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测复习(剑指考试)

电测复习(剑指考试)

写在前面

前两篇基本上是分析和指导,单纯对付考试的话,看这一篇!
在前面已有的分析上,整理每章最核心的部分:测什么?怎么测?
符号说明:
教材中的 − η , − i -\eta, -i η,i都是为了保证是正值,这里与教材保持一致;
β , α \beta, \alpha β,α,与《电化学原理》一书中熟悉的表达一致(用 β \beta β

主干梳理

记忆方法:记基本公式和图形,然后求斜率和截距得动力学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记记背背

前面介绍了知识主干部分,接下来对细节进行补充

电化学测量的基本原则:

当进行电测以研究某一基本过程时,要控制实验条件,突出主要矛盾,是该过程在电极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降低或消除其他基本过程的影响。通过研究总过程研究这一基本过程

电测的三个步骤:

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结果的测量和实验结果的解析

为什么单一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 Δ I ϕ S \Delta ^I\phi^S ΔIϕS不可测量?

测量电势差的仪器只能够测量具有相同组成的两相间的电势差,如两个铜表笔之间的电势差。其中一个铜表比和电极I接触,另一个铜表笔和溶液S接触,二者之间必然还包括了一个“铜-溶液”界面电势差。所以要想测量溶液的电势差,必须至少在引入另一个电极溶液界面

相对电极电势E定义

待测电极I与氢标电极组成无液接电势的电池,该电极的电极电势E即为此电池的开路电压

比较 i Θ 和 i d i^\Theta和i_d iΘid的关系,判断传荷过程和传质过程快慢:
  1. i Θ : i d > > 1 i^\Theta: id >> 1 iΘ:id>>1时,即 k Θ > > m k^\Theta >> m kΘ>>m时,(容易接近极限扩散电流)浓差极化更容易出现,电极表现为可逆体系,平衡不容易被打破。所以稳态极化曲线不适合研究
  2. 反之,电化学极化更容易出现,电极容易处于不可逆状态,这样的电极在不同的超电势范围内表现不同极化程度,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1. − η > R T α n F -\eta > \frac{RT}{\alpha nF} η>αnFRT时,完全不可逆,退化为公式Tafel曲线,以阴极极化为例, − η = − 2.3 R T α n F l g i Θ + 2.3 R T α n F l g i -\eta = -\frac{2.3RT}{\alpha nF} lgi^\Theta + \frac{2.3RT}{\alpha nF}lgi η=αnF2.3RTlgiΘ+αnF2.3RTlgi
    2. − η < < R T α F -\eta << \frac{RT}{\alpha F} η<<αFRT时,电势接近平衡电势,退化为线性公式 R p = − η i = R T n F 1 i Θ R_p = \frac{-\eta}{i} = \frac{RT}{nF} \frac{1}{i^\Theta} Rp=iη=nFRTiΘ1
列出4种常见的参比电极,并说明4种参比电极分别适用的电化学体系
  1. 可逆氢电极 P t , H 2 ∣ H + Pt, H_2|H+ Pt,H2H+, 适用大部分电化学体系
  2. 甘汞电极 H g ∣ H g 2 C l 2 ( 固 ) ∣ C l − Hg|Hg_2Cl_2(固)|Cl^- HgHg2Cl2()Cl,适用大部分电化学体系
  3. 汞-氧化汞电极 H g ∣ H g O ( 固 ) ∣ O H − Hg|HgO(固)|OH^- HgHgO()OH,碱性溶液体系
  4. 汞-硫酸亚汞电极 H g ∣ H g S O 4 ( 固 ) ∣ S O 4 2 − Hg|HgSO_4(固)|SO_4^{2-} HgHgSO4()SO42,硫酸溶液体系
如何定义时间常数?用哪个数学符号表示?

电测中,控制电流的暂态测量时, τ C = R c t C d \tau_C = R_{ct}C_d τC=RctCd;控制电势的暂态测量时, τ C = R / / C d \tau_C = R_{//}C_d τC=R//Cd

画图说明“三极两路”(三电极两回路),采用两回路测量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级两路体系,测量回路电流很小,为什么还要尽量减小 R u Ru Ru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稳态和暂态的定义与区别

稳态过程定义:一定时间范围内,电化学系统的参量(电极电势,电流密度,界面附近粒子浓度,电极界面状态)变化甚微或基本不变 的状态

稳态特点:

  1. 不存在双层充放电电流,所有电流用于电化学反应,极化电流密度对应电化学反应速率
  2. 电极界面扩散层不在发展,扩散层厚度 δ \delta δ恒定,层内浓度只是空间的函数,而与时间无关

暂态过程定义:极化条件改变时,从一个稳态向另一个稳态转变,期间所经历的不稳定的,电化学参数显著改变的状态

暂态特点:

  1. 存在双层充放电电流 i c i_c ic
  2. 扩散层内粒子浓度不仅是空间位置的函数,也是时间的函数
稳态与平衡态的区别:

平衡态是稳态的一种特殊情况

Z n 2 + / Z n Zn^{2+}/Zn Zn2+/Zn电极的阳极溶解为例,稳态溶解是,正逆反应速率相差一个稳定的常数值,表现为稳定的阳极电流,此时传质速率恰好等于溶解速率,界面区 Z n 2 + Zn^{2+} Zn2+离子浓度分布维持不变,表现为电流电势均不变。

平衡态是指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总反应速率为0,总电流为0,此时的电位是平衡电位 ϕ e \phi_e ϕe

画出恒电势仪和X-Y函数记录仪的装置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暂态过程总等效电路,各个元件分别对应什么过程,如何控制条件简化,画出简化电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画出答复控制电流阶跃信号进行暂态实验,电势-时间曲线,标出每段控步,标出过渡时间:

