤坍塌.麻油灯是井下的照明工具,不安全,也不明亮。矿工政治、经济地位低下,被人们称为“窑黑子”。
清末民初,井下开采方法有所改进,逐渐采取“巷柱式”和“残柱式”采掘方法。“残柱式”一直沿用到现在,此法资源浪费严重,一般只能采掘17~20%左右。
旧煤窑井筒多为立梯式,梯阶多者达320个,少者120个。井下运输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工爬行担运,手拄一尺长“窑拐棍”背负1米长“窑扁担”,前后系箩头,每担100公斤。另一种是人背,立井式井洞非人背不能出窑。
到1949年,全盟没有1个和机器开采的煤矿。
1956年后,全盟地方国营煤矿开始使用铁钎打眼,用炸药放炮落煤。采煤方法延用残柱式,顶板支护采用护顶煤,部分坑木支护,井下采用电石灯照明。
1968~1974年,国营煤矿和部分乡镇煤矿先后采用电钻打眼,用雷管引爆硝铵炸药落煤,坑木支护。开采方法开始采用片盘式,井下用矿灯照明。
至1985年,全盟国营煤矿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采煤,其中棋盘井煤矿,罕台川煤矿、纳林沟煤矿基本实现机械化采煤。顶板管理也有所改进,采用全部垮落法,坑木支护。部分煤矿开始使用金属支护,采煤方法也由“残柱式”向“片盘式”、“短壁式”转变。采煤工具,国营煤矿和部分乡镇煤 #矿用电煤钻、截灯机代替了刨锤、钻刃。井下运输用刮板运输机,电机车代替了畜力车,井口提升开始使用绞车。
运输与销售
鄂尔多斯煤炭自开采以来,大都是自产自销。民国初年,除民用外,煤炭主要销往包头、巴彦淖尔盟、萨拉齐、察素齐、归绥、托克托县、清水河。准格尔旗榆树湾等地多销往山西偏关、河曲县城。运输工具,鄂尔多斯中西部大多采用畜驮,后用二饼子车(用木板摒成车轮,不分车○和轮○,宜于沙路行走).从包头往返一趟需6~8天.榆树湾、城坡、纳林沟等地大多用小船运,水运至黄河对岸后,再用驴驮运往县城销售。
煤炭销售情况各不相同,以煤换物为主.民国初年,1斤卖3文.1949年,一般每吨3~5元.
1950~1955年,随着鄂尔多斯与邻近地区公路的开通,煤炭运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煤炭销售市场有所扩大.主要销往包头市、巴彦淖尔盟、土木特左右旗、呼和浩特市等地,多是自产自销,用户上门或设销售点。
1963~1964年,纳林煤矿先后在前房子、蓿○托克托县河口、土默特右旗、十四分子等地设立销售点,每吨批发价22.97元,零售价26.80元。
从1981年开始,煤炭的外销增长速度加快,实行销售市场管理,分别成立煤炭销售管理站。1982年中东部原煤销往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等地约30万吨。西部原煤销往南方各省10万吨,土、精焦销往石嘴山、宁夏钢铁厂、乌拉山化肥厂、呼和浩特市焦化厂、河北宣化等地,总销量在3万吨左右。
1985年鄂尔多斯生产原煤261.7万吨,外销100万吨,占总销售量的41%,其中中东部销往包头等地70万吨,比1981年增长233.3%,东胜煤田南部长烟煤畅销国内外。国内主要销往东三省、烟台、秦皇岛、南通市等地;1985~1986年共销售精煤15.03万吨,国外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泰国、孟加拉等国家和地区。
鄂尔多斯煤炭处于产大于销状态,大约每年积压原煤50万吨左右。包(头)~神(木)铁路运煤专线于1988年建成通车。包头~东胜~府谷二级公路伊盟境内段1988年开工兴建。鄂尔多斯的煤炭运输条件逐条件步得到改善,原煤积压情况有所缓解。精煤主要销往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巴盟等地。主要运输工具为汽车。
煤炭管理
1949年前,挖煤只须向蒙旗王公纳租。
鄂尔多斯1972年前主管煤炭生产的机构是工业局,内设煤炭科。
1973年,新设“伊克昭盟燃化局”管理煤炭及化工。各
旗县的主管机构是各旗县工业(工交)局,内设煤炭组。
1981年,由伊克昭盟燃化局分设出煤炭公司,下设东胜、达拉特旗两个分公司,人财物由盟公司直统。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单设煤炭管理站。棋盘井成立了煤炭分公司:计划由盟公司直统。煤炭管理机构负责全盟各地煤炭销售,统一开票,指定矿点拉煤,负责保护煤炭资源、技术改造、安全措施等事宜,受自治区煤炭管理局业务领导。
1984年3月机构调整,盟煤炭公司归回燃化局,定名为
伊克昭盟煤化公司,并将东胜、达拉特旗两个煤炭分公司和伊克昭盟煤炭工业公司。煤炭公司与中国精煤公司伊克昭盟公司合署办公,县级建制,归口经委,直属伊克昭盟行政公署。主要负责伊盟地方国营煤矿生产,安全技术改造、计划、协调销售,为伊盟行政公署的职能机构。
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厅批准成立矿山救护队,负责全盟煤矿救护、安全检查、培训专门人员等吸17名队员,配备有救护车辆,有2台氧气充填泵,1台万能苏生器,16台呼吸器和2台呼吸器校验仪。1988年救护队归属煤炭工业处直管。同年,由伊盟煤炭工业公司,华能精煤公司伊克昭盟分公司联合组建了伊克昭盟煤炭化验室,隶属两公司领导。乡、个体矿的管理工作,1985年以前由各级乡镇企业局(公司)主管。
1979年准格尔旗窑沟乡牛光圪旦村办煤窑与纳林沟国营矿掘通,致使洪水淹没了该矿少嘴井,造成停产2个月,经济损失10万元。由于布局不合理,矿点聚集,造成了争抢资源、破坏资源,扰乱销售市场的局面。罕台川煤矿纳林沟分矿有国营井口1个,个人井7个,井巷互相交叉,扰乱国营矿井的正常生产。
1980年,东胜市开矿149处,95%属个人所有,大面积煤炭资源因无人管理遭到破坏,火灾时有发生。1980年全盟有23处着火,西召乡就有5处,长时间未扑灭,有的长达20多年,最大的火区面积20万平方米(高头窑矿附近)。1984年后,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伊金霍洛旗相继成立了煤炭工业公司,接替了各级经委对煤炭的直接管理,对乡镇、村、社、个体矿进行具体管理。
1985年开始,全盟对乡镇煤矿进行整顿,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一律关闭,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管理,使乡镇煤矿向健康的方向发展。1985年8月13日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关于加强煤炭管理工作的通知”,第一条指出,全盟国营、乡镇和个体一户(联办)办煤矿,统一归口各级煤炭管理部门管理。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协助管理好乡镇筱体户(联户)办煤矿。此文下达后,乡镇、个体(联办)煤矿已归属到各级灯炭主管部门管理(鄂托克旗例外)。
伊克昭盟煤炭工业管理处
1987年1月成立,是伊盟行署下设的职能处,负责全
盟煤炭管理工作,其前身是“伊盟煤炭工业公司”。成立初期,该处与“东胜煤田开发以营公司”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快牌子,1988年1月分设。煤炭处编制22人,内设人秘科、计财科、生技科、安检科,辖有伊克昭盟煤炭设计院和伊克昭盟矿山救护队两个二级单位。
伊克昭盟煤炭公司
