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课后作业--hw1

机器学习(课后作业–hw1)

本篇文章全文参考这篇blog

网上找了很多教程,这个是相对来说清楚的,代码可能是一模一样,只是进行了一些微调,但是一定要理解这个模型具体的处理方法,这个模型我认为最巧妙的它对于数据的处理,直接把前9天所有的参数参数当作变量,最简单粗暴的方法,,然后再是里面一些矩阵的运算,也很重要,可能直接看无法理解,那就手动创造几个数据,进行手动模拟,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作业介绍

题目要求:利用每天的前9个小时的18个特征(包括PM2.5),来预测第10个小时的PM2.5的值。

特征包括: AMB_TEMP, CH4, CO, NHMC, NO, NO2, NOx, O3, PM10, PM2.5, RAINFALL, RH, SO2, THC, WD_HR, WIND_DIREC, WIND_SPEED, WS_HR,总计18种。每一种都可以作为一个变量加入你的模型里面。

数据下载Github链接

下载结束以后把文件放入对应的文件夹里面就好了
数据下载

CSV文件,包含台湾丰原地区240天的气象观测资料(取每个月前20天的数据做训练集,12月X20天=240天,每月后10天数据用于测试,对学生不可见)

作业任务:根据每月的观测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

题目分析

Dataset里面我们要用的两个csv文件:数据集(train.csv)和测试集(test.csv)。
数据集中记录了12个月的前20天每天24个小时的18个物质浓度的资料,然后测试集就是剩余的数据中再取的。从上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 模型的输入:前9个小时的观测数据,每小时18个数据,所以输入参数有9*18个参数值
  • 模型的输出:预测第十个小时的PM2.5浓度
  • 模型: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
  • 要求:根据前面连续9个小时的观测数据,预测接下来一个小的PM2.5浓度
    • 每一天的信息:(18,24)(18个指标,24个小时)
    • 训练数据:

      训练数据是连续9个小时的观测数据,接下来一个小时的PM2.5作为这个训练数据集的label
      注意:每小时的数据可以作为训练数据,也可以作为label,一共12个月,每个月20天,一天24小时,每天18个观测数据,所以一共有(2024)x18个数据,而训练数据集有2024-9=471个(因为最开始的9个无法作为数据集的label)

代码解答
1. Data Preprocessing

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数据的读入和预处理:

  • 按照文件路径读入
  • 去除无用数据
  • 预处理
  • 数据转化
    Rain
# 引入必要的包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读取数据保存到data中,路径根据你保存的train.csv位置而有变化
# 数据编码方式,这里选择big5,台湾是繁体字,使用utf-8可能会出现问题
data = pd.read_csv('Dataset/train.csv', encoding='big5')
# print(data)

# 行保留所有,列从第三列开始往后才保留,这样去除了数据中的时间、地点、参数等信息
data = data.iloc[:, 3:]
# print(data)

# 将所有NR的值全部置为0方便之后处理
data[data == 'NR'] = 0
# print(data)

# 将data的所有数据转换为二维数据并用raw_data来保存
raw_data = data.to_numpy()
# print(raw_data)
# 可以每一步都打印出结果,看到数据的变化
2. Feature Engineering

按照train.csv给出的数据,肯定是无法满足我们的使用,我们在进行提取数据集的时候,把一个月的数据全部放在一起,只取连续的9个小时,不管是那一天的,使用我们原先的按天数竖着排列修改为每个月的数据按天数横着排放,这个代码进行实现其实不困,就是不好理解。
数据处理
处理以后才更方便我们提取连续的9小时数据作为数据集和接下来1小时PM2.5作为对于数据集的label

month_data = {}

# month 从0-11 共12个月
# 返回一个18行480列的数组,保存一个月的data(一月20天,一天24小时)
# day从0-19 共20天
for month in range(12):
    sample = np.empty([18, 480])
    for day in range(20):
        # raw的行每次取18行,列取全部列。送到sample中(sample是18行480列)
        # 行给全部行,列只给24列,然后列往后增加
        sample[:, day * 24: (day + 1) * 24] = raw_data[18 * (20 * month + day): 18 * (20 * month + day + 1), :]
    month_data[month] = sample
  • 创建字典,month为key,sample为value
  • 循环遍历:sample和raw_data都是两个参数(行和列),行和列都在变化,但是我们都是优先是行,然后是列(这个建议自己手动演示一下,这个代码真的很奇妙)
    • month = 0,day = 0
      遍历raw_data的第0行(0到18-1)的每一列(一共24列),依次赋值给sample的第0行(一共18行)的第0到24-1列。
    • month = 0,day = 1
      遍历raw_data的第18行(18到182-1)的每一列(一共24列),依次赋值给sample的第0行(一共18行)的第24到242-1列。

