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场景人机交互的想法(一)

本文探讨了汽车领域中大屏交互的发展趋势,指出特斯拉的大屏设计以自动驾驶为核心,但也存在操作复杂、疲劳和信息过载等问题。强调了简化用户操作和合理信息显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交互方式如空间手势改善体验,同时指出大屏不应单纯作为智能化的评判标准,应注重实用性和用户体验的平衡。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人机交互成为了汽车领域的新课题。在电动化技术趋同的当下,人机交互成为了品牌差异化的全新战场。

今天先聊聊“大屏”交互。特斯拉应该是这个领域的最典型代表,去仪表、去实体按键,甚至去挡位,所有信息、操作几乎全放到那块儿硕大无比的屏里去实现。这种极简主义对于用户来说,第一印象就是“好先进!”接下来就会产生疑问“真的可以吗?”在使用过后就会有“居然还可以这样”的惊叹。

接下来,就是各种品牌超越式跟风。什么双连屏、三连屏,甚至全车能有七块屏……总之就是比谁的屏大、谁的屏多,屏成为“智能化”的判断标准。但在实际体验中,这些成本不低的屏,是否真的能给用户带来超越以往价值(体验)呢?

特斯拉的“all in 大屏”设计,其根本理念是围绕自动驾驶而生的,最终将挡把都去掉,是因为其智能算法可以预测用户是前进还是后退(自动换挡)!

咱们不去说马斯克的“第一性原则”,也不说这种设计的降本考虑,只说用户体验。在试过新旧两版“毛豆3”之后,我的个人感受是:减少、简化用户操作才是特斯拉“大屏战略”的核心。

基于车载大屏的操作,完全区别于手机或平板:

操作手机或平板的主要人体器官是手指,手掌则是固定设备的基础。我们只需要移动手指就可以快速、精确、不费力地进行点击、滑动或更复杂的“手指手势”操作。无论用户所处环境是否稳定,由于手掌固定,且手指移动的路径是以手掌为基础,都不会产生太多的偏差,也不会有更多的疲劳感;

操作车载大屏的人体器官就不仅仅是手指了,手指只是最终与屏接触的器官,与之联动的还有手腕、小臂、大臂,简单点儿说这就是个“悬腕”操作。学过毛笔字的都明白,“悬腕”书写的毛笔字,要远比“固定腕”的铅笔字难练得多!并且处于不稳定的驾驶环境中,这种操作更加难以控制。

且不谈是否快速、精确,就这份疲劳感,体验也是相当差!再加上行驶环境中的震动、噪音等因素影响,无论屏下有多少个震动马达,大屏操作也无法得到有效反馈体验,这就让大屏操作成为目前最糟糕的交互体验之一!

从屏幕的本质上来说,应该以显示作为核心功能。但通常大屏是设置在车中间,窗下位置。虽然有些车型已经把屏布置在与窗底同高位置,但依然低于驾驶者的平视视线之下,也就是说,看屏这个动作,是需要驾驶者转动视线向下向右(右舵车向左)的。而频繁地转动视线不仅会带来驾驶风险,也会随着眼睛不断调整焦距产生疲劳或眩晕感。

大屏不断丰富的信息,也会占用驾驶者的“脑力”。毕竟在人工驾驶时,驾驶员接收到的复杂环境信息已经占用了大部分“脑力”。如果让信息更丰富,很可能“信息过载”,且“处理”不过来。就像很多人在看3D电影时,由于增加了景深,信息量的增加,会产生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

用于显示功能,HUD作为大屏的改进方案,有效解决了视线转动的问题,但还是存在调整焦距的问题。好在目前HUD都以极简的显示设计为主,信息量少、颜色少、图形复杂度低,所以影响不是很大,尤其是代替传统仪表时具有先天优势。

通过UI设计去解决信息复杂度&操作精准度,已成为车机应用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必备能力。卡片、色块,甚至场景化的信息聚焦,或是由副驾屏操作后再滑推至主屏,总之就是各显神通。但从历史来看,除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传统仪表信息以外,只有导航&音乐才是大屏上的常驻应用,而导航信息向仪表转移也成为了很多品牌的设计趋势……

