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测量方法》教材解读&复习建议(上)

写在前面

本笔记以贾铮老师的《电化学测量方法》为模板,结合作业题,梳理每一章节的核心内容,目的是针对可能的考试内容进行复习。复习的要点如下:

  1. 用的什么电测方法,这个方法能测哪些参数,怎么测的,测量的条件是什么,(优势和不足)

  2. 尽量围绕考点,只用记住几个核心的公式。

  3. 推导是帮助理解的,考试忽略具体的推导过程。不要纠结于繁琐的数学变换技巧,重点看第1条。

  4. 只追求考试的话,重点看结论部分和下划线部分就可以了,总结了每一章的可能性较大的考点

先以考试为主,如若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细节部分会在以后有空余时间的时候补上,再看不迟。

第1章|电流阶跃暂态测量

结论

电化学测量(以下简称电测)的基本原则:

当进行电测以研究某一基本过程时,要控制实验条件,突出主要矛盾,是该过程在电极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降低或消除其他基本过程的影响。通过研究总过程研究这一基本过程

电测的三个步骤:

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结果的测量和实验结果的解析

第2章|电化学体系的数学描述

第3章|电化学测量实验的基本知识

结论

列出4种常见的参比电极,并说明4种参比电极分别适用的电化学体系

  1. 可逆氢电极 P t , H 2 ∣ H + Pt, H_2|H+ Pt,H2H+, 适用大部分电化学体系
  2. 甘汞电极 H g ∣ H g 2 C l 2 ( 固 ) ∣ C l − Hg|Hg_2Cl_2(固)|Cl^- HgHg2Cl2()Cl,适用大部分电化学体系
  3. 汞-氧化汞电极 H g ∣ H g O ( 固 ) ∣ O H − Hg|HgO(固)|OH^- HgHgO()OH,碱性溶液体系
  4. 汞-硫酸亚汞电极 H g ∣ H g S O 4 ( 固 ) ∣ S O 4 2 − Hg|HgSO_4(固)|SO_4^{2-} HgHgSO4()SO42,硫酸溶液体系

画图说明“三极两路”(三电极两回路),采用两回路测量的原因是什么

第4章|稳态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稳态和暂态过程的特点:特点+定义

稳态过程定义:一定时间范围内,电化学系统的参量(电极电势,电流密度,界面附近粒子浓度,电极界面状态)变化甚微或基本不变 的状态

稳态特点:

  1. 不存在双层充放电电流,所有电流用于电化学反应,极化电流密度对应电化学反应速率
  2. 电极界面扩散层不在发展,扩散层厚度 δ \delta δ恒定,层内浓度只是空间的函数,而与时间无关

暂态过程定义:极化条件改变时,从一个稳态向另一个稳态转变,期间所经历的不稳定的,电化学参数显著改变的状态

暂态特点:

  1. 存在双层充放电电流 i c i_c ic
  2. 扩散层内粒子浓度不仅是空间位置的函数,也是时间的函数

稳态与平衡态的区别

平衡态是稳态的一种特殊情况

Z n 2 + / Z n Zn^{2+}/Zn Zn2+/Zn电极的阳极溶解为例,稳态溶解是,正逆反应速率相差一个稳定的常数值,表现为稳定的阳极电流,此时传质速率恰好等于溶解速率,界面区 Z n 2 + Zn^{2+} Zn2+离子浓度分布维持不变,表现为电流电势均不变。

平衡态是指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总反应速率为0,总电流为0,此时的电位是平衡电位 ϕ e \phi_e ϕe

稳态扩散电流(密度)要记住
稳态扩散, δ = c o n s t , i = n F A D o ( d C o d x ) x = 0 = n F A D o C o ∗ − C o S δ 极限扩散 , C o S = 0 , i d = n F A D o C o ∗ δ 稳态扩散,\delta = const, i = nFAD_o(\frac{dCo}{dx})_{x=0} = nFADo \frac{Co^*-Co^S}{ \delta } \\ 极限扩散,Co^S=0, i_d = nFADo \frac{Co^*}{\delta} 稳态扩散,δ=const,i=nFADo(dxdCo)x=0=nFADoδCoCoS极限扩散,CoS=0,id=nFADoδCo
比较 i Θ 和 i d i^\Theta和i_d iΘid的关系,判断传荷过程和传质过程快慢:

