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意义

1、商鞅变法的意义:

支持商鞅变法是秦国哪位国君?商

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 [18]

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嬴姓,名渠梁,也称为平王。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的秦国第25位国君。秦孝公21岁时正式登基。同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用。秦孝公积极支持商鞅变法,经过商鞅有力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前346年,秦孝公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前341年,秦军攻魏西鄙。次年,秦孝公在商鞅策划下复攻魏,欲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成帝王之业。前338年,秦孝公卒。秦孝公是秦国在危急存亡之秋适时而生的天才领袖,是秦国国政变法图强的最大推动力,是夯实整个大秦帝国的基石君主,较为彻底的完成了对秦国的封建体制改革和封建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为其后代秦始皇嬴政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

甘龙

甘龙(生卒年不详),甘氏,名龙,秦献公、秦孝公之臣,战国时期秦国大臣。是《商君书》《史记》《战国策》均有记载的商鞅变法的反对派,是秦国的世族名臣。

杜挚

杜挚(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大臣,曾破魏有功,官拜左司空,同时也是秦国守旧派的代表人物。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正当秦孝公任用商鞅酝酿变法时,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变法运动

共6个词条3.0万阅读

管仲改革

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在齐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管仲改革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即承认土地私有,从而加剧了奴隶制度的瓦解。管仲(约公元前747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今安徽省颍上县),周穆王后代。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后世誉为“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管仲在齐桓公支持下,于丞相任位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齐国工商业繁荣发达,依靠国家垄断商业及经营(计划经济)而致富成为强国。《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管仲在长达40余年的丞相任期内,功成名就。其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可以说是先秦诸子中唯一成功的典范。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遗产也仍有借鉴意义。

李悝变法

李悝(kuī)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的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概述内图片来源)

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但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吴起被射杀,变法以失败告终。

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变法,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境内进行的改革。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变法使韩国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

战国前期主要历史事件

共15个词条6.5万阅读

李悝变法

李悝(kuī)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的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概述内图片来源)

魏灭中山之战

魏灭中山之战发生于战国时代初期(前408年至前406年)期间,魏国攻灭中山国的一场战争。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08—前406年),魏军在顾(今河北定州)攻灭中山国的作战。经过三年作战,中山军力量消耗已尽。二十年,魏军终于攻克顾城,占领中山国全境。魏文侯随即命太子击镇守中山地,而封乐羊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中山国亡。

三晋伐齐之战

三晋伐齐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初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前后耗时2年,以三晋胜利而告终。是役齐康公被联军所俘虏,与三晋之君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并请求封三晋为诸侯。次年,九鼎声响,三晋成为了诸侯。

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但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吴起被射杀,变法以失败告终。

  • 历史记载

秦国士兵没有军饷,为什么要讨伐六国?2021-09-07 09:03

然而打下江山,统一六国,并非那么容易,它不仅需要有勇有谋的将领,更需要饶勇好战的士兵。历来战争中所征收的士兵,大多都是贫民老百姓家的壮丁,有人参军是无奈,有人则是为了军饷,以养活一家老小。无疑在很多大战中,屡次获胜的秦军,实力很强。...详情

中文名

商鞅变法

外文名

Reforms of Shang Yang

发生时间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

发生地点

秦国

主要人物

商鞅嬴渠梁

目录

  1. 1历史背景
  2. 变法风潮
  3. 变法准备
  4. 2变法经过
  1. 酝酿变法
  2. 施展变法
  3. 3变法结果
  4. 4变法影响
  1. 5历史评价

历史背景

播报

编辑

变法风潮

战国时期形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产生。 [2-3]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3]

变法准备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六个大国。

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 [4]变法图强。 [3]

变法经过

酝酿变法

  • 舌战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

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舌战群臣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5-6]

  • 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

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随即便出示布告:

“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

商鞅又出示布告说:

“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

徙木立信

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7-8]

施展变法

  • 颁布垦草令

主条目:垦草令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

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赵奇绘国画《商鞅变法》 [19]

  •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9], [10]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11]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12-13]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2]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2]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14]

第一次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

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即公元前349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西安阎良区武屯乡关庄和御宝屯一带)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15]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16]“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17]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2]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2]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2]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2]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14]

变法结果

播报

编辑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14]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2-3]

变法影响

播报

编辑

商鞅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2-3]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人物在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而明法令”,使变法得以贯彻执行。

由于这一系列的变法,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正如王充所说的: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在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3]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秦律》也多处讲到连坐法,例如户籍登记有隐匿或不实,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即罚戍边)。《秦律》也把镇压“盗贼”放在首要地位,并对轻罪用重刑。例如盗取一钱到二百二十钱的要“迁之”,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上和六百六十钱以上要分别罚作刑徒,盗牛者要罚作刑徒,盗羊或猪的也有相当的惩处,甚至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的也要“赀徭三旬”(即罚处徭役三十天)。对五人以上的“群盗”则追捕处罚更严。同时,《秦律》还有许多对各种逃亡者追捕处罚的规定。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2]

