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在计算机科学中,分治法是构建基于多项分支递归的一种很重要的算法范式。字面上的解释是「分而治之」,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成两个或更多的相同或相似的子问题,直到最后子问题可以简单的直接求解,原问题的解即子问题的解的合并。
这个技巧是很多高效算法的基础,如排序算法(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傅立叶变换(快速傅立叶变换)。
另一方面,理解及设计分治法算法的能力需要一定时间去掌握。正如以归纳法去证明一个理论,为了使递归能够推行,很多时候需要用一个较为概括或复杂的问题去取代原有问题。而且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方法去适当地概括问题。
分治法这个名称有时亦会用于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一个细问题的算法,例如用于在已排序的列中查找其中一项的折半搜索算法。这些算法比一般的分治算法更能有效地运行。其中,假如算法使用尾部递归的话,便能转换成简单的循环。但在这广义之下,所有使用递归或循环的算法均被视作“分治算法”。因此,有些作者考虑“分治法”这个名称应只用于每个有最少两个子问题的算法。而只有一个子问题的曾被建议使用减治法这个名称。
分治算法通常以数学归纳法来验证。而它的计算成本则多数以解递归关系式来判定。
一、基本思想
分治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将原问题递归地分成若干个子问题,直到子问题满足边界条件,停止递归。将子问题逐个击破(一般是同种方法),将已经解决的子问题合并,最后,算法会层层合并得到原问题的答案。
二、解题思路
- 分:递归地将问题分解为各个的子问题(性质相同的、相互独立的子问题);
- 治:将这些规模更小的子问题逐个击破;
- 合:将已解决的子问题逐层合并,最终得出原问题的解;
分治法的设计思想是:将一个难以直接解决的大问题,分割成一些规模较小的相同问题,以便各个击破,分而治之。
分治法适用的情况:
- 原问题的计算复杂度随着问题的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 原问题能够被分解成更小的子问题。
- 子问题的结构和性质与原问题一样,并且相互独立,子问题之间不包含公共的子子问题。
- 原问题分解出的子问题的解可以合并为该问题的解。
三、分治算法一般框架
伪代码:
def divide_conquer(problem, paraml, param2,...):
# 不断切分的终止条件
if problem is None:
print_result
return
# 准备数据
data=prepare_data(problem)
# 将大问题拆分为小问题
subproblems=split_problem(problem, data)
# 处理小问题,得到子结果
subresult1=self.divide_conquer(subproblems[0],p1,..…)
subresult2=self.divide_conquer(subproblems[1],p1,...)
subresult3=self.divide_conquer(subproblems[2],p1,.…)
# 对子结果进行合并 得到最终结果
result=process_result(subresult1, subresult2, subresult3,...)
四、算法应用
169. 多数元素
- 题目描述
给定一个大小为 n 的数组,找到其中的众数。众数是指在数组中出现次数大于 [n/2] 的元素。
你可以假设数组是非空的,并且给定的数组总是存在众数。
示例 1:
输入: [3,2,3]
输出: 3
示例 2:
输入: [2,2,1,1,1,2,2]
输出: 2
- 解题思路
- 确定切分的终止条件:直到所有的子问题都是长度为 1 的数组,停止切分。
- 准备数据,将大问题切分为小问题:递归地将原数组二分为左区间与右区间,直到最终的数组只剩下一个元素,将其返回
- 处理子问题得到子结果,并合并:
- 长度为 1 的子数组中唯一的数显然是众数,直接返回即可。
- 如果它们的众数相同,那么显然这一段区间的众数是它们相同的值。
- 如果他们的众数不同,比较两个众数在整个区间内出现的次数来决定该区间的众数
- c++代码实现
int countRange(vector<int> &nums,int value,int left,int right){
int count=0;
for(int i=left;i<=right;++i){
if(nums[i]==value) count++;
}
return count;
}
int majorityElementRec(vector<int> &nums,int left,int right){
if(left==right){
return nums[left];
}
