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概述(预备知识)

“由于之前在看网络协议的视频时,感觉自己对计算机网络的许多基础知识不太了解,于是就借了同学的《计算机网络》这本书看看,期间也上网查很多资料,其中湖科大教书匠的视频通俗易懂,让我理解了之前一些懵懵懂懂的知识,这才对很多讲解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这些算是我的一个计算机网络预备知识的一个学习总结”

互联网概述

  • 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 网络之间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这种网络成为互连网(internet)。被称为网络的网络。

  • 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 互联网(Internet)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企业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结构得到互联网。ISP例如中国的电信、移动等可以从互联网管理机构申请到很多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等联网设备。

  • 互联网IXP: 允许连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再通过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意思就是说主机A、B交换分组时,不必再经过最上层的主干ISP,而是直接在两个地区ISP之间用高速链路对等地交换分组。

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 RFC文件: 是一系列以编号排定的文件。文件收集了有关互联网相关信息,以及UNIX和互联网社区的软件文件。RFC文件是由Internet Society(ISOC)赞助发行。基本的互联网通信协议都有在RFC文件内详细说明。RFC文件还额外加入许多在标准内的论题,例如对于互联网新开发的协议及发展中所有的记录。因此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标准都有收录在RFC文件之中。

互联网的组成

  • 互联网的组成: 分为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端系统)构成,是用户直接使用的;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边缘部分
  • 主机A和主机B进行通信,实际上是指“运行在主机A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B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由于“进程”就是“运行着的程序”,因此也就是指:“主机A上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 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对等方式(P2P方式)。

  • 客户-服务器方式: C/S结构通常采取两层结构。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客户机负责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

    客户机通过局域网与服务器相连,接受用户的请求,并通过网络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服务器接受客户机的请求,将数据提交给客户机,客户机将数据进行计算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服务器还要提供完善安全保护及对数据完整性的处理等操作,并允许多个客户机同时访问服务器,这就对服务器的硬件处理数据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C/S结构中,应用程序分为两部分:服务器部分和客户机部分。服务器部分是多个用户共享的信息与功能,执行后台服务,如控制共享数据库的操作等;客户机部分为用户所专有,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

    C/S结构在技术上已经很成熟,它的主要特点是交互性强、具有安全的存取模式、响应速度快、利于处理大量数据。但是C/S结构缺少通用性,系统维护、升级需要重新设计和开发,增加了维护和管理的难度,进一步的数据拓展困难较多,所以C/S结构只限于小型的局域网。

  • 对等模式(P2P,peer-to-peer) 是一种通信模式,其中每一方都拥有相同的功能,任何一方都可以启动通信会话。与它相对的其他模式有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和主从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对等模式通信是通过给每个节点服务器和客户端功能来进行的。在最近的使用中,对等模式也用来描述应用程序,用户可以用互联网直接与对方交换文件,也可以通过中介服务器。

核心部分
  • 路由器: 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建,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 电路交换: 是一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资源(归还通信资源)“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其一个重要特点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当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其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 报文交换: 基于存储转发原理,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 分组交换: 采用存储转发技术,通常我们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在发送报文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为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等长的数据段前面加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分组又称包,分组的首部又称包头。 组交换的实质就是将要传输的数据按一定长度分成很多组,为了准确的传送到对方,每个组都打上标识,许多不同的数据分组在物理线路上以动态共享和复用方式进行传输,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当数据分组传送到交换机时,会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然后根据当前线路的忙闲程度,交换机会动态分配合适的物理线路,继续数据分组的传输,直到传送到目的地。到达目地之后的数据分组再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数据。

    当网络中某些结点或链路突然出现故障时,在个路由器中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能够自动找到转发分组最适合的路径。

  • 分组交换的优点有:高效、灵活、迅速、可靠。问题:分组在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造成一定的时延;个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overhead)。

接入网AN: 用来把用户接入互联网的网络,又称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既不属于互联网核心部分,也不属于互联网边缘部分。它是从某个用户端系统到互联网中的第一个路由器之间的网路。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 速率:数据的传输效率,也称数据率或比特率。

    讲速率之前就得讲讲“比特”,它是一个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一般用作存储单位,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0或1.