公司前身为伊克昭盟乡镇企业公司专管煤炭产、供、销的经济实体,1988年11月改名为伊克昭盟煤炭公司。公司在乌海市、包头市设两个办事处,在上海市、秦皇岛市、呼和浩特市设有办事机构。机关内设9个科室。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有自备车皮216辆,乌海市、包头市设有发货站,有装车货位48个,装载机6台,年装载能力100万吨。原煤主要销往上海及沈阳;焦炭主要销往区内外钢铁、化工企业。1988年,张双旺创建公司时,经营资金仅有财政拨款5万元,借款40万元。1989年,1990年该公司销售收入5820万元,实现利润1450万元,上缴营业税353万元.该公司以煤炭产运销主业,以水泥、石油、海运、耐火纤维等生产经营为补充的国家中型一档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同行业领先水平,后为中国百家最大煤炭采选企业第77名、内蒙古自治区优秀企业。并进入内蒙古10强商业批发企业最大规模经营单位第3名,利税总额第1名。有固定资产2.6亿元,自备火车27列(1230节),载重汽车600辆.公司分支企业有矿山物资经销部、机制砖厂、八五硝厂、运输车队及4个联营煤矿。
1988年,伊盟地方国营煤炭企业共有14个,5个旗属煤炭经营公司.
罕台川煤矿
罕台川煤矿系伊盟达旗地方国营煤矿,位于鄂尔多斯北部煤田偏东,距东胜20公里,距树林召镇60公里。包西公路从矿区东侧穿过,距矿区7.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
矿区含煤地属侏罗系延安系统;煤的牌号系不粘结煤。灰分7.31~17.38%,发热量5777~7545大卡/千克,A级储量:1304.1万吨,B级储量:523.9万吨。
罕台川煤矿于1954年建矿,是在八大股东窑的基础上兴办的。
1953年,有杨康换、温清华、薛启红、乔二孟、李银贵等八家合股集资建起一座八大股窑。杨康换为负责人,有工人百余名。实行手工开采,牛车运输,挖出的煤供给附近居民燃用。冬季采挖,夏季休闲。
1954年7月,达旗政府府与窑主杨康换换等协商,收回煤窑,改为地方营煤矿。
1955年国家投资盖起了一栋食堂、两栋宿舍和两栋办公室。采煤方法由原来先从顶挖改为先从底挖。
1956年由留长帮柱采煤改为前进式花点柱采煤。运输方式由人拉车运输改为畜力车运输。
1964年开始采用电煤钻打眼。
1977年使用矿车运输,卷扬机牵引。1980年改为电机车牵引。
1984年,国家投资936.6万元,在罕台川唐公沟新建21吨/斜井,1986年底部分交付使用。此矿井具有一定机械化水平,实行正规开采。回采工作面采用MTM——4J型截煤机,电煤钻打眼,爆破落煤,使用金属网护顶,金属支柱支护。回采工作面的运输选用SGW-40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片盘运输选用8KV-6/250型架线式电机轩运输。开拓方式为片盘斜井,采煤方式采用走向长壁倾斜分层金属网顶全部踌落采煤法,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
本矿区供电由东胜110KV输变电站供给。所采原煤主要销往包头市、巴盟及全盟各地。
罕台川煤矿从1954年至1986年共发生死亡事故30起,死亡32人,其中顶板事故24起,死亡24人,中毒事故2起,死亡2人,触电事故1起,死亡1人,运输事故4起,死亡4人。1988年产煤12万吨,实现利润2.5万元。
高头窑煤矿
高头窑煤矿系伊盟达旗地方国营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北
缘高头窑乡,南距东胜市45公里,有自然川路相通。北由瓦窑与东包公路相接,距包头市108公里。
矿区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系统,煤质牌号不粘结煤。
灰分5.44%,发热量6695大卡/公斤。地质储量1044年归互助组代管。1952年公私合营。1954年收归地方所有,转为地方国营煤矿。采煤方法沿用了“马蜂窝”法,人工运输。1957年改为畜力车运输。职工有300多名,产量4万吨/年。1968年,职工人数为204名,年头量6.2万吨,总产值42.1万元。1976年,采煤方法改为小型截煤机挖槽,放炮落煤,同年11月在后窑处开一新井口,运输工具改为矿车运输。以后后连续9年保持产量3.07~4.27万吨/年。
1977年在昌汉沟开一新井口,由于地质资料不明,
到1978年两井口均采到井田无煤带。同年将井口移至吕移至吕家湾,建双井口,并开始人工挖采,探明吕家湾地区煤厚5-6米。1980年有职工230人,国家投资108万元,配备小型机车,由于管理不善,运行费用高,年产煤3.07万吨,亏损80万元。次年5月停止使用机车。1981年从山西省矿业学院引进1台截煤机,开始井下。灰分8.42~8.94%,水分13.51~14.58%,发热量6861~6992大卡电源引自考考赖沟泉水发电站,装机容量2×25千瓦。
石圪台煤矿已开采100多年。那时当地群众在露头
处开掘小窑,产量不低。1955年,收回社办。1956年,移交村办。1958年变为布尔台乡办煤矿。改为地方国营煤矿,当时属于忽鸡图煤矿的附属矿。开采沿用旧法。该矿独立成为国营煤矿,井下用电石灯照明,同时将人工背炭改为运输。1972年,井下铺设了轨道,改为矿车运输。1983年以后井下用照明。
1984年,石圪台矿生产的原煤不经洗选就达到精煤标准。在华能精煤公支持下,装部分原煤销往南通市 ,并出口日本。1985年有职工127人,拥定资产35万元,从建矿到1985年共生产原煤42.63万吨,总产值36412万元。先后发生事故4起,死亡4人。1988年,生产原煤46419吨,利润4.5万元,固定资产132.1万元。
忽鸡图煤矿
忽鸡图煤矿系伊金霍洛旗地方国营企业,位于补连忽鸡图沟。行政区属乡,矿区距阿镇74公里,距东胜114公里,均有沥青路相通。
该矿区主工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煤种为长焰煤,灰分水分10.04%,发热量6996大卡/公斤。电源引自伊旗霍洛变电所,10架空线输电。工人月工资40元左右。1970年,购井1劝12马力柴油机和60千瓦发电机组。同时在旧窑(石灰沟)附近新建井口一个,电石灯照明,畜力车运输,工人增加到200多人,人均日产量0.8吨。从1975年开始,矿长宋金山带领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植树7年,绿化窑口北面1000亩沙梁。在此期间,矿区架设了高压输电线路,引进了电煤钻、截煤机等机械设备。井下实现了矿灯照明,基本上达到了“五消灭”。
忽鸡图煤矿的原煤不经洗 选即达到精煤标准。1984年由华能精煤公司运销国外。1986年开始建设二号平峒,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1987年底投产,华能精煤公司投资214.2万元。
1985年有职工474人,其中程技术人员3名。有固定资产84.16万元,工业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矿以来共生产原煤53。96万吨,总产值576。82万元。1988年生产原煤1128698吨,实现利润14万元,固定资产102。3万元。
酸刺沟煤矿
酸剌沟煤矿系东胜市地方国营企业。位于东胜市区东北10公里处,铜匠川勘探区北端,行政区属塔拉壕乡;交通方便,西南10公里处分别与呼和浩特~东胜公路、包头~西安公路相接。
该矿区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地层,煤种为不粘结煤,灰分6.3~18.71%,发热量5444~6426大卡/公斤。地质储量为1640.3万吨.