真的发现自己和zz一样,python最大的优点就是神奇,python可以直接实现矩阵对应块赋值,所以我们之间进行整块转移就好了,那就很好理解了,
raw_data其实每遍历一次就是去除一天的数据量,sample其实也就是取出前一天后面那一块。

经过上面的处理,数据已经横向转化为方便我们提取训练集的数据集了
训练数据集

# 每月共480个小时,每9个小时一个数据(480列最后一列不可以计入,如果取到最后一列那么最后一个数据
# 便没有了结果{需要9个小时的输入和第10个小时的第10行作为结果}),480-1-9+1=471。
# 12个月共12*471个数据按行排列,每一行一个数据;数据每小时有18个特征,而每个数据9个小时,共18*9列
x = np.empty([12 * 471, 18 * 9], dtype=float)

# 12个月共12*471个数据,每个数据对应一个结果,即第10小时的PM2.5浓度,也就是提取对应label
y = np.empty([12 * 471, 1], dtype=float)

for month in range(12):  # month 0-11
    for day in range(20):  # day 0-19
        for hour in range(24):  # hour 0-23
            if day == 19 and hour > 14:  # 第20天的第23时
                continue
            # 取对应month:行都要取,列取9个,依次进行,最后将整个数据reshape成一行数据
            # (列数无所谓)。然后赋给x,x内的坐标只是为了保证其从0-471*12
            # vector dim:18*9
            x[month * 471 + day * 24 + hour, :] = month_data[month][:, day * 24 + hour: day * 24 + hour + 9].reshape(1, -1)
            # value,结果对应的行数一直是9行(即第10行PM2.5)然后列数随着取得数据依次往后进行
            y[month * 471 + day * 24 + hour, 0] = month_data[month][9, day * 24 + hour + 9]
3. Data Normalization

数据的标准化我在另外一篇博客里面提到过
数据的标准化(normalization)是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去除数据的单位限制,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
这里我们采用的是最简单的标准化公式:
x* = (x - μ ) / σ
其中μ为所有样本数据的均值,σ为所有样本数据的标准差。
标准化其实是为了让模型更快收敛

mean_x = np.mean(x, axis=0)  # 18 * 9 求均值,axis = 0表示对各列求值,返回 1* 列数 的矩阵
std_x = np.std(x, axis=0)  # 18 * 9 求标准差,axis = 0表示对各列求值,返回 1* 列数 的矩阵
for i in range(len(x)):  # 12 * 471
    for j in range(len(x[0])):  # 18 * 9
        if std_x[j] != 0:
            x[i][j] = (x[i][j] - mean_x[j]) / std_x[j]
4. Splitting Data

将训练数据按8:2拆成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训练数据用于模型的训练,测试数据用于模型的检测,这样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建立的模型面对新的数据集的时候的表现。

x_train_set = x[: math.floor(len(x) * 0.8), :]
y_train_set = y[: math.floor(len(y) * 0.8), :]
x_validation = x[math.floor(len(x) * 0.8):, :]
y_validation = y[math.floor(len(y) * 0.8):, :]
5. Model Training:
5.1 Regression Model

采用最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列公式所展示,我们在前面将每一组训练数据集进训练压缩,成为一行,所以这一行一共有9*18个变量,每个变量都有其对应的权重(参数),同时还设置了一个偏置(bias)
y = ∑ i = 0 9 ∗ 18 ω i ⋅ x i + b y = \sum_{i=0}^{9*18}{{\omega}_i} \cdot{x_i} + b y=i=0918ωixi+b
xi为对应训练数据集中第i个变量,wi为其对应的权重值,b为偏置项,y为该数据帧样本的预测结果。

