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认知受限是怎么形成的(1)

看一些媒体描述一个人对理解能力之外的事经常表现为极端和盲目自信叫认知障碍。但医学意义上这个词是一种病,具有痴呆、记忆障碍、失语等症状,所以用在这个话题上有种侮辱人的味道,不合适,因为大学生聪明着呢。

这么聪明的大学生怎么会有认知问题呢?这得先从他每天被什么样的信息PUA说起。

从入学那天起,一个大学生每天接收到的主要信息之一,就是上课,各科老师教知识、分享学业和前途,之二就是来自辅导员的各类政工相关的活动,之三就是周围同学的状态。这三个方面不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四年的结果就看这三方面中的哪个能PUA到他。先挨个分析一下这三个方面:

先说上述三方面之一,就是上课,这是大学生主业。一个老师的课,也许他说话语调容易让人犯困,也许知识太难,也许内容死板,也许鸡汤太多。总之,想学的,自己啃书、去找慕课、刷题,不想学的,用“都是老师的错”也能换来四年舒畅的心情。但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听课,如果只为了成绩,他讲什么就考什么,如果为了学知识,他讲的内容还是那个内容,但大概率已经不是那个思想了,比如程序设计,讲的内容是循环,实际上老师用循环这个规则通过一个例子在讲计算逻辑、思维逻辑,而这个学生恰恰逻辑性差、或者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但都是跑偏的逻辑,恰恰他觉得老师就是在念ppt,啥也不是的老师。这种认知受限,可能到了毕业自己也不知道失去了多少;第二个重要的就是课堂上老师不经意提起的那一句半句和“学业和前途”的有关的鸡汤,不管这一勺鸡汤浓还是淡,“这个搜索算法要...才够考研难度”,“用这几个算法组合一下其实就是个很好的创新,发个论文问题不大”,如果听者有心,必有意外收获,如果没听上下文只突然听到了这句鸡汤,大概率等于没听,等看到同学真的搞出篇论文,都不理解他怎么做到的,真是认知受限。

再说上述三方面之二,就是学校要求或者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社团、做志愿者、支教、做学生干部。多数学生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看着晒出的那一张张光鲜亮丽的照片,要说“这才是大学生该有的样子”,别人还真无法辩驳。但自己那么听组织的安排,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什么最后这些证书都没能让自己找个好工作?为什么考研面试的时候,有的证书放简历里反倒悲剧了?最后把认知受限归结为倒霉或者老天不公。

最后说说上述方面之三,就是环境。一个人受环境影响是最大的,如果自己的同学都学习或者都不学习,直接能影响到自己。最后毕业时,为什么他她都不学能找到工作我不能啊?最后又归结为倒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