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接入AI的软件需要进行算法备案吗?

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监管逐步完善。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2023 年 1 月施行)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23 年 8 月施行),涉及 “深度合成服务” 或 “生成式 AI” 的软件必须履行算法备案义务。


核心要求

  1. 深度合成服务:指通过 AI 生成或显著改变信息内容的技术(如文本生成、语音合成、人脸替换等)。
  2. 备案主体:服务提供者(直接面向用户)和技术支持者(提供 API/SDK 的企业)均需备案。
  3. 双重门槛:备案≠获批,生成式 AI 产品上线前还需完成《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

哪些场景需要备案?

  1. 面向公众的服务
    • 如智能客服、内容生成工具、虚拟人互动等,因涉及舆论传播风险,需强制备案。
    • 即使调用第三方 API(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仍需以自身名义备案。
  2. 内部使用场景
    • 若仅用于企业内部流程优化(如数据分析、员工培训),无需备案。
    • 但若内部工具通过互联网向特定用户开放(如会员服务),则需判断是否构成 “公众服务”。
  3. 开源与套壳模型
    • 基于开源模型的二次开发(如微调、功能封装)需提供模型来源证明及合规性声明。
    • “套壳” 行为(直接使用未备案的第三方模型)可能被认定为违规。

算法备案全流程详解

  1. 资质初审(7 个工作日)
    • 提交企业基本信息、算法安全责任人证明、备案承诺书等材料。
    • 注意:未上线产品需合理预估月活用户量,避免后续审核受阻。
  2. 线上复审(10-12 个工作日)
    • 填写算法技术细节(如架构、训练数据来源)、安全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
    • 深度合成类算法需明确区分服务提供者与技术支持者角色。
  3. 线下核查(随机抽中)
    • 网信办工作人员现场检查算法安全性、数据合规性等。
  4. 线上终审与公示
    • 通过后获得备案编号,需在产品显著位置展示备案号及公示链接。
    • 每批次公示间隔约 2 个月,驳回修改可能导致延期。

常见问题解答

Q1:接入第三方 AI 模型是否需要备案?
A:若通过 API 调用已备案的模型,需提供合作协议及模型备案号;若调用未备案的模型,则需以自身名义备案。

Q2:内部使用的 AI 工具是否需要备案?
A:仅用于内部非公开场景无需备案,但需确保数据安全与隐私合规。

Q3:算法备案后是否可以直接上线?
A:备案是必要条件,但还需通过安全评估(如内容安全、网络安全等),两项均通过方可上线。

Q4:小米应用商店为何要求备案资质?
A:应用商店需落实平台监管责任,未备案的 AI 应用可能被下架(参考 2023 年 8 月小米应用商店新规)。

企业合规建议

  1. 提前规划:备案周期约 2-4 个月,涉及复杂材料准备,建议预留充足时间。
  2. 材料规范: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需涵盖风险防范措施(如内容过滤、用户投诉机制),避免因表述模糊被驳回。
  3. 专业协助:选择有经验的机构代办,可减少因材料错误导致的反复修改。
  4. 持续监测:备案后需定期更新算法信息,确保符合最新监管要求。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