5.2 模型训练

数据在进行了前置的处理以后,,我们就要开始训练自己的模型了,我们这里使用的是损失函数Loss和Adagrad算法对参数进行优化。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 M S E = 1 n ∑ i = 1 n ( y i − y ^ i ) 2 RMSE = \sqrt{\frac{1}{n}\sum_{i=1}^{n}(y_i - \hat{y}_i)^2} RMSE=n1i=1n(yiy^i)2
Adagrad算法
ω t + 1 = ω t − η ∑ i = 0 t ( g i ) 2 + ϵ g t \omega^{t+1} = \omega^t - \frac{\eta}{\sqrt{\sum_{i=0}^t(g^i)^2 + \epsilon}}g^t ωt+1=ωti=0t(gi)2+ϵ ηgt
其中 η \eta η是学习率, g i g^i gi是第i次训练得到的梯度, ϵ \epsilon ϵ是一个极小正值,防止分母为0
这部分建议先对着代码看一遍,然后按照我写的过程理解一下,矩阵部分求导有点复杂,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 用来做参数vector的维数,加1是为了对bias好处理(还有个误差项)。即h(x)=w1x1+w2x2+''+wnxn+b
dim = 18 * 9 + 1
# 生成一个dim行1列的数组用来保存参数值
w = np.ones([dim, 1])
# np.ones来生成12*471行1列的全1数组,np.concatenate,axis=1
# 表示按列将两个数组拼接起来,即在x最前面新加一列内容,之前x是12*471行
# 18*9列的数组,新加一列之后变为12*471行18*9+1列的数组'''
x = np.concatenate((np.ones([12 * 471, 1]), x), axis=1).astype(float)
learning_rate = 100  # 学习率
iter_time = 10000  # 迭代次数

# 生成dim行即163行1列的数组,用来使用adagrad算法更新学习率
adagrad = np.zeros([dim, 1])

# 因为新的学习率是learning_rate/sqrt(sum_of_pre_grads**2),
# 而adagrad=sum_of_grads**2,所以处在分母上而迭代时adagrad可能为0,
# 所以加上一个极小数,使其不除0
eps = 0.0000000001
for t in range(iter_time):
    # rmse loss函数是从0-n的(X*W-Y)**2之和/(471*12)再开根号,
    # 即使用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具体可看公式,
    # /471/12即/N(次数)'''
    loss = np.sqrt(np.sum(np.power(np.dot(x, w) - y, 2)) / 471 / 12)
    if (t % 100 == 0):  # 每一百次迭代就输出其损失
        print(str(t) + ":" + str(loss))

    # dim*1 x.transpose即x的转置,后面是X*W-Y,即2*(x的转置*(X*W-Y))是梯度,
    # 具体可由h(x)求偏微分获得.最后生成1行18*9+1列的数组。转置后的X,其每一行
    # 是一个参数,与h(x)-y的值相乘之后是参数W0的修正值,同理可得W0-Wn的修正值
    # 保存到1行18*9+1列的数组中,即gradient
    # 计算梯度。梯度是损失函数对参数向量w的偏导数
    gradient = 2 * np.dot(x.transpose(), np.dot(x, w) - y)

    # adagrad用于保存前面使用到的所有gradient的平方,进而在更新时用于调整学习率
    adagrad += gradient ** 2
    w = w - learning_rate * gradient / np.sqrt(adagrad + eps)  # 更新权重
np.save('weight.npy', w)  # 将参数保存下来

训练模型

6. Model Evaluation

在前面进行数据集划分的时候,我们将数据集划分为了两部分,按照8:2的比例,分别进行训练和测试。
但是我这里采用的是全部数据进行训练,然后使用我们分出来的那部分数据进行测试,这样效果相较于其他处理方式,效果较好。
一般来说,数据集的划分比较随意,我们也习惯多次划分尝试,然后对模型得到的参数进行评估,然后选择最好的数据集划分方式。

w = np.load('weight.npy')
# 使用x_validation和y_validation来计算模型的准确率,因为X已经normalize了,
# 所以不需要再来一遍,只需在x_validation上添加新的一列作为bias的乘数即可
x_validation = np.concatenate((np.ones([1131, 1]), x_validation), axis=1).astype(float)
ans_y = np.dot(x_validation, w)
loss = np.sqrt(np.sum(np.power(ans_y - y_validation, 2)) / 1131)
print(loss)
7. Test Data Prediction
7.1 测试数据预处理

测试数据的预处理和前面的训练数据预处理很类似,直接按部就班就好了

testdata = pd.read_csv('Dataset/test.csv', header=None, encoding='big5')
test_data = testdata.iloc[:, 2:]  # 取csv文件中的全行数即第3列到结束的列数所包含的数据
test_data.replace('NR', 0, inplace=True)  # 将testdata中的NR替换为0
test_data = test_data.to_numpy()  # 将其转换为数组
# 创建一个240行18*9列的空数列用于保存textdata的输入
test_x = np.empty([240, 18 * 9], dtype=float)
for i in range(240):  # 共240个测试输入数据
    test_x[i, :] = test_data[18 * i: 18 * (i + 1), :].reshape(1, -1)
# 下面是Normalize,且必须跟training data是同一种方法进行Normalize
for i in range(len(test_x)):
    for j in range(len(test_x[0])):
        if std_x[j] != 0:
            test_x[i][j] = (test_x[i][j] - mean_x[j]) / std_x[j]
# 在test_x前面拼接一列全1数组,构成240行,163列数据
test_x = np.concatenate((np.ones([240, 1]), test_x), axis=1).astype(float)
7.2 数据预测

