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率变异度(心率变异性)
心率变异性(HRV,Heart Rate Variability)是指连续正常(窦性)心动周期之间时间上的微小差异。心率变异度是生理学上的一个测量指标,简单地说就是心跳速率的变化程度。注意,这个指标和心跳的速度没有关系,它是对每次心跳之间不一致间隙的测量。
在生理条件下,HRV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脏窦房结自律活动通过交感和迷走神经、神经中枢、压力反射和呼吸活动等因素的调节作用,使得心脏每搏间期一般存在几十毫秒的差异。
HRV的高低与情绪调节能力有关,较高的HRV与更好的认知表现相关。较高的静息心率变异性被认为反映了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心率变异性的增加被认为反映了自我控制的实施程度,如研究显示在食物线索暴露的环境中,限制性饮食者的心率变异性增高,表示其更多有意的自我控制。而异常低的HRV与多种精神病理综合征相关,如焦虑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心率变异性是区分焦虑症患者与正常群体自主神经变化的可靠指标。
知乎文章链接: link
心率变异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link
2-脉率变异度(脉率变异性)
由于人体全身的血管在进行周期性的收缩和舒张,当主动脉进行有规律的舒张或者收缩时,人体的血液会从其底部生成一系列的波形,然后随着患者全身的动脉体系开始扩展,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脉搏波。
因为人体是处在一个动态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有轻微的变动,因此,使用者在不同的时刻检测到的信号也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异性。脉搏波与心电信号波形相似,连续的脉搏间期之间也存在着微小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脉率变异性(Pulse Rate Variability,PRV),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状况。脉率变异性的定义与心率变异性相似,都是指相邻波峰周期之间的时间差值。
我们把利用脉搏波计算得到的HRV称为PRV。
研究证明,脉率变异性(PRV)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替心率变异性(HRV)来反映自主神经活性。
心率变异性(HRV)与脉率变异性(PRV)之间的关系:link
3-特征脉搏图
脉搏图是由脉搏采集得来,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可以很有效的评估心血管机能。
理想的脉搏图形,上升快,有明显的第二峰,第二峰比较靠后,是非常健康的脉搏图。常见于年轻人和经常运动的人。
常见脉搏图上升较快,有明显的第二峰,但第二峰较高,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脉搏图。
如果脉搏图第二峰很高,或者与低峰重合而叠加变形,上部宽大,这种情况血管弹性较差,一般常见于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部分青少年,因为血管在发育过程中并且营养充足,也会呈现类似的图形,属正常现象。
如果脉搏图下降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第二封,甚至出现下凹,一般代表血管不充盈,供血能力较弱,常见于贫血,营养不良,身体虚弱。
如果脉搏图上升慢,第二峰消失,一般对应血管阻力很大,血管弹性很差,要特别注意防范心梗,脑梗等。
看懂特征脉搏图:link
4-脉动图
脉动图是由脉搏信号采集处理得到,代表心脏的射血活动。正常的脉动图整体间隔很规律,但间隔和幅度又有细微的差异。
因为脉搏信号非常弱,测量过程中,用户的一些异常动作可能干扰信号,形成错误数据,导致脉动图呈现异常。一般明显的干扰很容易区分,少数干扰会导致与异常相近的脉动图,这种情况需要重复检测。
如果想采集良好的脉搏信号,需要尽量保持传感器接触稳定,接触部位完整覆盖,传感器不要有漏光,另外要注意接触部位不要压力过大,如果压力过大,导致皮肤接触位置发白,说明血液不能流通,也是测不到脉搏的。
看懂脉动图: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