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02可证伪性,如何打败头脑中的小精灵

科学必须是可证伪的!
书中的一个例子:

“我发现在大脑左半球的语言 区附近住着两个小精灵,它们有能力控制大脑许多区域中的电化学过 程。而且,长话短说,它们基本上控制了一切事情。但是,有一个问题 阻止我们看到它们,那就是小精灵有能力发现任何对大脑的侵入(外科 手术、X光等),一旦觉察到外界的探测,它们就会消失(我忘记说 了,它们具备隐身能力)。”

看起来很荒诞对吧,但是你又不能找到某个切入点去证明这个理论是错的,也就是作者这个假设永远无法被证实是错的。所以这就不是科学,要讲一个研究成果认定为确定的科学事实,那必须的是可重复性的。

心理学并不追求那类时候能解释一切,但事先无法作出任何预测的理论,不追求那种解释系统所带来的的安逸感

这种可证伪性带给我们最具解放意义和最有用的启示就是:在科学上,犯罪并不是过错。当数据与理 论不符时,通过对理论进行不断地修正,科学家们最终共同构建起能更 好地反映世界本质的理论。

这对我们普通人也很有借鉴意义:当我们与某人激烈的争论时,当你发现你搞错了某个关键事实或论据。你会怎么做?大多数人或许会采用**“无限合理化”**没完没了的寻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先前的错误边界,试图在不承认失败的情况下使自己从争论中全身而退。这样下去,可能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所以当我们的信仰与观察到的事实相冲突时,我们最好调整信仰,而不是否认事实和坚持错误的想法,这样我们将会很少遇到一些个人和社会问题。

在解释可证伪性原则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勾勒出科学进步的简单模 式:提出理论、从中推导出假设,然后让假设接受各种技术或方法的检 验——我们将在本书余下的部分讨论这些技术。如果假设通过了某些实 验的检验,该理论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确证;如果假设被实验证伪,这 个理论就得做出某种程度的改变,或者被一个新理论所取代。

所以科学上的知识都是暂时性的,这也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科学家只对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感兴趣,对确定无疑的事实,他们不感兴趣。所以科学家必须站在科学的前沿,在已有的科学积累上不断突破,不断开拓新的土壤。

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并且和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那么 它就是无用的。心理学里一直充斥着不可证伪的理论(弗洛伊德理论),这也正是心理学 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