单纯的矩阵相乘,原理很简单,得到一个列向量,分别对应每一组数据集未来一小时的PM2.5预测值

# 进行预测 
w = np.load('weight.npy')
ans_y = np.dot(test_x, w)  # test data的预测值ans_y=test_x与W的积
8. Saving Predictions

最后一步当然是把数据存入文件里

# 将预测结果填入文件当中
import csv
 
with open('submit.csv', mode='w', newline='') as submit_file:
    csv_writer = csv.writer(submit_file)
    header = ['id', 'value']
    print(header)
    csv_writer.writerow(header)
    for i in range(240):
        row = ['id_' + str(i), ans_y[i][0]]
        csv_writer.writerow(row)
        print(row)

完整代码

这是我文件的一些对应存放位置,调整好了应该就可以直接运行
文件

# 引入必要的包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读取数据保存到data中,路径根据你保存的train.csv位置而有变化
# 数据编码方式,这里选择big5,台湾是繁体字,使用utf-8可能会出现问题
data = pd.read_csv('Dataset/train.csv', encoding='big5')
# print(data)

# 行保留所有,列从第三列开始往后才保留,这样去除了数据中的时间、地点、参数等信息
data = data.iloc[:, 3:]
# print(data)

# 将所有NR的值全部置为0方便之后处理
data[data == 'NR'] = 0
# print(data)

# 将data的所有数据转换为二维数据并用raw_data来保存
raw_data = data.to_numpy()
# print(raw_data)
# 可以每一步都打印出结果,看到数据的变化

month_data = {}

# month 从0-11 共12个月
# 返回一个18行480列的数组,保存一个月的data(一月20天,一天24小时)
# day从0-19 共20天
for month in range(12):
    sample = np.empty([18, 480])
    for day in range(20):
        # raw的行每次取18行,列取全部列。送到sample中(sample是18行480列)
        # 行给全部行,列只给24列,然后列往后增加
        sample[:, day * 24: (day + 1) * 24] = raw_data[18 * (20 * month + day): 18 * (20 * month + day + 1), :]
    month_data[month] = sample

# 每月共480个小时,每9个小时一个数据(480列最后一列不可以计入,如果取到最后一列那么最后一个数据
# 便没有了结果{需要9个小时的输入和第10个小时的第10行作为结果}),480-1-9+1=471。
# 12个月共12*471个数据按行排列,每一行一个数据;数据每小时有18个特征,而每个数据9个小时,共18*9列
x = np.empty([12 * 471, 18 * 9], dtype=float)

# 12个月共12*471个数据,每个数据对应一个结果,即第10小时的PM2.5浓度,也就是提取对应label
y = np.empty([12 * 471, 1], dtype=float)

for month in range(12):  # month 0-11
    for day in range(20):  # day 0-19
        for hour in range(24):  # hour 0-23
            if day == 19 and hour > 14:  # 第20天的第23时
                continue
            # 取对应month:行都要取,列取9个,依次进行,最后将整个数据reshape成一行数据
            # (列数无所谓)。然后赋给x,x内的坐标只是为了保证其从0-471*12
            # vector dim:18*9
            x[month * 471 + day * 24 + hour, :] = month_data[month][:, day * 24 + hour: day * 24 + hour + 9].reshape(1, -1)
            # value,结果对应的行数一直是9行(即第10行PM2.5)然后列数随着取得数据依次往后进行
            y[month * 471 + day * 24 + hour, 0] = month_data[month][9, day * 24 + hour + 9]

mean_x = np.mean(x, axis=0)  # 18 * 9 求均值,axis = 0表示对各列求值,返回 1* 列数 的矩阵
std_x = np.std(x, axis=0)  # 18 * 9 求标准差,axis = 0表示对各列求值,返回 1* 列数 的矩阵
for i in range(len(x)):  # 12 * 471
    for j in range(len(x[0])):  # 18 * 9
        if std_x[j] != 0:
            x[i][j] = (x[i][j] - mean_x[j]) / std_x[j]

# 将训练数据拆成训练数据:验证数据=8:2,这样用来验证
import math

x_train_set = x[: math.floor(len(x) * 0.8), :]
y_train_set = y[: math.floor(len(y) * 0.8), :]
x_validation = x[math.floor(len(x) * 0.8):, :]
y_validation = y[math.floor(len(y) * 0.8):, :]

