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其中可靠的保证方法之一就是却让从另一端收到的数据。但是数据和确认信号都有可能丢失,。TCP通过在发送数据时设置一个重传定时器(注意这里的超时定时器和第四节讲的定时器不一样)来监控数据的丢失状态,如果重传定时器溢出时还没收到确认信号,则重传该数据。这就是建立重传机制的原因。
下面解释两个名词:
RTT(Round Trip Time):一个连接的往返时间,即数据发送时刻到接收到确认的时刻的差值;
RTO(Retransmission Time Out):重传超时时间,即从数据发送时刻算起,超过这个时间便执行重传。
RTT和RTO 的关系是:由于网络波动的不确定性,每个RTT都是动态变化的,所以RTO也应随着RTT动态变化。
一、RTT估计器
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一个RTT估计器?在开篇就讲到了TCP连接在重传定时器溢出就会重传数据。那么溢出时间怎么计算,即RTO如何计算?如果设置过短,则会造成重传频繁,加快网络阻塞;设置过长,则会导致性能下降(失序的报文段得不到确认,接收方无法提交给进程)。所以,超时计算的算法应该能够反映当前网络的拥塞情况,而每个连接的RTT恰恰能够反映这一点,所以设计好的RTT估计器是计算 RTO 的第一步。
由于大多数的TCP实现仅仅在某一时刻为一个已发送但尚未确认的报文段做一次RTT采样,得到一个SampleRTT,而不是为每一个发送的报文段都测量RTT,从而用这个SampleRTT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