1954年,东胜县将杜关罗的私人煤窑(1号窑)接收过来,转为地方国营酸刺沟煤矿.此矿未经炭业社而直接转为国营矿,同时接收工人60余名.当年生产原煤13514吨,吨煤售价1.80元,供附近居民燃用,生产工具是锹。镢、镐,和产方式是手工采挖,人工搬运,照明是麻油灯,煤的生产方式延续到1956年。1956年冬季,一号窑井下铺设道轨,改为矿车运输。1957年,在一号窑附近新开井口1个。井下首次使用人工打眼放炮,当年产煤32370吨,总产值25。86万元。1958年,井下大面积塌方、着火,1号窑就此报废,生产转移到水塔沟,井下开始使用电石灯照明,职工人数发展到300名,产煤43030吨,总产值57。01万元,实现利润2万元。1961年开始摘“小露天”开采,1962年由东胜西矿区向本区架设了6。6知付输电线路。1972年矿区采用割煤机挖槽。
1973年郭家渠(称东井口)开拓生产。1979年投产(在此期间,边开拓边生产),井口第一次安装提升机械。那是在地质资料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土法上马,边掘进,边回采。采煤方法采用“残柱式”。工作面机械通风,主运巷电机车运输,井口用绞车提升。1980年有职工361人,产煤14。65万吨,总产值171。2万元。1985年有职工235人,产煤6。82万吨,实现产值115。5万元。建矿32年,共生产原煤293。3万吨,总产值260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5万元。共发生伤亡事故22起,死亡19人,重伤139人。
1988年,酸刺沟煤72315吨,其中回采产量1。47万吨。原煤成本7。35元/吨,实现利润3。9万元,有职工195人,固定资产206万元。
石圪台煤矿
石圪台煤矿位于伊金霍洛旗布连矿区北端乌兰木伦河东岸,处于陕西、内蒙古交界,行政区划属布尔台 乡。矿区距东胜市78公里,有公路相通。
该矿区主工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系统。井田面积2平方公里,煤种为长焰煤。
乌素沟煤矿为准格尔旗地方国营企业。位于准格尔旗西部大路峁、西营布尔洞沟3乡交界处,是东胜煤田东南边缘地带。矿区面积4平方公里,不便,只有通往准旗沙圪堵镇的一条简易公路。
该矿区含煤系侏罗系地层,煤质牌号为不粘结煤。灰分3.7%,发热量大卡/公斤。
乌素沟煤矿的前身是私人一办的白窑、王窑和南梁窑。民国31(公元年)春,白红、白五五等兄弟四人在村东沟开一个井口(即白窑)。利用农窑,产量仅能满足自己需求。民国35年(公元1946年),建成井口,正产原煤,除供自己取暖外,部分运销沙圪堵镇(当时称贝勒府)。民国36(公元1947年),山主王巴林经营1年,后又归白家经营,所得收入窑主工按二八分成,顶板无支护,生产安全无保障。
1954年,由高维等人负责将白窑接管,成立炭业生产互助组,由季节性改为常所生产。年产原煤由原来的不到100吨增加到1000吨,职工有40工资采用倒扣式计件制。1956年春由炭业生产互助组变为煤业社,年产煤4000吨,1958年转为准格尔旗地方国营煤矿。访煤矿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员工全部为临时工,1963年有14人转为国家固定工。井下生产为先掘进后窑,麻油灯照明。夏季生产,冬季销售。工人工资为计件制,每吨付给工资60元,后增加到1.80元。
1964年该煤矿筹集资金,建起2号井口,工资改变 计时制。1966年,井用电石灯照明。井巷支护采用梅花式花点柱支护。同年,职工义务修建2000平方米的宿舍、办公室。与当地群众一起兴修31公里的简易公路乌素沟~沙圪堵镇。1968年生产原煤1万吨,盈利3万元。1969年采用柴油电,割煤机掏槽,电动打眼机打眼放炮落煤。1972年产原煤2。5万吨,但电,消耗量过大,成本高。1975年底又重新采用原来的采煤方法,将割煤机出工作面。
1978年,兴建厂房和职工宿舍,总占地面积1753平方米,其中工业占地974平方米。工资制度为计件制,并增加了劳保和福利设施。
该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产大于销。原煤滞销,人力减少。乌素沟附近的小煤窑与该矿争销售市场,争劳力,致使该矿亏损,工人工资得保障。1982年,进行企业改革,完善生产责任制。经过两年的改革,企业生产有所回升。1984年,产原煤3万吨,盈利1.4万元。1985年,在南开一处小窑。同年10月,国家投资20万元,架设的沙圪堵~乌素沟矿伏输电线路交付使用。1986年,该矿与内蒙古自治区燃化公司等单位合起手炉煤球厂,产品元销江南9大城市。当年产煤球80吨,产值9.12万元。
该矿从建矿到1986年,共产原煤55。75万吨,总产值639。08万元,有固定资产28。2万元(原值)。发生事故7起,死亡10人。1988年,生产原煤16589吨,其中回采产量4977吨,有职工105人,原煤全员生产率0。66吨/人。原煤成本5。38元/吨,实现利润2。8万元。固定资产27。8万元。
二道沟煤矿
二道煤矿为准格尔旗地方国营企业。位于准旗树二道沟
村,距沙圪堵镇55公里,沿黄河水运可达山西省河曲县。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煤质牌号是长焰煤,有
少量二号气煤,灰分8。86%,水分4。4%,发热量6092。37大卡/公斤,井田面积2。96平方公里,总储量2387。21万吨。
二道沟地区在清朝以前是一片原始森林。黄河沿岸有少数居民,靠耕种为生。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一场山火烧毁了整个山林,居住在此地的群众从煤层局部露头处,采掘少量煤块,供自己生活燃用。民国初年,李财、卢园等人雇工100多人,在三卢湾开窑,年产原煤1。5万吨。季节性生产,采用房柱式采煤,人工运输。主要供给山西省河曲县城几万人生活和小手工作坊用煤。
