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中融入了绿色低碳理念,能源、交通、建筑和工业等领域多采取直接碳减排的方法来践行低碳理念,城市绿地在促进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没有得到重视。在以往研究中,城市绿地景观具有直接增碳汇、间接碳减排的双重生态效益。但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绿地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城市内大面积修建固碳景观变得十分困难,居民缺少短距离内可以交流、活动和休闲的公共空间。口袋公园作为斑块绿地的代表,是一种见缝插针的绿色景观,具有选址灵活、面积较小、分布离散的特点,在城市中可以完善绿地系统,为人们提供位于家门口的活动空间,更是高密度城市“碳中和”的中坚力量。口袋公园内种有植物,本身就具备调节微气候、改善环境的生态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利用边角空间例如拆迁腾退地、废弃地和闲置地等建设口袋公园,为人们提供户外活动的场所,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增加绿地固碳量,缓解温室效应,推进城市的低碳更新进程。因此,城市低碳口袋公园的设计研究必须根植于国情的探讨,基于城市发展导向,将低碳理念与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系统规划城市的低碳发展路线,推动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城市作为现代居民的栖息地,承担着人类活动带来的高能耗和高排放问题,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活动不符合节能减排的发展模式,城市空间优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为解决公共空间缺失的问题,城市口袋公园的建设活动正在快速推进。在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往往以美学为导向,注重营造公园景观,忽视了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公园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节能减排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景观设计师应该思考如何将低碳理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使得口袋公园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的公共空间。
1.2.2 研究意义
目前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多从建筑节能、技术节能和产业节能等方面出发,缺乏对口袋公园低碳景观设计的系统研究。对于城市口袋公园的相关研究也较多,但针对低碳理念提出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研究较少,缺少社会层面的关注和重视。同时,针对碳源碳汇的研究没有与口袋公园建设形成直接的对应关系,低碳口袋公园缺少系统的科学体系研究。本文将低碳理念引入到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中,结合两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以A口袋公园园为例总结园内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口袋公园低碳设计策略,以期对国内低碳口袋公园建设的相关理论进扩展和补充。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每个国家的国情条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城市问题各有不同,但在口袋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之中有着相似之处,政府对城市口袋公园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支持态度。国外口袋公园的发展主要分布美国、西欧、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在世界上首个建造的口袋公园是位于美国纽约的佩雷公园,占地总面积仅为390平方米,至此标志着口袋公园建设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美国费城出现了大规模的口袋公园,加上“邻里公有化”计划的开始城市内建造了大规模的小型公园。此后,其他城市也随之建设袖珍城市公园,如格林艾克公园,洛克菲勒中心,纽约亚利桑那中心。[4]
欧洲有着与美国类似的发展历程,如在巴塞罗那,从20世纪70年代在西班牙在市政府的指挥和引导掀起小公园建设的热潮,通过“针灸疗法”生动地表现出来。这项运动对旧城进行了系统的全面改造,建成了大量的小型公园,丰富了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乐趣。英国提出了“门外村庄”的理论,在城市里建造了许多规模不一的公园,面积主要在400平方米到3500平方米之间,公园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归当地居民。
日本的口袋公园政策非常严格。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决定在一栋高层建筑脚下建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小型公园。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现代城市公园系统基本上已经形成,以小公园为主体,并根据规模和服务半径进行配置。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口袋公园的发展历程如下:
时间 |
研究人 |
主要理论 |
1999年 |
杨利铭 |
翻译岩下肇和藤本信义著《袖珍公园—一个“憩”与“用”的场所》,这是我国介绍和研究微型公园的开端。 |
2003年 |
夏娃 |
详细介绍了口袋公园的概念、特点和设计原则,并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林达社区公园为例说明了口袋公园的设计要素,为了创造一个令人愉快和温馨的户外空间,必须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渗透性。 |
2000年 |
张文英 |
首先介绍了口袋公园一词,并通过回顾佩雷公园等实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介绍了美国口袋公园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并强调了在中国关注口袋公园研究和建设的必要性。 |
2010年以后 |
国内学者广泛 研究 |
徐伟将金寨当地的民俗资源与艺术处理相结合,提炼出“土、水、金、木”等自然元素,打造出一个具有民俗特色和功能的袖珍住宅公园。 |
目前,中国口袋公园的设计以人为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温度,降低噪音污染,倡导城市文化的建筑理念。刘丽和吴杨哲认为,将来口袋花园的管理应根据类型、位置、投资和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道路和社区旁边的公共福利小袖珍花园可以由政府基金管理,并由专业管理机构指定;商业袖珍花园由私人基金和社会组织资助。公园可以由资本捐款委托的专业机构管理和维护;大型袖珍花园由政府部门投标,由合格的专业单位运营和管理,并采用自助管理模式。中国政府和相关公共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绿地环境和高密度市中心社区的需求,大力发展袖珍花园系统,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外,还鼓励推广多党参与和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袖珍花园从全国各地的社区绿地、闲置的开放空间甚至垃圾填埋场发生了变化。北京朝阳、福建泉州等地提出了建造袖珍花园的系统试验。利用Argis的空间查询和统计功能来分析北京城市公园数量和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分析结果如下:
2000~2010年北京城市公园增长数量统计表
时间 |
社区公园数量 |
街旁绿地 |
2000年 |
38 |
18 |
2010年 |
75 |
43 |
2000~2010年北京城市公园面积增长情况统计表
时间 |
社区公园面积/hm2 |
街旁绿地/hm2 |
2000年 |
410.41 |
70.74 |
2010年 |
933.81 |
182.92 |
上海城市规划局长陆月星在“人民生计谈话”表示,到2020年,上海口袋公园数量将达到三百个。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绿地较少,要建造更多面积较小的“袖珍公园”。闽杭区计划在2016年基于PocketPark建造一个新的500hm2绿地,以建造一个“PocketPark-社区公园-区域公园”的三层公园系统。中国其他城市掀起了建设袖珍公园的热潮,广州、南昌和济南的袖珍公园建设规模也在扩大。[5]
1.4 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阅读和信息归纳与本次论文主题相关的学位论文、论著、期刊报刊等文献,基本了解国内外口袋公园的主要研究研究内容和现状。
(2)实地观察研究: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道路布局规划要素、察访使用人群和人员活动方式等内容对公园进行初步调研。
(3)案例研究法:本文专门针对国内外已有的优秀口袋公园低碳理念规划案列进行分析,结合案例对国内外口袋公园相关理论和规划设计现状对比分析,总结出当前在口袋公园研究和规划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2 基本概念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