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职业教育新潜能:“新八级工”制度如何驱动职教高质量发展?

一、前言

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并建立具有广泛社会认可度的技能评价体系,是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职业教育迈向新高度的关键驱动力。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了构建健全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旨在加速人才工作的高质量进程。同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战略导向。而根据相关媒体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今年将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新八级工”制度如何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成为了亟待解答的课题。通过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回顾过往经验,结合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三大历史阶段,并运用克拉克三角协调模型,分析国家权力、职业教育与市场三者间的互动,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揭示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探索提升“新八级工”制度效能的有效途径。

二、从“旧八级”到“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演变历程

追溯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历史沿革,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制度的变革逻辑及其内在机制。结合政策导向、实施成效及关键决策节点,将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发展划分为“八级工”、“五级工”及“新八级工”三个阶段。其中,“八级工”与“五级工”阶段通常被统称为“旧八级工”时期。

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演进

三、新时代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演进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并推行企业学徒制等改革试点,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高速成长。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对于技能评价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技能劳动者获得职业晋升和社会认可,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逐渐从传统的资格认证转向更灵活的技能认定,并丰富了人才技能等级的层次。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启动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允许部分企业自主进行技能人才评价。到2021年,在高级技师之上增设了特级技师岗位,职业技能等级扩展到了六个级别。2022年,人社部发布了试行版的《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正式确立了由学徒工至首席技师的“新八级工”制度。

四、“新八级工”制度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策略

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的创设及其后续的制度化承诺对未来的政策走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现代化变革的回顾及内在机制的剖析,为我们准确理解“新八级工”制度的发展脉络及未来突破方向提供了重要视角。

(一)强化“新八级工”制度的供需传导效应,引领职业教育精准定位

市场需求一直是推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助力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如何促使企业深入理解、认同并积极参与“新八级工”制度的实施,以充分发挥其供需传导功能,进而引导职业教育实现精准定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功能定位、治理能力、管理水平及产教融合程度等实际情况,实施精准授权与放权策略。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挑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参与政策制定的前期工作,推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同时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简政放权,以加强政府与市场间的良性互动。此外,我们还应加强跟踪评估,定期对授权放权的执行效果进行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扩大、调整或收回等措施,以动态调整企业的参与深度。为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我们还可以建立征集平台、开通热线电话、组织座谈调研、邀请专家及企业家代表参与专题会议等方式,吸纳更多相关领域的专家与企业家共同参与配套政策的制定,以扩大影响力,鼓励更多企业接纳并投身于“新八级工”制度的推广实施中。

另一方面,“新八级工”制度在市场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供需传导功能,为职业教育的精准定位提供了有力引导。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对职业技能等级中各层级的能力要求、考核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各类专业的职业导向、培养规格及毕业要求进行系统梳理。同时,我们应联合产业界、行业协会及职业院校等多方力量,共同优化教学内容、协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将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全面融入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例如,我们可以将技能等级的一至三级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对接,四至五级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相对接,六至八级与职业本科相对接,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有序定位,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被有效融入职业教育时,无疑为广大技能劳动者打造了一条畅通、一体化且高效的技能提升路径,从而实现技能累积效应的最大化。

(二) 强化“新八级工”认证市场效力,健全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在重视供需传导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深刻认识到市场认证在“新八级工”制度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如果说市场需求是“新八级工”制度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那么“新八级工”的市场认证效力则是确保其稳健运行的基石,对于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确立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以下简称“社评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技能等级和技术水平成为市场评价的直接标准,并具备强大的认定效力时,可以有效防止市场失灵,吸引更多技能劳动者投身职业教育。因此,我们应通过立法明确社评组织的合法地位,使其正式纳入主流技能认证体系,或将其培育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对证书质量和声誉承担全面责任。遵循“谁评价、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认证工作全程可追溯,保障认证成果的高质量。同时,相关院校应与社评组织紧密合作,共同做好考核工作,严防考核过程中的松懈现象。此外,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和监管职能,适当放权,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考核与颁发等具体工作交由社评组织承担,而政府则专注于立法、执法和政策制定等宏观层面的工作。

另一方面,当技能认证结果与市场建立有效联系后,我们应积极探索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融通,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内部评价体系。通过横向衔接技能资历序列、技术资历序列与教育类序列,在学业水平、技术技能水平与市场之间建立等值关系,使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在就业时能够获得公正、标准化且具备市场效力的评价。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激发广大民众学习技能的热情,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 深化“新八级工”配套保障制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为确保“新八级工”制度在社会体系中根深蒂固,并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我们必须推动“新八级工”配套保障制度的深层次改革。

一方面,我们需要构建职称与技能等级并行的双通道发展体系。当前,诸如项目工资、岗位分红、专项特殊奖励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等激励措施与技能等级之间存在脱节,难以充分激发技能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建立职称与技能等级之间的换算桥梁,明确不同技能等级与不同职称等级在薪酬水平和社会地位上的对应关系,将显著提升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同时,我们应聚焦于技能劳动者的“学习者”身份,通过长期、动态且连贯的培训机制,助力他们实现技能提升和个人发展,鼓励技能劳动者不断突破自我,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潜能并彰显其价值。此外,推动建立覆盖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人才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技术技能人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与专业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具有同等的实用价值,且在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这样的培训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最终吸引力并不局限于教育体系内部,而在于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能否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与工资制度紧密衔接、待遇优厚的“八级工”制度曾成功吸引了大量劳动者投身职业教育。因此,我们要深化“新八级工”配套保障制度改革,从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社会声誉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技能劳动者的地位,切实增强他们在企业管理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同时,为他们搭建宽广且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从培养、使用到待遇全方位激发技能学习的热情,从而吸引更多劳动者积极投身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