1948年,人民政府将李财等人经营的煤窑收回,采用集股联办进行开采。采煤方法采用房柱式,人工担运。1951年成立炭业生产互助组。1955年矿井由旗手工业联社接管,改为二道沟炭业社,同年开始炼焦炭,主要供应榆树湾硫磺厂。1958年与国营杨家石畔水泥厂合并。1959年,将斜井改为平峒。1960年,并入榆树湾硫磺厂,成为该厂的采煤炼焦车间。1975年,分设二道沟煤矿。1970年从榆树湾架设10千伏输电线高压线。开始使用截煤机、电煤钻、电机车、通风机等机械设备。采用短壁式采煤方法。产量由原来5万吨增加到8万吨;焦炭由1万吨增加到1。4万吨。1977年,国家投资55万元,重点改造和发展炼焦生产。1976~1983年,二道沟煤矿有职工223人,其中固定工147。7万元,共生产原煤107。95万吨,生产焦炭18。61万吨,总产值1642万元。建矿以来发生2起事故,死亡2人。1988年倒闭。
城坡煤矿
城坡煤矿系准格尔旗国营煤矿。位于哈岱高勒乡境内,有3条公路与该矿相通,呼和浩特~东胜公路从矿区西侧穿过,交通较方便。
矿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煤质牌号为长焰煤,灰分11。86%,水分1。55%,发热量6674大卡/公斤。井田面积2。16平方公里,地质储量5440万吨。
城坡开口,建于清朝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窑主刘三、杨广廉两人合办。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因日军骚扰关闭,后复开。由刘三之孙刘红、刘亮、刘华及杨海之合股经营。1956年,该矿井口由新成立的“煤炭生产联合社”接管。当时,有职工230余人,每人纳股金22元。用传统土法采煤,窑口为立梯式斜井,人工爬行担运。原煤主要销往沙圪堵镇、托克托县及清水河县。1963年改为斜井开拓,人推平板车运煤。1965年,沙沟子矿井因着火而关闭。1966年,开始改造城坡井。1967年将立梯式斜井改为平峒,巷道加宽加高。1974年,接通清水河县埯湾电厂电源,到1979年,逐步完成了截煤机掏槽、放炮落煤、人工装煤、矿车运煤、机械通风的半机械化和产改造。该矿井深1700米,主要采6号煤层,年生产能力10万吨,矿井实现双回路供电。
纳林沟煤矿
纳林沟煤矿为准格尔旗地方国企业。位于准旗窑沟乡境内,呼和浩特~东胜公路从矿区西部通过,距呼和浩特市155公里,距沙圪堵镇99公里。
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及下迭统山西组,煤质牌号为长焰煤,灰分2.07~28.48%,水分3.44~4.81%,发热量5576~7404大卡/公斤。
该矿区分为三个井田:阴场井田,面积1.7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093万吨;孙家壕井田,面积1.5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408万吨;沙跳子井田,面积0.89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804万吨。
清末,当地百姓纳林沟开采的煤窑有3处,现在存沙嘴子井开于民国3年(公元1914年)。1949年纳林沟有煤窑10余处。1952年秋;建立炭来生产互助组,1953年转为地方国营煤矿,有职工250人,睥产原煤1.1万吨,实现产值187万元,利润0.982万元。生产方式为镢掏人背,有电石灯、柳制矿帽。
1958年,把沙嘴子的立梯斜井改为平巷,并将直镢改为刨锤、钻链。1959年,因煤炭滞销,该矿只留12人守矿,其余人员归并到房塔沟磺厂。1961年,井下开始使用畜力平车运煤,销售趋于正常,大部分工人返回矿。1962睥,有职工81名,产煤2.18万吨,实现产值370万元,利润6.096万元。1963年,该矿先后在前房子、蓿亥村、清水河拐上、托县河口、大石窑子及土右旗程套海、十四分子设立煤炭销售站。1968年有职工432名,产煤10万吨,实现产值170万元,利润13.4万元。
1974~1975年,清水河县喇嘛湾发电厂至矿区27公里的10千伏输电线路接通,并开拓阴场井800米巷道,改造700米无极绳绞车轨提升运输斜井一对。井下使用矿灯、电煤钻、截煤机等机械设备。1975年矿区在沙嘴子井场,建筑子孔石桥三座,并建筑了储煤仓和半自动装卸台。煤台上铺轨,与绞车提升运输大巷形成配套完整的自动滑行运输系统。总面积1.083万平方米,年产煤14万吨。
1978年,该矿原煤年产量2407万吨,实现产值420万元,利润40.03万元。1981年,该矿开始建设孙家壕斜井(9万吨/年),1985年部分投产。1986年年产原煤20.13万吨,实现产值432.8万元,利润30.2万元,有职工436人。
纳林沟煤矿建矿29年,国家投资总额261.1万元,1985年底有固定资产237.5万元,共生产原煤303.7万吨,总产值13026万元,实现利润、税金总额525.2万元。从建矿到1986年,共发生重大死亡事故21起,死亡25人。1988年,生产原煤219779吨,有职工498人,全员劳动效率1.32吨/人,原煤成本8.7元/吨。实现利润50.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39万元。
棋盘井煤矿为鄂托克旗地方国营企业。位于鄂旗阿尔巴斯苏木境内棋盘井矿区,距乌兰镇105公里,距乌海市44公里,距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31公里.