int mid=left+(right-left)/2;
int l=majorityElementRec(nums,left,mid);
int r=majorityElementRec(nums,mid+1,right);
if(l==r) return l;
int l_count=countRange(nums, l, left, right);
int r_count=countRange(nums,r,left,right);
return l_count>r_count?left:right;
}
int majorityElement(vector<int>& nums) {
return majorityElementRec(nums,0,nums.size()-1);
}
53. 最大子序和
- 题目描述
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nums
,找到一个具有最大和的连续子数组(子数组最少包含一个元素),返回其最大和。
示例:
输入: [-2,1,-3,4,-1,2,1,-5,4],
输出: 6
解释: 连续子数组 [4,-1,2,1] 的和最大为6。
- 解题思路
-
确定切分的终止条件
直到所有的子问题都是长度为 1 的数组,停止切分。
-
准备数据,将大问题切分为小问题
递归地将原数组二分为左区间与右区间,直到最终的数组只剩下一个元素,将其返回
-
处理子问题得到子结果,并合并
-
将数组切分为左右区间
- 对与左区间:从右到左计算左边的最大子序和
- 对与右区间:从左到右计算右边的最大子序和
-
由于左右区间计算累加和的方向不一致,因此,左右区间直接合并相加之后就是整个区间的和
-
最终返回左区间的元素、右区间的元素、以及整个区间(相对子问题)和的最大值
-
-
- c++代码实现
int maxSubArrayRec(vector<int> &nums,int left,int right){
if(left==right) return nums[left];
int mid=left+(right-left)/2;
int l=maxSubArrayRec(nums,left,mid);
int r=maxSubArrayRec(nums,mid+1,right);
int leftsub=nums[mid],rightsub=nums[mid+1];
int lefttmp=leftsub,righttmp=rightsub;
for(int i=mid-1;i>=left;--i){
lefttmp+=nums[i];
leftsub=max(lefttmp,leftsub);
}
for(int j=mid+2;j<=right;++j){
righttmp+=nums[j];
rightsub=max(rightsub,righttmp);
}
int sum=INT_MIN;
sum=max(l,sum);
sum=max(r,sum);
sum=max(leftsub+rightsub,sum);
return sum;
}
int maxSubArray(vector<int>& nums) {
return maxSubArrayRec(nums,0,nums.size()-1);
}
50. Pow(x, n)
题目描述
实现 pow(x, n)
,即计算 x
的 n
次幂函数。
示例 1:
输入: 2.00000, 10
输出: 1024.00000
示例 2:
输入: 2.10000, 3
输出: 9.26100
示例 3:
输入: 2.00000, -2
输出: 0.25000
解释: 2-2 = 1/22 = 1/4 = 0.25
-
解题思路
-
确定切分的终止条件
对
n
不断除以2,并更新n
,直到为0,终止切分 -
准备数据,将大问题切分为小问题
对
n
不断除以2,更新 -
处理子问题得到子结果,并合并
x
与自身相乘更新x
- 如果
n%2 ==1
- 将
p
乘以x
之后赋值给p
(初始值为1),返回p
- 将
-
最终返回
p
-
- c++代码实现
double myPow(double x, int n) {
long long N=n;
//确定不断切分的终止条件
if(N==0) return 1;
//处理n为负的情况
if(N<0){
x=1/x;
N=-N;
}
//准备数据,并将大问题拆分为小的问题
long double m=myPow(x,N/2);
if(N%2==0) return m*m;
else return m*m*x;
}
参考链接:
https://leetcode-cn.com/tag/divide-and-conquer/
https://github.com/datawhalechina/team-learning-program/blob/master/LeetCodeClassification/1.%E5%88%86%E6%B2%BB.md#%E5%88%86%E6%B2%BB%E7%AE%97%E6%B3%95%E7%9A%84%E6%AD%A5%E9%AA%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