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Linux中,read和write函数的想法

read从fd中多次读取数据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每次不用移动缓存区指针?

在大多数操作系统中,每个进程都有一个文件描述符表(file descriptor table),该表是一个由整数索引的数组,用于跟踪打开文件和套接字等资源。
在Unix/Linux系统中,使用read系统调用从文件描述符(fd)中读取数据。当程序调用read函数时,内核会将文件描述符、缓存区指针和要读取的字节数传递给read函数。这时,内核会在文件描述符对应的文件结构体中查找是否有可用数据。如果有可用数据,则内核会将该数据复制到用户空间缓冲区,并返回实际读取的字节数。如果没有可用数据,则read函数会阻塞直到有可用数据或者发生错误。每次调用read时,内核会根据文件描述符和之前已经读取的数据位置来确定下一次读取数据的位置,并不需要手动移动缓存区指针。因此,程序可以多次调用read函数来读取文件的数据,而不必担心重复读取相同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在多线程环境下,可能会出现并发读取同一文件的情况,此时需要使用锁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那write呢?为什么它每次给fd中写数据却需要移动缓存区指针?

在使用write系统调用时,通过给定的文件描述符(fd)来写入数据到缓冲区中。但是,在每次调用write时,需要移动缓存区指针,以便下一次写入不会覆盖之前的数据。
也就是说,你不移动缓存区,你这一次写的就会覆盖上一次写的。
这是因为文件描述符实际上是与内核中的文件表项相关联的。在写入文件时,内核会维护一个当前位置指针,该指针指向要写入的下一个位置。每当写入数据时,该指针都会自动更新。因此,当我们使用write函数写入数据时,它会将数据复制到缓冲区中,并且将缓冲区指针向前移动。如果我们写入的数据超过了缓冲区的大小,则会创建一个新的缓冲区,并将其添加到I/O缓冲列表中。此后,内核仍然可以自动管理切换缓冲区并移动指针。总之,每次写操作都需要移动指针以确保下一次写入不会覆盖之前的数据,这是因为write调用与内核中的文件表项及其指针相关联。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踏过山河,踏过海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