矿区含煤地层系石炭系二迭系,煤质牌号2号肥焦煤,原煤灰分23.72~32.59%,发热量4295~6306大卡/公斤。煤矿井田面积0.76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155.26万吨.
矿区 形成双回路供电:一回引自六五四跃进电厂;一回引自巴音陶亥110千伏变电所.
棋盘井煤矿开发历史较晚.1967年鄂托克旗公卡汉学校派王再兴、李凤仓等5人从罗卜图到棋盘井办起第1个煤窑.
1968年初,棋盘井煤矿从尔格图嘎查117队 驻地接入10千伏输电线路,井下开始使用电煤钻.1973年,新建12万吨/年平峒,井下配备了部分机械设备,1975年建成投产.由于受原煤销售的制约,年生产原煤5万吨.1976年3月6日,该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死7人,主要大巷塌方,直接损失20多万元,被近停产整顿.同年11月派人去石嘴山二矿学习,并在石嘴山二矿技术指导下,将残柱式采煤改为短壁式采煤,完善了井下安全设施.
1979年以后,该矿引进了电煤钻、金属支柱、采煤机、刮板运输机、电瓶机车、绞车及其他机械设备,形成从生产到运输的机械化和产线,并对原煤就地转化。该矿将土焦炉改为圆室焦炉,提高了产品质量,焦炭可用于钢铁工业。1985年人江苏引进一套年入选30万吨的洗煤设备,加强了企业管理,使企业扭亏为盈。
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累计生产原煤82.12万吨、焦炭14.19万吨,工业总产值1806。7万无,上缴税利21831万元。建矿以来共发生5起事故,死亡11人。1988年,生产原煤36000吨,原煤成本6.5元/吨,职工464人。实现利润126.7万元,固定资产582万元。
伊克昭盟在1949年前都是私人开办煤窑,开窑者多为逃荒而来的汉民。向蒙旗交租纳税开采。1949年后经炭业生产互助组、煤炭合作社,大部分个体窑走上歙和化验道路。一部分炭业社转为国营煤矿,一部分仍为集体所有(乡、村、社办)。1954~1978年,全盟煤窑都是国营或集体。
1988年,全盟有乡镇煤矿702个,从业人数12101人,生产原煤280.8吨,总产值5468万元。
几个主要乡镇煤矿:
1、准格尔旗乌兰哈达乡办煤矿
准旗乌兰哈达乡1985年有乡办煤矿6处,年产原煤4。4万吨,总收入万元,占全乡总收入的50%,全乡人均入224元。其中杨树梁煤窑,年生产人员20人,年产量5000吨,收入5.4万元,上缴税利2.1万元,生人平均收1700元。
2、准格尔旗黑岱沟乡办煤矿
1984年,准旗黑岱沟张有办煤矿有10个,从业人数1000多人,年产原煤炭4600万吨,总收入176.14万元,上交利润15万元,上缴税金8.55万元,工资均朋收入124.60元。全乡人年平均收入330元。该乡阳尧子村1973年村办煤矿,1976掂正式投产,生产能力为10万吨/年。产量一般在3~4吨左右,有工人160名。1986年底累计生产原煤25.4万吨,产值297万吨,上缴税金33.73万元,村提取利润59万元。红台子村是黑岱沟乡的一个村。1973年该村建矿,年产量3~4万吨,工人116名。1985年固定资产8万元,生产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1985年底用历年煤炭收入投资24万元,架设了6千伏输电线路6公里,解决了237户村民的生活用电。
3、鄂托克旗巴音陶亥苏木煤矿
鄂旗巴音陶亥苏木东方红煤矿位于巴音陶亥矿区黑龙贵地区,1969年建矿。隶属巴音陶亥苏木,用煤矿经济收入支付水电费,基本上解决了1400亩农田的水电费用。办矿形式为各嘎查摊派劳力,盈利分享。生产方式为电煤钻打眼,人工放炮落煤,畜力车运输。1985年,生产原煤3.8万吨,焦炭1.2万吨,纯利润30万元,有工人150人。
伊盟年产3万吨以上的乡镇煤矿有:
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阳窑子煤矿
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西石湾煤矿
内蒙古牛连沟监狱煤矿
准格尔旗扶贫煤矿
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补连沟煤矿
准格尔旗准格尔召乡煤矿
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永经煤矿
伊金霍洛旗大仙庙煤矿
伊金霍洛旗布尔台格煤矿
伊金霍洛旗新庙乡三合厂煤矿
伊金霍洛放新庙乡漫家梁煤矿
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纳林沟煤矿
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纳林沟煤矿
达拉特旗耳字壕乡办煤矿
达拉特旗高头窑乡办煤矿
鄂托克旗东方红煤矿
鄂托克旗兽药厂煤矿
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煤矿
两大煤田建设
东胜煤田
东胜煤田位于伊克昭盟中部偏中部南地区,含煤面积1286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727.52亿吨。煤质由北向南越来越好,东胜矿区煤质优良,原煤不经洗选可达精煤标准。其特点为特低灰(煤芯煤样灰分10%以下),特低硫(0.5%以下),特低磷(0.018%以下)中高发热量(矿区各煤层煤芯煤样发热量QBD)化工用煤。煤炭和成年代为中下侏罗统延安组,地层平均厚度为190.16米,可采煤组五组,煤层平均厚度19.67米,含煤系数10%,煤层为一单斜煤层,褶曲和断裂不发育,无大的地质构造,开采条件优越,有条件建成大型的现代化矿区。
东胜煤田于1984年开始建设,北部矿区由地方建设唐公沟斜井。南部矿区由华能精煤公司和地方共同开发建设。总规模为3000~5000万吨,前期建设规模为500万吨,已经批准建设的有6个各60万吨的国营煤矿。1988年已建成的有马家塔露天矿、马家塔斜井,上湾斜井、石圪台斜井、武家塔露天矿,大柳塔斜井在建设中。乡镇煤矿也在积极建设。各项配套项目在抓紧进行。包(头)~神(木)铁路运煤专线1989年10月建成通车。1990年底,包头~东胜~府谷303公里二级油路基本完工。矿区公路、输变电工程和邮电通讯工程完成部分建设任务。
1989年,国家成立了中国精煤公司筹建处,伊克昭盟成立了中国精煤公司伊盟分公司。1985年5月,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原中国精煤公司筹建处改为华能精煤公司,全面负责神府东胜矿区的规划建设。中国精煤公司伊克昭盟分公司相应更名为华能分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地级建制的东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负责东胜矿区的开发建设。
华能精煤公司和伊克昭盟相继办起了马家塔露天矿、上湾煤矿、布连塔煤矿、武家塔露天煤矿、乌兰木伦煤矿、后布连露天煤矿;包头矿务局办起了寸草塔一号煤矿、柳塔煤矿;内蒙劳改局办起了李家塔煤矿;24军办起了寸草塔二号煤矿,华能给伊旗办起了霍洛湾煤矿。
1989年9月,能源部召开神府东胜矿区总体设计审查会,确定神府东胜矿区 以搞大型机械化矿井为主,立足于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率、高效益,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办矿方针由办中小型矿转变为大中型矿为主;各方集资办矿转变为以华能投资为主。东胜矿区将布连塔煤矿和上湾煤矿由原60万吨/年改为300万吨吨/年,乌兰木伦煤矿由炮采改为高档普采。
