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质量----

 2019年10月12日在厦门有某公司的6位质量管理同仁一起共进晚餐,席间讨论多个话题。10月14日,这些有心的朋友整理了问答记录,我做了简单修订,摘录如下:

SQA感觉成天统计数据,没什么意义?

统计数据可以,对于SQA来说,要掌握数据分析方法,从数据中找出规律,得到结论,有明确的结论来影响大家。有数据,必须有结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

比如说:统计缺陷个数,测试人员一年发现多少BUG,测试人员一年的总工资多少,乘以2得到总成本,然后用测试总成本/总的缺陷个数,可以得到测试人员找到一个BUG的成本。

例子:无锡有个客户平均1636元成本找一个BUG,其他二三线城市也需要800-900元成本找一个BUG,一线城市如深圳的客户给的数据是1500多元找一个BUG。公布了这些数据,才能让大家意识到缺陷的成本有多高!而开发人员通过单元测试和代码走查,发现BUG的成本是通过测试发现BUG的成本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所以单元测试和代码走查非常重要,可以省很多成本。要通过小的浪费避免大的浪费,重视代码的在建质量,在生命周期的早期进行质量投入。

规模的度量可以采用功能点方法,有国际通用的计算方法,怎么样才算一个标准的功能点是有标准定义的。比如ISO 19761,即COSIC方法,我们在上海有客户就使用的很成功。

如果产品是偏底层,没有人机交互界面,更适合推哪些质量活动呢?

如果产品是偏底层,没有人机交互界面,更适合做代码走查,代码走查能更高效地发现缺陷。

代码走查的质量如何保证呢?

可以先推静态扫描,交给测试人员的时候,要同时来检查静态扫描结果,如果有些警告活error没有改完,则不进行测试,强制开发人员修改静态扫描发现的缺陷,养成良好的编码习惯。

我们目前的做法是:定一些质量指标,定目标,然后去看是否达标,未达标的会去分析原因和制定改进。

如果对某些指标做了考核,项目组可能会美化数据。

定目标是Y,但是没有找到影响目标达成的因子X,要找到X ,从根本上找到原因,解决问题。阶段性跟踪Y的达成,日程工作监督X的达成。有投入才有产出,要监督是否有真正的投入。

历史的包袱很重,不敢轻易去修改旧代码,新的代码修改也有可能触发出现问题,历史的代码功能也不能适应现在业务的需求,这块如何破?

历史的代码一般是能不动就不动了,不出问题不修改。当发生了需求变更或发现了错误时再去修改。

【分享实践:】杭州有一个客户,控制系统,短期内连续2次停电造成异常特殊情况故障,造成生产损失,从上到下都扣钱,10年前的软件,也是很冤。

这种问题要怎么破?

该背的锅就要背,有些缺陷是很难避免。

QA的价值体现,如何能让团队认可QA?

第一类QA:技术管理出身,能够真正发现团队的问题,问题指出就能得到团队认可,还能一起讨论解决方案,这类QA团队会主动来找你。

第二类QA:没有专业背景,缺乏具体的技术经验与管理经验,怎么办?

通过数据来说话,没有专业背景,就使劲研究定量统计的办法和分析,六西格玛方法,通过数据发现项目组忽略的问题。
不懂技术,我们懂方法,比如评审也是有方法的,我们可以去旁观项目组的同行评审,发现他们的过程问题,如:是否评审人都有发表意见,发现的问题都是哪些类的,会前找到的BUG是否是会上发现问题数量的4-5倍,一共50页设计文档,2小时评审,1小时评审了25页,怎么可能发现很多问题呢?再如复盘也有很多方法,有套路,比如头脑风暴、海星法、情感曲线、无管理者会议等等……
【分享实践:】无锡某客户的项目,花了一天时间复盘,有100多个发现。杭州某客户1年多的项目,我主持了1天的复盘会议,案例都有写到博客里了,使用的就是系统复盘的方法

QA可以不如研发团队懂技术,不比深度但是我们可以和他们比广度,QA见过的项目多,通过学习或看别的团队的优秀实践,教团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懂技术,可以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不限于数据分析方法。要如何学习方法论?看书,培训,然后练习。
研发人员水平比较高的话,SQA可以促进跨团队之间的交流,建立起学习型组织,让大家互相学习别人的优秀实践。
项目多,可以设计一些度量指标,大家可以对比(横向比,纵向比),团队自己就很使劲,不用QA用太多力。
比如:项目健康指数,包括:效率,质量,成本等。

故障追责和根因如何处理引导比较合适?

定了制度和规范,如果没有遵守就要被追责,低级错误,不能原谅!

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超出能力范畴的,追责扣钱都没用,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需要团队自行反思总结。

公司管理平台很多,关于平台的建议:

统一平台,自己开发,公司到现在这种规模,就得自己投入开发一个统一的平台,类似于阿里、华为、百度自己内部的云平台。

  

测试和开发的人员比例?

很多公司都没有测试人员岗位了,都是测试开发人员,要写测试自动化程序,手工测试已经很少了。

测试人员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找BUG,而是为了证明达到上线标准,可以上线。

开发人员一定要做测试驱动开发,这样才能减少后期的测试投入,加快测试周期。

【分享实践:】某些公司,产品一立项,并行立项,一个产品项目,一个测试项目,产品项目完成,测试项目也完成,可以直接对接测试了

这么大的公司,这么复杂的环境,质量规划如何做呢?

自己脑袋里要有想法,然后去做对比,公司大的问题,本质问题在什么地方?

可以出去学习,学习行业内最佳实践。

建立质量体系最简单的是可以参考一个现成的标准、框架或模型,这是标准、框架或模型考虑比我们更完备,然后去裁剪、本地化,去解决本公司的问题。

任老师简单谈谈敏捷:

阿里,百度等这些互联网公司相对做得比较好,在工具上投入比较大,管理实践和技术实践都能通过平台来固化。

敏捷是高手玩的游戏,尤其是SM要有管理经验。要求SM根据工程经验,根据项目的特征定出很好的管理方案,大家达成一致的理解。团队的成员也要比较有技术经验。PO要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组中。

建议敏捷的导入路径:先看板方法(通过看板先暴露问题,可视化)--再敏捷的技术实践—最后敏捷的管理实践,或者技术与管理实践同步搞,但是一定要导入技术实践!导入了管理实践是形似,导入了敏捷的技术实践才是神似!

项目组成员要了解敏捷背后的原理,为什么这么简单,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然很多敏捷实践就无法真正做到位,不能坚持下来。

要解决项目组的实际问题,不能仅仅依赖一种敏捷方法,要多种敏捷方法集成在一起。我们要思考,当多种方法集成起来之后,是否违背了敏捷的原则与价值观,是否还是敏捷?

【敏捷咨询实践分享:】

1.先给领导洗脑,什么是正确的敏捷,什么是错误的敏捷。

2.要求团队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上海某客户做了9个月敏捷咨询,结果是:按期交付,客户满意度高,上线后BUG少,团队能够自组织。

敏捷和加班怎么理解?

加班是否在做有价值的事情?加班的效率是否高?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PO这个角色很重要!

要求PO要真正投入需求?沟通需求,定方向,定优先级,随时检查,随时纠偏。

【分享实践:】上午沟通需求,下午验收需求,上午挨个和研发沟通需求,下午挨个验收,验收通过才给测试测试,项目组中应该配一个专职的PO,这样做需求的分析可做到位。

例子:很多手机厂商很多都是BUG驱动开发,第一款手机开发是需求驱动,后面基本都是BUG驱动开发。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麦哲思科技任甲林」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dylanren/article/details/102574365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