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A学习笔记 —— day 1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网络历史——数通为什么诞生?

1946 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军事 科研的计算—高速运算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 单点故障 容灾—备份

1969 年: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ARBA “巨型网络” —ARPAnet  阿帕网—-万物互联

厂商垄断 — 不能大规模普及 IBM

每个厂商单独定义标准

问题:网络没有标准

1977 年:TCP/IP 架构(标准)

1980 年:ARPAnet 全面向 TCP/IP 架构进行迁移

1984 年:ISO - 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 (定义各行各业的标准)

OSI:开放式系统互联

同年,TCP/IP 模型全面推出

 

工业标准:设备上使用的是 TCP/IP 标准

 

1.统一化

2.分层管理

3.故障定位比较明确

 

OSI: 7 层模型

7 - 应用层

6 - 表示层

5 - 会话层

4 - 传输层

3 - 网络层

2 - 数据链路层

1 - 物理层

 

物理层

规范传输介质的标准

实现设备的互联

无线传输不稳定

网线被强电设备干扰

 

须知:下层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上层解决

 

数据链路层

校验数据的准确度

差错检测 丢包

数据链路层的地址信息 mac 地址(物理地址)

限制在内网进行数据转发

 

网络层

全局 一个点 到 远端一个点

设备之间的 mac 地址会改变

ip 地址不会改变

IP 地址和 mac 地址协同生效

路由功能

网络层无法纠错

网络层无法实现不同设备应用的区分

主机到主机

 

传输层

利用端口向外界进行访问服务

利用端口来定位不同的应用

超时重传

TCP 理赔 可靠性协议

UDP 很难理赔 无法纠错

 

无法区分具体应用的服务,只能定位到应用

端到端

 

会话层

进程与进程间的通信

 

表示层

数据的编译和解码

 

应用层

满足下层无法解决的问题

手动纠错(应用级别的纠错 QQ 微信都是 UDP)

产生不同的数据 数据格式由应用层决定

广义上验证手段都是应用层开发的

TCP/IP 模型 

定义了具体的协议和标准

4 - 应用层

3 - 传输层  

2 - 网络层

1 - 网络接口层

网络架构补充

服务器 —开机 存放文件 数据, 等待访问

(访问百度—就是访问百度的服务器)

硬件 x86 架构

电源 内存 cpu 风扇 硬盘

PC — 办公 上网 娱乐 打游戏

ISP = 运营商 电信 移动 联通 广电

私网 内网 — 局域网

城市内的设备互联 — 城域网

全世界范围内的互联 — 广域网

云存储 — 阿里云 腾讯云 给你提供的虚拟机房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