公司机关设立12个处室,下设汽车运输公司、物质供应公司、实业服务公司、煤炭经销公司和工程承包公司5个专业公司。1989年,有5仆直属煤矿:上湾煤矿、乌兰木伦煤矿、武家塔露天矿、马家塔露天矿和后补连露天矿。公司机关有职工225人,下属专业公司和直属煤矿有职工4528人,有各类管理干部672人,有工程技术人员522人(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93人,初级职称415人)。
二、准格尔煤田
准格尔煤田位于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东部,煤田勘探面积1365平方公里,已探明地质储量268亿吨,煤田煤层厚,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
准格尔煤田1988年正式开始建设,总规模为年生产原煤5000万吨。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产原煤1500万吨,其中国家建黑岱沟露天矿1200万吨,地方国营、乡镇矿300万吨,总投资33.6亿元(其中有日本能源贷款8亿元)。同步建设的有丰(镇)准(格尔旗)铁路和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的坑口电站。呼(市)准(格尔旗)二级公路正在建设,地方国营和乡镇煤矿以及地方配合项目也在积极进行前期工作。
1976年5月17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内蒙古准格尔田开发筹建处。筹建处有工作人员42人,其中工人11人,技术人员6人,理人员21人,服务人员4人。办公地址设在准格尔旗东孔兑公社薛家湾生队。1980年开始新建办公大楼、宿舍。矿区供电,1983年11月19日前靠型发电机组供电。之后,薛家湾35千伏变电站接火成功,与山西省河曲县家塔~沙圪堵35千伏供电线路相接。1985年有职工439人,其中有工人93人,工程技术人员111人,管理人员63人,服务人员72人。1986年6月1日,国家计委对准格尔项目一期工程的内容和规模作了明确批示。同年12月8日,经煤炭部批准,成立准格尔煤电运总公司,简称准格尔煤炭公司,成立为开发准格尔煤田的经济实体。地级建制,隶属煤炭工业部。公司编制120人,下属一号露天矿、发电厂、运输部等直属单位。
1985年累计完成投资5188.42万元。
从1976年开始,筹建处先后组织内蒙古煤矿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煤矿设计研究院、工春煤矿设计研究院、中国矿冶学院等科研机构搞矿区的总体开发规划。10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煤田的建设只停留在筹建阶段。在此期间,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到煤田视察。日本、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学者、专家、企业家也到准格尔煤田进行考察,就有关事宜达成协议。
一期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黑岱沟露天矿
位于矿区中部,设计开采范围其底部走向长度平均为7.86公里,倾斜宽度平均为5.39公里,面积为42.36平方公里。主要开采6号煤层,平均厚度为28.8米,境界内可采原煤储量为14.98亿吨,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200万吨。
采用综合开采工艺。上部黄土层平均厚49米,其剥离采用紧型轮斗挖掘机一胶带输送机一排土机连续开采工艺。中部岩层平均厚56米,其剥离采大型单斗电铲一大型自卸卡车开采工艺。煤层采用单斗电铲——自卸卡车开发工艺,坑边破碎后运至选煤厂,优煤劣煤分采分运。
全矿总剥离量为80.22亿立方米,平均剥采比为5.36立方米/吨,基建丰限115年。批准概算投资159829.89万元。
5月23~24日 国务院部理赵紫阳在国家计委副主任黄毅诚、国家经委副主任赵维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顾问、原煤炭部部长高扬文、煤炭部副部长叶青、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智盛的陪同下,视察了神府东胜煤田。赵紫阳反指出,开发神府东胜煤田可以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发挥地方、新的办法,把各方面摘活,加快煤炭工业发展步伐。
5月25日 国务院部理赵紫阳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赫和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田聪明的陪同下到准格尔煤田视察。
5月25日 华能精煤公司向日本首次出口的15万吨精煤从包头车站起运。
5月31日 华能精煤公司伊克昭盟分公司怕属的马家塔露天矿筹建处正式组建。该矿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万吨。
6月26日 宋平主诗召开国家计委办公会议,基本同意华能精煤公司提出的《关于加速开发神府用煤田的汇报提纲》给神府东胜煤田投资40亿元,建设3000万吨规模的矿区。
7月1日 准格尔煤田开发项目经国务院、国家计委批准正式立项。
国家计委在下达的函件中提出:准格尔煤田的建设要进行较大的改革,煤、电、铁路运输必须同步进行;要改变按休条分投资、各自建设的作法;要成立准格尔煤电运总公司作为经济实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单独核算,自负盈亏。这个总公司隶属于煤炭部,对整个项目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计表管理、统一经营……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产原煤1500万吨,其中黑岱沟露天矿1200万吨,地方乡镇煤矿300万吨。……国家要求准格尔煤田建设总投资控制在28亿元左右。
8月20日 海勃湾矿务局老石旦煤矿煤质科团支部书记高淑兰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朝鲜人民共和国,8月26日受到金日成主席的接见。
本月 刘显国任中共海勃湾矿务局党委书记。
9月4日 煤炭工业部副部长陈钝率安全检查团一行14人在内蒙古煤炭工业厅副厅长廉宝纯等人的陪同下赴包头硬设备局进行安全大检查。
当日 李鹏副总理主持会议,研究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建设问题,正式确定了华能精煤公司的任务、经营方式、开发建设目标、机构设置以及煤炭出口等问题。
9月16日 阿拉善盟行署以(1986)20号文件通知,成立阿拉善盟古拉本地区煤炭联合公司(简称阿盟煤联公司)
9月19日 煤炭工业部委托东煤公司组织审查苏联列宁格勒矿山设计院编制的《中国伊敏河露天采煤技术经济论证》。审查认为,符合1985年12月中苏专家签署的协议。
本月 国家建材总局局长林汉雄一行7人考察东胜煤田。
本月 内蒙古煤矿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大型矿井——海勃湾矿务局平沟煤矿改扩建初步设计。该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45万吨,改扩建为年产120万吨。1988年,煤炭工业部以煤生字260号文件批准投资为780。381万元,同年12月,内蒙古煤矿设计研究院又编制完成了大型选煤厂——海勃湾矿务局平沟选煤厂初步设计。选煤厂年入选能力120万吨。