引理:B-V公式,这里暂且照抄,后期统一成《电化学原理》课堂上讲的熟悉的符号
i = i Θ [ e x p ( − α n F R T η ) − e x p ( β n F R T η ) ] i = i^{\Theta}[exp(-\frac{\alpha nF}{RT}\eta) - exp(\frac{\beta nF}{RT}\eta)] i=iΘ[exp(RTαnFη)exp(RTβnFη)]
这里只考虑了电化学极化,如果引入浓差极化对表面离子浓度进行修正:
i = i Θ [ ( 1 − i i d O ) e x p ( − α n F R T η ) − ( 1 − i i d R ) e x p ( β n F R T η ) ] i Θ = n F A k Θ C , k Θ 为标准反应速率常数 i d = n F A D o C o ∗ δ i = i^{\Theta}[(1-\frac{i}{i_{dO}})exp(-\frac{\alpha nF}{RT}\eta) - (1-\frac{i}{i_{dR}})exp(\frac{\beta nF}{RT}\eta)] \\ i^\Theta = nFAk^\Theta C, k^\Theta 为标准反应速率常数 \\ i_d = nFADo \frac{Co^*}{\delta} \\ i=iΘ[(1idOi)exp(RTαnFη)(1idRi)exp(RTβnFη)]iΘ=nFAkΘC,kΘ为标准反应速率常数id=nFADoδCo
可得: i Θ : i d = k Θ δ D = k Θ m , m = D δ i^\Theta:i_d = \frac{k^\Theta \delta}{D} = \frac{k\Theta}{m}, m = \frac{D}{\delta} iΘ:id=DkΘδ=mkΘ,m=δD

所以:

  1. i Θ : i d > > 1 i^\Theta: id >> 1 iΘ:id>>1时,即 k Θ > > m k^\Theta >> m kΘ>>m时,(容易接近极限扩散电流)浓差极化更容易出现,电极表现为可逆体系,平衡不容易被打破。所以稳态极化曲线不适合研究
  2. 反之,电化学极化更容易出现,电极容易处于不可逆状态,这样的电极在不同的超电势范围内表现不同极化程度,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1. − η > R T α n F -\eta > \frac{RT}{\alpha nF} η>αnFRT时,完全不可逆,退化为公式Tafel曲线,以阴极极化为例, − η = − 2.3 R T α n F l g i Θ + 2.3 R T α n F l g i -\eta = -\frac{2.3RT}{\alpha nF} lgi^\Theta + \frac{2.3RT}{\alpha nF}lgi η=αnF2.3RTlgiΘ+αnF2.3RTlgi
    2. − η < < R T α F -\eta << \frac{RT}{\alpha F} η<<αFRT时,电势接近平衡电势,退化为线性公式 R p = − η i = R T n F 1 i Θ R_p = \frac{-\eta}{i} = \frac{RT}{nF} \frac{1}{i^\Theta} Rp=iη=nFRTiΘ1

测量**交换电流密度**的三种方法:

测什么:交换电流密度 i 0 i_0 i0 i Θ i^{\Theta} iΘ,两本书符号不同,习惯用于前者)

用的什么方法:稳态极化曲线(包括恒电流法和恒电势法,可以通过旋转圆盘电极降低或消除浓差极化的影响),保证函数关系即可

补上相应的仪器,作业要求画图,考试怎么考还不知道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

怎么测:利用上述推导,得到三种相应的方法,要求重点掌握

前提:不存在浓差极化(控制实验条件)