换句话说,用户真正需要的信息展示,远远没有产品经理想象的那么多,反而简化甚至去掉一些可有可无的信息,才是对驾驶者最好的体验。油车时代占据仪表一小半面积的“转数表”在电车时代已经消失了,完全可以用来显示更有用的导航信息或音乐信息。理想的L系列将仪表简化到方向盘上的小屏上,就是这个道理。

90年代有部科幻美剧叫“霹雳游侠”,那辆叫Kitt的车就算放到现在,也是科幻的存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视频或图来看。车内也有大屏,显示的是什么呢?是“数据信息”,相当于仪表的放大扩展版,让人可以了解更多的车辆&环境信息。

可别忘了,Kitt 可是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仅可以自动驾驶,甚至几乎可以帮主角去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主角专心去看那些信息用于做出行为判断,是不需要在驾驶上花费脑力的!甚至不需要进行操作,只要对着Kitt说话就可以(下期我们会聊智能语音),那么大屏的作用就不再是提供驾驶的相关信息,而是提供其他信息帮助人去做更多的事。

因此,现在的大屏在车里的作用是可以干更多的事儿。看电影、购物,甚至订餐、订票,毕竟所有线下生活都与位置有关,那就与车也有关。产品经理们想当然地就把这些都归为“智能汽车生活”领域,但这些应用是需要多次交互操作的,车载大屏虽然比手机的屏大,但远远不如手机操作方便,最终能让用户获得良好体验的,似乎也就剩下长视频了。为啥不是短视频?“刷”这个操作是很频繁的,而且大多数短视频都是竖屏,那么在车载大屏中,需要频繁“悬腕”操作,再加上竖屏视频两边留着的巨大无效区域,体验并没有比手机强多少!相信在电视上刷过短视频的朋友都能明白这种感受。

那么副驾屏&后座屏的最大作用就是当成电视用了。看电影、玩游戏(注意,必须是用手柄操作,屏幕操作依然面临上面说的问题)。其实这种需求在30年前就已经被实现了,想想长途大客前面的电视机、飞机上每隔几排顶部就有一个的折叠屏,甚至火车上在很多年前是有收费的迷你电视租用服务的(据说还挺贵)!

理想汽车的后排大屏,就是充分满足了这个需要,甚至可以方便地连接switch,并且也充分考虑到操作问题,创新出空间手势这种操作,来解决低频次操作交互(注意,高频次交互还是体验不好!),所以这个大屏设计广受好评。

综上,大屏的优势在于信息显示,但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信息一股脑儿都扔给用户,尤其服务于驾驶者的大屏(包括且不限于仪表、中控屏、HUD),必须考虑到对用户的视觉影响、精力占用,应该尽可能地根据场景去精简信息,只提供最有用的关键信息,且以最清晰明了的方式来展示,万万不能追求花哨的效果;而对于乘客服务的大屏(包括且不限于副驾屏,后排屏),则是应该考虑提供“电视体验”的应用,完全不必像手机一样的丰富应用,以目前的技术来说,根本达不到手机的操作效率!

大屏的劣势在于操作交互。即使有“空间手势”这种创新交互,但它仅解决了“触摸”交互的距离问题,依然存在着悬臂、精确度、回馈、效率等体验问题,这也是“智能语音”上车的源动力之一。选择合适的低频交互应用,并结合手势和语音等多模交互手段,还是可以充分提高车载大屏的应用体验。这就需要产品经理们去伪存真,从最初的车载电视时代的用户需求去思考,到底应该聚焦哪些应用去深度优化,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全生态应用”丰富性。

最后要说的是,大屏不应该成为智能化的判断标准。通过合理的设计,实现体验与成本(大屏的物料成本与后期维修成本都不小!)之间的平衡,这样才符合用户的实际需要。


随着AI的发展,智能语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下期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昊叔说车

原创不易,转载请告知原作者,注明出处。

  • 40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