10月20日 煤炭工业部副部长陈钝等一行3人到呼和浩特与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商定准格尔煤田领导班子事宜。
10月26日 海勃湾矿务局第一基建工程处开始使用由法国引进的液压钻车和与之配套的国产侧式装岩机皮带转载机。
本月下旬 乌达矿务局被煤炭工业部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发展集体经济、开展多种经营的先进矿务局。
本月 煤炭工业部和全国煤矿地质工会表彰了一批在煤矿职工福利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后勤工作人员。乌达、包头、海勃湾矿务局和原内蒙古煤炭基建公司的温秀英、曹秀兰、范小凤、胡得德清、高学明、王怀英、王月厚7人被命名为全国煤炭工业生活后勤最佳服务员。
11月29日 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国家计委副主任黄毅诚主持。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张宝明、铁道部部长罗长罗云光、陕西省副省长张勃兴、内蒙古计委副主任戈维武、国务院压油办副主任王传剑\华能精煤公司董事长肖寒参加了会议.会议对神府东胜煤田开发范围和开采权的审批、经营管理、铁路建设与运输、矿区公路建设、煤炭出口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
12月1日 伊金霍洛旗布连塔煤矿筹建处成立,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万吨。
12月5~7日 内蒙古计委、内蒙古煤炭工烽厅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自治区“太西煤”出口基地——古拉本矿区可行性研究论证会。国务院能源规划办公室、煤炭部中煤公司、地方煤矿公司和自治区有关委、办、厅、局、阿盟负责人及专家共42人参加论证会。
论证会将阿左旗古拉本矿区 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无灯煤出品基地。古拉本矿区建设总规模为年产原煤240万吨,由小到大逐步发展,一期规模按年产原煤120万吨考虑。
12月8日 经国务院批准,煤炭工业部以(86)煤办字第872号文通知成立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12月15日,煤炭工业部以(86)煤干字第905号和部党组经(86)煤党字第12号文分别任命宋瀚峰为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经理、中共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委员会书记。
12月31日 内蒙古105、151地质队完成了东胜煤田布连塔41平方公里、后石圪台12平方公里的精煤斟探任务,同进完成了马家塔地区26。5平方公里、后石圪台9平方公里1:2000地形测量任务,满足了初期矿区建设的需要。
12月31日 华能精煤公司伊盟分公司全年销售煤炭8。13万吨,其中有50%的煤炭出口。
1987年
1月5日 经华能精煤公司同意,中共伊克昭盟委决定将华能精煤公司伊盟分公司改为内蒙古东胜煤田发经营公司。6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内政(87)29号文正式批准由原县级建制升为地市级建制。
2月4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包头至府谷的公路。这是神府东胜煤田第二条运煤干线,全长303公昊,设计为二级柏油路面,概算总投资1。74亿元。
本月 乌达矿务在中央绿化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被命名为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单位。40年共营造经济林13。51万株,曾多次被乌海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植树造林先进单位。
6月3日 以莫纳德为团长的法国客人一行7人考察神府东胜煤田。
6月10日 巴彦淖尔盟副长高应才与伊克昭盟副盟长贾荣昌在营盘湾矿全建制移交给伊克昭盟的协议书上签字。
7、本月 伊克昭盟科技处赵蔚霖和东胜煤田本发经营公司罗红,研制成功代柴型煤。这项发明为伊克昭盟特殊的煤炭资源——煨炭沫煤开辟了新和利用途径,1988年10月14日该发明获国家专利。
8月8日 东胜煤田上湾煤矿筹建处正式成立。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万吨,9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1990年12月7日投产。
9月18日 包神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巴图巴根、自治区副主席、包神铁路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刘作会、华能精煤公司副董事长张振和参加了通车仪式。1988年7月1日,包神铁路铺轨到东胜火车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千奋勇参加了通车仪式。
10月5~13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黄毅诚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作会、裴英武陪同下,考察了东胜煤田并听取了东胜煤田开发情况的汇报。
10月22日 煤炭工业部副部长陈钝带领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经理宋瀚峰、副经理了烬原、部计划司李学圣等向国家计委副主任黄毅诚汇报准格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究报告编制情况,希望国家计委尽快批复,黄毅诚明确指示:丰镇电厂就用准格尔煤,还有哪几个电厂用准格尔煤燃动局可研究一下,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尽快批下.
10月30日 东胜煤田布连塔煤矿正式开工建设,海勃湾矿务局建井一处承担建井旗工任务.
本月 内蒙古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和中国矿业学院合作完成的《准格尔煤田古生物地层划分对比与露天斟探网密度的研究》,获1988年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1月5日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任命院良臣为中共东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委员书记;12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任命院良臣为公司经理.
3月26日 东胜煤田乌兰木伦煤矿筹建处成立.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1988年7月1日开工建设.