强极化区,过电位与电流满足Tafel曲线关系,以阴极极化为例
− η = − 2.3 R T α n F l g i Θ + 2.3 R T α n F l g i -\eta = -\frac{2.3RT}{\alpha nF} lgi^\Theta + \frac{2.3RT}{\alpha nF}lgi η=αnF2.3RTlgiΘ+αnF2.3RTlgi
所以用 η \eta η l g i lgi lgi作图,利用测的斜率和截距可以交换电流求 i Θ i^\Theta iΘ

线性极化区,过电位与电流满足线性关系
R p = − η i = R T n F 1 i Θ R_p = \frac{-\eta}{i} = \frac{RT}{nF} \frac{1}{i^\Theta} Rp=iη=nFRTiΘ1
利用斜率测得 i Θ = R T n F 1 R p i^\Theta = \frac{RT}{nF} \frac{1}{R_p} iΘ=nFRTRp1

不强不弱区(书中定义为弱极化区)

B-V公式没办法化简,曲线形状复杂,书中给出的办法是通过数学变化,变为可以直线作图的形式,其实就相当于已知一系列 η − i \eta - i ηi的点,拟合出一条直线,对应B-V公式中的系数。

回答就写:利用三点法,通过图形斜率取得 i Θ , α n 和 β n i^\Theta, \alpha n 和 \beta n iΘ,αnβn

第5章|暂态测量方法总论

暂态和稳态的不同点???

作业被扣了3分,有人知道答案能分享一下吗555

暂态法的特点:

  1. 能测 R c t R_{ct} Rct,由 R c t R_ct Rct进而计算 i Θ , k Θ i^ \Theta, k^ \Theta iΘ,kΘ,但前提是选择足够小的极化幅值和合适的极化时间
  2. 能同时测量双层电容 C d C_d Cd和溶液电阻 R u R_u Ru
  3. 研究快速电化学反应,通过缩短极化时间降低浓差极化的影响。这样即使测量时间 t < 1 0 − 5 t<10^{-5} t<105,暂态测量电流密度也高达每平方厘米几十安培,不至于影响快速电化学反应的研究
  4. 有疑虑研究表面状态更新快的体系
  5. 有利于研究电极表面吸脱附和电极界面结构。测量时间短,液相杂质离子不至于扩散到电极表面

注意,教材P67最后一段有对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原理的解释,对理解很有帮助,建议反复阅读

等效电路

先记住总的,具有四个电极基本过程的简单电极过程的等效电路:

C d : 双层充电过程 R c t : 电荷传递过程 R u : 离子导电过程 Z w : 扩散传质过程 C_d:双层充电过程 \\ R_{ct}:电荷传递过程 \\ R_u:离子导电过程 \\ Z_w:扩散传质过程 \\ Cd:双层充电过程Rct:电荷传递过程Ru:离子导电过程Zw:扩散传质过程

电荷传递电阻的定义?(回答数学表达式)
R c t = − d η e d i f = − ( ∂ η ∂ i f ) C R_{ct} = -\frac{d \eta_e}{di_f} = -( \frac{\partial \eta}{\partial i_f})_C Rct=difdηe=(ifη)C
测定方法?

属于传荷过程电化学极化的参数,在第4章稳态讲过,回答记得补上公式:
平衡电势附近线性极化区: R c t = R T n F 1 i Θ 强极化区, T a f e l , 以阴极为例: R c t = R T α n F 1 i f 平衡电势附近线性极化区:R_{ct} = \frac{RT}{nF} \frac{1}{i^\Theta} \\ 强极化区,Tafel, 以阴极为例: R_{ct} = \frac{RT}{\alpha nF} \frac{1}{i_f} 平衡电势附近线性极化区:Rct=nFRTiΘ1强极化区,Tafel,以阴极为例:Rct=αnFRTif1

第6章|电流阶跃暂态测量

写在前面:

电流阶跃和电势阶跃是一个对称的过程,理解好一个也就容易理解另一个。核心思路如下:

将四个电化学基本步骤用第5章提到的等效电路元件表示后,再通过输入和响应进行参数辨识,拿到各个电路元件的参数值,进一步得到动力学参数

通过施加不同的输入,就对应不同的测量方法,然后再解析响应信号,就完成测量的过程

传荷控制下小幅度电流阶跃暂态测量

条件:小幅度电流阶跃信号,单向极化持续时间较短,浓差极化忽略。

单电流阶跃法

重点考察对曲线每个过程的理解(要会不看书画图,要会回答过程)