进步之处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局限之处

但是,在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3]

令秦国脱胎换骨的商鞅变法,究竟强在哪里?八个方面,一目了然​​​​​​​

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成功、最为彻底的改革,当属商鞅变法。它不仅仅是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可以称之为“脱胎换骨”,让这个春秋时期的边陲小国,一跃成为山东各国眼中的虎狼之国。

那么这一变法究竟为何有此威力?以下对这场变法的内容做一个系统梳理:

商鞅画像

第一,完全摒弃当时各国推崇的儒家治国思想,实行严苛的法家治国体系,即以法治国。

公孙鞅认为,在当时弱肉强食的环境下,官员、老百姓已经失去了过去的淳朴,而变的虚伪狡诈。

这种情况下,儒家的仁政执行起来很难保证实际效果,“仁慈之人能够对人仁慈,而不能使人仁慈;有道义之人能够爱别人,而不能使别人有爱心”,因此,仁政最后往往会变成对权贵的保护、对底层百姓的盘剥,只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法制看起来严苛,但却能够禁止官员、民众不犯法,其最终目的,是不施行惩罚但却能达到使人因为害怕而不做坏事的状态,这实际上反而是对他们的最大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法制实际上更符合道德,儒家的仁义只会造成实质上的残暴。

此外,法家思想认为,人的能力有高有低,但好的制度,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抑制他的缺陷,使每个人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份子。

电视剧中的商鞅

第二,在秦国,荣华富贵的获得,只有两个渠道:农业和战争(简称农战)。

公孙鞅认为,在当时的乱世,诗书礼乐、经商、手工业等只会造就一大批游手好闲的人,对国家的强大只有坏处而毫无益处。对内提高粮食生产、满足国家需要,对外军事扩张,抢占领土、消灭敌国有生力量,才是国富民强的直接推动力。

但对所有人而言,农业最为辛苦、打仗则最令人恐惧。为了驱使百姓乐于从事农战,公孙鞅根据人性中趋利避害的特点,奖惩并举。采取重罚措施,使逃避农战的痛苦远远超过务农和打仗本身;堵塞其他所有渠道的晋升及致富之路,提高工商业税率、提高粮食价格、对权贵按照家中佣人/食客的数量从重收取赋税。

同时,把粮食生产、临阵杀敌的结果与爵位的提升直接挂钩,保证将农业生产、市场贸易的所有好处都给百姓,打仗获得的所有好处都给一线战士和将领。

“虎狼之师”秦军

第三,执行力,推行法治的前提。

公孙鞅认为,如果有了好的法令却不能执行,那就等于没有法令。

治理国家的三要素是法律、信用和权力。

法令的建立,确定赏罚的依据;权力由国君独家掌握,确立君主专制的威严与权威;国君本人公私分明,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杜绝因个人喜好任人唯亲,对于所有人,无论是权贵、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实行同一标准奖赏、同一标准惩罚,建立起国家信用,令所有民众心悦诚服。

在具体执行环节,法律条文简单明了,让所有人都能轻而易举理解。中央及各地都设立各级法官,推进法律的普及和解答。任何人对于条文存在不理解,法官都有责任解释清楚,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证据。否则,若因为法官解释不及时而造成民众犯法,相应的责任由对应法官承担。

商鞅变法

第四,提高行政效率。

在实行法治的体制下,所有官员、百姓对事情对错都能找到对应条文依据,最大程度的杜绝了官员个人喜好对工作的影响,因此政务工作将变得很简单。

以此为前提,法家认为:当日完成政务的国家称王、当夜完成政务的国家强大、第二天才能完成的国家会削弱,要求所有官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处理职责内的事务。

第五,合理有效的监督体系。

公孙鞅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不在于官员的多少,而在于良好的监督机制。但有共同利益的人不能互相监督,所以,不能让官员监督官员,所谓的监察官只会消耗资源,而没有任何没有用处。最佳的监督模式,是让官员和民众互相监督。

得益于法律条文的普及,当任何官员有侵害百姓的行为时,民众可以依据对应条文向有关部门告发;不同的民众之间,采取连坐制度,以五家为一单位,一家犯法,其他四家同被处罚,及时告发则能避免被祸及。

运木赏金

第六,奖惩时机、比例的合理运用

严刑峻法,关键目的是遏制与威慑。因此,治理社会要在安定时进行,并且必须轻罪重罚,而不是轻罪轻罚、重罪重罚。

老百姓都希望社会安定,但他们自发做的事情往往会导致社会动乱,所以要一开始就对轻罪施以重刑,那么就会起到很有效的遏制作用,重的罪行更不可能发生,这就叫安定时治理国家的原因。

如果轻罪轻罚、重罪重罚,那么小罪根本无法制止,铤而走险的重罪也会越来越多,这就叫做乱世时才开始治理。

惩罚多,奖励少。刑罚少,不能产生威慑作用;奖励多,则只会造成其价值的贬值,带来民众对国君权威的轻视。因此,公孙鞅认为,奖惩的基本的比例为:每使用九次惩罚,赏赐只使用一次。