    其单位换算为:

    8bit = 1 Btye(字节)

    1 KB = 2 10 2^{10} 210 B

    1 MB = 2 20 2^{20} 220 B

    1 GB = 2 30 2^{30} 230 B

    1 TB = 2 40 2^{40} 240 B

    而速率自然是指主机传输比特的速率啦

    其单位(bit/s、b/s、bps)换算为:

    1 kb/s = 1 0 3 10^3 103 b/s

    1Mb/s = 1 0 6 10^6 106 b/s

    1 Gb/s = 1 0 9 10^9 109 b/s

    1 Tb/s = 1 0 12 10^{12} 1012 b/s

    需要注意单位的大小写

  • 带宽: 在模拟信号系统又叫频宽,是指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通常以赫兹(Hz)来表示; 在数字设备中带宽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通常以bps来表示,即每秒可传输之位数(单位:bit/s)。因此,我们通常会说我家装的带宽是多少多少兆(Mb),其实是省略的说法,完整的应该为多少多少兆每秒(Mb/s)。

    其实,“带宽”的这两种表述之间有这些密切的联系。一条通信线路的“频带宽度”越宽,其所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的数据量。

  • 时延:是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时间。时延有以下不同的部分组成:

    发送时延: 使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从数据块的第一个比特开始发送算起,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 指电磁信号或光信号在传输介质中传播一定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即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接收端收到数据(或者从接收端发送确认帧,到发送端收到确认帧),总共经历的时间。

    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

    排队时延: 有时候会被归类到处理时延中。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现在输入队列等待处理。有时可用排队时延表示处理时延 ,而处理时延是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的一些的必要的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 时延带宽积

    • 指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出了多少个比特。
    • 因此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times × 信道带宽
  • 往返时间:RTT,信息双向交互的时间。

  • 信道:是指以传输媒体为基础的信号通道(包括有线或无线),其作用是传输信号。

    电磁波在不同信道中的传播速率:

    真空:3 × \times × 1 0 8 10^8 108 m/s

    铜线:2.3 × \times × 1 0 8 10^8 108 m/s

    光纤:2.0 × \times × 1 0 8 10^8 108 m/s

  • 信道利用率:某信道有数据通过的时间有百分之几。

    信道或网络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 丢包率: 即分组丢失率,指的是一定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OSI/RM 是法律上的国际标准,但事实上的国际标准是TCP/IP。从这种意义上说,占领市场的就是标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在计算机网络中要做到有条不紊的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这些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

  • 网络协议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 语义。语义是解释控制信息每个部分的意义。它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什么样的响应。

    (2) 语法。语法是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以及数据出现的顺序。

    (3) 时序。时序是对事件发生顺序的详细说明。(也可称为“同步”)。

    人们形象地把这三个要素描述为:语义表示要做什么,语法表示要怎么做,时序表示做的顺序。

  • 网络协议分层的好处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有利于标准化;

    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服务

  •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为了更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人们又整合了两个体系结构的优点,采用了一种五层协议的原理体系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一层负责一个板块,现在假设两个主机互连,它们之间要通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先从最底层也是最简单的问题开始考虑,即该采用怎样的传输媒体/介质、采用怎样的物理接口,以及使用怎样的信号表示比特0和1,这些就是物理层要做的事,值得注意的是严格来说传输媒体不属于物理层,它并不包含在体系结构之中。

OK,物理层的问题解决了,但一般实用型网络不会只有两个主机,考虑由A、B、C、D、E构成的总线型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有,如何标识网络中的各主机(MAC地址),如何从信号所表示的一连串比特流中区分出地址和数据(分组封装),如何协调各主机争用总线,以及交换式以太网中以太网交换机如何实现,这些问题被划归到数据链路层当中。

解决了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我们就可以使两个主机在一个网络上传输了。但因特网是由非常多的网络和路由器互连起来的,我们不能总是与别人在一个网段里,下面考虑由3个路由器、4个网络互连的小型互连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了不同的网络,那么我们就有如何标识网络以及网络中的个主机(IP地址),路由器如何转发分组,如何进行路由选择的问题,这些问题划归到网络层。

现在假设一台主机中运行着两个与网络通信相关的应用进程,一个是浏览器进程,一个是QQ进程,服务器中运行着与网络通信相关的服务器进程,某个时刻,主机收到了来自服务器的分组,那么这些分组应该交给浏览器进程处理还是交给QQ进程处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就引出了我们如何标识与网络通信相关的应用进程,进而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以及出现传输错误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全部可以划归到运输层。

最终,在此基础上,只需制定各种应用层协议,并按协议标准编写相应的应用程序,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的网络应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些就是应用层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2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