请画出控制电流阶跃暂态测量时,施加大幅电流阶跃信号后的电势-时间响应曲线的形状,并简要说明形成此类响应曲线形状的原因:

  1. AB:电流突越瞬间(t=0),欧姆电流有电流跟随性,导致t=0时刻电势突跃,引起突跃的主要原因是欧姆电阻极化
  2. BC:电荷传递迟缓引起双层充电,…电化学极化
  3. CD:液相传质迟缓引起表面反应物粒子浓度下降,产物粒子浓度上升,浓差极化开始出现,且随着时间又表面想溶液本体深处发展,…浓差极化
  4. DE:随着电极反应进行,表面反应物粒子浓度不断下降,达到完全浓差极化,电极界面上电荷分布状态会在恒电流驱使下改变,电势突跃,直到下一个传荷过程发生

等效电路图如下:

以下是对电流阶跃法测量结果的两种解析方法,是帮助理解的,考试可能不太会考。

(1)极限简化法

分析过程见原文,有助于理解;重点讨论对等效电路进行分析,简化分析过程,结论也更容易记忆。

控制电流阶跃暂态法的 η − t \eta-t ηt曲线理论方程为:
η = η e ∞ ( 1 − e − t τ C ) \eta = \eta_{e^{\infty}}(1-e^{-\frac{t}{\tau_C}}) η=ηe(1eτCt)

等效电路为简单的一阶响应模型,电流阶跃等价于在电路两端接上电压源,采用三要素法对电容两端电压(暂且用 u ( t ) u(t) u(t)表示。注意,不是整个电路)进行分析即可,推导过程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方程解析法

极限简化法的缺点

极限简化法测量 R c t R_{ct} Rct是,需要经过远大于电极时间常数的时间后,测量无浓差极化稳态超电势。这对于时间常数比较小的电极体系容易做到,但对于时间常数大的体系,达到稳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容易收到浓差极化和平衡电势漂移的影响。浓差极化会使 ∣ η ∞ ∣ |\eta_{\infty}| η高于 i ( R u + R c t ) i(R_u + R_{ct}) i(Ru+Rct),并且很难达到稳态值,难以测定 R c t R_{ct} Rct,因此需要借助方程解析法。

方程解析法不必测出稳态超电势,只需利用 η − t \eta-t ηt曲线的暂态部分,测量时间较短,避免浓差极化干扰

l n ∣ η ∞ − η ∣ = l n ∣ η e ∞ ∣ − t τ C ln|\eta_{\infty} - \eta |= ln|\eta_{e^{\infty}}| - \frac{t}{\tau_C} lnηη=lnηeτCt
不断尝试 η ∞ \eta_{\infty} η的值(试选法),直到图像接近直线。

由截距 l n ∣ η ∞ − η ∣ ln|\eta_\infty - \eta| lnηη 求得 R c t R_{ct} Rct R u R_u Ru,由斜率 − 1 τ C -\frac{1}{\tau_C} τC1求出 C d C_d Cd

结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 = 0 电势突跃 , 溶液电阻: R u = ( − η R ) i t < < τ C 双层充电,双层电容: C d = − i ( d η d t ) t = 0 t = ( 3 − 5 ) τ C ,双层充电结束,只有 R u 和 R c t , R c t = − η ∞ i − R u → i Θ t = 0电势突跃, 溶液电阻:R_u = \frac{(-\eta _R)}{i} \\ t << \tau_C双层充电, 双层电容:C_d = - \frac{i}{(\frac{d \eta}{dt})_{t=0}} \\ t = (3-5)\tau_C,双层充电结束,只有R_u和R_{ct},R_{ct} = \frac{- \eta_\infty}{i} - R_u → i^\Theta t=0电势突跃,溶液电阻:Ru=i(ηR)t<<τC双层充电,双层电容:Cd=(dtdη)t=0it=(35)τC,双层充电结束,只有RuRctRct=iηRuiΘ
如何定义时间常数?用哪个数学符号表示?