刑罚重,赏赐轻。刑罚重,爵位才显得尊贵,国君才能够有效以晋升为工具来显示对民众的鼓励;赏赐轻,刑罚才显得威严,百姓才会因此竭尽全力为国君效力。所以,刑罚和奖赏的适当使用,既能使国君的权威加强,也会使民众受益。

商鞅形象

第七,积蓄力量,更会释放力量,促进国家实力的循环增长。

国家要强大,必须既要会积蓄力量,也要会释放力量。积蓄力量是为了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释放力量,则是为了给民众立功的机会。

因此,对于穷人,要使用刑罚迫使他们务农变富,然后,再通过奖赏,鼓励他们通过捐献粮食财物来获取爵位,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变穷。使穷人变富、再使富人变穷,这样获利的只是国家,民众则永远会有动力从事生产。

军队如果强大了却不对外作战,这等于是不给军人立战功机会,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动乱。所以,时机一成熟就对外作战,这是国家兑现承诺、百姓实现愿望的机会,等于是把毒害加给敌国。否则,就是把毒害留给了本国。

秦军想象图

第八,残酷、公正而诱人的晋升制度。(罗列部分)

包括王公贵族在内,所有人能拥有的房屋、土地、臣妾数量、穿着标准等,都与爵位挂钩,逾越者处以重刑。

作战的士兵也五人编为一组,实行连坐制,一人逃跑,另外四人受罚,除非能获得敌人首级一枚(四人获得一个就行)。

每五人的首领叫做屯长,每百人设一将。屯长和将在一场战争中得不到敌人首级,自己就将会被斩首。获取33颗以上,则可以升官。

再往上的各级将、尉都可领取一定额度的俸禄,但也承担相应责任。位置越高、责任压力越大。

一场攻城战,必须获得敌人首级8000颗以上才算合格;野战要达到2000颗。达到标准,全部有爵位的军人都可以官升一级。

战斗结束后,为了避免滥杀百姓或者战友冒领军功,所有斩获的首级都将被公示核实3天,没有疑问才落实奖励。奖励也必须在3天内完成,否则将追究相应官员的责任。

凡是能够获得敌人小军官及以上人员首级一颗的,爵位增长一级、赐给田地一顷、增加宅地九亩、赐给侍从官一名,还可以当军队和地方官员。

所有官员,死后墓旁的树木数量也与级别挂钩,每高一级可以多种一棵树。(这在古代很重要…….事关身后的荣耀)

秦军形象

以上,只是一些大的方面,还有很多具体翔实的规则,这里就不一一罗列。

实际上,以上的措施,并不是一下就实行的,也经历了慢慢铺开的过程。公孙鞅在世时,主要在公元前359年和350年两次集中颁布变法。在他死后,秦国不断对法制进行完善。

比如在中后期,由于不断与六国尤其是魏、赵、楚、韩四国作战,虽然持续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但秦国自身也消耗巨大(如长平之战在消灭赵国45万军人和民夫的同时,自身也损失了20余万人),国土扩大的同时,民众数量却没有随之增长。因此,为了吸引六国百姓入秦,秦国宣布新政,对迁入的他国百姓给予赠送土地并且免收三年赋税的优惠政策。

秦军形象

可以看出,秦国的变法,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完整机制,全面细致、针对性强、执行办法具体、公开公平公正,套用今天经济学的理论来说,称得上是一个“理想的模型”,要求极高的执行力才能实现。

然而在秦孝公及其之后历代秦国国君的以身作则下,近140年里,这套体系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全国上下一致,将全部的力量都集中到农业生产、对外作战这两个战国时期最为关键的事务上,秦国被打造成了一个可怕的战争怪兽。

战争怪兽,一点都不夸张。史书记载,秦国民众平时所唱的歌谣,都是关于打仗的;

在听说马上要打仗时,全部人欣喜若狂、互相庆贺;

在战场上,所有军人的唯一目标是打赢仗,并砍下敌人的脑袋,即使知道自己会战死,也毫不后退。因为他们很有信心,就算自己死了,自己的杀敌功劳一定会算在家人的身上;

如果敢后退,身边的战友首先不会给自己机会,就算运气好成功逃跑了,那更惨,直接宣判了自己全家老小的死刑。

车裂场景

我们现在看的战争片里,主人公上战场时,家人会依依不舍的送他离开,并会饱含热泪、嚎啕大哭着说:“照顾好自己,一定要活着回来啊。”

而秦国人送自己的亲人上战场时,则几乎是欢天喜地的赶他走,并且再三交待:“上了战场给咱拼命,要是打不赢的话,你就别回来了。”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民,你让他如何不能一统六国......

可惜的是,在统一天下后,公孙鞅的这套理论就失去了土壤,所以西汉天才少年贾谊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代在几乎整体照搬秦朝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对外宣称“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实质上不过是给法家理论披了一层仁义的外衣罢了。

参考资料:《商君书》 《资治通鉴》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爱你三千遍斯塔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