# 用来做参数vector的维数,加1是为了对bias好处理(还有个误差项)。即h(x)=w1x1+w2x2+''+wnxn+b
dim = 18 * 9 + 1
# 生成一个dim行1列的数组用来保存参数值
w = np.ones([dim, 1])
# np.ones来生成12*471行1列的全1数组,np.concatenate,axis=1
# 表示按列将两个数组拼接起来,即在x最前面新加一列内容,之前x是12*471行
# 18*9列的数组,新加一列之后变为12*471行18*9+1列的数组'''
x = np.concatenate((np.ones([12 * 471, 1]), x), axis=1).astype(float)
learning_rate = 100  # 学习率
iter_time = 10000  # 迭代次数

# 生成dim行即163行1列的数组,用来使用adagrad算法更新学习率
adagrad = np.zeros([dim, 1])

# 因为新的学习率是learning_rate/sqrt(sum_of_pre_grads**2),
# 而adagrad=sum_of_grads**2,所以处在分母上而迭代时adagrad可能为0,
# 所以加上一个极小数,使其不除0
eps = 0.0000000001
for t in range(iter_time):
    # rmse loss函数是从0-n的(X*W-Y)**2之和/(471*12)再开根号,
    # 即使用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具体可看公式,
    # /471/12即/N(次数)'''
    loss = np.sqrt(np.sum(np.power(np.dot(x, w) - y, 2)) / 471 / 12)
    if (t % 100 == 0):  # 每一百次迭代就输出其损失
        print(str(t) + ":" + str(loss))

    # dim*1 x.transpose即x的转置,后面是X*W-Y,即2*(x的转置*(X*W-Y))是梯度,
    # 具体可由h(x)求偏微分获得.最后生成1行18*9+1列的数组。转置后的X,其每一行
    # 是一个参数,与h(x)-y的值相乘之后是参数W0的修正值,同理可得W0-Wn的修正值
    # 保存到1行18*9+1列的数组中,即gradient
    # 计算梯度。梯度是损失函数对参数向量w的偏导数
    gradient = 2 * np.dot(x.transpose(), np.dot(x, w) - y)

    # adagrad用于保存前面使用到的所有gradient的平方,进而在更新时用于调整学习率
    adagrad += gradient ** 2
    w = w - learning_rate * gradient / np.sqrt(adagrad + eps)  # 更新权重
np.save('weight.npy', w)  # 将参数保存下来

w = np.load('weight.npy')
# 使用x_validation和y_validation来计算模型的准确率,因为X已经normalize了,
# 所以不需要再来一遍,只需在x_validation上添加新的一列作为bias的乘数即可
x_validation = np.concatenate((np.ones([1131, 1]), x_validation), axis=1).astype(float)
ans_y = np.dot(x_validation, w)
loss = np.sqrt(np.sum(np.power(ans_y - y_validation, 2)) / 1131)
print(loss)

testdata = pd.read_csv('Dataset/test.csv', header=None, encoding='big5')
test_data = testdata.iloc[:, 2:]  # 取csv文件中的全行数即第3列到结束的列数所包含的数据
test_data.replace('NR', 0, inplace=True)  # 将testdata中的NR替换为0
test_data = test_data.to_numpy()  # 将其转换为数组
# 创建一个240行18*9列的空数列用于保存textdata的输入
test_x = np.empty([240, 18 * 9], dtype=float)
for i in range(240):  # 共240个测试输入数据
    test_x[i, :] = test_data[18 * i: 18 * (i + 1), :].reshape(1, -1)
# 下面是Normalize,且必须跟training data是同一种方法进行Normalize
for i in range(len(test_x)):
    for j in range(len(test_x[0])):
        if std_x[j] != 0:
            test_x[i][j] = (test_x[i][j] - mean_x[j]) / std_x[j]
# 在test_x前面拼接一列全1数组,构成240行,163列数据
test_x = np.concatenate((np.ones([240, 1]), test_x), axis=1).astype(float)

# 进行预测
w = np.load('weight.npy')
ans_y = np.dot(test_x, w)  # test data的预测值ans_y=test_x与W的积

# 将预测结果填入文件当中
import csv

with open('submit.csv', mode='w', newline='') as submit_file:
    csv_writer = csv.writer(submit_file)
    header = ['id', 'value']
    print(header)
    csv_writer.writerow(header)
    for i in range(240):
        row = ['id_' + str(i), ans_y[i][0]]
        csv_writer.writerow(row)
        print(row)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