电测中,控制电流的暂态测量时, τ C = R c t C d \tau_C = R_{ct}C_d τC=RctCd;控制电势的暂态测量时, τ C = R / / C d \tau_C = R_{//}C_d τC=R//Cd

要求电极时间常数要大,解释原因?

τ C \tau _C τC较大时,暂态过程持续时间长, η − t \eta - t ηt曲线最初接近于一条直线,斜率 ( d η d t ) t = 0 (\frac{d \eta}{dt})_{t=0} (dtdη)t=0;较小时,迅速弯曲,不易测量斜率。因此,要求测量时选择适当的溶液组成和电势范围,是电极接近理想极化状态, R c t → ∞ , τ C = R c t C d → ∞ \R_{ct}→ \infty, \tau_C = R_{ct}C_d → \infty Rct,τC=RctCd, 没有电化学反应发生,易于准确测量

断电流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结论:

t = 0 电势突跃 , 溶液电阻: R u = ( − η R ) i t < < τ C 双层来不及放电???,电化学极化: R c t = − η t = 0 i t = ( 3 − 5 ) τ C ,双层通过 R c t 放电, C d = i ( d η d t ) t = 0 t = 0电势突跃, 溶液电阻:R_u = \frac{(-\eta _R)}{i} \\ t << \tau_C双层来不及放电???,电化学极化:R_{ct} = \frac{- \eta_{t=0}}{i}\\ t = (3-5)\tau_C,双层通过R_{ct}放电,C_d = \frac{i}{(\frac{d \eta}{dt})_{t=0}}\\ t=0电势突跃,溶液电阻:Ru=i(ηR)t<<τC双层来不及放电???,电化学极化:Rct=iηt=0t=(35)τC,双层通过Rct放电,Cd=(dtdη)t=0i

断电流法注意事项:

  1. i值较小,到达稳态时超电势小于10mv
  2. 断点前极化时间短,保证没有浓差极化出现
  3. i极化时间足够长,使反应达到稳态
  4. 断点速度足够快,否则不能准确测量 η R , η e ∞ \eta _R, \eta_{e^\infty} ηR,ηe
双脉冲法

多孔电极

控制电流阶跃法不适用与测量多孔电极的 C d C_d Cd

多孔电极每个孔道中都可发生电化学反应,多个孔道并联,表面各处阻抗分布不均匀。采用控制电流阶跃法测 C d C_d Cd,需要使用 t < < τ C t<<\tau_C t<<τC的曲线斜率,如果某一孔道的溶液电阻 R 2 ′ R2' R2较大,电流走捷径,流经 C 2 C_2 C2的电流很小,导致这一电容充电不充分,使得测量等效电容偏小。

应该采用控制电势阶跃法,不用要求 t < < τ C t<<\tau_C t<<τC

Nyquist图,应该只写第一行,交代一下 σ ′ \sigma' σ就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扩散电流:
i = − n F D C o ∗ π D t i = -nFD \frac{Co^*}{\sqrt{\pi Dt}} i=nFDπDt Co

浓差极化存在时的控制电流阶跃暂态测量方法

注意:上面讲到的方法都明确要求控制条件(如小幅波)等降低或消除浓差极化的影响,本小节考虑浓差极化。

这里对思路进行总结,便于理解教材P88-92

一旦涉及到浓差极化,就是要对Fick的1,2定律导出的偏微分方程进行求解,Laplace变换都是一致的,求解的关键在于定解条件的确定。定解条件如下: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定解条件的关键在于第3条,极化条件。这里对应着三个过程:可逆、完全不可逆和准可逆,此方法将后两者合并在一起考虑

过程定解条件
可逆Nernst方程
完全不可逆&准可逆Faradayd电流动力学表达式用泰勒展开线性化

结论:

重点关注一下Sand-equa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2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