过渡时间 τ \tau τ:BD横坐标之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暂态测量的特点:
  1. 能测 R c t R_{ct} Rct,由 R c t R_ct Rct进而计算 i Θ , k Θ i^ \Theta, k^ \Theta iΘ,kΘ,但前提是选择足够小的极化幅值和合适的极化时间
  2. 能同时测量双层电容 C d C_d Cd和溶液电阻 R u R_u Ru
  3. 研究快速电化学反应,通过缩短极化时间降低浓差极化的影响。这样即使测量时间 t < 1 0 − 5 t<10^{-5} t<105,暂态测量电流密度也高达每平方厘米几十安培,不至于影响快速电化学反应的研究
  4. 有疑虑研究表面状态更新快的体系
  5. 有利于研究电极表面吸脱附和电极界面结构。测量时间短,液相杂质离子不至于扩散到电极表面
控制电流阶跃法不适用与测量多孔电极的 C d C_d Cd

多孔电极每个孔道中都可发生电化学反应,多个孔道并联,表面各处阻抗分布不均匀。采用控制电流阶跃法测 C d C_d Cd需要使用 t < < τ C t<<\tau_C t<<τC的曲线斜率,如果某一孔道的溶液电阻 R 2 ′ R2' R2较大,电流走捷径,流经 C 2 C_2 C2的电流很小,导致这一电容充电不充分,使得测量等效电容偏小。

应该采用控制电势阶跃法,不用要求 t < < τ C t<<\tau_C t<<τC

伏安曲线和电流峰形成的原因:

(回答:曲线中XX部分的电流含有哪些成分,XX峰是如何形成的)

电势扫描过程中,随着电势的移动,电极的极化越来越大,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相继出现。随着极化增大,反应物表面浓度不断下降,扩散层中反应物的浓度差不断增大,导致扩散流量增大,扩散电流升高。当反应物的表面浓度下降到0时,达到完全浓差极化,电流达到极限扩散电流。此时,扩散过程并未达到稳态,电势继续扫描,相当于延长计划时间,扩散层厚度越来越大,扩散流量却逐渐下降,扩散电流降低形成电流峰。越过峰值后,电流衰减符合Cottrell方程。

循环伏安法判断可逆

可逆体系

产物稳定的可逆体系,循环伏安曲线两组参数具有下述重要特征:

  1. $i_{Pa} = i_{Pc}→ \lvert \frac{i_{Pa}}{i_{Pc}} = 1 \rvert \$,并且与扫速v,换向电势、扩散系数等无关
  2. ∣ Δ E p ∣ = E p a − E p c ≈ 2.3 R T n F ≈ 59 n m V \lvert \Delta E_p \rvert = Ep_a - Ep_c \approx \frac{2.3RT}{nF} \approx \frac{59}{n} mV ΔEp=EpaEpcnF2.3RTn59mV,且不随扫速变化

准可逆体系

  1. i P a ≠ i P c i_{Pa} \neq i_{Pc} iPa=iPc
  2. ∣ Δ E p ∣ > 59 n m V \lvert \Delta E_p \rvert > \frac{59}{n}mV ΔEp>n59mV,且随扫速的增大而增大(重点看这一条)

完全不可逆

观察不到反向扫描峰

循环伏安曲线判断电阻率

开始出现峰的电势与平衡电势的偏离程度→反应物的电阻率,越接近(0.1V左右),电阻率越低,极化越小

峰高→产物的电阻率,峰越高,电阻率越低,极化越小

循环伏安曲线判断反应物来源:

如果反应物来源于溶液,通过扩散过程到达电极表面参与电极反应,伏安曲线上会出现电流峰。对i-t曲线积分,积分出来的面积为用于电化学反应的电量(忽略双电层的充电电量)

Q = C O ∗ D O 1 / 2 v − 1 / 2 ∫ E 1 E 2 ϕ ( E ) d E ∝ v − 1 / 2 Q = C_O^*D_O^{1/2}v^{-1/2} \int_ {E_1}^{E_2} \phi(E)dE \propto v^{-1/2} Q=CODO1/2v1/2E1E2ϕ(E)dEv1/2

因此,若反应物来源于溶液,扫速越慢,本体溶液中的反应物来得及更多地扩散到电极表面参与反应。

相反,如果是预先吸附电极表面上的,由于吸附反应物的量是恒定的,所以吸附反应物消耗完毕所需的电量 Q θ Q_\theta Qθ也是恒定的,与扫速无关

循环伏安曲线研究吸附过程:

同上,预先吸附电极表面上的,由于吸附反应物的量是恒定的,所以吸附反应物消耗完毕所需的电量 Q θ Q_\theta Qθ也是恒定的,与扫速无关。因此可根据电量加以区分。另外,吸附反应物伏安曲线上的峰值电流 i P i_P iP不是同 v 1 / 2 v^{1/2} v1/2成正比,而是正比于扫速v,即 i p ∝ v i_p \propto v ipv。在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下, E P c = E P a E_{Pc} = E_{Pa} EPc=EPa

写在后面

考试结束了,整体而言还有很多不足555,看来以后复习时间还要留更充裕一点。希望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补充一下没有覆盖到的点:

  1. Bode图的两条曲线分别为:模量图和相位图
  2. 方波电流曲线也需要记忆
  3. 描述单电流阶跃时的 I c , I f I_c, I_f Ic,If变化规律
  4. 方波电势法,要求周期 T 2 > = 5 R / / C d \frac{T}{2} >= 5R_{//} C_d 2T>=5R//Cd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