3月31日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王群一行到东胜市、准格尔旗视察工作,途经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时听取了公司党委副书记王记文和工程处、露天处李汴圣、刘贵迁介绍项目情况,并到黑岱沟煤处察看了现场。
4月16日 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经理宋瀚峰随煤炭部代表团前往美国考察。
4月17日 内蒙古东胜煤田开发以营公司经理院良臣应法国道达尔公司和联邦德国蒂森公司的邀请,随同华能精煤公司考察组出访法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调查了解神府东胜精煤在欧洲的销售使用情况和煤炭市场情况。
4月25日 乌达矿务局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5月16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神府东胜煤田总体设计务书。批准建设规模为:一期生产规模为1000万吨,同步建设包(头)神(木)铁路;二期生产规模为3000万吨,同步建设神(木)逆(县)铁路;
5月31日 联邦德国OK公司一行4人到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进行 技术交流。
本月 海勃湾矿务局露天矿1315号机车在全国质量标准化竞赛中荣获全国上游蒸汽机车第一名。
7月28日 以查理B•史密斯为团长的AQCD公司代表团一行6人考察神府东胜煤田。
8月5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东胜煤田开发建设事宜,会上确定东胜煤田1995年或稍后时间的开发目标为1605万吨,同时就煤田建设的资金筹措、管理体制、煤炭销售、土地征用、公路管理和项目审批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
8月29日 东胜煤田后布露天煤矿筹建处正式成立。由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东胜市和东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以股份制形式合资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10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
9月20日 东胜煤田武家塔露天煤矿正式开工建设,内蒙古武警总队黄金大队承担了剥离施工任务。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

11月2日 准格尔矿区1号公路竣工交付使用。1号公路起点为喇嘛湾黄河大桥西段,止天准格尔旗薛家湾坑口电站,全长29。24公里。
3、本月 能源部命名伊克昭盟鄂旗棋盘井煤矿为“1988年质量标准公矿井”,5月,又授予“1988年地方煤矿安全 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月26日 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副总工程师吕廉随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大倾角皮带运输机考察组赴南斯拉夫的克虏巴拉露天矿、鲍尔露天矿和康萨机械制造厂进行考察。
6月30日 呼和浩特市至准格尔煤田22万伏高压输变电工程一次试送成功,并网送电。7月12日,准格尔矿区11万伏变电站和到黑岱沟黄河水源地及中心区三条11万伏输电线路27公里试送电成功并移交使用,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结束了自筹建以来长期使用山西省电力的历史。
7月1日 神府东胜煤田横跨乌兰木伦河的464米石圪台公路大桥和石圪台至大柳塔的8公里二级公路能车。
7月2日 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批复了《丰准电气化铁路110千伏供电工程初步设计》,同意电气化铁路供电一次系统方案。
7月7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视察神府东胜煤田。
7月14日 水利部派丁泽民司长、郭迁辅副司长率有关部门的水土保持专家到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视察水土保持工作。
7月17 准格尔项目一期工程暨丰(镇)准(格尔)铁路开工典礼在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自治区主席布赫为开工剪彩。准格尔项目一期工程包括年产1200万吨的现代化露天煤矿和选煤厂、20万千瓦的坑口电厂、正线全长216公里的丰(镇)准(格尔)电气化铁路及黄河取水工程在内的煤、电、路同步建设的综合集团项目。
总体设计审查会议在能源部主持下,在北京对沈阳煤矿设计院编制的《准格尔项目一期工程总体设计》进行了第二次审查,并向国家计委提交了审查意见。国家计委以计建设(1990)206文件对国家能源投资 公司和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第一次总体审查意见和能源部第二次审查意见作了《关于准格尔矿区一期工程总体设计的批复》。准格尔矿区一期工程总体设计正式定型 。
7月19日 能源部部长黄毅诚视察了包(头)神(木)铁路和神府东胜煤田。
7月21日 东胜地区降暴雨,乌兰木伦河石圪台大桥至马家塔露天矿段出现每秒15000立方米的洪峰,马家塔露天矿旱采坑、后布连露天矿首采坑被淹,直接经济损失223万元。
7月27日 西德克虏伯公司一行3人到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进行实地考察。
8月18日 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王铎考察东胜矿区。
8月11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赫到乌达矿务局五虎山矿井视察了机械化采煤情况,并与矿工代表进行了座谈。
8月11日 伊克昭盟棋盘井煤矿选煤厂投产。选煤厂年选原煤30万吨。
9月18日 伊克昭盟棋盘井煤矿选煤厂投产。选煤厂年选原煤30万吨。
9月2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准格尔煤炭尔煤炭工业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施工现场。江泽民听取汇报后即兴题词:“大力协同,摘好准格尔煤矿建设”。
9月30日 包头务局在东胜柳塔兴建的一号斜井通过验收移交生产。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总投资3000万元,服务年限88年。
10月9日 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大柳塔车站为包(头)神(木)铁路通车剪彩。
11月3日 设计年加工原煤20万吨(主要产品有选精煤、三级冶金焦、焦油)的伊克昭盟鄂托克前旗焦化厂建成投产。
10月10日 由年产60万吨改为300万吨的布连塔煤矿及其配套的年选400万吨的选煤厂和6。22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初步设计文件由华能精煤公司审查通过。
11月23日 东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的上湾煤矿300万吨矿井设计、400万吨选煤厂设计、铁路专用线设计以及黑炭沟小区规划等设计,在华能精煤公司的主持下正式通过审查。
11月24日 东煤公司质量标准化暨冬季安全检查验收团一行33人对大○矿务局一矿、二矿进行检查验收。检查结果:一矿达到特优级质量标准化矿井;二矿保持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何福林同检查团副长孙福鹏分别在认定书上签了定。
本月 准格尔煤田陈家沟门水源扩建工程由煤炭部煤田地质水文公司水文二队施工的8眼井全部竣工,并与首期6眼井联合抽水试验一次成功,昼夜供水量达4万吨,解决了准格尔项目一期工程用水的难题。
8月6日 全国煤炭战线先进典型——石圪节煤矿矿风报告团到东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作矿风报风报告会。
8月11日 原煤炭部副部长王新三、贾林放考察神府东胜煤田。
12月7日 东胜煤田马家塔露天煤矿正式投产。旗工期39个月总投资3940万元。
1月13日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巴图巴根到东胜煤田考察。
2月29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政府礼堂召开支援准格尔建设项目动员大会。参加会议的有自治区各厅(局)、委(办)负责人以及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基建司司长沈德琛、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经理宋瀚央等。
3月30日 东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院主任巴肇伦教授,中国国承工程咨询公司能源项目专家、施工组织研究所技术总顾问蒋学乐、高级工程师朱高科、葛叶尉研讨乌兰木伦煤矿煤矿副井过流沙的具体实施方案。
5月17日,被流沙层困扰一年多的乌兰木伦煤矿,采用“沉井法”施工方案,使副井顺利通达流沙层。
4月3日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刘作会带领有关部门一行18人到海勃湾矿务局现场办公。
4月6日 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经理宋瀚峰参加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重点项目建设会议。会议期间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
4月21日 准格尔煤田建设的骨干工程——黑岱沟露天煤矿剥离工程破土动工。
5月24日 伊克昭盟所属的布连塔煤矿全建制移交华能精煤公司。
6月8日 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向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呈报了丰(镇)准(格尔)铁路开工报告。6月16日,内蒙古审计局对丰准铁路工程进行开工前审计,认为该项工程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资金来源已经落实,与有关单位签订了考古、文物、挖掘、购地、拆迁等协议,符合开工条件,同意开工。

  • 22
    点赞
  • 2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